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国净土宗的建立是开始于慧远大师,成立于善导大师。净土经典就有五经一论。原来是三经一论:《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往生论》。在清代有文人学士叫魏源(道光进士),就把《普贤行愿品》加进去,到了民国初年印光法师又把《楞严经》里面的《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加进去,就成为五经一论。所以研究净土必须要读五经一论。
虽然叫净土,它实际上教义很深、很广,与般若、天台、法相、三论、密宗、律宗都是相通的,所以我们祖师称赞净土“即显即密、即顿即圆”。念佛的好处在哪里?在现生中,以净念代替妄念,内心就清静、平和,心胸广大,慈悲善良。这一个内心的修养,对我们身体有好处,对家庭、事业有好处,在现生中都可以获益。临命终时,由于念佛,就可以蒙佛接引,往生西方。到了西方就是不退转,直到花开见佛。
净土法门很重要,在西藏密法里面有弥陀法,一句阿弥陀佛就包括了密法里面的胎藏界、莲花界、金刚界!这个道理,学过弥陀法,学过密教教义的人就晓得。
身边往生的故事
关于念佛往生西方,这是事实,从古到今都有。重庆一个姓杨的居士,叫杨佳玉,她跟我说,她对母亲很孝顺,她劝她母亲念佛,她自己也念佛。到她母亲病危临命终时,她就从晚上初夜一直到早上,跪在阿弥陀佛像前,给她母亲念佛,念一个通夜。当她母亲要走的时候,她就亲自见到母亲的神识脱离了躯壳,从空中伸出一双大手,一看是阿弥陀佛,把她母亲提到空中,接着她母亲就变形,变得很高大,就在佛的身后,同时母亲给她讲:极乐世界境界很殊胜。说完就不见了。这是那个杨佳玉亲自给我讲的,她不会说谎话。当然类似这样的事情还很多,这就是念佛生西的验证。
念佛还须修三福业
《观无量寿经》提出要以三心念佛,即直心、深心、广大心。念佛以外还要与礼拜、持诵、观察、发愿、回向相结合。除此以外,在我们生活上、行动上要修三福业,即修净业。这是相当重要的,念佛不只是念佛而已,要修净业。这在经文上讲得很清楚。
第一个福业: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就是人天善。
第二个福业: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要守戒,威仪要整齐严肃,以戒为主,佛家就是讲要以戒为主,有戒才有德,有德才能有福。这是一个必然的因果关系,这个中心就是要清净三业——身业、口业、意业要达到清净,才能获得解脱,这叫做解脱善。
第三个福业: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念佛的人要发菩提心。什么叫菩提心?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为利有情愿成佛果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你首先不能够离开众生,要救济众生,予乐拔苦,广做救苦救难的事业,现在来说就是慈善事业、公益事业和福利事业,这是行菩萨道。
要深信因果。因果是佛法的中心。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为善受福,作恶遭殃。种什么因就有什么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若到,一切都报。
要读诵大乘。净土五经都是大乘经典。除此以外,《华严经》、《法华经》、《地藏经》、《报恩经》、《涅槃经》都是大乘经典。读诵大乘经典,心胸就宽广,愿力就大,目标就高,所以必须要读诵大乘。当然,在居士当中,有些文化低的或者没有文化的,除了念佛以外就可多听开示,多请教善知识。
劝进行者。与此同时,还要劝别人发大乘心,多做善事,广做善事,广利众生。这一条福业,就叫作菩萨善。
这个三福业,就包括了人天善、解脱善、菩萨善。所以念佛,不是与生活、工作、现实脱节的,它具有积极性,这就是净土法门的殊胜。
如何入法界
讲到普贤行愿,《华严经》就以普贤行愿为核心,以“入法界品”为核心。而这一个核心又以导归极乐、念佛生西为核心。所以念佛很重要。大家不要轻视念佛,这个意义是很深广,目标很高、很大的。但这儿讲入,怎样入法界呢?普贤行愿是能入,法界缘起是所入。能入有身入和心入。如何身入呢?我们读经念佛,身体方面,要恭敬、礼拜、供养、持诵,这都叫作身入。如何心入呢?就要在内心里做到具足正信,具足正解,具足正行。
如何为正信、正解、正行
什么叫正信呢?信仰三宝,信仰因果,信仰功德。三宝的功德,因果的真理,修善积德的功德,不落虚空,要坚定这个信仰,这是一种正确的信仰。既不是迷信,也不是邪信,叫做正信,要从心底来信。
正解是什么呢?就是必须要了解这个真实道理。比如我们读《华严经》,必须要了解《华严经》的道理。读《阿弥陀经》、《无量寿经》等“五经一论”,也要了解它的道理。了解道理以后,才能够加强、加固正确信仰,所以不是盲从迷信。
正行是什么呢?就是身体力行,结合礼拜、持诵,修福修慧。修福要广积功德,广修善业;修慧要多闻熏习,深入经藏。学佛就是要福慧双修。你单单有福,只能说你生活好、事业好,少受挫折,顺利一点。但是福必须要靠慧来养,有慧指导,才能深入了解。用慧来斩断烦恼无明,消灭生死根本,消灭一切痛苦的根本!
