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普贤行愿品讲要(惟贤法师)▪P5

  ..续本文上一页是在说谎?是不是在说挑拨离间话?是不是说的粗恶话?是不是说的下流话?我的意、起心动念是不是起的正念?正念是什么呢?就是六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布施、念第一义天,这就是真如啊,是与真如相应的。相反的贪念、瞋念、痴念,叫做恶念或者叫做邪念。

  在日常生活工作之中,待人接物时,是否做到三业清净,就可以从身口意三方面来进行检查。如果你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对事接物,都能以正念保持,行动是正确的,思想也是正确的,那就是在世俗的一切事物中都在做好事,都在行方便事,与佛心相应,这就是普贤行愿。所以这个普贤行愿,心胸广大,没有执着,没有障碍,到这个境界,就可以入法界了,就可以见到妙明真心,见到诸法性空、诸法法性,证得真如境界、佛的境界。

  所以这个十大愿,与我们修行相结合,与现实相结合有很大的作用。你看《华严经》之《净行品》中文殊菩萨的一百四十一愿,有生活中的,有行动中的,有出家生活的,有在家生活的。起心、动念,举手投足,行住坐卧,一切保持正念,一切都念到众生,这即是文殊菩萨大愿,也就包括了普贤菩萨十大愿,都是相结合的。对于《普贤行愿品》的人生价值和意义,我们要懂得这个道理,注意活学活用,具体体现在生活上、工作上,就要以普贤十大愿的精神来对待,来了悟人生,证悟法界。首先要清净三业,达到身业清净、语业清净、意业清净。

  十愿广大

  第二,普贤十大愿很广大,包括了四宏誓愿、菩萨的三聚净戒。

  四宏誓愿即四种宏大的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三聚净戒就是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这个戒既包括了出家菩萨戒也包括了在家菩萨戒。摄律仪戒,就是不要作恶,一切要遵守戒律,不要危害他人。摄善法戒,一切行动不管大善、小善,大功德、小功德都要尽量去做。饶益有情戒,主要是悲悯众生,救苦救难,给有情、给众生以安乐,解决他们的痛苦,叫饶益有情戒。

  在四宏誓愿之中,第一众生无边誓愿度,无边众生都要发愿救度,包括胎、卵、湿、化,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等各种众生,这就包括了饶益有情戒。第二烦恼无尽誓愿断,就包括摄律仪戒。我们在修行之中,在修戒定慧之中,要断尽烦恼,若烦恼不断,习气不除,尽管你念佛念经,没有受用。接下来“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就包括摄善法戒。从学佛、学法一直到成佛,都包括在善法之中。所以四宏誓愿就包括三聚净戒,而普贤十大愿就体现了四宏誓愿、三聚净戒的内容和精神。这个十大愿就是一切佛、一切菩萨都应该发的愿,都应该修的行。这是它的第二个特点。

  与般若相应

  第三,修行十大愿,要结合般若精神。什么般若精神呢?就是一种智慧,于相无所著而修布施。能施、所施、施果,我是能施,某个东西是所施,施果就是执着施了以后我要得什么果。应是三轮体空的布施,就是说能施、所施、施果都不要执着,那就是无住精神。无住,在《金刚经》上讲,不要住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不要住法相、非法相。修行十大愿而无所住,这就是般若。愿行与般若相结合,这一种缘起,叫做无住缘起。以无住的缘起,就能见到诸法真实之相,进入法界,这是十大行愿很重要的一点。

  所以说以上这三点:第一、清净三业;第二、十大愿包括了四宏誓愿、三聚净戒;第三、与般若相应,以无住精神奉行十愿。心无所住就可以入于法界,这是核心思想。以上就是《普贤行愿品》的人生价值意义。

  七、简介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和善财童子

  文殊菩萨

  在佛说《华严经》的时候,是文殊与普贤作为胁侍,左边文殊,右边普贤,以文殊、普贤为上首。文殊,就是文殊师利或者叫曼殊师利,这是印度语,翻译到中国来就叫妙吉祥,妙就是微妙的妙,吉祥就是表示非常吉利、祥瑞叫妙吉祥。在大乘法会上很多地方都是文殊菩萨出现,文殊菩萨请示佛,提出问题,佛解答。他在南印度带领弟子弘扬大乘妙法,特别是般若方面。

  他生在印度一个婆罗门家,据说他生的时候,吉祥的现象有十种:光明满室、甘露盈庭、地涌七珍、神开伏穴、鸡生凤子、猪产龙儿、牛生白泽、马生麒麟、仓变金粟、象具六牙。生下来以后他就能说话,他的相就像天宫的童子相,微妙庄严。由于根性智慧、聪明,有福德,所以就随佛出家、学佛。他的行持是以楞严三昧入定而得的境界,叫“楞严三味”,你们若学过《楞严经》就知道“首楞严三昧”。“首楞严”就是一切事究竟坚固,包括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六大,这些事相都通于妙心,通于法性,修这个定即事而真,可以直接见到诸法实相,由妄归真,就是“首楞严三昧”。

  佛有两个大弟子,一个叫文殊,一个叫弥勒。文殊就以般若空宗,弘扬不二法门为主,弥勒菩萨就以弘扬瑜伽、唯识法相为主。般若讲空,瑜伽讲有。空与有就是大乘佛法最大的两个妙义,就像车有二个轮子一样的不可偏废,所以因缘生法就叫有,因缘生法归于法性,归于圆成实就是空。有就不是实有,不是常有,空就不是断灭空、虚无空。所以由空入有,由空显有;由有入空,由有显空,这就是中道。文殊菩萨讲空,弥勒菩萨讲有,这二种是相辅相成的。

