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輝就現出來,智慧光明就充滿虛空了。
這個“大”形容佛的心境之大。心如太虛,量周沙界。
方
方者就代表佛的德,方正莊嚴。佛陀由于無量劫修行積累福德智慧所感果報,清淨莊嚴,具足無邊德相。不像五濁惡世,汙穢雜染充滿。
廣
廣者說明佛身的妙用很廣大,爲了悲憫衆生現千百億化身,現五眼六通,度諸苦厄。這個妙用不是一般人可以了解到的。萬裏虛空都有佛身存在,有感即現,無感即隱。有偈雲:
諸佛清涼月,
常遊畢竟空,
衆生心垢淨,
諸佛影現中。
你只要是虔誠拜佛、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舉個例,很多人朝普陀山,有千千萬萬的人,但其中只有少部分的人在梵音洞見到了觀音菩薩的聖像,我本人就親眼看見。我第一次朝普陀山,就在梵音洞見到觀音菩薩,現的是白衣觀音像,與我同時見到的還有旁邊一個老居士。當時我們是四川省佛教代表團,一共二十多個人,有幹部、有出家衆、有居士,他們都沒有看到。所以見到觀音菩薩的人還是少數,不是全體都能看得到的。
怎樣才能見到呢?內心真誠清淨,與觀音菩薩悲心相應,做到以觀音菩薩之心爲心,以觀音菩薩之行爲行,悲心、悲行都會相應,機緣成熟,你就可以見到觀音菩薩。觀音菩薩平常都是在隱中示現,只要你肯念觀音菩薩,“千處祈求千處應”,觀音菩薩就會尋聲救苦,這種事例很多啊!觀音菩薩現在從中國到東南亞、到日本、到歐洲、到美洲等,全世界上許多國家都在供奉,就是因爲觀音菩薩的感應很廣大。
所以這個“大方廣”也可以體現佛的叁身,大代表他的法身,方代表他的報身,廣代表他的化身。法身遍滿虛空啊。報身是佛在過去生中修行了無量的福德智慧所感得的,有自受用報身,有他受用報身。自受用報身只有佛自己知道,他受用報身就現大身,爲地上菩薩說法,只有地上菩薩、法身大士知道。化身是對地前菩薩、聲聞羅漢、凡夫都可以應現。這一種佛身,是由于佛在因地位上修了六度萬行,這六度萬行就像蓮花一樣的微妙香潔。
大方廣佛華嚴經
蓮花就是因花,佛菩薩坐的是蓮花,拿的是蓮花。蓮花就是因位上的因行,具足大悲大智。蓮花的功德在《彌陀經》形容:微妙香潔。微妙就說明它有大智慧出汙泥而不染,香潔就說明它的大悲心品德很高,雖然是處在汙泥中不舍衆生,時時吐出芳香淨化環境,淨化衆生。一者代表大智慧,二者代表大悲心,以此因花莊嚴佛果,所以叫大方廣佛華嚴。
經在印度叫修多羅,譯成華語叫契經,上契諸佛之理,下應衆生之機。又經者,指有規律、有條理、有方法、有道路。
以上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經題的解釋。
入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入”有悟入、證入,我們了解後就有覺悟。不單是有覺悟而已,還要跟著行。在行中得到受用,就可以證入。在因位上有悟入、證入,果位上也有悟入、證入,不過是層次的淺深而已。
比如說禅宗講的開悟吧,指的是初地見道,見道以後就叫悟了。要過叁關,先要把私心雜念、世俗心大死一番;其次才能夠證真,見到本來面目,悟入真性;接著才能夠由真向俗,觀察一切事事物物都是因緣生法,當體即空,在事事物物中要隨順,不要有所執著,隨緣不變,體行菩薩大行。這就是禅宗講的開悟。那麼經過悟以後還要繼續修學,從初地一直到第十地,對于煩惱障、所知障的現行要伏,種子要斷。第七地以前就伏住了煩惱障的現行,所知障的現行是分分伏分分斷。這兩障的種子必須要在十地以後,進入金剛道才能完全斬斷,把生死根本拔除,得到解脫。所以悟不等于說就證,還要行,悟入、證入。悟只能說了悟、開悟,有行結合才能證入。這是一個修學次第,就叫入的意思。
不思議
不思議,入這種境界非意識和語言可以表顯、不可思議。一方面,這個境界非常廣大,無量無邊;另一方面,從二谛來講,真俗互融,二谛融通。由真俗互融、二谛融通就可以入中道、真如法性,進入中道都是不思議的境界。
解脫境界
什麼叫解脫境界呢?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就要求得解脫。身解脫就不再受業障所累,我們現在是業障牽纏不得自在,平常生活中那樣不順心、這樣不順心,就是由于業障牽纏不能解脫。身解脫就消除業障,心解脫就不被煩惱所障,以定力除煩惱。由定生慧到達慧解脫,就了解中道的道理,消除無明之惑,不受無明障蔽。
佛的境界、佛的解脫,有無量無邊的威力作用,所行無礙。從智慧來講他得了如理智、如量智,在法相上來講名爲如所有性智、盡所有性智。如所有性智就證悟真如,盡所有性智就了解法相。這兩種智慧一是消除理障,二是消除事障。理障就是道理不明,不明真理;事障就是不了解法相,處處受障礙,也就沒有辦法度衆生。所以這個解脫,一是從作用上來講,威力無邊,二是從智慧上來講具足二智,能夠消除二障,這種境界叫作不思議解脫境界。不思議就是不是我們可以說、可以想得到的。
普賢行願品
