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得以了悟,悟后就证道。就在这四句话之中,认识宇宙,了悟人生,以自己的行动解脱人生的痛苦,终于证得了阿罗汉果报。
(贰)华严要义
《普贤菩萨行愿品》是《华严经》中之一卷,所以我们必须要先明白《华严经》的内容。《华严经》是大乘经,一般被称为经中之王,篇幅很大。在大乘经典中,除了《大般若经》就数《华严经》的卷帙浩繁了。
关于《华严经》的要义,简单分成七个小点讲述:第一、《华严经》理论的特点;第二、《华严经》的宗趣;第三、《华严经》的翻译和传承;第四、《华严经》全部经典的内容;第五、特别提出法界观里面的四法界,贤首大师立宗讲了四法界十种玄门六种相,这里提出四法界观;第六、普贤行愿品的人生价值;第七、简单介绍一下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善财童子的事迹。因为时间关系,讲这七个小点都不能发挥,只能大概地说一下。
一、《华严经》理论的特点
《华严经》理论的特点,有这么三点:
(一)一切唯心造
在经里面有很多内容,有许多偈子都谈到,比如: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
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
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
《观无量寿经》讲:“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心地观经》讲:“心净国土净,心染国土染,心生法生,心灭法灭。”
唯识法相根据《华严经》提出: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修唯识观就可做到转识成智。
(二)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从十法界来看,十法界有四圣六凡。四圣:声闻、缘觉、菩萨、佛;六凡:人、天、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四圣六凡,包括四圣六凡的依报正报,无论是清净的世界或者染污的世界,这一切无不由心所造。所以,在佛法来讲,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迷则成凡,悟则成圣。必须认识现实,了悟人生,转妄归真。关于这个理论,《楞严经》、《圆觉经》、《起信论》、《华严经》讲的都是一致的。学习佛法由闻思修,经过一定阶段,做到转妄心成真心,转迷成悟,就要用这个功夫。
从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来讲,众生就是迷,佛就是已经得到了觉悟的圣者。实际上都是在一念之间、一心之间。众生都有佛性,佛性是平等的,佛是已成佛,众生是未成佛,因此对一切众生要尊重、承事、平等对待,建立佛教的平等观。过去有过去诸佛,现在有现在诸佛,未来有未来诸佛,而一切众生都是未来诸佛,所以我们要尊重、承事,不能轻贱,更不能虐待残杀。普贤菩萨十大愿中,就有要饶益众生、恒顺众生的愿。《华严经·净行品》的文殊菩萨一百四十一大愿中,起心动念、行住坐卧,一切都是愿众生怎么样……
(三)从法界观说明真俗无碍、真俗圆融的道理
俗就是世间法、世俗谛;真就是出世间法、胜义谛。在佛家来讲,必须要由俗向真,而后回真向俗。真俗是无碍的,是圆融的,即世间法而悟入出世间法,即世俗谛而进入胜义谛。并不是说离开现实世界另外去找个涅槃菩提,找个真,找个胜义谛。所以禅宗讲“平常心就是道”。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自己做人,对事接物,要以平常心对待。什么是平常心呢?就是真实心,就是佛心。事事物物若能以真实心对待,就在宇宙森罗万象中,当体见佛,当体见道,一切万法当体即空,就可以由俗入真,这就是法界观的道理。苏东坡有首诗:
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
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天台宗的湛然大师有这么两句:青青翠竹无非般若,郁郁黄花尽是法身。还有两句:生死即涅槃,烦恼即菩提。这都是说明真俗圆融的道理,由俗向真,回真向俗,真俗无碍,真俗圆融。从整体来讲,既表明了大乘佛法的宇宙观,也表明了人生观和价值观。法界一切法,在经上来讲,就层层互入,法法圆融,都体现这个真俗无碍的道理。
二、《华严经》的宗趣
这个宗趣根据华严五祖宗密大师的解释,就是以入法界缘起,普贤行愿为宗趣。
法界
什么叫法界?“法界”有两种意义:一是从理方面来讲,代表法性;二是从事方面来讲,代表法相,即一切森罗万象染净诸法。一切事物,理、事两方面总和叫法界。一切万事万物,包括有为法、无为法、染污法、清净法、善法、恶法,不出于理,这个理就是心,妙明真心。这一切万法都是妙明真心产生的妙用。
法界的本质叫法性,亦叫空性、真如、菩提、涅槃,其实都是一个总和的内容。它是一个总和的观点,包括色心诸法在里面,既谈心又谈物。
