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普賢行願品講記(淨空法師)▪P11

  ..續本文上一頁的太太過世了,他在一個星期當中夢過叁次,看他很苦,問他要錢,求他幫助。他就很奇怪,夢中的時候,忘了作夢,也忘了他死掉了,所以他還給她講,他說你怎麼會問我要錢?你沒有錢用,應該找你先生要才對呀!他說我先生沒有錢,求他幫忙。夢醒的時候;他是個基督教徒,他先生是個基督教徒,基督教徒不燒紙錢的,她一定落在惡鬼道,才沒有錢用。所以他就來告訴我,他一個星期夢到叁次,都來討錢。我就告訴他,你給他燒點紙錢;燒了紙錢之後,再夢不到了,可見得她是來求幫助的,這是鬼神入夢,求幫忙的。所以夢境有四種,這個四種因緣。

  

  所以心具足一切夢境,必須要遇到緣,它才起現行。那麼性具,就是本性裏頭本來具足,具足一真法界,具足十法界。十法界是一現九隱,一個法界現前,九法界不現前。但是在我們這個人間,我們能夠看到兩種,這個人法界是完全現前,畜生法界是部分現前,畜生種類非常之多,我們見得不完全,只見得一部分。那麼其余八種法界我們見不到,這個是緣上的關系,那就屬于事造了,事造的叁千。這幾句話不但說明這個道理,更要緊的是後面這兩句,依正本圓融,生佛無殊致,這個兩句話很重要。依正圓融也就是我們中國古人所講的天地與我是一體,所以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這是圓融的,這是諸佛與大菩薩,果地上的境界,這是真實的。

  

  而我們在這個圓融裏面起妄想、分別、執著,把本來是圓融的,在我們現在不圓融了,變成無量無邊的障礙,這是錯誤,這個絕對不是真正的事實,這是迷的現象。生佛無殊,生佛是一體,生是講衆生,佛是講諸佛,諸佛與衆生是一體,是一不是二。因此佛度衆生,經上常講,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緣是條件。無緣是無條件,佛對于衆生愛護、慈愛,沒有條件的,爲什麼沒有條件?因爲是一體,所以沒有條件的,無緣大慈。可是我們衆生迷了本性之後,我們對一切人之愛是有條件的,喜歡他才愛他,對他才慈悲,不喜歡他,就討厭他,厭惡他,起了分別心了,那麼一真就迷失了。

  

  下面有四句是描寫、形容心性的本體,“寂寥包博,虛曠沖深,總赅萬有,即是一心。”那麼這幾個字都是清涼大師在華嚴經上講的。寂是寂靜,就是心性的真相,它本來是這樣的,這是我們的真性,本來是寂靜的,裏頭一念不生,所以六祖說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到本來無一物,那個心才叫真正清淨;有一物,心就不清淨了。那麼我們修念佛法門,主要就是修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寂靜的境界,恢複我們本來的面目,那麼這是應當要曉得的。包博是講它容量,無有一法不包;心包太虛,量周沙界。老子也說,有容乃大。佛稱爲大人,他大在那裏呢?他有度量,他能夠包含,沒有一樣,他不能容。

  

  那麼在事相裏面,常常用海來作比喻。大海,它能容量,它什麼都可以容,什麼都不嫌棄,決定是清淨平等地包容,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地藏經裏頭,把心比作地;地也是能包容,好的、醜的、香的、臭的,它都能包容,它不排斥,它不拒絕。所以我們心要如大地,能容萬物,能生萬物,所以菩薩的心都用大地來作比喻,菩薩心地。那麼在整個菩薩修學階段當中,你看叁賢位的菩薩,那心量當然比我們大;其實,我們從別教上講,他還沒見性,別教的叁賢菩薩沒有見性。那麼登了地了,十地菩薩了,他爲什麼叫地了,心如大地,他到這個境界了,所以稱登地。我們心對于一切法,還有一法不能忍受,不能夠容納,你的修行功夫證明決定沒有登地,不是地上菩薩。地上菩薩,初地以上的。是初地以上的菩薩,心如太虛,心如大地,無有一法不包,無有一法不容,總赅萬有,即是一心。念佛法門直接了當,修這個一心。

  

  那麼底下幾句話,統統是說明這個境界,我們把它念一念,這幾句很重要。“性絕有無”,性就是性體,真心本體,這個裏頭沒有有,也沒有無,連抽象的概念都沒有。“相非生滅”,相指一切萬相,諸法實相,不生不滅,這是真的,一點都沒有錯。但是這個非常非常難懂,我們明明看到花有開有謝,人有生老病死,怎麼說不生不滅呢?我們常講,有情有生老病死;無情裏面,像植物,有生住異滅;礦物,地球有成住壞空,這也是佛說的。這個說是方便說,隨順我們的常識來說,不是真的。所以佛說法,他是以真俗二谛說法度生,說真谛,那就是他的境界,跟我們講真相,諸法實相。我們沒有辦法接受的時候,才不得已講俗谛,俗谛隨順衆生,叫方便說,隨順我們的常識,隨順我們的知見來講的,那就是俗谛,這是我們在佛法裏頭常常看到的,我們很容易接受。

  

