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普賢行願品講要(惟賢法師)▪P4

  ..續本文上一頁法號“帝心”,尊曰“帝心大師”,“帝心”即深合皇帝心之意。

  杜順法師讀了《華嚴經》,建立了華嚴叁觀:空觀、理事無礙觀、周遍含融觀。中國《華嚴經》的傳承就從這時開始,爲後來建立華嚴宗奠定了基礎。

  二祖智俨大師。智俨是很有智慧的,深解杜順法師的叁觀,也有很多著述。

  叁祖法藏大師,也叫賢首國師。他是以智俨爲師,同時對于華嚴宗的教義又有所發揚。當時是唐武後(武則天)在位,武則天召他入宮,供養他,請他講《華嚴經》。當他開口要講的時候,有一種異相,口放白光,白光深入空中後合爲雲蓋,象白雲一樣的蓋,當時武後很受感動。正式宣講以後,講到序品,大地震動,這個在他的傳記裏有記載。後來武後不了解法界緣起的道理,當時殿前有金獅子,他就以金獅子比喻,把法界緣起的意義,講給武則天聽,武則天很有感悟,有所了解,因此,他就寫了《金獅子章》。

  四祖澄觀大師,又叫清涼國師。他寫了《華嚴疏鈔》。

  五祖宗密大師。他住在圭峰,是四川西充人,平生專研華嚴,著述也很多,有二百多種,他的思想體系是繼承了澄觀大師的。

  這就是中國傳承的一個簡單內容。

  四、《華嚴經》重點和內容

  華藏世界

  《華嚴經》是經中之王,是大乘經典,它的境界不是凡夫境界,也不是二乘聲聞、緣覺的境界,是地上菩薩的境界。所以它說的境界,說的內容,不是一般凡人的那種看法。假若以凡人看,以現在有些有偏見的人來看,他認爲那些境界不可信,是玄虛、神秘的。殊不知這種境界不是凡人所能了解的。

  凡人境界很狹窄,只見到眼前,不曉得世界;只看到現在而不曉得過去和未來。就好像井中之蛙,只有那麼小的一個天地,看問題往往都是片面的,就像瞎子摸象,片面的,不是整體。所以大家千萬注意這個問題。經是佛說的,佛不會說謊話,他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诳語者、不異語者。佛有叁十二相,其中廣長舌相,就是由于不說謊的因而感得的。

  這一個境界也是佛親證的境界。比如佛介紹西方極樂世界,這是佛親證的;佛介紹華藏世界,也是佛親證的。你就不能夠以普通學者考證的眼光、進化論的眼光來對待,那種看法是錯誤的。在民國初年,有些學者就以這麼片面的眼光來對待佛經,一會兒說《楞嚴經》、《圓覺經》、《起信論》是假的,一會兒又說大乘不是佛說的,因此引起很多爭論,這就是以世俗眼光來對待佛經。在座的有很多是青年,也是知識分子,你們進入佛門皈依叁寶,就要相信佛經,不要去偏聽偏信那些,更不要去宣揚,否則,你只有退化,生起疑悔。

  釋迦牟尼佛的報身是盧舍那佛,他的報土就是華藏世界。《華嚴經》有好幾卷的內容就是講華藏世界品。華藏世界很廣大、莊嚴,依正莊嚴,重重無盡。根據《華嚴經·華藏世界品》的敘說:這個世界下面有風輪,風輪上面有水輪,水輪上面有金輪。水,就是香水海,在香水海的中心就是蓮花藏,大蓮花,蓮花從底到上一共是二十層。這二十層裏面就包括諸佛世界,包括四種土:凡聖同居土,即凡聖同居在一起,爲娑婆世界;方便有余土,爲聲聞緣覺羅漢所修的;實報莊嚴土,就是菩薩所居的;常寂光土,就是法身佛的世界。這就是華藏世界,很廣大,四周是十一邊,十一邊外各各又有十邊。這是佛的境界,廣大微妙,層層無盡,不是我們凡人想得到的,是不可思議的。

  菩薩修行的路線圖

  菩薩達到這個境界,要經過五十二位的修行。五十二位就是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地以後經過金剛道,由等覺到妙覺,妙覺就是佛位了,這就是一個菩薩修行的路線圖。這些品裏面就提到信、解、行、證,必須經過信、解、行而後才能證。信、解、行、證,就是學佛的修行次第,也是修菩薩行,證得佛位的一個次序。要有信仰,要有了解,要有行動,行持以後才能證果。《華嚴經》的叁十九品就包括了這個信、解、行、證的內容,也就是“菩薩由凡夫發心到成妙覺佛果的階梯”。

  普賢十大願的核心

  第叁個內容主要就是《入法界品》的最後一品普賢菩薩的十大願。《華嚴經》是大經,它的核心就在于《入法界品》的《普賢行願品》,而《普賢行願品》的核心,最後是導歸于極樂、往生西方。

  五、四法界觀

  《華嚴經》的立宗叫賢首宗。講到法界觀的內容就有四法界觀、十玄門、六相。這個四法界觀很重要,是哪四種呢?事法界、理法界、理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稱之爲四法界。

  事法界

  第一,事法界。事就代表一切法相:一切有爲法、一切無爲法、一切染汙法、一切清淨法、一切心法、一切色法……在現代來講就是各種人生現象、生物現象、自然界現象、社會現象等等,宇宙森羅萬象,都在這個事法界裏面。

