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普賢行願品講要(惟賢法師)▪P6

  ..續本文上一頁,錢財也喪失了,遇到一個占蔔的星相師,給他占蔔。他說:

  “你家裏那個孩子就是你的克星,因此你的命運不順,你必須要把他除掉,沒有他,你就順利了。”

  但是這個賣農具的人心頭很慈敏,不忍殺害。這個相師就說:

  “你可以假借他人之手,把他殺害了,借刀殺人嘛!”

  這個賣農具的人,就把他送到他的一個朋友家,是個打鐵的鐵匠。以前這個賣農具的人經常到這個鐵匠家來玩,吉兒也跟著去玩,鐵匠也很愛吉兒,就把他養起來了。慢慢的,他的年歲就大了,成了青年。

  有一天,吉兒到鐵匠的一個朋友家去作客。這個鐵匠的朋友有個女孩,女孩看到吉兒生起愛心,女孩很聰明,她也能夠預知吉凶,能夠看相。一次,她就跟吉兒講:

  “你不要出門,你今天晚上就在我家裏住,否則,你有殺身的災禍,你不要出去。”

  但是這個吉兒,他不聽,他說:

  “一切隨緣吧,一切由業力定吧!”

  他就離開了,走到一個森林邊,遇到一匹驚馬。驚馬亂奔,奔出森林後就踏到吉兒身上,吉兒受了重傷。接著出來的就是當地的國王,原來是國王的馬。國王馬上把他扶起來,很抱歉,說:

  “這個馬性很難調服,造成這個事端,很希望有人能夠幫我調伏這個馬。”

  當時吉兒就講:

  “馬性難調,要調馬性,必須要靠佛法,依法修行,淨化內心,使內心調柔,才能伏馬性。”

  當時國王就問這段話是誰說的。吉兒講:

  “這是佛說的,必須要依止佛,皈依佛,佛以妙藥來治一切病。”說完以後,吉兒就死了。

  這一段公案,就是普賢菩薩在多生累劫中修苦行,在各種環境之中保持真性,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的這麼一段事迹。

  華嚴會上,華嚴叁聖指:左邊文殊,右邊普賢,中間是釋迦佛(毗盧遮那佛)。文殊就代表智德、證德、般若德。普賢就代表理德、行德、禅定德。這兩種相輔相成,那麼修學大乘菩薩必須要學習文殊普賢,要有這麼大的心胸,這麼大的境界,這麼大的行持。

  “善財”法義解析

  善財童子爲什麼叫“善財”呢?據說他生下來以後有種種祥瑞出現,有各種資財、各種珍寶,滿室祥光,所以稱之爲善財。實際上從法義上來講,什麼叫善財呢?就是我們要廣修善法,人天善、解脫善、菩薩善等一切善法,能夠修一切善法爲因,就可以積累智慧之財、福德之財。

  學佛就要這樣,要知道世間的財富,不管高樓大廈,不管你有滿室的金銀財寶,萬貫家産,都是有變化的,都是帶不走的!你看從曆史到現在,那些有地位的、有錢財的,哪個帶走了?秦始皇死了以後,他的墳墓任何人都不知道,地下埋了很多東西,還有很多陪葬的。到清代,慈禧太後死了,她的墳墓裏也陪葬了很多財寶,但是這些東西都不存在了,盜竊墳墓的把財寶都盜竊跑了。生前既不能帶走,死後也不能帶走。這個財是靠不住的啊!

  “善財”的“財”是什麼財呢?善法之財。有善法才有財富,才有功德財富,這一個財就帶得走,所以我們現在學佛,就可利用你的地位,利用你的錢財,多做好事,多培陰功積德,這就是無形的財富,是帶得走的,所以我們要看得遠。

  從善財這個名義,我們就體解佛法的宗旨,要這樣修行,假若對世俗看不破,看不透,放不下,那麼你一生都不自在。死了以後啊,都還沒有結局,沒有歸宿,那是可怕的事情。所以面對現實,我們要了解這個道理,結合修行,積累功德,這叫做善財。善財童子是我們的學習榜樣。

  善財童子與五十叁參

  《入法界品》系《八十華嚴》最後一品,就是說明善財童子五十叁參。善財童子曆訪菩薩、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童子、童女、夜天、天女、婆羅門、長者、醫師、船師、國王、仙人、佛母、王妃、地神、樹神等,聽受種種法門,終至普賢菩薩道場,證入無生法界。

  這就說明學習佛法呀,要包括世間學、出世間學,達到二谛融通。也說明世間法也就是出世間法,要看透。

  善財童子,第叁參就參德林比丘,他在山上找了七天,才在一個山頂上把德林比丘找到,就說明這個求法不是那麼簡單的,要誠心,要難行能行,要堅韌,能夠這樣才能夠見佛,才能夠聞法。德林比丘指示他“憶念諸佛,現見叁昧”的法門。人能夠時常憶念諸佛,念佛憶佛,決定見佛,這是《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裏講的。要堅信能夠憶佛、念佛,就可以現前當來必定見佛。

  到了普陀山見觀音菩薩,觀音菩薩告訴他大悲法門,要以大悲爲根本,救度苦難衆生,行持大悲法門,這也是佛教的根本法門。

  參訪觀音菩薩以後,又見了彌勒菩薩,彌勒菩薩給他開門,開門以後,善財童子見了無盡的樓閣,無盡的佛境,層層無盡,就體會到文殊菩薩叫他要發菩提心、廣大心,必須要以菩提心爲因,才能證得佛果,能夠見到無邊無盡的佛剎。所以彌勒菩薩就告訴他“一生佛果、叁世境界”的法門。

