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得以了悟,悟後就證道。就在這四句話之中,認識宇宙,了悟人生,以自己的行動解脫人生的痛苦,終于證得了阿羅漢果報。
(貳)華嚴要義
《普賢菩薩行願品》是《華嚴經》中之一卷,所以我們必須要先明白《華嚴經》的內容。《華嚴經》是大乘經,一般被稱爲經中之王,篇幅很大。在大乘經典中,除了《大般若經》就數《華嚴經》的卷帙浩繁了。
關于《華嚴經》的要義,簡單分成七個小點講述:第一、《華嚴經》理論的特點;第二、《華嚴經》的宗趣;第叁、《華嚴經》的翻譯和傳承;第四、《華嚴經》全部經典的內容;第五、特別提出法界觀裏面的四法界,賢首大師立宗講了四法界十種玄門六種相,這裏提出四法界觀;第六、普賢行願品的人生價值;第七、簡單介紹一下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善財童子的事迹。因爲時間關系,講這七個小點都不能發揮,只能大概地說一下。
一、《華嚴經》理論的特點
《華嚴經》理論的特點,有這麼叁點:
(一)一切唯心造
在經裏面有很多內容,有許多偈子都談到,比如:
“若人欲了知,叁世一切佛,
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
五蘊悉從生,無法而不造。”
《觀無量壽經》講:“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心地觀經》講:“心淨國土淨,心染國土染,心生法生,心滅法滅。”
唯識法相根據《華嚴經》提出:叁界唯心,萬法唯識,修唯識觀就可做到轉識成智。
(二)心佛衆生叁無差別
從十法界來看,十法界有四聖六凡。四聖:聲聞、緣覺、菩薩、佛;六凡:人、天、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四聖六凡,包括四聖六凡的依報正報,無論是清淨的世界或者染汙的世界,這一切無不由心所造。所以,在佛法來講,心佛衆生叁無差別,迷則成凡,悟則成聖。必須認識現實,了悟人生,轉妄歸真。關于這個理論,《楞嚴經》、《圓覺經》、《起信論》、《華嚴經》講的都是一致的。學習佛法由聞思修,經過一定階段,做到轉妄心成真心,轉迷成悟,就要用這個功夫。
從心佛衆生叁無差別來講,衆生就是迷,佛就是已經得到了覺悟的聖者。實際上都是在一念之間、一心之間。衆生都有佛性,佛性是平等的,佛是已成佛,衆生是未成佛,因此對一切衆生要尊重、承事、平等對待,建立佛教的平等觀。過去有過去諸佛,現在有現在諸佛,未來有未來諸佛,而一切衆生都是未來諸佛,所以我們要尊重、承事,不能輕賤,更不能虐待殘殺。普賢菩薩十大願中,就有要饒益衆生、恒順衆生的願。《華嚴經·淨行品》的文殊菩薩一百四十一大願中,起心動念、行住坐臥,一切都是願衆生怎麼樣……
(叁)從法界觀說明真俗無礙、真俗圓融的道理
俗就是世間法、世俗谛;真就是出世間法、勝義谛。在佛家來講,必須要由俗向真,而後回真向俗。真俗是無礙的,是圓融的,即世間法而悟入出世間法,即世俗谛而進入勝義谛。並不是說離開現實世界另外去找個涅槃菩提,找個真,找個勝義谛。所以禅宗講“平常心就是道”。我們在現實生活中,自己做人,對事接物,要以平常心對待。什麼是平常心呢?就是真實心,就是佛心。事事物物若能以真實心對待,就在宇宙森羅萬象中,當體見佛,當體見道,一切萬法當體即空,就可以由俗入真,這就是法界觀的道理。蘇東坡有首詩:
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
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天臺宗的湛然大師有這麼兩句:青青翠竹無非般若,郁郁黃花盡是法身。還有兩句:生死即涅槃,煩惱即菩提。這都是說明真俗圓融的道理,由俗向真,回真向俗,真俗無礙,真俗圓融。從整體來講,既表明了大乘佛法的宇宙觀,也表明了人生觀和價值觀。法界一切法,在經上來講,就層層互入,法法圓融,都體現這個真俗無礙的道理。
二、《華嚴經》的宗趣
這個宗趣根據華嚴五祖宗密大師的解釋,就是以入法界緣起,普賢行願爲宗趣。
法界
什麼叫法界?“法界”有兩種意義:一是從理方面來講,代表法性;二是從事方面來講,代表法相,即一切森羅萬象染淨諸法。一切事物,理、事兩方面總和叫法界。一切萬事萬物,包括有爲法、無爲法、染汙法、清淨法、善法、惡法,不出于理,這個理就是心,妙明真心。這一切萬法都是妙明真心産生的妙用。
法界的本質叫法性,亦叫空性、真如、菩提、涅槃,其實都是一個總和的內容。它是一個總和的觀點,包括色心諸法在裏面,既談心又談物。
空性就是了解一切法如幻如化,夢幻泡影,沒有一個實體,沒有一個不變的東西,其性本空。從空中我們就消除了私心雜念,消除了我執、法執,消除了顛倒妄想,這叫做空性,而並不是“什麼都沒有了”。
