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講錄(會性法師)▪P7

  ..續本文上一頁癸二、法供養分二

  子一、正明法供

  正說明法供養義。

  善男子!諸供養中,法供養最。

  總標,法供養第一。因修法能斷惑證真,了生死、度衆生,圓滿菩薩行。下別列七種法供養。

  所謂:如說修行供養、利益衆生供養、攝受衆生供養、代衆生苦供養、勤修善根供養、不舍菩薩業供養、不離菩提心供養。

  依序略釋。

  “如說修行供養”,依佛講的叁藏教典,如法修行,便是供養佛。這句是總義,下之六種,含“如說修行”中。

  佛法不僅誦念、演說,若不實踐,不得利益。大智度論雲:“能行說爲正,不行何所說?”心口相合,如說修行,才是正道,光說不練,何必說呢?法句經雲:“雖誦千言,不行何益?不如一解,欣樂奉行。”聰明者一目十行,過目不忘,日讀萬卷,滿腹經論,若行解不相應,又有何益?不如了解一門,歡喜奉行,來得實在。華嚴經雲:“如來從修行中來,若能修行,則得成就供養如來。”諸佛皆從修行得,沒有天生釋迦,自然彌勒。法華經雲:“觀叁千大千世界,無有如芥子許,非是菩薩舍身命處。”如法修行,不枉學佛,才是真供養。

  “利益衆生供養”,使衆生得斷煩惱了生死的利益,不止功名利祿而已。富甲天下,不善用便成罪惡之源,所謂:“半世功名百世冤,一將成名萬骨枯”,顯名利之失。

  諸佛出世,欲令衆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學佛能自行化他,令衆生親近叁寶,能勸一人學佛則度一人解脫,至少生人天,進而究竟解脫。舉心動念,不忘利益衆生,便是供養諸佛。

  “攝受衆生供養”,以善巧攝化衆生,使歡喜信受。度化衆生不易,必須觀機逗教,先“布施”,以欲勾牽,後令入佛智,故六度以布施爲首。次“愛語”,和顔悅色,如彌勒菩薩,接引衆生。若整天繃著臉,則令人退避叁舍。叁、“利行”,凡有益衆生,不辭辛勞,願作不請之友。四、“同事”,士、農、工、商,只要合法,爲接引故,示作同事。能以四攝法,教化衆生,即是供佛。

  “代衆生苦供養”,不爲自己求安樂,但願衆生得離苦。第十普皆回向雲:“若諸衆生,因其積集諸惡業故,所感一切極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衆生,悉得解脫,究竟成就無上菩提。”衆生造惡業,菩薩願代衆生受苦,便是供養佛。義待第十願說。

  “勤修善根供養”,精進廣修一切善法供養。樹有根,則枝葉茂,能開花結果;修善法,如播種于八識田中,永爲道種。大莊嚴論載,有一八十歲老人求出家,適佛外出,五百阿羅漢觀其八萬劫內,無一善根,不准所求。佛製:六十歲出家,猶可受比丘戒,七十歲雖能剃度,僅能受沙彌戒,七十歲以上,除非善根深厚,否則,不可剃染。老人傷心不走,佛回來後,准彼出家,修行二周,證阿羅漢果。舍利弗代衆請問,佛雲:非無善根,你等智淺,唯知八萬劫事,此人曾于八萬劫前,爲樵夫,上山遇虎,因懼怕而攀樹,危急時,憶偶過寺院,聞念佛功德不可思議,乃高稱一聲“南無佛”而解危,從此,經八萬劫,未曾再種,今善根成熟,得出家證果。

  這似乎給各位打了一支強心針,大家念了許多佛,不只一句南無佛,善根深固,將來最少證阿羅漢果。南無佛,即是善法,如金剛種,八萬劫不失,遇善緣起現行,證果了生死。大家將來或許各各都是彌勒佛弟子,因彌勒佛叁會所度,皆釋迦佛世,種下善根未度脫者,這又是一支強心劑,但聽了不可懶惰懈怠哦!認爲我已念了那麼多佛,明天起,安心看電視,待彌勒佛來度,那就錯了,造業必墮落,欲待佛光接引,須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後,何必多受這些苦呢!今生勤種善根,努力念佛,不論世出世間善法,皆勤修習,如是發心,即是供養。

  “不舍菩薩業供養”,學佛當行菩薩道,不舍菩薩行業。菩薩業是因,成佛是果,廣修六度,即是菩薩事業。華嚴經雲:“若舍菩薩事業,則不能利樂衆生。”不行菩薩事,則不能成就利益衆生供養、攝受衆生供養,故勤修菩薩業,便是供養佛。

  “不離菩提心供養”,菩提心,具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譯爲“無上正等正覺”,即發成佛心。發心不易,既發大心,必將成佛。涅槃經雲:“發心畢竟二不別,如是二心初心難。”初發心與畢竟成佛心,功德無差,但二心相比,初發心難。不要認爲,有何難?我現在就發心受菩薩戒。受戒時,戒師問:“已發菩提心否?”答:“已發菩提心。”出戒場就還給戒師了。其實,有些人受菩薩戒,何謂菩薩戒?何謂菩提心?根本“莫宰樣”,只知燃叁點。有一地方傳菩薩戒,請我當引禮,第六天晚上燃香,熱滾滾,八十幾歲老人也爭先恐後。隔天八點正授,卻躲在房裏不出來,尤其是那些老菩薩,去叫,卻手伸長長說:“我昨晚就受好了!”給我看那叁粒香疤,根本不知什麼是菩薩戒,現在受戒,不過如此,出家亦然。若真發心,百中有一,臺灣就不得了了,我想,萬中求一都難。出家也是,“火燒菩薩頭”,一燃香,菩薩比丘、菩薩比丘尼就出來了,實際上,卻莫名其妙!