普賢行願品,普賢代表普賢菩薩。普賢是個名稱,從德行方面來講是周遍于諸境,普利于衆生,德無不普;從果位上來講他已經具足等覺的果位,僅次于佛位,居于賢位就是等覺位,所以叫普賢。普賢菩薩就代表理性、真如性,在密宗來講就是胎藏界。另外代表行,就是行願王,著重行。在止觀上他代表禅定功夫很踏實,深入禅定,你看他的坐騎大象,象走路就是很踏實的,身負重量而行步踏實,步步很牢很穩。
文殊菩薩騎青獅,又是一個象征。文殊菩薩有大智慧,說法象獅子吼那樣,雷音震動,百獸降服,振聾發聩,驚醒愚頑。
“行願”,也就是願行結合,有十願就有十行。不單是發願,願中有行,叫行願。品就是這一類。八十華嚴共叁十九品,加上四十卷華嚴的最末一品《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共八十一卷。
唐罽賓國叁藏般若奉诏譯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是唐罽賓國叁藏法師般若奉诏翻譯的。《八十華嚴》是實叉難陀翻譯的,般若叁藏翻譯的《四十華嚴》都是入法界品,清涼國師就把入法界品的最後一品《普賢行願品》加到《八十華嚴》之後共成八十一卷。這個“唐”是唐太宗時期。罽賓國就是北印度。叁藏法師就是通達經、律、論的法師。般若就是這個法師的名字,譯義爲智慧,所以尊稱“般若叁藏”。奉诏就是奉唐太宗的诏把它翻譯過來。
二、正文講解
(一)序分
下面正文,首先就是序分。序分的內容就從“爾時普賢菩薩……”到十大願最後一個願“十者普皆回向”。這一段就是敘述講經因緣。普賢行願的說法對象就是善財童子,當然也不止善財童子,“告諸菩薩”,就是還有諸大菩薩。
菩薩摩诃薩
“爾時普賢菩薩摩诃薩”,菩薩摩诃薩,這是一個菩薩的通稱。菩薩是印度語,叫菩提薩埵,菩提代表覺悟,薩埵代表有情,自己要覺悟也要覺悟一切衆生。菩提薩埵就代表了菩薩的大悲大智。菩提代表由大智慧所證得的果報,就是覺悟;薩埵代表對有情有大悲憫的心。要救度衆生,行菩薩道,必須要具足悲心,所以作爲菩薩要發菩提心。菩提心也叫廣大心,一要有大智慧,二要有大悲心,具備這個條件才叫做菩薩。
“摩诃薩”,摩诃形容其偉大,功德殊勝、境界廣大,叫摩诃薩。現在比較普遍的一種現象,把神當作菩薩,那是錯誤的。神不是菩薩,古人講“聰明正直謂之神”,這個人死了以後,進入神道,在鬼中是比較聰明的,就叫神,神不是菩薩,一定要區分清楚。
如來勝功德
“稱歎如來勝功德已”。“勝功德”,就是殊勝的功德。如來有什麼殊勝功德呢?有智德、斷德、恩德。有廣大的智慧,具足一切種智,稱之爲智德。斷德就是斷除了煩惱,證得大涅槃、無住涅槃。佛菩薩都是無住涅槃,也稱之爲大涅槃,這就是斷德。恩德就是佛菩薩具足無量悲心,說法度化衆生,對衆生來講有很大的恩,以悲心化度衆生,使衆生得度,就象苦海中的舟船、暗夜中的明燈。
“告諸菩薩及善財言,善男子,如來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諸佛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劫,相續演說不可窮盡。”這說明如來的功德很大。“善男子”,這個善男子所包括的內容,不單是出家的,出家在家都在裏面。心地善良廣修善法,稱爲善男子。
何爲如來
如來就是佛的十大稱號之一。什麼叫“如”呢?就是證得真如法性,“來”就是根據真如法性中,有佛果的産生叫如來。《金剛經》講“如來者是諸法如義”,就是一切法的真如。又講“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這是真如理體,不象世間東西,有所運動有所來去。他本來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也是不來不去的,故叫如來。
正解*輪,批判邪說
佛的十大稱號有: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世尊,世間上的有些人把如來、佛叫成一個名稱如來佛,是不正確的。特別最錯誤的就是*輪功,他把*輪亂解釋,把佛也亂解釋,所以我在這裏要特別講一下。
“*輪”,“法”就是佛說的法。“輪”有兩個意義,一是佛法可以摧伏煩惱,消滅障礙,就像輪子一樣,所經之處,可碾碎一些雜亂的東西,這是第一個意義;第二,*輪常轉就是我們的希望,希望佛法經常轉動,常住世間,作衆生的依怙,這是*輪的真義。
佛初成道,叁轉*輪,對鹿野苑五比丘說了叁次四谛法,即苦集滅道四谛。這個四谛法門是佛教的基本原理,它的中心就說了世間因果、出世間因果,佛教的中心就是講因果。那麼,對于這個四谛法佛說了叁次,叫叁轉*輪。當時的五比丘,就是佛最初度化的比丘,這就是僧寶。
這個李洪志講的*輪是什麼東西呢?他在*輪圖上面畫一些太極圖、八卦圖,佛不佛、道不道的,亂七八糟的,他稱之爲*輪。以*輪之名破*輪之實,把*…
《普賢行願品講要(惟賢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