有福还要继续修福,继续修慧,福慧双修,所以菩萨事业叫悲智双修。有悲心,广济众生就有福报,能够多闻熏习有智慧就可以证得菩提。悲智兼修,达到福慧圆满,到了佛的境界就叫作两足尊。何谓“两足”?一为福,二为慧。那么这样子就可以入,一是悟入,二是证入。这就是实际行动,我们必须要这样子做。
三、《华严经》的翻译和传承
《华严经》的三个译本
《华严经》传到中国来以后,有三种翻译。
第一就是在东晋年间,距现在大概是一千五六百年,有一位印度高僧叫佛陀跋陀罗,在庐山翻译的。庐山现在还有佛陀跋陀罗翻译经的经台。他当时翻译《华严经》共六十卷,根据梵本有十万五千偈,一般称为《六十华严》。佛陀跋陀罗是印度语,翻译成中国语叫觉贤。
第二、唐代的实叉难陀翻译了八十卷,就在当年的长安,现在的西安,翻译了八十卷,一共三十九品。现在通行的就是八十卷,一般称为《八十华严》。实叉难陀是印度语,翻译成中国语叫做学喜。学习佛法感到欢喜,得了法喜叫做学喜。
第三种翻译,就是唐朝般若三藏翻译了四十卷,这四十卷就是入法界品,一般称为《四十华严》。由于《八十华严》缺乏了最后一品《普贤行愿品》,在唐德宗的时候,华严宗的第四祖澄观法师,一般叫做清凉国师,就把《四十华严》的最后一卷《普贤行愿品》加进《八十华严》,一共是八十一卷。
以上就是《华严经》的三译,三种译本。我们现在通行的是《八十华严》。这是简单的叙述翻译。
龙树菩萨与《华严经》传承
至于传承,在印度首先要讲到的是龙树菩萨。根据历史的记载,龙树菩萨在龙宫发现《华严经》,觉得很珍贵,就把《华严经》请出龙宫供养,宣传妙义。龙树菩萨是空宗的祖师,实际上在中国来讲他是八宗的祖师,各宗都在弘扬。他写了《中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另外还写有《十住毗婆沙论》。在《十住毗婆沙论》中他又把修行,分成难行道、易行道。难行道就是要学习菩萨,经过三大阿僧祇劫,五十二位可以修成佛果;易行道就是念佛,可以一生成就。念佛念好了,就用不着经过三大阿僧祇劫,一生生西,叫易行道,这是龙树菩萨在《十住毗婆沙论》里面讲的。所以他提倡弘扬净土宗,提倡念佛,也提倡真心的妙用。
马鸣菩萨与《大乘起信论》
在印度有一位马鸣菩萨。为什么叫马鸣呢?因为他很聪明,很有智慧,他门前有一匹马,往往在他说法的时候,马就静静地听,听了以后马感动叫唤流泪,所以就尊称他为马鸣菩萨。马鸣菩萨写了《起信论》,讲真心的妙用,把心分为心真如门、心生灭门。心真如门就是讲的法性,即是真如、真心。生灭门讲的是妄心、妄心的流转生灭。真如本性,由于无明蒙蔽,所以就生起三细六粗,流转生死。能够见佛闻法,返妄归真,就逐渐恢复法性。这是《起信论》所讲的内容,也是《华严经》的重点:法界缘起。讲真心,也叫真如缘起。
世亲菩萨与《十地经论》
另外在八九百年之间,弘扬法相唯识的有无著、世亲两兄弟,无著菩萨是弘扬法相唯识的。世亲菩萨是他的兄弟,最初弘扬小乘,毁谤大乘,后来经过无著菩萨的点化,专门发心弘扬大乘。世亲菩萨也叫天亲菩萨,他写的书很多,被后世尊称为“千部论师”。他读《华严经》,就专门写了一部书叫《十地经论》,阐扬《华严经》的十地品,是非常重要的。
以上,就是《华严经》在印度的传承。
《华严经》在中国的传承
《华严经》在中国的传承是从隋唐开始。第一祖就是杜顺大师;二祖叫智俨大师;第三祖叫法藏大师,也叫贤首国师,这时正式成宗,成为华严宗;第四祖叫澄观法师,又叫清凉国师;第五祖叫宗密大师。唐武宗之后,佛法遭受到教难,经典散逸。宋代以后,也有研究华严的,但是没有那么显著,一般佛教弟子还是很尊重华严的。明代憨山大师为了报母亲的恩,血书华严,就是以血来书写《华严经》。民国初年,上海有月霞、应慈等大师,是专门弘扬华严的。这些祖师们都有著述。从唐代到清代《华严经》的著述,据统计是一百多种,现在简单地把中国这几个祖师的事迹向大家介绍一下,使大家更加明确。
杜顺大师,是华严宗第一个祖师。他在终南山修行,读《华严经》,有一些神奇的事情。当时的皇帝唐太宗正在害疾病,发热,御医想尽了办法也治不好,听说杜顺法师有神技,唐太宗就把他召入宫中,希望他以神力来消除他的疾病,消灭他的病苦。他说:皇上啊,你最好是大赦天下!因为唐太宗南征北讨杀了很多人,这是冤业病。唐太宗就听他的话,大赦天下,并做了很多法事,超度亡灵,不久唐太宗的病就好了,对他很感谢,听他讲法也合他的心,就赐他…
《普贤行愿品讲要(惟贤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