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叹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如是虚空界尽……悉如前解。
我此赞叹无有穷尽,赞叹者,法界缘起也。无尽者,法界无界也。法界缘起,一即无量,缘起法界,无量即一。如是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复次善男子。言广修供养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极微尘中。一一各有一切世界极微尘数佛。一一佛所。种种菩萨海会围繞。我以普贤行愿力故。起深信解。现前知见。】
复次善男子!言广修供养……所有尽法界下,至菩萨海会围繞,是所供养。我以普贤行愿力下,是能供养。
普贤身不可思议,略有三类。一、随类身,随天人等之所见,随类不同。二、渐胜身,乘六牙象,妙相庄严。三.法界身,摄入无尽,十方法界,无处非普贤。
【悉以上妙诸供养具。而为供养。所谓华云鬘云。天音乐云。天伞盖云。天衣服云。天种种香涂香烧香末香。如是等云。一一量如须弥山王。然种种灯。酥灯油灯诸香油灯。一一灯炷。如须弥山。一一灯油。如大海水。】
供养具有三,一、资生具供养,如衣服饮食汤药卧具等。二、敬具供养,如华香灯乐等。三、庄严具供养,即一切宝物供养。
天,表自然,表贵重,云表众多,有法界缘起,万法繁兴义。于诸灯中,一一灯炷如须弥山般高,一一灯油,如大海水般深广。
【以如是等诸供养具。常为供养。】
以如是等供养具,称理称事常为供养。
【善男子。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所谓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
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法供养者,如法供养也。财供养有尽,法供养无尽。如法供养,虽施一微尘,能遍三世一切诸佛前。以法供养,一即无量故。
所谓以下,即分别法供养。如说修行是法供养,以闻思修证四慧中,闻思二慧只是助缘,唯修慧方能证无上佛道。
利益众生是法供养。所谓利益者,仅令众生现前得利,不为利益。必令众生后世尽未来际,直至成佛,方为利益。
摄受众生是法供养。摄者摄取,受者受众生修学佛道。摄众生向道者,即四摄法。四摄法者,一、布施摄,以布施为方便,摄令众生归道。二、爱语摄,以柔软语正法语为方便,摄令众生归道。三、利行摄,度化众生,调伏众生,令其归道。
四、同事摄,菩萨乘大悲愿,于苦事降同众生,于乐事令众生增善得乐,谓同事摄。
代众生受苦是法供养,菩萨上求佛道为度众生,难忍能忍,难行能行,皆代众生受苦。菩萨下化众生,示入恶世,皆代众生受苦。
勤修善根是法供养。勤修不贪不瞋不痴三善根,即法供养也。不舍菩萨业是法供养。菩萨业者,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度也。
不离菩提心是法供养。菩提心者是成佛心,成佛心者是普度众生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皆以发菩提心而得成就,若不发菩提心,终不成佛。
【善男子。如前供养无量功德。比法供养。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罗分。算分。数分。谕分。优婆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善男子!如前供养者,似是言上妙诸供养具,华云鬘云天音乐云天伞盖云天衣服云天种种香,然种种灯等供养。所以如前供养功德,不及法供养。但经文有云,我以普贤行愿力故,起深信解现前知见,悉以上妙诸供养具而为供养。如此说来,华云……等,亦为如法供养,不应再与法供养相较。所以清凉国师曰,据梵本意,是以未修普贤行愿供养,不及今修普贤行愿供养故。
迦罗,析身毛为百分,其一分名迦罗。
俱胝那由他,俱胝译为千万。那由他,有译十万,有译百万,有译千万。 「谕」分,应为「喻」分。 优婆尼沙陀,清凉国师云,此云近少,亦云近对,谓少分相近比对之分。
【何以故。以诸如来尊重法故。以如说修行出生诸佛故。若诸菩萨。行法供养。则得成就供养如来。如是修行。是真供养故。】
此总说法供养之殊胜。
【此广大最胜供养。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供乃尽。而虚空界。乃至烦恼。不可尽故。我此供养。亦无有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此广大胜供养,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复次善男子。言忏除业障者。】
梵语忏摩,乞容恕义。云忏悔者,忏是梵语,谓发露先罪。悔是华语,谓改往修来。有理忏事忏,理忏者,达无生理,心灭罪亡。事忏者,谓取相忏作法忏。取相忏者,于佛前至诚忏悔,要见好相,罪方得除。作法忏者,于僧众前,作法忏悔。
障有二种障三种障,二种障者,烦恼障与智障。三种障者,烦恼障、业障、报障。