  但是這個是假相,不是真的,金剛經上所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虛妄相,這不是真實的。真實的,是一切相不生不滅。那麼佛在法華經裏面就講得很清楚,講得很明白。菩薩要入這個境界了,就叫得無生法忍;法是一切萬法,拿我們現在歸納的時候,動物、植物、礦物,乃至于虛空自然現象,都要包括在裏面,一切法;這一切法不生不滅。你要是證實了,真正見到了,那麼你就叫得無生法忍了。忍這一個字的意思,是同意的意思,認可的意思;佛這樣說,我同意,佛這個說法,我贊成,我認可。爲什麼呢?佛說的,我也見到了,我也證明了,證實了,所以忍有這麼多意思在裏面,就是心對理論境界決定不動搖了。那麼證得無生法忍,決定是見性的菩薩,在別教是初地以上,圓教是初住以上。雖然是講證得無生法忍,那是初證,並不是深證。

  

  如果講到深證,像仁王經裏面所說的,那個地位就相當高了。仁王經裏面,把五十一位菩薩,它分作五忍,分作五大類。無生法忍是第四大類,這個裏面有上品、中品、下品。上品的是九地菩薩,中品是八地菩薩,下品是七地菩薩,這是無生忍位,你看看這個地位多高。無生忍位再上去,叫寂滅忍位,那是如來的境界了;也有叁品,下品的寂滅忍是十地菩薩,叫法雲地,中品是等覺菩薩,上品是如來果位上,這是仁王經裏面講的無生法忍。這個地位太高了,入這個境界,真正見到諸法實相,相非生滅,沒有生也沒有滅。“莫尋其始,甯見中邊。”沒有始終,沒有內外,諸法實相本來就是這個樣子。“迷之則生死無窮”,迷了諸法實相,迷了一心,這才有六道輪回,這才有無窮的生死。“解之”,解之就是你覺了,你要是覺悟了,“則廓爾大悟,諸佛證之,妙覺圓明,現成菩提,爲物開示。”這是講覺悟,解之就是我們常說的大徹大悟。諸佛,這個諸佛裏面的含義很多。

  

  江味農居士注解金剛經,他有一本金剛經講義,那真是權威的注解。這些人都是我們學佛的模範,江味農居士在金剛經上用了四十年的功夫,一生專門研究一部經,他這個金剛經注解,自古到今,金剛經的注子,他是第一權威,他用的時間多啊!用四十年的時間,專門搞金剛經。他提倡的,他的口號是教宗般若,行在彌陀,他是念阿彌陀佛求往生的,那也是真正往生西方世界了。

  

  他的女兒,現在在紐約,恐怕也有八十歲了。我們見面,她常常談她爸爸的事情。她說她年輕的時候,她爸爸學佛很虔誠,往生瑞相很好,那個時候她自己不相信,現在想想很有道理,但是怕自己功夫不夠,沒法子往生,現在很著急。學佛一定要趁年輕,你看看自古以來,修行證果的人,都是年輕人;年紀老了,沒有法子了,老了,不行了,修道沒有本錢了。打個佛七。嚴格地講,佛七是七天七夜一句佛號不斷,年輕有這個體力,行啊!年老了,不行啊!念了一天就累了,第二天沒有精神了;參禅也是如比,須要體力。六祖大師開悟證果的時候,二十四歲。所以你看看佛教史裏頭,修行證果的人,一般都是四十歲以前,四十歲以後很少很少,有還是有,太少了,大概百分之八十都是四十歲之前,所以你們年輕要努力,你們本錢很厚。

  

  這個諸佛呢,江味農居士在金剛經裏面講的,就是圓教,從初住到如來的果地,一共是四十二個位次,四十二個位次都叫做諸佛,爲什麼呢?初住菩薩就可以示現佛身,修普門品裏面講的,應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現佛身而爲說法。他就可以示現八相成道,你不能說他不是佛,他能示現佛身。所以從圓教初住起就叫做佛,那麼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四十個位次,等覺、妙覺,所以四十二個階級統統叫佛,這個諸佛是這樣叫法的。說到觀音菩薩,這大家都很熟悉,楞嚴經上的觀世音菩薩是初住菩薩,這個諸位要曉得,他就是以初住菩薩的身份出現,爲什麼呢?剛剛證得,他是講他修證的方法。

  

  那麼從耳根圓通,返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他是從這裏證入的,所以那是圓教初住菩薩的身份。那麼在華嚴經裏面也有,就是我們這個本子上的,一看你就曉得;第七回向,是以第七回向位的菩薩,這種身份示現給善財童子看。那麼普門品裏面所講的,等覺菩薩,可見得觀世音菩薩,他可以示現各種不同,淺深高下不同的境界來接引衆生。那麼這個諸佛就是指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諸佛證之。那麼底下又講,妙覺圓明,這個妙覺是等覺之上,這個是無上正等正覺,圓教的佛,佛果,前面諸佛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現是示現,現成菩提,就是示現成佛,像八相成道,釋迦牟尼佛降生的時候,示現八相成道。爲物開示,這是教化衆生。

  

  爲什麼不說爲人呢?是爲物呢?如果說爲人,這六道裏頭只有人道有分,其余五道沒份。爲物,那這六道都有了,不但六道也有了,聲聞、緣覺、菩薩,也有了,九法界統統包括了。物,包括的範圍大;人,包括的範圍太小了,只能包括一道。所以物,我們人也是物的一種,動物嘛!也包括在裏面。如果說人呢,那其他的不能包括了。所以佛教化衆生是每一道、每一類,他都去的。他教化那一道、那一類的衆生,示現同類身。佛要教化人,一定示現人身;佛要教化畜生,就示現畜生身,跟它同類;那麼他要教化惡鬼,就現惡鬼…

《普賢行願品講記(淨空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