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普贤行愿品讲要(惟贤法师)▪P7

  ..续本文上一页辉就现出来,智慧光明就充满虚空了。

  这个“大”形容佛的心境之大。心如太虚,量周沙界。

  方

  方者就代表佛的德,方正庄严。佛陀由于无量劫修行积累福德智慧所感果报,清净庄严,具足无边德相。不像五浊恶世,污秽杂染充满。

  广

  广者说明佛身的妙用很广大,为了悲悯众生现千百亿化身,现五眼六通,度诸苦厄。这个妙用不是一般人可以了解到的。万里虚空都有佛身存在,有感即现,无感即隐。有偈云:

  诸佛清凉月,

  常游毕竟空,

  众生心垢净,

  诸佛影现中。

  你只要是虔诚拜佛、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举个例,很多人朝普陀山,有千千万万的人,但其中只有少部分的人在梵音洞见到了观音菩萨的圣像,我本人就亲眼看见。我第一次朝普陀山,就在梵音洞见到观音菩萨,现的是白衣观音像,与我同时见到的还有旁边一个老居士。当时我们是四川省佛教代表团,一共二十多个人,有干部、有出家众、有居士,他们都没有看到。所以见到观音菩萨的人还是少数,不是全体都能看得到的。

  怎样才能见到呢?内心真诚清净,与观音菩萨悲心相应,做到以观音菩萨之心为心,以观音菩萨之行为行,悲心、悲行都会相应,机缘成熟,你就可以见到观音菩萨。观音菩萨平常都是在隐中示现,只要你肯念观音菩萨,“千处祈求千处应”,观音菩萨就会寻声救苦,这种事例很多啊!观音菩萨现在从中国到东南亚、到日本、到欧洲、到美洲等,全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供奉,就是因为观音菩萨的感应很广大。

  所以这个“大方广”也可以体现佛的三身,大代表他的法身,方代表他的报身,广代表他的化身。法身遍满虚空啊。报身是佛在过去生中修行了无量的福德智慧所感得的,有自受用报身,有他受用报身。自受用报身只有佛自己知道,他受用报身就现大身,为地上菩萨说法,只有地上菩萨、法身大士知道。化身是对地前菩萨、声闻罗汉、凡夫都可以应现。这一种佛身,是由于佛在因地位上修了六度万行,这六度万行就像莲花一样的微妙香洁。

  大方广佛华严经

  莲花就是因花,佛菩萨坐的是莲花,拿的是莲花。莲花就是因位上的因行,具足大悲大智。莲花的功德在《弥陀经》形容:微妙香洁。微妙就说明它有大智慧出污泥而不染,香洁就说明它的大悲心品德很高,虽然是处在污泥中不舍众生,时时吐出芳香净化环境,净化众生。一者代表大智慧,二者代表大悲心,以此因花庄严佛果,所以叫大方广佛华严。

  经在印度叫修多罗,译成华语叫契经,上契诸佛之理,下应众生之机。又经者,指有规律、有条理、有方法、有道路。

  以上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经题的解释。

  入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入”有悟入、证入,我们了解后就有觉悟。不单是有觉悟而已,还要跟着行。在行中得到受用,就可以证入。在因位上有悟入、证入,果位上也有悟入、证入,不过是层次的浅深而已。

  比如说禅宗讲的开悟吧,指的是初地见道,见道以后就叫悟了。要过三关,先要把私心杂念、世俗心大死一番;其次才能够证真,见到本来面目,悟入真性;接着才能够由真向俗,观察一切事事物物都是因缘生法,当体即空,在事事物物中要随顺,不要有所执着,随缘不变,体行菩萨大行。这就是禅宗讲的开悟。那么经过悟以后还要继续修学,从初地一直到第十地,对于烦恼障、所知障的现行要伏,种子要断。第七地以前就伏住了烦恼障的现行,所知障的现行是分分伏分分断。这两障的种子必须要在十地以后,进入金刚道才能完全斩断,把生死根本拔除,得到解脱。所以悟不等于说就证,还要行,悟入、证入。悟只能说了悟、开悟,有行结合才能证入。这是一个修学次第,就叫入的意思。

  不思议

  不思议,入这种境界非意识和语言可以表显、不可思议。一方面,这个境界非常广大,无量无边;另一方面,从二谛来讲,真俗互融,二谛融通。由真俗互融、二谛融通就可以入中道、真如法性,进入中道都是不思议的境界。

  解脱境界

  什么叫解脱境界呢?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就要求得解脱。身解脱就不再受业障所累,我们现在是业障牵缠不得自在,平常生活中那样不顺心、这样不顺心,就是由于业障牵缠不能解脱。身解脱就消除业障,心解脱就不被烦恼所障,以定力除烦恼。由定生慧到达慧解脱,就了解中道的道理,消除无明之惑,不受无明障蔽。

  佛的境界、佛的解脱,有无量无边的威力作用,所行无碍。从智慧来讲他得了如理智、如量智,在法相上来讲名为如所有性智、尽所有性智。如所有性智就证悟真如,尽所有性智就了解法相。这两种智慧一是消除理障,二是消除事障。理障就是道理不明,不明真理;事障就是不了解法相,处处受障碍,也就没有办法度众生。所以这个解脱,一是从作用上来讲,威力无边,二是从智慧上来讲具足二智,能够消除二障,这种境界叫作不思议解脱境界。不思议就是不是我们可以说、可以想得到的。

