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钱财也丧失了,遇到一个占卜的星相师,给他占卜。他说:
“你家里那个孩子就是你的克星,因此你的命运不顺,你必须要把他除掉,没有他,你就顺利了。”
但是这个卖农具的人心头很慈敏,不忍杀害。这个相师就说:
“你可以假借他人之手,把他杀害了,借刀杀人嘛!”
这个卖农具的人,就把他送到他的一个朋友家,是个打铁的铁匠。以前这个卖农具的人经常到这个铁匠家来玩,吉儿也跟着去玩,铁匠也很爱吉儿,就把他养起来了。慢慢的,他的年岁就大了,成了青年。
有一天,吉儿到铁匠的一个朋友家去作客。这个铁匠的朋友有个女孩,女孩看到吉儿生起爱心,女孩很聪明,她也能够预知吉凶,能够看相。一次,她就跟吉儿讲:
“你不要出门,你今天晚上就在我家里住,否则,你有杀身的灾祸,你不要出去。”
但是这个吉儿,他不听,他说:
“一切随缘吧,一切由业力定吧!”
他就离开了,走到一个森林边,遇到一匹惊马。惊马乱奔,奔出森林后就踏到吉儿身上,吉儿受了重伤。接着出来的就是当地的国王,原来是国王的马。国王马上把他扶起来,很抱歉,说:
“这个马性很难调服,造成这个事端,很希望有人能够帮我调伏这个马。”
当时吉儿就讲:
“马性难调,要调马性,必须要靠佛法,依法修行,净化内心,使内心调柔,才能伏马性。”
当时国王就问这段话是谁说的。吉儿讲:
“这是佛说的,必须要依止佛,皈依佛,佛以妙药来治一切病。”说完以后,吉儿就死了。
这一段公案,就是普贤菩萨在多生累劫中修苦行,在各种环境之中保持真性,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的这么一段事迹。
华严会上,华严三圣指:左边文殊,右边普贤,中间是释迦佛(毗卢遮那佛)。文殊就代表智德、证德、般若德。普贤就代表理德、行德、禅定德。这两种相辅相成,那么修学大乘菩萨必须要学习文殊普贤,要有这么大的心胸,这么大的境界,这么大的行持。
“善财”法义解析
善财童子为什么叫“善财”呢?据说他生下来以后有种种祥瑞出现,有各种资财、各种珍宝,满室祥光,所以称之为善财。实际上从法义上来讲,什么叫善财呢?就是我们要广修善法,人天善、解脱善、菩萨善等一切善法,能够修一切善法为因,就可以积累智慧之财、福德之财。
学佛就要这样,要知道世间的财富,不管高楼大厦,不管你有满室的金银财宝,万贯家产,都是有变化的,都是带不走的!你看从历史到现在,那些有地位的、有钱财的,哪个带走了?秦始皇死了以后,他的坟墓任何人都不知道,地下埋了很多东西,还有很多陪葬的。到清代,慈禧太后死了,她的坟墓里也陪葬了很多财宝,但是这些东西都不存在了,盗窃坟墓的把财宝都盗窃跑了。生前既不能带走,死后也不能带走。这个财是靠不住的啊!
“善财”的“财”是什么财呢?善法之财。有善法才有财富,才有功德财富,这一个财就带得走,所以我们现在学佛,就可利用你的地位,利用你的钱财,多做好事,多培阴功积德,这就是无形的财富,是带得走的,所以我们要看得远。
从善财这个名义,我们就体解佛法的宗旨,要这样修行,假若对世俗看不破,看不透,放不下,那么你一生都不自在。死了以后啊,都还没有结局,没有归宿,那是可怕的事情。所以面对现实,我们要了解这个道理,结合修行,积累功德,这叫做善财。善财童子是我们的学习榜样。
善财童子与五十三参
《入法界品》系《八十华严》最后一品,就是说明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善财童子历访菩萨、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童子、童女、夜天、天女、婆罗门、长者、医师、船师、国王、仙人、佛母、王妃、地神、树神等,听受种种法门,终至普贤菩萨道场,证入无生法界。
这就说明学习佛法呀,要包括世间学、出世间学,达到二谛融通。也说明世间法也就是出世间法,要看透。
善财童子,第三参就参德林比丘,他在山上找了七天,才在一个山顶上把德林比丘找到,就说明这个求法不是那么简单的,要诚心,要难行能行,要坚韧,能够这样才能够见佛,才能够闻法。德林比丘指示他“忆念诸佛,现见三昧”的法门。人能够时常忆念诸佛,念佛忆佛,决定见佛,这是《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里讲的。要坚信能够忆佛、念佛,就可以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到了普陀山见观音菩萨,观音菩萨告诉他大悲法门,要以大悲为根本,救度苦难众生,行持大悲法门,这也是佛教的根本法门。
参访观音菩萨以后,又见了弥勒菩萨,弥勒菩萨给他开门,开门以后,善财童子见了无尽的楼阁,无尽的佛境,层层无尽,就体会到文殊菩萨叫他要发菩提心、广大心,必须要以菩提心为因,才能证得佛果,能够见到无边无尽的佛剎。所以弥勒菩萨就告诉他“一生佛果、三世境界”的法门。
最后,参访普贤菩萨,普贤菩萨就告以十大愿行,在了悟缘起之中,须修大愿而不执着,由“无住”的这么一个精神,就可以证入法界。所以善财童子,在五十三参深得法义,现身证入法界。
佛法提倡“由闻、思、修入三摩地”。这个闻慧很要紧,佛的法音,经典奥义,必须要多闻。由闻而思,结合修持,才能生定发慧。《楞严经》中文殊菩萨说:
