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故拜佛莫貪多,一天幾千拜,大家比賽。有人說,拜快不打妄想,其實,妄想照打,“比賽”即妄想。除非阿羅漢,才沒妄想。
拜佛要五體投地,捧足殷重。額頭、雙肘、雙膝謂五輪,又名五體。現多是“五體投墊”,並未投地。縱用拜墊,墊不宜高,否則有失恭敬。
“常禮”,以清淨叁業常修禮敬。常,不間斷。凡夫要做到不間斷較難。敬,常存敬心。心敬等固禮拜,縱不能做到常禮,也要心常敬之。
一一佛所,皆現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身;一一身,遍禮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佛。
明別相。
一一佛前,皆現微塵數身禮拜,是多身禮一佛。
一一身,遍禮極微塵數佛,爲一身禮多佛。
每尊佛前,現無量身;每一身拜無量佛,非凡夫能爲,古德注疏多說作觀,若德業深厚,具大智慧,或能做到,不能,則盡己力,恭敬禮拜,一身禮一佛,進而一身禮多佛,再多身禮一佛,終則多身禮多佛。四種除第一種外,余須藉觀想,登地菩薩不須作觀便能做到。
拜佛力求恭敬合法,現在寺院,多備有拜墊,爲免擺收麻煩,以長墊爲多,大衆共修,求齊整,爲老人,不妨方便,但不宜高。諸多拜墊中,榻榻米做的較妥,因榻榻米是四方型,四面可坐,打七、念佛都適用,老人嫌低,加一、二塊無妨;個人自修,當五體投地,久禮地冷,可用蒲蒲團,自作調適,不勉強。
年紀大,若不方便,也可坐禮,不能坐禮,合掌問訊,問訊困難,坐著觀想,觀身五體投地,翻掌接足,佛世,赤足而行,弟子禮佛,皆作接足狀,佛雖入滅,依然如是,表至極恭敬。文殊菩薩禮佛偈雲:“能禮所禮性空寂,感應道交難思議,我此道場如帝珠,釋迦如來影現中(禮阿彌陀佛則彌陀如來影現中),我身影現如來前,頭面接足歸命禮。”求往生則“爲求往生接足禮”,佛號可隨所禮之佛菩薩而更改。
入大殿最少叁拜,早晚課聞引磬聲拜叁拜,爲什麼?佛、法、僧,叁寶各一拜也。我初學佛,見谛閑法師禮佛儀軌雲:
第一拜:一心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及十方叁世一切諸佛。
默念便可,不一定要出聲。頂禮,依文殊偈作觀,觀不來,默念一遍也很好,上面是六句,慈舟大師又加兩句,若禮本師,則“釋迦如來無窮盡,弟子禮拜亦如是。”源出一身禮多佛,多身禮一佛的經文。禮佛宜慢,共修亦然,頭至地,稍作停留觀想,才是名符其實“稽首禮”。有人拜佛似撈魚,膝未著地即起,毫無意義,以前曾見獅山一老人,爲貪多,僅手摸墊,膝、首皆懸,甚不如法,五體縱沒投地,也須投墊,否則,就是我慢禮。