  普贤行愿品

  普贤行愿品,普贤代表普贤菩萨。普贤是个名称,从德行方面来讲是周遍于诸境,普利于众生,德无不普;从果位上来讲他已经具足等觉的果位,仅次于佛位,居于贤位就是等觉位,所以叫普贤。普贤菩萨就代表理性、真如性,在密宗来讲就是胎藏界。另外代表行,就是行愿王,着重行。在止观上他代表禅定功夫很踏实,深入禅定,你看他的坐骑大象,象走路就是很踏实的,身负重量而行步踏实,步步很牢很稳。

  文殊菩萨骑青狮,又是一个象征。文殊菩萨有大智慧,说法象狮子吼那样,雷音震动,百兽降服,振聋发聩,惊醒愚顽。

  “行愿”,也就是愿行结合,有十愿就有十行。不单是发愿,愿中有行,叫行愿。品就是这一类。八十华严共三十九品,加上四十卷华严的最末一品《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共八十一卷。

  唐罽宾国三藏般若奉诏译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是唐罽宾国三藏法师般若奉诏翻译的。《八十华严》是实叉难陀翻译的,般若三藏翻译的《四十华严》都是入法界品,清凉国师就把入法界品的最后一品《普贤行愿品》加到《八十华严》之后共成八十一卷。这个“唐”是唐太宗时期。罽宾国就是北印度。三藏法师就是通达经、律、论的法师。般若就是这个法师的名字,译义为智慧,所以尊称“般若三藏”。奉诏就是奉唐太宗的诏把它翻译过来。

  二、正文讲解

  (一)序分

  下面正文,首先就是序分。序分的内容就从“尔时普贤菩萨……”到十大愿最后一个愿“十者普皆回向”。这一段就是叙述讲经因缘。普贤行愿的说法对象就是善财童子,当然也不止善财童子,“告诸菩萨”,就是还有诸大菩萨。

  菩萨摩诃萨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菩萨摩诃萨,这是一个菩萨的通称。菩萨是印度语,叫菩提萨埵,菩提代表觉悟,萨埵代表有情,自己要觉悟也要觉悟一切众生。菩提萨埵就代表了菩萨的大悲大智。菩提代表由大智慧所证得的果报,就是觉悟;萨埵代表对有情有大悲悯的心。要救度众生,行菩萨道,必须要具足悲心,所以作为菩萨要发菩提心。菩提心也叫广大心,一要有大智慧,二要有大悲心,具备这个条件才叫做菩萨。

  “摩诃萨”,摩诃形容其伟大,功德殊胜、境界广大,叫摩诃萨。现在比较普遍的一种现象,把神当作菩萨,那是错误的。神不是菩萨,古人讲“聪明正直谓之神”,这个人死了以后,进入神道,在鬼中是比较聪明的,就叫神,神不是菩萨,一定要区分清楚。

  如来胜功德

  “称叹如来胜功德已”。“胜功德”,就是殊胜的功德。如来有什么殊胜功德呢?有智德、断德、恩德。有广大的智慧,具足一切种智,称之为智德。断德就是断除了烦恼,证得大涅槃、无住涅槃。佛菩萨都是无住涅槃,也称之为大涅槃,这就是断德。恩德就是佛菩萨具足无量悲心,说法度化众生,对众生来讲有很大的恩,以悲心化度众生,使众生得度,就象苦海中的舟船、暗夜中的明灯。

  “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这说明如来的功德很大。“善男子”,这个善男子所包括的内容,不单是出家的,出家在家都在里面。心地善良广修善法,称为善男子。

  何为如来

  如来就是佛的十大称号之一。什么叫“如”呢?就是证得真如法性,“来”就是根据真如法性中,有佛果的产生叫如来。《金刚经》讲“如来者是诸法如义”,就是一切法的真如。又讲“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这是真如理体,不象世间东西,有所运动有所来去。他本来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也是不来不去的,故叫如来。

  正解*轮,批判邪说

  佛的十大称号有: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世间上的有些人把如来、佛叫成一个名称如来佛,是不正确的。特别最错误的就是*轮功,他把*轮乱解释,把佛也乱解释,所以我在这里要特别讲一下。

  “*轮”,“法”就是佛说的法。“轮”有两个意义,一是佛法可以摧伏烦恼,消灭障碍,就像轮子一样,所经之处,可碾碎一些杂乱的东西,这是第一个意义;第二,*轮常转就是我们的希望,希望佛法经常转动,常住世间,作众生的依怙,这是*轮的真义。

  佛初成道,三转*轮,对鹿野苑五比丘说了三次四谛法,即苦集灭道四谛。这个四谛法门是佛教的基本原理,它的中心就说了世间因果、出世间因果,佛教的中心就是讲因果。那么,对于这个四谛法佛说了三次,叫三转*轮。当时的五比丘,就是佛最初度化的比丘,这就是僧宝。

  这个李洪志讲的*轮是什么东西呢?他在*轮图上面画一些太极图、八卦图,佛不佛、道不道的,乱七八糟的,他称之为*轮。以*轮之名破*轮之实,把*…

《普贤行愿品讲要(惟贤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