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普賢行願品述義(智谕法師)▪P2

  ..續本文上一頁歎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如是虛空界盡……悉如前解。

  我此贊歎無有窮盡,贊歎者,法界緣起也。無盡者,法界無界也。法界緣起,一即無量,緣起法界,無量即一。如是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複次善男子。言廣修供養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叁世一切佛剎極微塵中。一一各有一切世界極微塵數佛。一一佛所。種種菩薩海會圍繞。我以普賢行願力故。起深信解。現前知見。】

  複次善男子!言廣修供養……所有盡法界下,至菩薩海會圍繞,是所供養。我以普賢行願力下,是能供養。

  普賢身不可思議,略有叁類。一、隨類身,隨天人等之所見,隨類不同。二、漸勝身,乘六牙象,妙相莊嚴。叁.法界身,攝入無盡,十方法界,無處非普賢。

  【悉以上妙諸供養具。而爲供養。所謂華雲鬘雲。天音樂雲。天傘蓋雲。天衣服雲。天種種香塗香燒香末香。如是等雲。一一量如須彌山王。然種種燈。酥燈油燈諸香油燈。一一燈炷。如須彌山。一一燈油。如大海水。】

  供養具有叁,一、資生具供養,如衣服飲食湯藥臥具等。二、敬具供養,如華香燈樂等。叁、莊嚴具供養,即一切寶物供養。

  天,表自然,表貴重,雲表衆多,有法界緣起,萬法繁興義。于諸燈中,一一燈炷如須彌山般高,一一燈油,如大海水般深廣。

  【以如是等諸供養具。常爲供養。】    

  以如是等供養具,稱理稱事常爲供養。

  【善男子。諸供養中。法供養最。所謂如說修行供養。利益衆生供養。攝受衆生供養。代衆生苦供養。勤修善根供養。不舍菩薩業供養。不離菩提心供養。】

  諸供養中,法供養最。法供養者,如法供養也。財供養有盡,法供養無盡。如法供養,雖施一微塵,能遍叁世一切諸佛前。以法供養,一即無量故。

  所謂以下,即分別法供養。如說修行是法供養,以聞思修證四慧中,聞思二慧只是助緣,唯修慧方能證無上佛道。

  利益衆生是法供養。所謂利益者,僅令衆生現前得利,不爲利益。必令衆生後世盡未來際,直至成佛,方爲利益。

  攝受衆生是法供養。攝者攝取,受者受衆生修學佛道。攝衆生向道者,即四攝法。四攝法者,一、布施攝,以布施爲方便,攝令衆生歸道。二、愛語攝,以柔軟語正法語爲方便,攝令衆生歸道。叁、利行攝,度化衆生,調伏衆生,令其歸道。

  四、同事攝,菩薩乘大悲願,于苦事降同衆生,于樂事令衆生增善得樂,謂同事攝。

  代衆生受苦是法供養,菩薩上求佛道爲度衆生,難忍能忍,難行能行,皆代衆生受苦。菩薩下化衆生,示入惡世,皆代衆生受苦。

  勤修善根是法供養。勤修不貪不瞋不癡叁善根,即法供養也。不舍菩薩業是法供養。菩薩業者,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六度也。

  不離菩提心是法供養。菩提心者是成佛心,成佛心者是普度衆生心。十方叁世一切諸佛,皆以發菩提心而得成就,若不發菩提心,終不成佛。 

  【善男子。如前供養無量功德。比法供養。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羅分。算分。數分。谕分。優婆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善男子!如前供養者,似是言上妙諸供養具,華雲鬘雲天音樂雲天傘蓋雲天衣服雲天種種香,然種種燈等供養。所以如前供養功德,不及法供養。但經文有雲,我以普賢行願力故,起深信解現前知見,悉以上妙諸供養具而爲供養。如此說來,華雲……等,亦爲如法供養,不應再與法供養相較。所以清涼國師曰,據梵本意,是以未修普賢行願供養,不及今修普賢行願供養故。

  迦羅,析身毛爲百分,其一分名迦羅。

   俱胝那由他,俱胝譯爲千萬。那由他,有譯十萬,有譯百萬,有譯千萬。 「谕」分,應爲「喻」分。 優婆尼沙陀,清涼國師雲,此雲近少,亦雲近對,謂少分相近比對之分。

  【何以故。以諸如來尊重法故。以如說修行出生諸佛故。若諸菩薩。行法供養。則得成就供養如來。如是修行。是真供養故。】

  此總說法供養之殊勝。

  【此廣大最勝供養。虛空界盡。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供乃盡。而虛空界。乃至煩惱。不可盡故。我此供養。亦無有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此廣大勝供養,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複次善男子。言忏除業障者。】

  梵語忏摩,乞容恕義。雲忏悔者,忏是梵語,謂發露先罪。悔是華語,謂改往修來。有理忏事忏,理忏者,達無生理,心滅罪亡。事忏者,謂取相忏作法忏。取相忏者,于佛前至誠忏悔,要見好相,罪方得除。作法忏者,于僧衆前,作法忏悔。

  障有二種障叁種障,二種障者,煩惱障與智障。叁種障者,煩惱障、業障、報障。

  【菩薩自念。我于過去無始劫中。由貪瞋癡。發身口意。作諸惡業。無量無邊。若此惡業。有體相者。盡虛空界不能容受。我今悉以清淨叁業。遍于法界極微塵剎一切諸佛菩薩衆前。誠心忏悔。後不複造。恒住淨戒。一切功德。】

