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法号“帝心”,尊曰“帝心大师”,“帝心”即深合皇帝心之意。
杜顺法师读了《华严经》,建立了华严三观:空观、理事无碍观、周遍含融观。中国《华严经》的传承就从这时开始,为后来建立华严宗奠定了基础。
二祖智俨大师。智俨是很有智慧的,深解杜顺法师的三观,也有很多著述。
三祖法藏大师,也叫贤首国师。他是以智俨为师,同时对于华严宗的教义又有所发扬。当时是唐武后(武则天)在位,武则天召他入宫,供养他,请他讲《华严经》。当他开口要讲的时候,有一种异相,口放白光,白光深入空中后合为云盖,象白云一样的盖,当时武后很受感动。正式宣讲以后,讲到序品,大地震动,这个在他的传记里有记载。后来武后不了解法界缘起的道理,当时殿前有金狮子,他就以金狮子比喻,把法界缘起的意义,讲给武则天听,武则天很有感悟,有所了解,因此,他就写了《金狮子章》。
四祖澄观大师,又叫清凉国师。他写了《华严疏钞》。
五祖宗密大师。他住在圭峰,是四川西充人,平生专研华严,著述也很多,有二百多种,他的思想体系是继承了澄观大师的。
这就是中国传承的一个简单内容。
四、《华严经》重点和内容
华藏世界
《华严经》是经中之王,是大乘经典,它的境界不是凡夫境界,也不是二乘声闻、缘觉的境界,是地上菩萨的境界。所以它说的境界,说的内容,不是一般凡人的那种看法。假若以凡人看,以现在有些有偏见的人来看,他认为那些境界不可信,是玄虚、神秘的。殊不知这种境界不是凡人所能了解的。
凡人境界很狭窄,只见到眼前,不晓得世界;只看到现在而不晓得过去和未来。就好像井中之蛙,只有那么小的一个天地,看问题往往都是片面的,就像瞎子摸象,片面的,不是整体。所以大家千万注意这个问题。经是佛说的,佛不会说谎话,他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佛有三十二相,其中广长舌相,就是由于不说谎的因而感得的。
这一个境界也是佛亲证的境界。比如佛介绍西方极乐世界,这是佛亲证的;佛介绍华藏世界,也是佛亲证的。你就不能够以普通学者考证的眼光、进化论的眼光来对待,那种看法是错误的。在民国初年,有些学者就以这么片面的眼光来对待佛经,一会儿说《楞严经》、《圆觉经》、《起信论》是假的,一会儿又说大乘不是佛说的,因此引起很多争论,这就是以世俗眼光来对待佛经。在座的有很多是青年,也是知识分子,你们进入佛门皈依三宝,就要相信佛经,不要去偏听偏信那些,更不要去宣扬,否则,你只有退化,生起疑悔。
释迦牟尼佛的报身是卢舍那佛,他的报土就是华藏世界。《华严经》有好几卷的内容就是讲华藏世界品。华藏世界很广大、庄严,依正庄严,重重无尽。根据《华严经·华藏世界品》的叙说:这个世界下面有风轮,风轮上面有水轮,水轮上面有金轮。水,就是香水海,在香水海的中心就是莲花藏,大莲花,莲花从底到上一共是二十层。这二十层里面就包括诸佛世界,包括四种土:凡圣同居土,即凡圣同居在一起,为娑婆世界;方便有余土,为声闻缘觉罗汉所修的;实报庄严土,就是菩萨所居的;常寂光土,就是法身佛的世界。这就是华藏世界,很广大,四周是十一边,十一边外各各又有十边。这是佛的境界,广大微妙,层层无尽,不是我们凡人想得到的,是不可思议的。
菩萨修行的路线图
菩萨达到这个境界,要经过五十二位的修行。五十二位就是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地以后经过金刚道,由等觉到妙觉,妙觉就是佛位了,这就是一个菩萨修行的路线图。这些品里面就提到信、解、行、证,必须经过信、解、行而后才能证。信、解、行、证,就是学佛的修行次第,也是修菩萨行,证得佛位的一个次序。要有信仰,要有了解,要有行动,行持以后才能证果。《华严经》的三十九品就包括了这个信、解、行、证的内容,也就是“菩萨由凡夫发心到成妙觉佛果的阶梯”。
普贤十大愿的核心
第三个内容主要就是《入法界品》的最后一品普贤菩萨的十大愿。《华严经》是大经,它的核心就在于《入法界品》的《普贤行愿品》,而《普贤行愿品》的核心,最后是导归于极乐、往生西方。
五、四法界观
《华严经》的立宗叫贤首宗。讲到法界观的内容就有四法界观、十玄门、六相。这个四法界观很重要,是哪四种呢?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称之为四法界。
事法界
第一,事法界。事就代表一切法相:一切有为法、一切无为法、一切染污法、一切清净法、一切心法、一切色法……在现代来讲就是各种人生现象、生物现象、自然界现象、社会现象等等,宇宙森罗万象,都在这个事法界里面。