  這個事法界包括很寬廣,世間上只看到有形的,而事法界不單是包括有形的,還包括無形的。精神境界的、六道輪回裏面的現象、佛菩薩的境界、淨土境界,不是一般人能曉得的,超出我們的意識以外,超出世間上的時間和空間,都是無形的。所以說這個事法界包括很多,這一切都是現象,世間的、出世間的、染汙的、清淨的,各種現象都包括在事法界裏面。佛的淨土——西方極樂世界、東方琉璃世界,還有這個華藏世界,都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到的,但它的確存在,只是你沒有到那個境界,沒那個因緣,所以你認識不到。

  理法界

  第二,理法界。什麼叫理呢?理就代表心性,心的本體。講到這個心,我們就有鑒別了,這個心絕對不是一般講的心髒的心。心髒的心是主使血液循環,血旺精神就好,血虛精神就衰,肉團心就是這麼一回事。這裏所說的心性不是這個心,另外也不是像現在生理學講的腦神經、腦筋。這個腦筋、神經在唯識學來講,它是屬于勝義根,這個根就是屬于意識,第六識潛意識所依的。

  根,有浮塵根、勝義根。浮塵根可以見,比如我們的眼睛、眼珠,眼前都是可以見到的;勝義根就不可以見,是微細的神經末梢。神經中杻在唯識學來講就等于勝義根,很微細。觸是什麼呢?是觸覺,感觸的觸。所以這個勝義根神經假若受了損傷,這個人的身體就麻痹。但是這個勝義根神經也不能代表這個心性,因爲根據醫學上的發現:有些腦神經得了病,盡管切除以後,他的生命存在,他的意識仍然存在。

  所以這個心性的“心”就是真心,佛菩薩的境界就是以真心發揮妙用,就有淨土世界。在凡夫來說這一個真心,從無始以來,受了蒙蔽,被無明障蔽,盡管發揮的作用是真心的妙用,但是它已經被妄識、虛妄意識蓋伏了,就成爲汙染的世界,成爲五濁惡世的世界。我們現在修行、學佛,就是要把這一層汙染的東西去除,消滅無明煩惱,逐步逐步轉妄歸真。而達到“轉妄歸真”的方法就是在一些事物上用功,要看破、透視事物,看得淡,放得下,在這方面用功。所以這個理法界就代表心性,是不可以用形象來思維的,不可以捉摸,不可以思議,豎窮叁際,橫遍十方,空間很寬,時間很長,我們在一念間就包括若幹的空間,也包括若幹的時間,這個就是一念的妙用。

  理事無礙法界

  第叁,理事無礙法界。一切事相都是由理性所顯,理性所變,叁界唯心,萬法唯識。而這個事方面是一種緣起法,事與事之間相資相助,都是一種緣起法。宇宙一切,不管各種現象都是緣起法。一個植物的生長要靠各種原因,一個人的生長又要靠各種原因,有父母關系、家庭關系、社會關系等。這就是理與事的關系——事成于理、事顯于理。有事就有理,有理就有事,這是心物總和。有心就有物,有物就有心,就不像一般哲學講的唯心論、唯物論、二元論、多元論,那種講法是片面的講法。講唯物,就偏于物,講唯心就偏于心,脫離客觀事實。實際上應有綜合的觀察,所以叫理事無礙。

  事事無礙法界

  第四,事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就特別要講緣起法。緣起無盡,就好像大海一樣的,風吹水,水就起波浪,波浪一層接一層,大波浪、小波浪層層起伏,這是一種現象。盡管波浪起伏,但是大波、小波它都有水性、濕性,濕性不會喪失,每個波浪裏的濕性都不會失掉。那麼風止息了,波浪就平息了,就恢複真如境界。波浪起就是世間現象,波浪平伏就歸入真如境界。不管是真如境界,還是世間境界,理性不會失掉,都有理性,這就叫事事無礙法界,緣起無盡,層層相關。在這個事相上,我們能夠透視事物,透視事物的現象,從而了解它的本體,這樣子就可以入法界,就可以了解真如的道理。

  知幻即離,離幻即覺

  我們生在世間得了人身,即五蘊身,這是個假軀殼,是一種幻相。盡管如此,其中有一個主體,就是心性。學佛要經過修行階段,識透本來面目。這一個本來面目就叫真心,就叫法性。因此我們對一切事物的看法,要以苦空、無常無我、夢幻泡影來觀察。《圓覺經》講要把一切現象看成夢幻泡影,知幻即離,離幻即覺。你曉得一切是幻,你就要有厭離心,不要貪戀,不要追求,不要執著,能夠這樣子看淡、放下,就開始覺悟了,就能恢複本覺,由始覺到妙覺。

  知幻即離,離幻即覺,人生和世間現實都是如此,這是認識以上四法界的一個重要意義。

  六、《普賢行願品》的人生價值意義

  清淨叁業

  第一,普賢十大願,從禮敬諸佛到普皆回向,這十個願王,其中表現的有身業、口業和意業,不管哪一願都要做到身、口、意叁結合。身要恭敬,要端正,要嚴肅,要威儀;口要贊揚佛法,要請轉*輪,要隨喜功德;意就是要與禮相應,禮這一佛要觀想十方諸佛,我一身就變爲若幹億身,禮若幹億佛,內心清淨,誠懇真實,身口意叁業清淨。

  我們修持的時候,不管是禮拜、贊歎、忏悔,還是發願、回向都必須做到叁業清淨,那麼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檢點自己,我的身是不是在造業?有沒有殺、盜、淫、傷害衆生?是否愛護衆生?我的口是不…

《普賢行願品講要(惟賢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