  菩薩當不離菩提心,大悲經雲:“菩提心者,惟應數發。”數,讀入聲ㄕㄨㄛˋ,時時、常常之意,不是今天發,明天不發,而是不可暫時離開,如孔子說:“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者,非道也。”離道則不仁,不仁非人也,故凡是人,皆不可離道,離道與畜生無異,是人頭畜。學佛者,不能離開菩提心,離菩提心非菩薩道,華嚴經離世間品雲:“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縱修善法,屬人天有漏法,不能出叁界;縱修出世間善,只能自利,不能利他,故菩提心不可須臾離,能保持菩提心不失,即是供佛。華嚴經雲:“善男子!汝應如是解法供養,則得成就供養如來,非以世間財寶飲食名供養也。何以故?如來恭敬尊重法故。”因叁世諸佛尊重法,故不離菩提心,如法修行,即是供養。

  子二、較量顯勝

  善男子!如前供養無量功德,比法供養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羅分、算分、數分、喻分、優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如前供養無量功德”,即上所說華雲、香雲等物品供養,能供財大,所供佛多,曆時長遠,功德自然無量,但與法供養一念比較,猶不能及。財供養之百分或千分、百千“俱胝”譯億,“那由他”,也是億,印度十萬、百萬、千萬、萬萬,都稱億,但表數不同。俱胝是十萬,那由他,百萬;“百千俱胝那由他”即百千個十萬百萬的財供養功德,也比不上發一念法供養功德。

  “迦羅”,析人身一毛爲百分,一毛之百分之一謂迦羅。意:將世界磨爲微塵,又將微塵解析如毛發之百分之一。

  “算分”盡世間算法能算出的數目。

  “數分”盡世間數字能寫出的範圍,印度算與數分開。

  “喻分”,可比喻的數目,如恒河沙數。

  “優波尼沙陀分”,此雲近少分或極微塵。數雖多,仍不及起一念法供養心的功德。

  這類比喻,非凡夫能解,講者也弄得矛盾,現在,我說個比喻,助大家明了。財供養無量功德的一分,不及法供養一念的一分功德,財供養漸積,百分、千分乃至極微塵數分,也不及法供養一念功德。總之,財供養再勝再多,也比不上一念的法供養。

  何以故?

  征釋。爲何無量財供養也不及一念法供養呢?

  以諸如來尊重法故。

  因諸佛皆尊重法的緣故。所謂“諸佛從般若出”,般若即法,是諸佛之母。

  以如說行,出生諸佛故。

  如說修行,定能成佛。

  若諸菩薩行法供養,則得成就供養如來。如是修行,是真供養故。

  修菩薩道者,行法供養,就是供佛。

  相較之下,法供養殊勝無比,禮佛一拜,念佛一聲,靜坐須臾,觀無常無我之理,乃至攝化衆生,都是法供養。今後,念佛便可,不須香花燈茶等供養了,因財供養再多不及一念法供養嘛!這種見解是錯的,說法供養並非否定財供養,不要忘了,法供養經文首句“如說修行供養”,香、花、燈、果供養出自佛說,也是法供養。既然如此,爲何又言法供養殊勝?因衆生著相布施故。永嘉大師雲:“住相布施生天福,猶如仰箭射虛空;勢力盡,箭還墜,招得來生不如意。”財供養雖好,著相故,成有漏福,福盡還墮,如射箭,力盡墜落,是第叁世冤家。達磨祖師見梁武帝,帝問:“朕造寺度僧,有何功德?”師潑冷水雲:“並無功德。”帝重有漏福,師重無漏德,兩不投機。初學也往往如此,這包香是我的,誰點了我的香?或我要自己買香,借香供佛,功德全是別人得。只爲一支香,煩惱跟著起,香燃心也焚,執著功德,結果,燒盡功德林。鼻息一停,何處是家鄉?那樣是你的?莫著相,香放著,大家用。拿了幾塊錢,就要寫文疏,豎耳細聽,沒聽到名字,懷疑錢被師父私吞了,佛不知道我添油香,怎辦呢?早知道就不添!做些好事,就須文疏上禀,爲非作歹者,誰替他寫奏表?閻王如何清清楚楚?大家怎麼沒想到這一點?

  住相布施,失去如法修行義,布施須叁輪體空,施者、施物、受者,當下觀空,了不可得,能如是行施,即法供養,功德無量!

  學佛要常省察,莫原地踏步,由小至大,從外至內,由下往上,漸修漸進,無相布施,無住供養,便得大益。

  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後被侯景逼死臺城。有的史學家因此毀謗,武帝因信佛而亡國。其實,亡國無關信佛,縱造寺度僧,著有漏法,信佛不深入。追究其帝位,奪自同族兄弟蕭道成,爲稱帝,水淹壽陽,死了無數人,雖修福也難彌補,致受侯景軟禁;侯景專權攬政,減彼受用,渴極思蜜,索蜜不得,饑渴而死。世福無用,別夢想當皇帝,現在民主時代,也沒皇帝可當,做了皇帝,也難保不餓死。

  學佛要明因果,深信因果,因果各自獨立,不能將功抵罪,建寺度僧有其功德,水淹壽陽,不免其罪,功過不能相抵,詳載罪業報應教化地獄經。憶有經言:比丘見餓鬼道衆生,有晝樂夜苦、晝苦夜樂者,請問佛。佛答:“生時,白天修福,晚上造…

《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講錄(會性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