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普賢菩薩十大願王之淺釋(超凡)

  普賢菩薩十大願王之淺釋

  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 超凡

  所謂十大行願,即:

  一、禮敬諸佛 二、稱贊如來

  叁、廣修供養 四、忏悔業障

  五、隨喜功德 六、請轉*輪

  七、請佛住世 八、常隨佛學

  九、恒順衆生 十、普皆回向

  第一大願:禮敬諸佛願

  普賢菩薩,自己禮敬諸佛,爲行,同時希望大衆都能禮敬諸佛,爲願。願與行,合二爲一,一分爲二。禮敬諸佛者,即俗稱拜佛。普賢菩薩拜佛,欲人人皆彼拜佛。普賢菩薩所禮敬者,盡法界遍虛空諸佛,皆是當人自心之佛。佛者,覺也;自覺、覺他。自覺我身跟前有諸佛,諸佛前皆有身;是故一一塵刹中皆有佛,一一佛前皆有普賢,一一普賢皆合掌禮拜。則一普賢之身,遍人一切普賢身內;一切普賢,皆攝歸一普賢身內。以行願力故,深心信解,如對當前。《大經》雲:“一切法無生,一切法無滅;若能如是解,諸佛常現前。”諸者,不一之稱。此界彼界,十方叁世一切佛,故謂之諸佛。過去佛爲已成之佛,未來佛即在當前,我們大家,人人都是。因一切衆生,皆有佛性。

  禮敬者,由心恭恭敬敬,運于身口,而遍行禮拜。若身雖拜跪,而心則重重妄想,功德微少。普賢行願,除有慢障,必起敬意,統身語意業。身業敬者,顯佛有天眼通;語業敬者,顯佛有天耳通;意業敬者,顯佛有他心通。常修禮敬,一心不亂,五體著地,深入法性,離能所相,即說偈曰:“能禮所禮性空寂,感應道交難思議;我此道場如帝珠,阿彌陀佛影現中;我身影現彌陀前,頭面接足歸命禮。”是則內佛外佛,同一實相;隨禮,若佛若禮,重重無盡。法界即是我心,我心即是法界,我欲禮敬諸佛,須先放下萬念,清清淨淨。每一拜中,一面觀想,一面念:“一心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世尊,及十方叁世一切諸佛。”又“一心頂禮西方安樂土,大慈大悲阿彌陀佛,及十方法界常住諸佛。”經雲:“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心中憶佛,名爲修慧;身跪口念,名爲修福。福慧雙修,禮敬事畢之。普賢如是禮敬,即爲普賢行願。普賢不在外來,而在各人心中求。普賢乃衆生心中之普賢,衆生乃普賢心中之衆生。普賢心、釋迦心、衆生心、菩薩心、無二無別,以心體同之。行普賢,願亦普賢;行非普賢,願亦非普賢。如此,心向諸佛如來,我心即諸佛如來。心不向諸佛如來,我心即非諸佛如來。這是因爲,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普賢禮敬諸佛,是普賢行,是普賢願;我等禮敬諸佛,是我行,是我願。如年老體弱者,不便站立跪拜,可以坐拜,心中觀想,面對西方叁聖,恭恭敬敬,與跪拜無異。如旅行在舟車中,或病臥床榻上,不能身向西方,可堪作觀拜跪,與面對西方佛前而禮敬之功德等同。此皆爲拜佛法門。只要我心恭敬,則佛心顯;不恭敬,則妄想多,妄想乃衆生心,非佛心。故偈雲:

  所有十方世界中,叁世一切人師子;

  我以清淨身語意,一切遍禮盡無余。

  普賢行願威神力,普現一切如來前;

  一身複現刹塵身,一一遍禮刹塵佛。

  第二大願:稱贊如來願

  稱指稱述,贊即贊揚。稱述聖德,贊揚其美。又謂稱揚贊歎。如者,如如不動,妙道圓融,即自心不生不滅之體,湛然寂照,亘古而不變。來者,去來也;即講如如不動之體,無去無來,能去能來。如來即是佛。佛爲通號,意取叁覺圓備義。如來亦是通號,後佛出世,如同先佛再來之故。義翻爲覺,覺者即是不迷。宇宙萬物,本來不迷,如柳綠花紅,鴉啼雀噪,皆宇宙真理之所顯現,只有衆生不能覺迷。若一旦轉迷成覺,轉識成智,即能見宇宙之真理與萬法,無不與我妙合。宇宙萬法爲法身如來,萬法妙合之我,之報身如來,即宇宙之真理爲法身,其所感得者爲報身。而感得此真理應衆生之機根,出現于世以示說者,爲應身如來。此法身、報身、應身叁者,謂之如來。叁身同一真理,不過以其體爲法身,以其相爲報身,以其用爲應身,即大方廣體相用。釋迦如來,能應用其所感得之真理,而現叁身,隨機說法,本爲應身。因說法而現千丈盧舍那如來報身。在華嚴會上,現毗盧遮那如來法身。叁身雖分而實一,如離法身無報身,離報身無應身;見法各異,而其所歸爲一。十方叁世一切諸佛,皆具叁身;而衆生一身,亦當具足叁身。此有正緣了叁因。正因即法身,如《涅槃經》雲:“一切衆生悉具佛性,如來常住而不變易。”緣因即應身,如勸大衆念佛、拜佛、聽經,功行滿。了因即報身,如大衆聽經,句句入耳了解。

