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轉理趣妙*輪 我深智力普能入
佛語清淨,利益群萌,故雲世間好語佛說盡。佛不但言語淨無瑕穢,且一音具衆音,衆生聞之隨類得解,能滿衆生願,聞所欲聞法,佛出廣長舌音,一一音具法、義、詞、樂說無礙辯,叁世諸佛,以此無礙辯才,于十方世界,廣說妙法,契理契機,降魔外,伏衆惑。我願仰仗普賢力,深入諸佛微妙法海,依修成就。
辛叁、時劫長短隨心不思議
我能深入于未來 盡一切劫爲一念
叁世所有一切劫 爲一念際我皆入
我于一念見叁世 所有一切人師子
亦常入佛境界中 如幻解脫及威力
我依普賢行願力,深入未來時間中,並將長劫縮爲一念,叁世所有一切劫,也不出我當下一念,故說“爲一念際我皆入”,所謂一念入一切劫,一切劫攝一念中,念劫相入,所以,能于一念間,見到叁世一切諸佛,聞佛說法,亦常趣入佛境界,親證如幻解脫,獲佛威神之力。
時間本是假法,並無實體,長短隨人心念,古雲:“王子去求仙,丹成入九天,洞中方七日,世上幾千年”,仙境如是,況佛境界。昔天合山有一老修行,工作稍息,行至後山,過石橋,見梵刹巍峨,五百俊秀僧人過堂,隨之而入,飯罷喝茶,齒頰皆香,欲留下不走,童子不肯,強送至橋,問是何處?童子不答,再追詢,童子用手一推,回首,梵刹、石橋均不見,惟有己在此山中,循徑歸來,園蕪鋤鏽,茅屋傾毀,下山尋故友,已逝百年,友人之孫已八十多歲了。老修行有福,得入羅漢境,餐飯杯茗,人間百年,此即時間長短隨人心念,不可思議!
辛四、頌普賢行不思議
于一毛端極微中 出現叁世莊嚴刹
十方塵刹諸毛端 我皆深入而嚴淨
所有未來照世燈 成道轉法悟群有
究竟佛事示涅槃 我皆往詣而親近
于一毛端極微塵中,現過去、現在、未來叁世,一切莊嚴寶刹;十方微塵毫端內,遍現無邊淨佛國,我願深入佛土中,承事諸佛,修普賢行,使諸佛土,更加嚴淨。“照世燈”,即佛,佛示現人間,導迷啓悟,如世之明燈。所有未來一切諸佛,示現修行成道、轉*輪、度衆生,乃至化緣盡、入涅槃,各階段中,我皆發願,恭詣親近,隨侍修學。
此即普賢行之精神,親近諸佛恒修行故。
庚二、頌普賢行願分二
辛一、頌普賢行之能力
速疾周遍神通力 普門遍入大乘力
智行普修功德力 威神普覆大慈力
遍淨莊嚴勝福力 無著無依智慧力
定慧方便威神力 普能積集菩提力
清淨一切善業力 摧滅一切煩惱力
降伏一切諸魔力 圓滿普賢諸行力
十二句十二種力,明修普賢行願,能成就十二妙力。文倒過來念較易明白,如“神通力速疾周遍”,意即有神通力速遍十方世界。“大乘力遍入普門”,以大乘菩薩道力,證入普門境界,示種種法門,接引衆生,皆成正覺。“智行普修功德力”作“功德力智行普修”,依普賢行,智行普修,解行並進,成就一切功德。“大慈力威神普覆”,具慈與樂之大力,恩威並濟,折攝兼施,如慈雲蔭覆衆生。“勝福力遍淨莊嚴”,普賢行具殊勝福力,能遍淨莊嚴一切佛刹。“智慧力無著無依”,有般若妙智,不著諸法。從“定慧方便威神力”起,按經文讀。修普賢行,因戒生定,因定發慧,具諸善巧方便,威神之力,度化衆生。“普能積集菩提力”,普修萬行,積聚菩提大道資糧,將來親證菩提。“清淨一切善業力”,依甚深行願,使一切善業清淨。“摧滅一切煩惱力,降伏一切諸魔力,圓滿普賢諸行力”,修普賢行,能滅諸煩惱,降衆魔障,圓滿普賢行願。
