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惡身,感惡鬼道身。作下品十善者,感修羅道身;行中品十善者,感人道身。單修上品是十善,得生西天王及忉利天宮;修上品十善至未到定,得生欲界空居四天。色界四禅,共十八天,初禅叁天,難逃水宅;二禅叁天,未離水災;叁禅叁天,猶遭風災。四禅九天,無雲、福生、廣果叁天,凡夫住處,修禅者得生其中;無想天外道所居,無煩、無熱、善現、善見、色究竟五天,第叁果居處。未得四果,尚有分段生死。以上十八天,離欲粗散,未出色籠,故名色界。七來叁途是惡業、欲界六天是善業,色無色界,是不動業。這叁種業,皆能障心均不免爲生死牢籠。所以,叁界皆苦。古德雲:“萬般皆是苦,惟有業隨身。”
業之淨化,惟求忏悔。忏者,忏其前衍;悔者,悔其後過。忏悔之法很多,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句佛號,是忏悔最簡便易行的法門。經雲:“念佛一聲,能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又雲:“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陀羅尼。”故能念佛持咒,則業障自除,事理自然明了。生者已生,死者當求正念分明。求正念分明,須要至誠懇切,用身、語、意正業忏悔。偈雲:
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癡;
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第五大願:隨喜功德願
關鍵在德字。功德分二種:一、世間法的有漏功德。如慈善業,造橋修路齋僧建寺等,廣悅贊歎,不生煩惱。二、出世間法的無漏功德。了生脫死,廣修六度。世間功德爲有漏,出世間功德爲無漏。以能隨喜而修,以世間一切之因,回向無上菩提,亦可轉有漏爲無漏。有力則助力,無力則贊歎,切實量力,隨喜而修。凡夫障重,對諸功德,不但不隨喜,且心生破壞,晚近提倡淨土念佛忏悔法門,方是了生脫死功德。對善信者,策勵之;對未信者,稱揚之,爲普賢菩薩隨喜之功德。故偈雲:
十方一切諸衆生,二乘有學及無學;
一切如來與菩薩,所有功德皆隨喜。
第六大願:請轉*輪願
肉眼凡夫,所見受空間所限,不能見遠。初見道位須陀洹,能斷叁界八十八使見惑,僅見一四天下。二果修道斯陀含,能斷欲界九品思中前六品盡,得見中千世界。叁果修道位阿那含,能斷欲殘思盡,進斷上八地思,則見大幹世界。無學道位阿羅漢,能斷見思俱盡,始見叁千大幹世界。初地菩薩,能斷一晶無明』:J見叁千大幹世界。乃至十地菩薩,能斷十品無明,則見千千萬叁千大幹世界。普賢位同等覺,則見十方世界。所見之眼界有差別,則所轉之*輪亦有不同,說法如轉輪,不信佛法,習無主宰,胡思亂想,不能去惡向善,轉凡成聖。比如谷子,入舂去殼,方成白米,米之潔白雖本生成,然非輾轉,不能出現。佛說法,一句一句,皆從心中露出,大衆聞法,一句一句,皆轉人身心,成爲妙法。現世釋迦已成佛,彌勒未降世之時,居士們請法師講法以了無邊生死之苦。法師代佛說法,即爲轉*輪。應諸大居士之請,即爲請轉*輪。大衆當深信無上清淨心,聞法時始顯然出現,爲將來隨喜而生功德。今日能請轉*輪,誠有無量之功德。偈雲:
十方所有世間燈,最初成就菩提者;
我今一切皆勸請,轉于無上妙*輪。
第七大願:請佛住世願
凡夫衆生執著佛說《涅槃經》後即人滅,以爲佛已舍世不能請佛住世。殊不知,請佛住世,即請自己佛,是心是佛,即心即佛。衆生心淨,見佛常住,衆生心垢,見佛舍命。所以佛是否常住,皆與衆生心之淨染相應。若念念是佛,即時請佛住世。勤修六字,則淨念相繼,佛當即顯現。偈雲:
諸佛若欲示涅槃,我悉至誠而勸請;
惟願久住刹塵劫,利樂一切諸衆生。
第八願:常隨佛學願
佛廣說《法華》,普渡衆生,是爲先覺。而衆生聞法,廣修佛事,以了生死,是爲後覺。凡夫無有普度之大力大量,當善治一家,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此與孔聖大學之道亦相融合,爲人世法所不可缺之。先自利然後利他,常誠心托佛,從因至果,引得心智,隨之而學。時常如此,始終不變,即常隨佛學之大旨。偈雲:
我隨一切如來學,修習普賢圓滿行;
供養過去諸如來,及與現在十方佛。
未來一切天人師,一切意樂皆圓滿;
我願普隨叁世學,速得成就大菩提。
第九大願:恒順衆生願
發大悲心,植菩提種,以饒益有情,利樂有情衆生,即要“恒順”。縱觀十法界,佛占其一,衆生占九,地獄、餓鬼、畜生,皆因造惡業所至。天道悅樂,人道苦惱,修羅嗔恚,乃叁善道之衆生。聲聞是自了衆生,緣覺是孤調衆生,菩薩是大道心之衆生。對此九界衆生,當憐愍、饒益、成就之,以慈心廣修佛行,無一不是布施,無一不是恒/頃。佛心即大悲心,爲菩提之根本。樹無根,則枝葉不茂;心不悲,則度生不切。一切衆生,是我福田,宜恒順之。偈雲:
所有十方一切刹,廣大清淨妙莊嚴;
衆會圍繞諸如來,悉在菩提樹王下。
十方所有諸衆生,願離憂患常安樂;
獲得甚深正法利,滅除煩惱盡無余。
第十大願:普皆回向願
回向分叁種:一、回自回他。凡作一切事悉當回向一切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衆生。二、回因向果。將自己每日念佛功德,爲衆生回向極樂淨土。叁、回事向理。以上所釋普賢十大願王,是導華嚴海衆,歸到極樂。即以禮敬諸佛回向,以稱贊如來回向,以廣修供養回向,以忏悔業障回向,以隨喜功德回向,以請轉*輪回向,以請佛住世回向,以常隨佛學回向,以恒順從生回向,是爲普皆回向。回向是學佛者極要緊之事,所作功德·,無論巨細,乃至一毫之善,一塵之福,皆可回向西方,莊嚴淨土。如投少水于大海中,量即同海。個人所積之功德,其功有限,如能回向法界衆生,則其德無邊際。如將所作功德,如念佛、誦經、持咒、禮拜及一切慈善功德,均可回向西方,與一切衆生,同成佛道。無論世間、出世間之善事,或大或小,一一無非因緣所生,即空即假即中叁谛之理,全理成事,全事即理,一一事理,自然理事圓融,豎窮橫遍。故偈雲:
叁世諸佛所稱贊,如是最勝諸大願;
我今回向諸善根,爲得普賢殊勝行。
《普賢菩薩十大願王之淺釋(超凡)》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