第二拜:一心頂禮,華嚴法華等諸大乘經典,及十方叁世一切尊法。
釋迦佛一代時教,先說華嚴,後說法華,開權顯實,會叁歸一,舉前後以攝中間,二經爲諸經之王,是一代時教的代表,統禮一切法寶。
法寶觀想偈:“真空法性如虛空,常住法寶難思議;我身影現法寶前(或尊法前),一心如法歸命禮。”慈舟大師又加“常住法寶無窮盡,弟子禮拜亦如是。”緣于這段經文而得的靈感。
第叁拜:一心頂禮,文殊普賢等諸大菩薩,及十方叁世一切賢聖僧。
以聖賢僧爲主。僧寶觀想偈與佛寶同,改“諸大菩薩(或十方僧寶、一切僧寶)影現中”。
我自知此理後,受持至今,無論任何場所,拜叁拜,皆作如是觀想。
叁拜後,或另訂如禮本師叁拜,阿彌陀佛四十八拜,表四十八願;藥師如來十二拜,觀音菩薩叁十二應身,叁十二拜等。隨分隨力,恭敬作禮,多拜當然好,最少要叁拜。至誠頂禮,功德不思議,經雲:一心禮佛,足下起,至地底金剛際止,一粒微塵算一轉輪王位,盡微塵數轉輪王福。顯“禮佛一拜,福增無量”,並非拜一拜,要做微塵數轉輪王。
修淨土也要多拜佛,天親菩薩往生論說五念門,第一就是禮拜門。念佛者喜禮阿彌陀佛四十八拜,或依無量壽經四十八願,一願一拜,不識字則念:一心頂禮,西方極樂世界,第一大願,大慈大悲,阿彌陀佛。如是依序,禮至第四十八願畢,只要至心,功德無別。
這講的都是凡夫能做到的修行法,不是說好聽而已,經中一身禮多佛,多身禮一佛,我等凡夫還做不到,若恭恭敬敬,一身禮一佛,必“罪滅河沙,福增無量”,何樂不爲!
高僧傳載:慧聰法師,歡喜拜佛,禮時見天龍八部、鬼神等衆隨禮,這也是多身禮一佛,自己一身,龍天衆多,感應不可思議!勤禮佛有助健康,少勞動者,一舉兩得。
拜佛可除“我慢障”,得尊貴身,畢竟成佛。未成佛前,身相端嚴,衆生歡喜親近,依正殊勝。我矮小,或許前生貢高,不喜歡拜佛的緣故。
佛世,佛親弟難陀,僧相堂堂,矮佛四指(八寸),佛丈六,彼一丈五尺二,常被誤爲佛,故佛允穿不同色服,以便大衆分別。舍利弗智慧第一,既矮且瘦,與外道辯,屢辯屢勝,但受長相影響,多不願禮其爲師,常度徒給難陀。外道認爲,醜瘦之輩,智尚如此,何況高偉之難陀,智必更勝!故舍利弗說法度人,難陀坐收門弟。我願度徒給人,不敢自收,福德不足也。所以,莫小看僧相莊嚴者,須多生修得,不像我,今生才起步,幾十年前,受請講經,坐了將近一個多鍾頭的冷板凳,住衆來來往往,沒人打招呼,只聽彼此互問:“時間到了,怎麼法師還不來?”見佛教會人來,趕緊問:“請的法師呢?”“那不是嗎?誰說法師沒來?”教會人答。“那個叫法師哦!”拉了好長的驚歎號!我當時又瘦又小又黑,才四十公斤,難怪對方不信,作侍者差不多。親近慈航法師時,老人家常說:“會性什麼都好,就是頭太小些。”意思是身材矮點。
欲得高俊尊貴,使人起敬信心,應常禮佛,佛是衆生福田,禮敬功德不可思議!