这个事法界包括很宽广,世间上只看到有形的,而事法界不单是包括有形的,还包括无形的。精神境界的、六道轮回里面的现象、佛菩萨的境界、净土境界,不是一般人能晓得的,超出我们的意识以外,超出世间上的时间和空间,都是无形的。所以说这个事法界包括很多,这一切都是现象,世间的、出世间的、染污的、清净的,各种现象都包括在事法界里面。佛的净土——西方极乐世界、东方琉璃世界,还有这个华藏世界,都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到的,但它的确存在,只是你没有到那个境界,没那个因缘,所以你认识不到。
理法界
第二,理法界。什么叫理呢?理就代表心性,心的本体。讲到这个心,我们就有鉴别了,这个心绝对不是一般讲的心脏的心。心脏的心是主使血液循环,血旺精神就好,血虚精神就衰,肉团心就是这么一回事。这里所说的心性不是这个心,另外也不是像现在生理学讲的脑神经、脑筋。这个脑筋、神经在唯识学来讲,它是属于胜义根,这个根就是属于意识,第六识潜意识所依的。
根,有浮尘根、胜义根。浮尘根可以见,比如我们的眼睛、眼珠,眼前都是可以见到的;胜义根就不可以见,是微细的神经末梢。神经中杻在唯识学来讲就等于胜义根,很微细。触是什么呢?是触觉,感触的触。所以这个胜义根神经假若受了损伤,这个人的身体就麻痹。但是这个胜义根神经也不能代表这个心性,因为根据医学上的发现:有些脑神经得了病,尽管切除以后,他的生命存在,他的意识仍然存在。
所以这个心性的“心”就是真心,佛菩萨的境界就是以真心发挥妙用,就有净土世界。在凡夫来说这一个真心,从无始以来,受了蒙蔽,被无明障蔽,尽管发挥的作用是真心的妙用,但是它已经被妄识、虚妄意识盖伏了,就成为污染的世界,成为五浊恶世的世界。我们现在修行、学佛,就是要把这一层污染的东西去除,消灭无明烦恼,逐步逐步转妄归真。而达到“转妄归真”的方法就是在一些事物上用功,要看破、透视事物,看得淡,放得下,在这方面用功。所以这个理法界就代表心性,是不可以用形象来思维的,不可以捉摸,不可以思议,竖穷三际,横遍十方,空间很宽,时间很长,我们在一念间就包括若干的空间,也包括若干的时间,这个就是一念的妙用。
理事无碍法界
第三,理事无碍法界。一切事相都是由理性所显,理性所变,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而这个事方面是一种缘起法,事与事之间相资相助,都是一种缘起法。宇宙一切,不管各种现象都是缘起法。一个植物的生长要靠各种原因,一个人的生长又要靠各种原因,有父母关系、家庭关系、社会关系等。这就是理与事的关系——事成于理、事显于理。有事就有理,有理就有事,这是心物总和。有心就有物,有物就有心,就不像一般哲学讲的唯心论、唯物论、二元论、多元论,那种讲法是片面的讲法。讲唯物,就偏于物,讲唯心就偏于心,脱离客观事实。实际上应有综合的观察,所以叫理事无碍。
事事无碍法界
第四,事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就特别要讲缘起法。缘起无尽,就好像大海一样的,风吹水,水就起波浪,波浪一层接一层,大波浪、小波浪层层起伏,这是一种现象。尽管波浪起伏,但是大波、小波它都有水性、湿性,湿性不会丧失,每个波浪里的湿性都不会失掉。那么风止息了,波浪就平息了,就恢复真如境界。波浪起就是世间现象,波浪平伏就归入真如境界。不管是真如境界,还是世间境界,理性不会失掉,都有理性,这就叫事事无碍法界,缘起无尽,层层相关。在这个事相上,我们能够透视事物,透视事物的现象,从而了解它的本体,这样子就可以入法界,就可以了解真如的道理。
知幻即离,离幻即觉
我们生在世间得了人身,即五蕴身,这是个假躯壳,是一种幻相。尽管如此,其中有一个主体,就是心性。学佛要经过修行阶段,识透本来面目。这一个本来面目就叫真心,就叫法性。因此我们对一切事物的看法,要以苦空、无常无我、梦幻泡影来观察。《圆觉经》讲要把一切现象看成梦幻泡影,知幻即离,离幻即觉。你晓得一切是幻,你就要有厌离心,不要贪恋,不要追求,不要执着,能够这样子看淡、放下,就开始觉悟了,就能恢复本觉,由始觉到妙觉。
知幻即离,离幻即觉,人生和世间现实都是如此,这是认识以上四法界的一个重要意义。
六、《普贤行愿品》的人生价值意义
清净三业
第一,普贤十大愿,从礼敬诸佛到普皆回向,这十个愿王,其中表现的有身业、口业和意业,不管哪一愿都要做到身、口、意三结合。身要恭敬,要端正,要严肃,要威仪;口要赞扬佛法,要请转*轮,要随喜功德;意就是要与礼相应,礼这一佛要观想十方诸佛,我一身就变为若干亿身,礼若干亿佛,内心清净,诚恳真实,身口意三业清净。
我们修持的时候,不管是礼拜、赞叹、忏悔,还是发愿、回向都必须做到三业清净,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检点自己,我的身是不是在造业?有没有杀、盗、淫、伤害众生?是否爱护众生?我的口是不…
《普贤行愿品讲要(惟贤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