  空就表现在不二法门,文殊菩萨是弘扬不二法门的。《维摩诘经》里,文殊菩萨与维摩诘辩论主要就是不二法门。不二法门最重要的是什么意义呢?世间一切是相对的,相对之产生就由于我们众生的虚妄分别,有种种虚妄心就有种种差别,就有种种相对的事物。在众生境界,由于虚妄计执,片面地看问题、片面地执着,就生出种种颠倒妄想。这是生死根本,痛苦的根本。能够认识诸法不二,由不二归于一。一是什么呢?是真如、法性,那么这个境界就可统摄心物,统摄一切事物,归于一种,万法归一。这就是整体看问题,就可以包揽一切现象,认识一切现象,观察透视一切现象。

  所以“不二”,实际上是显示真如法性的道理,这个境界不可思议,不可以想得到,也不可以言语表达,超出时间、空间。文殊菩萨,就专门弘扬“不二法门”,着重解,着重般若,代表智慧。

  普贤菩萨

  普贤菩萨,他的名字从因和果来解。在因行上来讲,他的德遍于众生叫普;在果行上来讲,他位居十地以后,居于亚圣地位,就是等觉,由等觉进一步就是妙觉、佛果,所以他位居等觉就叫做贤,叫普贤。德无不被曰普,位居等觉曰贤,叫做普贤。

  普贤菩萨居于佛的右手,代表理性、法性;另外代表行,普贤行代表定力很高的禅定。所以文殊与普贤,是相辅相成的,理与事相对,行与证相对,禅与般若相对。修学大乘佛法必须要具备的条件,就从文殊、普贤这二大菩萨的精神中体现出来。

  文殊菩萨与五台山发塔

  文殊菩萨的道场就在五台山,五台山就是清凉世界,其中塔院寺里有座塔叫发塔,这个发塔是怎么来的呢?在历史上有这么一个公案。

  据说在北魏年间,五台山的大孚灵鹫寺,每年春三月都要广修布施,设无遮斋会,施茶、施饭,来受供养的很多。

  有一次,一个妇女带着一条狗,抱着两个孩子,一大早就到山门外,要求把门打开,给她施食。守门的僧人,看到是个妇女带着孩子带着狗,认为她要急于赶路,就马上把门开了。门开了以后,这个妇女就马上要求要先吃饭,饭头僧就把饭舀好,舀了三份,她一份,二个孩子各一份。后来她还要求,她说还要给我一份,什么份呢?是狗要吃。好了,就把这份舀出来,舀出来以后,她还要求,再给我一份。这个僧人就感到怪了:

  “你明明来的时候是四个嘛?你一个,二个孩子,一条狗,已经有四份了,你为什么还要一份呢?”

  她说:“我的肚里面怀的有胎嘛!胎儿要吃啊!”

  这个僧人就不高兴了:“你这个人也太不满足了,要了四份还要,胎儿吃什么?胎儿还没出生,吃什么?”就发脾气,叫她出门,等于说是撵她出门。

  就在这个时候,这个妇人刚一出门,马上就变现了,化为文殊菩萨,狗就是狮子,狮子腾空,文殊菩萨就坐在狮子身上。二个孩子,一个化成善财,一个化成欲天王,成二个童子。她当时入门的时候供养了一束头发,没有其它什么供养,只有一束头发。后来发现是文殊菩萨以后,这些僧人都很后悔,对于文殊菩萨当面不识很后悔,就把这束头发修塔供养。当时住持僧就立定个规矩,以后每年的正月间施舍饭菜,不管男女老少幼平等对待,不要有分别。这就是文殊菩萨示现的公案,现在五台山还有文殊菩萨的发塔,大家到了五台山就会看到。

  普贤菩萨的前世苦行

  普贤菩萨,在过去生中世世修苦行,修苦行而不退愿,不退道心。传说过去有一世中,他生在一婆罗门家庭。生下来以后,由于父母亲很贫困,养不起,就把他抛在大路上。在大路上遇到另一个婆罗门,把他捡起来收养了,给他取了个名字叫吉儿。这个人为什么要养他呢?因为没有孩子。后来这对夫妇几年以后又生了个孩子,就嫌弃收养的孩子吉儿,把他抛在山谷之中。

  吉儿在山谷中啼哭,遇到狼群,有个母狼把他衔去,给他吃奶,还寻东西给他吃,吉儿成了狼儿。有一天,这个狼出外去找食,遇到猎人,把狼杀死了,狼被杀死后,狼儿没有吃的了,又爬出去哭啼,这时遇到一个商人,商人把他捡起,抚养起来。他很乖巧,很得养父的爱心,但是后来这个商人在旅游途中,住到黑店,因为店主贪恋商人的钱财,就在半夜把商人杀了。这个孩子很聪明,当这个店主进屋的时候,他觉得不对,爬到角落里藏起,就没有被杀。

  天亮以后,他就逃出去,遇到一个卖农具的人,卖农具的人又把他养起,由于吉儿聪明伶俐,通情达理,这个卖农具的人也很高兴,把他养到十多岁。后来,这个卖农具的人家庭不顺,得病,妻子死了,儿子死了…

《普贤行愿品讲要(惟贤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