以下凡是說修行之事,以我們能做的爲主,深理不多發揮。
辛叁、結顯無盡
總結顯示禮敬諸佛,無窮無盡,至成佛止。
虛空界盡,我禮乃盡;以虛空界不可盡故,我此禮敬無有窮盡。
下舉四事皆無盡,先借虛空說。
虛空有盡時,禮敬方止,反顯也。
虛空界無盡故,我禮敬諸佛,盡未來際,無有窮盡。順釋也。
如是乃至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禮乃盡;而衆生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我此禮敬無有窮盡。
“如是”,承上文意,不是結詞。“乃至”非超略,乃轉語詞。如上虛空界喻,但不及上文詳細,“乃至”二字含括。
衆生界也無盡,人道或能統計,余如畜生道,蟻、蚊等,皆無盡。凡衆生必造業,業亦無盡;業因煩惱造,有叁毒種子,則造業無窮,衆生無邊,煩惱無盡,造業無窮,故我之禮敬,亦無有盡,盡未來際,恒久如是。
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身禮不斷,惟大菩薩能,凡夫心常禮敬,念念相續,無有間斷,便得禮佛叁昧,與念佛得一心相同,因地拜佛、念佛,果地成佛,爲十法界尊。
如是身禮、口贊、意敬,自然不生疲倦厭煩之念。
這段文,十願皆同,文淺易明,下略。
庚二、稱贊如來分叁
辛一、牒二願名
複次,善男子!言稱贊如來者:
依次第,還有第二願,稱贊如來。
辛二、釋行願相分叁
壬一、明所贊果境
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叁世一切刹土,所有極微一一塵中,皆有一切世間極微塵數佛;一一佛所,皆有菩薩海會圍繞。
此所贊境文,較前廣詳,足見前後願文,互有詳略,互相彰顯。
譯經不易,鸠摩羅什法師之譯,優美流暢,首屈一指;但個人以爲華嚴譯師實叉難陀、般若叁藏,與鸠摩羅什法師相較,毫不遜色且有過之。六十華嚴差些,八十甚佳,四十尤勝,類此義理相同之文不少,要譯至雅馴不重疊,誠屬難事。
盡虛空、法界,十方叁世,一切佛土,磨爲微塵,一一微塵,有極微塵數佛。楞嚴經雲:“于一毛端,現寶王刹,坐微塵裏,轉大*輪。”境與此似,小中現大,一塵中有無量佛,一一佛,皆有海會菩薩衆,圍繞聞法。境界較前深妙,爲所稱贊的佛果不思議解脫境界。
壬二、明能贊因心
我當悉以甚深勝解,現前知見。
前有“仗普賢行願力”句,此略。僅明以甚深勝解心,現前知見,佛如在前,受我稱歎。仗己心力,亦仰普賢力,文謂“悉以”,義含于中。
壬叁、明能贊心相
各以出過辯才天女微妙舌根,一一舌根,出無盡音聲海;一一音聲,出一切言辭海;稱揚贊歎一切如來諸功德海。窮未來際,相續不斷;盡于法界,無不周遍。
凡夫舌根,話多重複,語快舌打結,贊揚有限。須如自在天彩女善口,具妙舌根,出一音聲,與百千種樂,而共相應,一音應衆音。今欲以超過辯才天女舌根,稱贊如來。大菩薩無礙,凡夫不能,只是心願。
非僅一舌根,一一舌根,皆出無盡音聲。“海”顯出音如海之深廣無窮。每一音出無盡辭,稱揚贊頌叁世諸佛;盡未來際,相續不斷,盡十方法界,無不周遍。
辛叁、結顯無盡
如是虛空界盡,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贊乃盡;而虛空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我此贊歎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義如前釋。
禮佛須贊佛,我叁拜完,也養成贊佛習慣,贊佛偈很多,如“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此偈乃世尊往昔親近弗沙佛時,與彌勒菩薩師兄弟,共修菩薩道。弗沙佛欲測誰先成就,突然失蹤,釋迦菩薩很著急,渴念見佛,四處尋覓,見半山現大光明,佛于窟中入火光叁昧,因七日不見,菩薩喜極,禮畢合掌,金雞獨立,說此偈贊佛七晝夜,由是精進,超九十一劫,較彌勒菩薩先成佛。事載大莊嚴論。
此偈可通贊一切佛,或用華嚴經“佛身充滿于法界,普現一切衆生前;隨緣赴感靡不周,而恒處此菩提座。”毗尼日用也有:“法王無上尊,叁界無倫匹,天人之導師,四生之慈父;我今暫皈依,能滅叁祇業,稱揚若贊歎,億劫莫能盡。”
凡禮畢,至少一偈贊佛。常贊…
《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講錄(會性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