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
欲取三摩提,实以闻中入。
所以学习佛法,必须由文字般若进入观照般若,由观照而证入实相般若。这是很重要的,你们现在在修学佛法过程中,要多学经典,多闻经典,要依止善知识学习,即使文化水平低,也要多听开示,多学习,熏成无漏种子,这是很重要的。
以上就是我介绍的文殊、普贤、善财童子。这三个典型在《华严经》中很突出、很特殊,所以我把它提出来。
(叁)《普贤行愿品》的简单解释
讲经纲要
现在开始讲《普贤行愿品》的正文,一般讲经分为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五祖宗密大师,他写的《普贤行愿品》疏钞、别钞,分科很详细,在藏经里面有。我们现在只是按照一般讲经的程序“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来讲。
首先释题,接着讲正文。正文里面有序分、正宗分、流通分。序分以叙说因缘开始,是哪个启请的、哪个说的。正宗分就讲经文的内容,这个内容就是十大愿。在正宗分里面有长行,有重颂。长行就是一般长短不齐的文章,一种论文式的叫长行;重颂有六十二颂,也就是六十二首偈子。其中有十五颂就是把长行讲的重复加以讲解;有二十二颂就在这个十大愿王的基础上,重新又发学习大愿,从修行到度众生,这就是十大愿的发挥。最后有二十五颂赞颂普贤菩萨的功德及普贤菩萨的十大愿,最后导归极乐世界的功德,同时也以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的功德,普劝世人,一切学佛的人要学习文殊菩萨、普贤菩萨。最后一段长行,是流通分,当时在会的有诸大菩萨、诸大声闻罗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龙八部,都在听法,听了法以后,闻法欢喜,信受奉行。
释迦悟道,初转华严
佛说《华严经》,根据华严宗的判教是在佛初成道以后。佛成道是在腊月初八的晚上,当中夜明星出现的时候佛就成道。在没有成道以前,还受了魔王波旬的干扰,平常讲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但是佛在金刚座上,以定力、威力,就把他对付了。降服魔王以后,佛就在中夜睹明星而成正觉。
佛在成道以后最初二十一天,就讲了这部《华严经》。《华严经·如来出现品》(实叉难陀译本)中说:“如来智慧无处不至。何以故?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着而不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这些话就体现了佛教的大乘思想。佛陀的境界是广大的,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迷则成凡、悟则成圣,佛是已成佛,众生是未成佛,所以生佛平等,那么对于一切众生——胎卵湿化、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都要以悲心对待,要尊重承事。
五时判教:第一时就是华严时;第二时是阿含时;第三时是方等时,说大乘经;第四时般若时,说大般若经;第五时是法华涅槃时,说《法华经》、《涅槃经》。《华严经》就是在第一时讲的,佛不是对一般众生讲的,是对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讲的。所以这个大乘境界、华严境界,不是一般众生,乃至二乘所可了解的,不可思议,广大无边,超越时空。
一、经题阐释
正题就是叫《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现在先讲一下“大方广佛华严经”这个经题。“大方广”是佛证的法,佛就是能证的人,也就是证得大方广的境界啊!《华严经》这一部经典说明,佛在因地上以六度万行的因花(华),这个花就是因,种了这个菩萨因,以此而庄严佛果、证得佛果。
大
“大方广”就是真心的体、相、用,这里是果位上的真心。果位上的真心从体、相、用来讲——大,就代表佛的心体广大如虚空,纤尘不染。《华严经》有一首偈子:
若人欲识佛境界,
当净其意如虚空,
远离妄想及诸取,
令心所向皆无碍。
佛的心胸是广大的,我们要想知道佛的境界,就要把内心静下来,象虚空一样的广大,“当净其意如虚空”。如何静下来呢?要“远离妄想及诸取”,把虚妄的思想祛除,把由妄想而引起的“追求执着”消灭、远离,这样一来就可“令心所向皆无碍”,那么你心里面所向的境界都没有障碍,在虚空无挂无碍。
宋代《嘉泰普灯录》中有两句话:
千江有水千江月,
万里无云万里天。
“千江有水千江月”,各条江河都有水,但是这个水一定要澄清,水清月现,水不清月就不现,波涛起伏就不会看到月亮。
“万里无云万里天”,你要看天的面貌、虚空的面貌、阳光四射的面貌,必须万里无云,没有云雾才行。天的本来面目,必须没有云雾,这象征什么呢?心里面没有妄想颠倒,消灭了种种执着、种种私心杂念,心灵的光…
《普贤行愿品讲要(惟贤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