辛二、頌普賢願之廣大
普能嚴淨諸刹海 解脫一切衆生海
善能分別諸法海 能甚深入智慧海
普能清淨諸行海 圓滿一切諸願海
親近供養諸佛海 修行無倦經劫海
八句,皆以“海”顯普賢願之廣大。具普賢願能遍嚴諸佛刹土,使衆生究竟解脫,善巧揀擇一切諸法,深證般若妙智,淨修所有法門,圓滿一切利他之願,至十方親近承事諸佛,盡未來際修行,毫不倦怠。
己五、重頌隨學與圓滿行願
叁世一切諸如來 最勝菩提諸行願
我皆供養圓滿修 以普賢行悟菩提
叁世諸佛的最勝菩提行願,我皆一一虔敬供養,圓滿隨學,依普賢行悟佛菩提,成等正覺。
己六、願同二聖分二
庚一、遍同普賢
一切如來有長子 彼名號曰普賢尊
我今回向諸善根 顯諸智行悉同彼
願身口意恒清淨 諸行刹土亦複然
如是智慧號普賢 願我與彼皆同等
本品重在普賢行願,故首願願與普賢相同。
一切如來的長子,名也叫普賢,我願將所修善根功德,普皆回向,入于普賢行願海中,並冀望自己的智慧、行持,和普賢菩薩相同。願叁業清淨,恒無汙染,所修萬行,所居國土,亦如普賢清淨莊嚴。具如上甚深妙智,方可名爲普賢,願我和普賢無異,具大智、發大願、行大行,彼之所修我亦修,彼之所證我亦證。
庚二、雙齊二聖
我爲遍淨普賢行 文殊師利諸大願
滿彼事業盡無余 未來際劫恒無倦
我所修行無有量 獲得無量諸功德
安住無量諸行中 了達一切神通力
文殊師利勇猛智 普賢慧行亦複然
我今回向諸善根 隨彼一切常修學
爲遍修普賢大行,實踐文殊大願,圓淨二聖事業,使智行一統,願盡未來際精進不倦。既願雙齊二聖,切修無量行門,必獲無邊功德,安住一切行門中,徹證一切神通,文殊智猛,普賢亦然,我今回向諸善根,常隨二聖學。
己七、結歸回向
叁世諸佛所稱歎 如是最勝諸大願
我今回向諸善根 爲得普賢殊勝行
十大願殊勝無比,爲叁世諸佛之所稱歎,我今願將所有善根,回自向他,回因向果,回事向理,以期證得普賢行願。
總頌行願畢。
戊叁、超頌願生淨土
長行願生淨土文,在顯經勝德中,現于此超前重頌,故雲“超頌”。
願我臨欲命終時 盡除一切諸障礙
面見彼佛阿彌陀 即得往生安樂刹
重頌願王導歸極樂。
願臨命終時,盡除諸障,親見彌陀,往生極樂。“安樂刹”,安樂佛國,即西方極樂世界。
我既往生彼國已 現前成就此大願
一切圓滿盡無余 利樂一切衆生界
重頌見佛授記證果。
往生後,得不退轉,努力進修十大願,皆圓成無余,上求圓滿後,方能“利樂一切衆生界”,下化衆生,令六道離苦,二乘回小向大,盡化十方,普獲安樂。
明發願雖在娑婆,成就要在西方,凡夫對十大願只能隨分隨力修學。
彼佛衆會鹹清淨 我時于勝蓮華生
親睹如來無量光 現前授我菩提記
彼國依正莊嚴,諸上善人聚會一處,皆清淨海衆。從初生至等覺,都是蓮華化生,環境七寶所成,平坦無瓦礫荊棘,行者娑婆業盡,于殊勝蓮花中,上品上生,親見阿彌陀佛說法,並蒙佛授記別,如法華會上佛爲舍利弗、目犍連授記般,將來畢竟成佛。