  以上是正緣了叁因之果,次釋如來叁身之義。《金剛經》雲:“如來者,即諸法如義。”又雲:“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是爲法身如來。《佛頂經》雲:“性真常中求于去來了不可得。”《轉*輪經》雲:“第一義谛名如,正覺名來。”《佛頂經》雲:“明極即如來”,是爲報身如來。《成實論》雲:“乘如富道,來成正覺,故名如來。”《佛頂經》雲:“自覺已圓,能覺他者,如來應世。”是爲應身如來。這些是如來名義,而當體如來,即諸佛與衆生,同爲清淨法身。清淨法身,原系自性天真佛。以人人皆具佛性,即心即佛,是心作佛。又行種種功德及禮拜,莊嚴清淨法身。報身,其受用有二:一爲自受用報身,二爲他受用報身。報身者,則爲應身,人九法界,各各差別,分身度脫。《地藏經》雲:或現男子身,或現女人身,或現天龍身,或現神鬼身,或現山林川原河池泉井;利及于人,悉皆度脫。或現天帝身,或現梵王身,或現轉輪王身,或現居士身,或現國王身,或現宰輔身,或現官屬身,或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乃至聲聞羅漢,辟支佛菩薩等身,而以化度;非但佛身,獨現其前,稱贊法、報、應叁身如來偈曰:“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又贊法身如來雲:“清淨妙法身,湛然應一切。”贊報身如來偈雲:“阿彌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無等倫;白毫宛轉五須彌,绀目澄清四大海;光中化佛無數億,化菩薩衆亦無邊;四十八願度衆生,九品感令登彼岸。”贊應身如來偈雲:“堂堂黃金相,巍巍不動尊;天上與人間,無不鹹恭敬。”此即具前禮敬之中,此身業禮,以口業贊,以意業敬,是則名爲叁業供養。法身如來如遮那,報身如來如彌陀,應身如來如釋迦等,皆以德彰名。現在稱揚贊歎,是爲了歌頌如來之萬德洪名。釋家對此贊佛偈甚多,不勝枚舉,或唱或念,其功德都不可思議。有一最簡便、易行的方便法門,無論男女老幼,人人能贊,即是念誦“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或“阿彌陀佛”四個字。念彌陀雖爲稱贊彌陀,即對十方世界諸佛,以一念贊盡。十方世界一切淨土,總攝于西方極樂淨土。念西方佛,亦即念十方佛。故偈雲:

  于一塵中塵數佛,各處菩薩衆會中;

  無盡法界塵亦然,深信諸佛皆充滿。

  各以一切音聲海,普出無盡妙言辭;

  盡于未來一切劫,贊佛甚深功德海。

  第叁大願:廣修供養願

  所供之境,有豎有橫。豎則指過去現在未來一切佛,橫則是講盡法界遍虛空十方一切佛。普賢菩薩修行,夫論叁世十方一切諸佛,悉皆供養,願亦如是。所供養者,不外乎財供養和法供養。財供養者,自己沒有金錢,即不能行此供養,但外財供養用金錢,而內財供養不用金錢。《法華經》雲:用身口意叁業恭敬供養,是爲豎供養;若出門在外隨時隨處供養,爲橫供養。至于外財供養,有財應施,有財若不施,是名悭食,爲生死根。悭貪心一起,慈悲心不顯,則背宇宙布施之妙用。修行人,具大慈悲人,隨緣施舍,盡心供養,即一香一華,亦稱理成就。偈曰:“願以此華雲,遍滿十方界;供養一切佛、菩薩、二乘僧。”供養過去佛,若釋迦如來;供養未來佛,若彌勒如來。那麼現在無佛時代,怎麼供養

  《十六觀經》:“孝順父母,奉侍師長。”對于生我養我的父母,必孝必順,對于師長,服勞奉養。若女子之嫁,對于公婆,克盡婦道,殷勤侍奉,皆屬供養現在佛。我們大家,當體都有成佛的可能性,只是表象的差別不同。修行人,不僅針對人類禮敬、供養,即畜生之類的衆生,亦當以戒殺放生爲重,如是恭敬供養,緣慈悲心,起慈悲心,可拔一切業障根本,隨時隨地,修此供養,是名廣修供養。

  法供養者,曆代大德以轉迷啓悟爲宗旨。衆生在迷,大德本慈悲心,爲開衆生覺路,即爲法供養。如“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萬德,逢人即勸,逢人即念。凡修法供養者,對于財法二施,均由小至大,先勸一家及他家,從一方至十方,其實普賢緣性起修,一字一句,周遍法界。偈雲:

  以諸最勝妙華矍,使樂塗香及傘蓋;

  如是最勝莊嚴具,我以供養諸如來。

  最勝衣服最勝香,末香燒香與燈燭;

  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養諸如來。

  我以廣大勝解心,深信一切叁世佛;

  悉以普賢行願力,普遍供養諸如來。

  第四大願:忏悔業障願

  業障如不忏悔,則廣供不廣供,贊歎不贊歎,禮敬不禮敬,皆爲業所障。若在睡眠中,夢想顛倒,早起則妄想愈多,殆被業障所纏身,善業少而惡業多,此由心所造,心能止惡,心能修善。所行善惡者,皆與身與口與意關系密切,謂之身業口業意業。叁業正,善業自然而修,惡自然止。叁業不正,惡事則成。成惡事者,乃身叁、口四、意叁。身叁者,即殺生、偷盜、邪淫,皆由身所成之惡事。口四者,即妄言、绮語,惡口、兩舌,皆由口所作之惡事。意叁者,悭貪、嗔恚、邪見,此由貪、嗔、癡叁毒而成,爲一切惡業之根本。由叁業造十惡,止此十惡,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言、不绮語、不惡口、不兩舌、不悭貪、不嗔恚、不邪見之十或是爲十善。作惡之人當墮惡道,行善則功德無量,當生善道,殊不知善亦障心,難出叁界。若行上品五逆十惡身,感地獄道身;行中品五逆十惡身,感畜生道身;作下品五逆十…

《普賢菩薩十大願王之淺釋(超凡)》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