空性就是了解一切法如幻如化,梦幻泡影,没有一个实体,没有一个不变的东西,其性本空。从空中我们就消除了私心杂念,消除了我执、法执,消除了颠倒妄想,这叫做空性,而并不是“什么都没有了”。
又叫真如,何谓真如?从心方面来讲,我们这个真心由我空、法空显出它的本质、本来面貌,这种心就是妙觉明心,也可以说就是如来心,在凡夫来说有个名称叫如来藏,隐藏起来的叫如来藏。这一个心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它是真实的,它是如常不变的,所以叫真如。
它也叫菩提,为什么呢?菩提是果啊!菩提之果如何才能得到?就要修般若因,修菩萨万行才能证到无上的妙果。菩提就是无上的妙果。
它也叫涅槃。涅槃就是灭度的意思,能够消灭一切烦恼,能够度脱一切众生,达到功行圆满的境界,叫做涅槃。
所以这个法界之性就包括这些,很明确,代表诸法的本体。在禅宗来说就是本来面目,我们每个人就要恢复这个本来面目。
法界的“体、相、用”是什么呢?“体”,“相”就包罗万象,包括有漏法、无漏法,净土、染土,心法、色法,有形体的法、无形体的法,各有差别。“用”是什么呢?用就是一种作用,能够由心生起万法的作用。这个作用是什么功能呢?在唯识学来讲就是种子,染法有染法的种子,净法有净法的种子,善法有善法的种子,恶法有恶法的种子,这一个种子就是潜藏在阿赖耶识中生起诸法的功能,待缘而现。
所以我们学佛,最重要的是熏习善法种子、清净种子,以这个种子逐步消灭恶法、染污法种子,恢复如来妙心,恢复法界自性,这就是法界这个名词的定义,它包括了体、相、用。
法界缘起
那么什么叫法界缘起呢?这个法界就体现在宇宙森罗万象上。森罗万象,染、净诸法都是离不开这个法界,离不开这个心。一心生万法,万法归一心。物不能离开心,心物总和,不能截然分开,其中以心为主,心就是诸法的本体。
在万象森罗之中,都是属于因缘生法,不出因、缘、果三个字,因就是主因,缘就是助缘、条件,果就是一切现象,已经现行的一切现象。这种缘起法都是相资相助,互为因,互为缘,不能够离开,不能够隔开,都在这一切事物之中。不管是一、多,还是大、小。一、多是从数字方面来形容,大、小是从相方面来形容。山河之大,微尘之小,都是离不开它的性,离不开这个心,心物不能分离。能够了解诸法现象,透视本体就可以从有知空,从妙有见真空,进一步悟得诸法实相。在天台宗来讲就是空、假、中三观,华严宗一祖杜顺大师所立的三观也是相似的内容。
杜顺大师立的三观:真空观、理事无碍观、周遍含融观,都是说明这个内容——了解诸法的空相,了解诸法缘起假相,由假入空,由空了解假的道理。一切诸法既是空又是有,就是中道。所以在天台宗就立于空谛、假谛、中谛。中谛是中道,看一切事物不要单纯地看,要有连带地看,事物都是相辅相成有联系的,不能把它分开,不管一多、大小,都是有连带关系的。芥子纳须弥,须弥入芥子;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轮。现在哲学家来讲就是“一叶知秋”、“一滴水知大海”。你尝这一滴水,就晓得大海的百川之味,就代表大海;从秋天的一片落叶,你就晓得整个秋天的现象。这就是法界缘起观。
这个道理非常微妙,立华严宗的贤首国师,为了跟武则天解释这个妙理,以镜子和金狮子作比喻来解释。在屋子里四面八方都安上镜子,正中间供一尊佛像,燃一只火炬或者置一个灯具,那么这尊佛和这盏灯,在四面八方的镜子中都现影像,这个镜子照到那个镜子也显影像,那个镜子照到这个镜子也显出影相,镜中有镜,影中有影,就形成一种无尽的缘起,层层无尽。我看(弘法寺)卧佛殿,它就以这个原理来庄严的,镜中有镜,影中有影,所以法界缘起无有穷尽。
法界缘起、普贤行愿为宗趣
悟理以后,不管是一尘、一事、一物,我们都要以平常心对待,以真实心对待,就可以入法界缘起。所以在这儿讲以入法界缘起、普贤行愿为宗趣。那么法界缘起是所入的境界,能入是什么呢?就是普贤行愿。
《法华经》讲:“诸佛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诸有所作,常为一事,唯以佛之知见示悟众生。”佛之知见是什么呢?就是指的真如、真心。它的妙用,使众生都能了解,都能悟入,都能证得。佛大悲啊,他就以这个因缘而出现于世。
那么怎样证入呢,怎样悟入呢?必须修普贤行愿。普贤行愿就是能入,法界缘起就叫所入,我们修普贤行愿就可以证入法界缘起;了悟法界缘起,就可以了解诸法的真实相。所以《华严经》的宗趣,就是以入法界缘起、普贤行愿为宗趣。
《华严经》(八十华严)的三十九品内容很多,但是它的核心,就在入法界品,特别是普贤行愿品,这是它的核心。《普贤行愿品》的核心是什么呢?就是由普贤大愿,临终导归西方极乐世界:
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
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剎。
类似于这样的偈颂有好几首,说明《普贤行愿品》的归趣就是往生极乐世界。
简介净土宗
说到往生极乐世界,就与念佛有关系了,与净土宗有关系了。所以这里我还要简单介绍一下净土宗的重要。
净土是很殊胜的。中…
《普贤行愿品讲要(惟贤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