  我于過去無始劫,無始謂過去一念不覺,非謂很久很久以前。貪瞋癡即煩惱障,發身口意作諸惡業,即發十惡業,即業障也。造諸惡業,無量無邊。然此諸惡業皆煩惱因緣所生,無自體性。若有體性者,盡虛空界不能容受。我今悉以清淨身口意叁業忏悔。清淨叁業者,無殺盜淫、妄語惡口绮語兩舌、貪瞋癡。

  于一切佛菩薩衆前,誠心忏悔,即普賢行一即無量,此即所對之境。後不複造,恒住淨戒一切功德,明能忏心也。

  【如是虛空界盡。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忏乃盡。而虛空界。乃至衆生煩惱。不可盡故。我此忏悔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總結忏悔無盡,表叁業清淨無諸惡業。

  【複次善男子。言隨喜功德者。】

  隨者隨順,喜者歡喜。隨順者,隨順佛實功德,達甚深理究竟佛道,隨順佛權功德,普度十方叁世益物。如是隨順,則即廣事而達深理,即深理而通廣事。歡喜者,見衆生得益,起歡喜心,無嫉妒意。

  【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叁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諸佛如來。從初發心。爲一切智。勤修福聚。不惜身命。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劫。一一劫中。舍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頭目手足。如是一切難行苦行。圓滿種種波羅蜜門。證入種種菩薩智地。成就諸佛無上菩提。及般涅槃。分布舍利。所有善根。我皆隨喜。】

  此隨喜佛功德。從初發菩提心,爲一切智者,爲求無上佛道也。勤修福聚,不惜身命。例如心地觀經記載,佛前身作雪山童子,爲求半偈,棄舍全身;再如金光明經舍身品記載,佛作薩埵王子,舍身救虎等等。

  圓滿種種波羅蜜門,證入種種菩薩智地。種種波羅蜜者,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方便、願、力、智等十波羅蜜。證入種種菩薩智地者,初地證入布施波羅蜜,二地證入淨戒波羅蜜,叁地證入忍辱波羅蜜,四地證入精進波羅蜜,五地證入禅定波羅蜜,六地證入般若波羅蜜,七地證入方便波羅蜜,八地證入願波羅蜜,九地證入力波羅蜜,十地證入智波羅蜜。

  成就無上佛菩提,即成等正覺。般涅槃即入涅槃,涅槃舊譯爲寂滅,新譯爲圓寂,即不生不滅義。分布舍利,舍利即靈骨,有生身舍利,與法身舍利。生身舍利又有全身舍利與碎身舍利。據金光明經舍身品雲,此舍利乃無量戒定慧功德之所熏馥。

  如是所有善根,我皆隨喜。

  【及彼十方一切世界。六趣四生。一切種類。所有功德。乃至一塵。我皆隨喜。】

  此隨喜六道四生,所有功德。六道者,天、人、阿修羅、鬼、畜生、地獄。四生者,卵生、胎生、濕生、化生。

  【十方叁世一切聲聞。及辟支佛。有學無學。所有功德。我皆隨喜。】 此隨喜二乘功德。佛法有教理行果四種,聲聞以教爲主,聞佛言教悟四谛理,成學無學位。辟支譯爲緣覺或獨覺,以理爲主。初發心時值佛,後出無佛世。以理性不滅,有佛無佛理法常住故,所以于無佛世,無師獨悟證道,故名獨覺。觀十二因緣悟道者,故名緣覺。但天臺宗謂,出無佛世悟道者名獨覺,于佛世觀十二因緣

  悟道者名爲緣覺。至于菩薩,則以行法爲貴,二乘人以教理爲主,故自度不度衆生。菩薩以行爲貴,所以上求佛道,下化衆生,悲智雙運。成就果法者,唯佛一人。

  聲聞乘叁果以前,皆爲有學,四果阿羅漢則爲無學。辟支佛乘,辟支佛向爲有學,辟支佛果爲無學。

  【一切菩薩所修無量難行苦行。志求無上正等菩提。廣大功德。我皆隨喜。】

  此隨喜菩薩功德。菩薩上求下化,難行苦行。志求無上正等菩提,上求也。廣大功德者,下化衆生也。如是功德,我皆隨喜。

  【如是虛空界盡。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此隨喜。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總結無盡。

  【複次善男子。言請轉*輪者。】 

  轉者,自得複轉示他人。法者軌則義,能生物解,令衆生對事物了解。輪者,能使法流演圓通。此一大願,請佛菩薩轉*輪。

  【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叁世一切佛剎極微塵中。一一各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極塵數廣大佛剎。一一剎中。念念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一切諸佛成等正覺。一切菩薩海會圍繞。】

  此示請佛菩薩轉*輪也。

  【而我悉以身口意業。種種方便。殷勤勸請。轉妙*輪。】

  此明請法,請法有無量功德。世尊成等正覺,知菩提者,清淨、寂靜、光明、無诤,故默然而住。受大梵王請,始至鹿苑爲五比丘轉妙*輪。又如須扇多佛,成佛後無人請法,于是朝成佛夕取滅。

  【…

《普賢行願品述義(智谕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