  最後,參訪普賢菩薩,普賢菩薩就告以十大願行,在了悟緣起之中,須修大願而不執著,由“無住”的這麼一個精神,就可以證入法界。所以善財童子,在五十叁參深得法義,現身證入法界。

  佛法提倡“由聞、思、修入叁摩地”。這個聞慧很要緊,佛的法音,經典奧義,必須要多聞。由聞而思,結合修持,才能生定發慧。《楞嚴經》中文殊菩薩說:

  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

  欲取叁摩提,實以聞中入。

  所以學習佛法,必須由文字般若進入觀照般若,由觀照而證入實相般若。這是很重要的,你們現在在修學佛法過程中,要多學經典,多聞經典,要依止善知識學習,即使文化水平低,也要多聽開示,多學習,熏成無漏種子,這是很重要的。

  以上就是我介紹的文殊、普賢、善財童子。這叁個典型在《華嚴經》中很突出、很特殊,所以我把它提出來。

  (叁)《普賢行願品》的簡單解釋

  講經綱要

  現在開始講《普賢行願品》的正文,一般講經分爲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五祖宗密大師,他寫的《普賢行願品》疏鈔、別鈔,分科很詳細,在藏經裏面有。我們現在只是按照一般講經的程序“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來講。

  首先釋題,接著講正文。正文裏面有序分、正宗分、流通分。序分以敘說因緣開始,是哪個啓請的、哪個說的。正宗分就講經文的內容,這個內容就是十大願。在正宗分裏面有長行,有重頌。長行就是一般長短不齊的文章,一種論文式的叫長行;重頌有六十二頌,也就是六十二首偈子。其中有十五頌就是把長行講的重複加以講解;有二十二頌就在這個十大願王的基礎上,重新又發學習大願,從修行到度衆生,這就是十大願的發揮。最後有二十五頌贊頌普賢菩薩的功德及普賢菩薩的十大願,最後導歸極樂世界的功德,同時也以文殊菩薩、普賢菩薩的功德,普勸世人,一切學佛的人要學習文殊菩薩、普賢菩薩。最後一段長行,是流通分,當時在會的有諸大菩薩、諸大聲聞羅漢、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八部,都在聽法,聽了法以後,聞法歡喜,信受奉行。

  釋迦悟道,初轉華嚴

  佛說《華嚴經》,根據華嚴宗的判教是在佛初成道以後。佛成道是在臘月初八的晚上,當中夜明星出現的時候佛就成道。在沒有成道以前,還受了魔王波旬的幹擾,平常講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但是佛在金剛座上,以定力、威力,就把他對付了。降服魔王以後,佛就在中夜睹明星而成正覺。

  佛在成道以後最初二十一天,就講了這部《華嚴經》。《華嚴經·如來出現品》(實叉難陀譯本)中說:“如來智慧無處不至。何以故?無一衆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但以妄想顛倒執著而不證得;若離妄想,一切智、自然智、無礙智則得現前。”這些話就體現了佛教的大乘思想。佛陀的境界是廣大的,心佛衆生叁無差別,迷則成凡、悟則成聖,佛是已成佛,衆生是未成佛,所以生佛平等,那麼對于一切衆生——胎卵濕化、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都要以悲心對待,要尊重承事。

  五時判教:第一時就是華嚴時;第二時是阿含時;第叁時是方等時,說大乘經;第四時般若時,說大般若經;第五時是法華涅槃時,說《法華經》、《涅槃經》。《華嚴經》就是在第一時講的,佛不是對一般衆生講的,是對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講的。所以這個大乘境界、華嚴境界,不是一般衆生,乃至二乘所可了解的,不可思議,廣大無邊,超越時空。

  一、經題闡釋

  正題就是叫《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現在先講一下“大方廣佛華嚴經”這個經題。“大方廣”是佛證的法,佛就是能證的人,也就是證得大方廣的境界啊!《華嚴經》這一部經典說明,佛在因地上以六度萬行的因花(華),這個花就是因,種了這個菩薩因,以此而莊嚴佛果、證得佛果。

  大

  “大方廣”就是真心的體、相、用,這裏是果位上的真心。果位上的真心從體、相、用來講——大,就代表佛的心體廣大如虛空,纖塵不染。《華嚴經》有一首偈子:

  若人欲識佛境界,

  當淨其意如虛空,

  遠離妄想及諸取,

  令心所向皆無礙。

  佛的心胸是廣大的,我們要想知道佛的境界,就要把內心靜下來,象虛空一樣的廣大,“當淨其意如虛空”。如何靜下來呢?要“遠離妄想及諸取”,把虛妄的思想祛除,把由妄想而引起的“追求執著”消滅、遠離,這樣一來就可“令心所向皆無礙”,那麼你心裏面所向的境界都沒有障礙,在虛空無挂無礙。

  宋代《嘉泰普燈錄》中有兩句話:

  千江有水千江月,

  萬裏無雲萬裏天。

  “千江有水千江月”,各條江河都有水,但是這個水一定要澄清,水清月現,水不清月就不現,波濤起伏就不會看到月亮。

  “萬裏無雲萬裏天”,你要看天的面貌、虛空的面貌、陽光四射的面貌,必須萬裏無雲,沒有雲霧才行。天的本來面目,必須沒有雲霧,這象征什麼呢?心裏面沒有妄想顛倒,消滅了種種執著、種種私心雜念,心靈的光…

《普賢行願品講要(惟賢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