蒙彼如來授記已 化身無數百俱胝
智力廣大遍十方 普利一切衆生界
蒙彌陀如來授記後,已是分破無明、分證法身的大菩薩,能化身千百億,周遍十方世界,利益一切衆生。
圓教初住,別教初地,可分身百界,示現八相成道,成佛度生,況位位增進呢?二地二住可以千身,叁地叁住則一萬,每一化身,皆運深廣智慧,普利一切含識。
爲何華嚴會上,普賢菩薩還要以十大願王,勸導善財及華嚴海衆,求生極樂呢?清涼大師行願疏說有四義:
一、有緣故。彌陀願力與娑婆衆生最爲有緣,所謂“家家彌陀佛”,縱使不信佛,也知道佛弟子念阿彌陀佛。
二、不離華藏故。極樂世界在華藏世界的第十叁層,和娑婆同一層,第十叁層有微塵數佛刹,極樂是其中之一,故生西方安樂國,並未脫離華藏世界。
叁、令衆生心歸一處故。雖然十方淨土皆可往生,但爲使衆生專注一境,心歸一處,一門深入,易成就故,導歸極樂。
四、阿彌陀佛即本師故。阿彌陀佛與釋迦如來,平等無別,當體即是。四十華嚴第叁十九卷,普賢菩薩贊世尊勝德雲:“或有見佛無量壽,觀自在等所圍繞”。或見本師即阿彌陀佛,觀音勢至等圍繞,因此,彌陀即釋迦,釋迦即彌陀,無二無別。生西方並未離娑婆之毗盧遮那,親近阿彌陀佛便是承事本師,同一法身,所以,求生極樂,即見華藏勝境。
戊四、總收行願無盡
總頌每一願“結顯無盡”經文。
乃至虛空世界盡 衆生及業煩惱盡
如是一切無盡時 我願究竟恒無盡
普賢行願總收一切行願無盡。
“乃至”超略詞。長行文較詳,頌文較略,以乃至括之。
虛空界、衆生界、業及煩惱,四種雖無盡,但亦有盡時,如衆生煩惱有斷盡之日,業有清淨之時,我之願行永無盡期,立志恒度一切衆生。
丁二、追頌顯經勝德
十方所有無邊刹 莊嚴衆寶供如來
最勝安樂施天人 經一切刹微塵劫
若人于此勝願王 一經于耳能生信
求勝菩提心渴仰 獲勝功德過于彼
八句重頌較量聞經功德。以衆寶供養功德,和聞持行願功德,兩相較量,何種殊勝。
用盡十方無邊刹土之珍貴衆寶,供養如來,並以最勝安樂布施人天,經一切微塵數劫修福,如是長劫,以妙供品,上供諸佛,下施衆生,功德不可謂不大。但若有人,偶聞十大願王,一曆耳根,即生淨信,心生渴仰,求勝菩提,僅此一念功德,勝前供養、布施功德,一經于耳,功德如是,況依教修行呢!
即常遠離惡知識 永離一切諸惡道
速見如來無量光 具此普賢最勝願
此下二十句,頌顯余衆行德。
信行十大願,能常遠離惡友,不受牽纏,除惡因,不墮四惡道,生人天中,若念佛求生西方,臨命終時,迅即往生,速見彌陀如來,圓具普賢殊勝行願。
此人善得勝壽命 此人善來人中生
此人不久當成就 如彼普賢菩薩行
如是行者,不空過光陰,可謂善得壽命,善用人生,不久之將來,定能成就普賢行。
往昔由無智慧力 所造極惡五無間
誦此普賢大願王 一念速疾皆消滅
…
《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講錄(會性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