【菩萨自念。我于过去无始劫中。由贪瞋痴。发身口意。作诸恶业。无量无边。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我今悉以清净三业。遍于法界极微尘剎一切诸佛菩萨众前。诚心忏悔。后不复造。恒住净戒。一切功德。】
我于过去无始劫,无始谓过去一念不觉,非谓很久很久以前。贪瞋痴即烦恼障,发身口意作诸恶业,即发十恶业,即业障也。造诸恶业,无量无边。然此诸恶业皆烦恼因缘所生,无自体性。若有体性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我今悉以清净身口意三业忏悔。清净三业者,无杀盗淫、妄语恶口绮语两舌、贪瞋痴。
于一切佛菩萨众前,诚心忏悔,即普贤行一即无量,此即所对之境。后不复造,恒住净戒一切功德,明能忏心也。
【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忏乃尽。而虚空界。乃至众生烦恼。不可尽故。我此忏悔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总结忏悔无尽,表三业清净无诸恶业。
【复次善男子。言随喜功德者。】
随者随顺,喜者欢喜。随顺者,随顺佛实功德,达甚深理究竟佛道,随顺佛权功德,普度十方三世益物。如是随顺,则即广事而达深理,即深理而通广事。欢喜者,见众生得益,起欢喜心,无嫉妒意。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极微尘数诸佛如来。从初发心。为一切智。勤修福聚。不惜身命。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劫。一一劫中。舍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头目手足。如是一切难行苦行。圆满种种波罗蜜门。证入种种菩萨智地。成就诸佛无上菩提。及般涅槃。分布舍利。所有善根。我皆随喜。】
此随喜佛功德。从初发菩提心,为一切智者,为求无上佛道也。勤修福聚,不惜身命。例如心地观经记载,佛前身作雪山童子,为求半偈,弃舍全身;再如金光明经舍身品记载,佛作萨埵王子,舍身救虎等等。
圆满种种波罗蜜门,证入种种菩萨智地。种种波罗蜜者,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方便、愿、力、智等十波罗蜜。证入种种菩萨智地者,初地证入布施波罗蜜,二地证入净戒波罗蜜,三地证入忍辱波罗蜜,四地证入精进波罗蜜,五地证入禅定波罗蜜,六地证入般若波罗蜜,七地证入方便波罗蜜,八地证入愿波罗蜜,九地证入力波罗蜜,十地证入智波罗蜜。
成就无上佛菩提,即成等正觉。般涅槃即入涅槃,涅槃旧译为寂灭,新译为圆寂,即不生不灭义。分布舍利,舍利即灵骨,有生身舍利,与法身舍利。生身舍利又有全身舍利与碎身舍利。据金光明经舍身品云,此舍利乃无量戒定慧功德之所熏馥。
如是所有善根,我皆随喜。
【及彼十方一切世界。六趣四生。一切种类。所有功德。乃至一尘。我皆随喜。】
此随喜六道四生,所有功德。六道者,天、人、阿修罗、鬼、畜生、地狱。四生者,卵生、胎生、湿生、化生。
【十方三世一切声闻。及辟支佛。有学无学。所有功德。我皆随喜。】 此随喜二乘功德。佛法有教理行果四种,声闻以教为主,闻佛言教悟四谛理,成学无学位。辟支译为缘觉或独觉,以理为主。初发心时值佛,后出无佛世。以理性不灭,有佛无佛理法常住故,所以于无佛世,无师独悟证道,故名独觉。观十二因缘悟道者,故名缘觉。但天台宗谓,出无佛世悟道者名独觉,于佛世观十二因缘
悟道者名为缘觉。至于菩萨,则以行法为贵,二乘人以教理为主,故自度不度众生。菩萨以行为贵,所以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悲智双运。成就果法者,唯佛一人。
声闻乘三果以前,皆为有学,四果阿罗汉则为无学。辟支佛乘,辟支佛向为有学,辟支佛果为无学。
【一切菩萨所修无量难行苦行。志求无上正等菩提。广大功德。我皆随喜。】
此随喜菩萨功德。菩萨上求下化,难行苦行。志求无上正等菩提,上求也。广大功德者,下化众生也。如是功德,我皆随喜。
【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喜。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总结无尽。
【复次善男子。言请转*轮者。】
转者,自得复转示他人。法者轨则义,能生物解,令众生对事物了解。轮者,能使法流演圆通。此一大愿,请佛菩萨转*轮。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极微尘中。一一各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剎微极尘数广大佛剎。一一剎中。念念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一切诸佛成等正觉。一切菩萨海会围繞。】
此示请佛菩萨转*轮也。
【而我悉以身口意业。种种方便。殷勤劝请。转妙*轮。】
此明请法,请法有无量功德。世尊成等正觉,知菩提者,清净、寂静、光明、无诤,故默然而住。受大梵王请,始至鹿苑为五比丘转妙*轮。又如须扇多佛,成佛后无人请法,于是朝成佛夕取灭。
【…
《普贤行愿品述义(智谕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