又叫真如,何謂真如?從心方面來講,我們這個真心由我空、法空顯出它的本質、本來面貌,這種心就是妙覺明心,也可以說就是如來心,在凡夫來說有個名稱叫如來藏,隱藏起來的叫如來藏。這一個心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它是真實的,它是如常不變的,所以叫真如。
它也叫菩提,爲什麼呢?菩提是果啊!菩提之果如何才能得到?就要修般若因,修菩薩萬行才能證到無上的妙果。菩提就是無上的妙果。
它也叫涅槃。涅槃就是滅度的意思,能夠消滅一切煩惱,能夠度脫一切衆生,達到功行圓滿的境界,叫做涅槃。
所以這個法界之性就包括這些,很明確,代表諸法的本體。在禅宗來說就是本來面目,我們每個人就要恢複這個本來面目。
法界的“體、相、用”是什麼呢?“體”,“相”就包羅萬象,包括有漏法、無漏法,淨土、染土,心法、色法,有形體的法、無形體的法,各有差別。“用”是什麼呢?用就是一種作用,能夠由心生起萬法的作用。這個作用是什麼功能呢?在唯識學來講就是種子,染法有染法的種子,淨法有淨法的種子,善法有善法的種子,惡法有惡法的種子,這一個種子就是潛藏在阿賴耶識中生起諸法的功能,待緣而現。
所以我們學佛,最重要的是熏習善法種子、清淨種子,以這個種子逐步消滅惡法、染汙法種子,恢複如來妙心,恢複法界自性,這就是法界這個名詞的定義,它包括了體、相、用。
法界緣起
那麼什麼叫法界緣起呢?這個法界就體現在宇宙森羅萬象上。森羅萬象,染、淨諸法都是離不開這個法界,離不開這個心。一心生萬法,萬法歸一心。物不能離開心,心物總和,不能截然分開,其中以心爲主,心就是諸法的本體。
在萬象森羅之中,都是屬于因緣生法,不出因、緣、果叁個字,因就是主因,緣就是助緣、條件,果就是一切現象,已經現行的一切現象。這種緣起法都是相資相助,互爲因,互爲緣,不能夠離開,不能夠隔開,都在這一切事物之中。不管是一、多,還是大、小。一、多是從數字方面來形容,大、小是從相方面來形容。山河之大,微塵之小,都是離不開它的性,離不開這個心,心物不能分離。能夠了解諸法現象,透視本體就可以從有知空,從妙有見真空,進一步悟得諸法實相。在天臺宗來講就是空、假、中叁觀,華嚴宗一祖杜順大師所立的叁觀也是相似的內容。
杜順大師立的叁觀:真空觀、理事無礙觀、周遍含融觀,都是說明這個內容——了解諸法的空相,了解諸法緣起假相,由假入空,由空了解假的道理。一切諸法既是空又是有,就是中道。所以在天臺宗就立于空谛、假谛、中谛。中谛是中道,看一切事物不要單純地看,要有連帶地看,事物都是相輔相成有聯系的,不能把它分開,不管一多、大小,都是有連帶關系的。芥子納須彌,須彌入芥子;于一毛端現寶王刹,坐微塵裏轉大*輪。現在哲學家來講就是“一葉知秋”、“一滴水知大海”。你嘗這一滴水,就曉得大海的百川之味,就代表大海;從秋天的一片落葉,你就曉得整個秋天的現象。這就是法界緣起觀。
這個道理非常微妙,立華嚴宗的賢首國師,爲了跟武則天解釋這個妙理,以鏡子和金獅子作比喻來解釋。在屋子裏四面八方都安上鏡子,正中間供一尊佛像,燃一只火炬或者置一個燈具,那麼這尊佛和這盞燈,在四面八方的鏡子中都現影像,這個鏡子照到那個鏡子也顯影像,那個鏡子照到這個鏡子也顯出影相,鏡中有鏡,影中有影,就形成一種無盡的緣起,層層無盡。我看(弘法寺)臥佛殿,它就以這個原理來莊嚴的,鏡中有鏡,影中有影,所以法界緣起無有窮盡。
法界緣起、普賢行願爲宗趣
悟理以後,不管是一塵、一事、一物,我們都要以平常心對待,以真實心對待,就可以入法界緣起。所以在這兒講以入法界緣起、普賢行願爲宗趣。那麼法界緣起是所入的境界,能入是什麼呢?就是普賢行願。
《法華經》講:“諸佛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諸有所作,常爲一事,唯以佛之知見示悟衆生。”佛之知見是什麼呢?就是指的真如、真心。它的妙用,使衆生都能了解,都能悟入,都能證得。佛大悲啊,他就以這個因緣而出現于世。
那麼怎樣證入呢,怎樣悟入呢?必須修普賢行願。普賢行願就是能入,法界緣起就叫所入,我們修普賢行願就可以證入法界緣起;了悟法界緣起,就可以了解諸法的真實相。所以《華嚴經》的宗趣,就是以入法界緣起、普賢行願爲宗趣。
《華嚴經》(八十華嚴)的叁十九品內容很多,但是它的核心,就在入法界品,特別是普賢行願品,這是它的核心。《普賢行願品》的核心是什麼呢?就是由普賢大願,臨終導歸西方極樂世界:
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
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
類似于這樣的偈頌有好幾首,說明《普賢行願品》的歸趣就是往生極樂世界。
簡介淨土宗
說到往生極樂世界,就與念佛有關系了,與淨土宗有關系了。所以這裏我還要簡單介紹一下淨土宗的重要。
淨土是很殊勝的。中…
《普賢行願品講要(惟賢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