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癸二、法供养分二
子一、正明法供
正说明法供养义。
善男子!诸供养中,法供养最。
总标,法供养第一。因修法能断惑证真,了生死、度众生,圆满菩萨行。下别列七种法供养。
所谓: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
依序略释。
“如说修行供养”,依佛讲的三藏教典,如法修行,便是供养佛。这句是总义,下之六种,含“如说修行”中。
佛法不仅诵念、演说,若不实践,不得利益。大智度论云:“能行说为正,不行何所说?”心口相合,如说修行,才是正道,光说不练,何必说呢?法句经云:“虽诵千言,不行何益?不如一解,欣乐奉行。”聪明者一目十行,过目不忘,日读万卷,满腹经论,若行解不相应,又有何益?不如了解一门,欢喜奉行,来得实在。华严经云:“如来从修行中来,若能修行,则得成就供养如来。”诸佛皆从修行得,没有天生释迦,自然弥勒。法华经云:“观三千大千世界,无有如芥子许,非是菩萨舍身命处。”如法修行,不枉学佛,才是真供养。
“利益众生供养”,使众生得断烦恼了生死的利益,不止功名利禄而已。富甲天下,不善用便成罪恶之源,所谓:“半世功名百世冤,一将成名万骨枯”,显名利之失。
诸佛出世,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学佛能自行化他,令众生亲近三宝,能劝一人学佛则度一人解脱,至少生人天,进而究竟解脱。举心动念,不忘利益众生,便是供养诸佛。
“摄受众生供养”,以善巧摄化众生,使欢喜信受。度化众生不易,必须观机逗教,先“布施”,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故六度以布施为首。次“爱语”,和颜悦色,如弥勒菩萨,接引众生。若整天绷著脸,则令人退避三舍。三、“利行”,凡有益众生,不辞辛劳,愿作不请之友。四、“同事”,士、农、工、商,只要合法,为接引故,示作同事。能以四摄法,教化众生,即是供佛。
“代众生苦供养”,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第十普皆回向云:“若诸众生,因其积集诸恶业故,所感一切极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众生,悉得解脱,究竟成就无上菩提。”众生造恶业,菩萨愿代众生受苦,便是供养佛。义待第十愿说。
“勤修善根供养”,精进广修一切善法供养。树有根,则枝叶茂,能开花结果;修善法,如播种于八识田中,永为道种。大庄严论载,有一八十岁老人求出家,适佛外出,五百阿罗汉观其八万劫内,无一善根,不准所求。佛制:六十岁出家,犹可受比丘戒,七十岁虽能剃度,仅能受沙弥戒,七十岁以上,除非善根深厚,否则,不可剃染。老人伤心不走,佛回来后,准彼出家,修行二周,证阿罗汉果。舍利弗代众请问,佛云:非无善根,你等智浅,唯知八万劫事,此人曾于八万劫前,为樵夫,上山遇虎,因惧怕而攀树,危急时,忆偶过寺院,闻念佛功德不可思议,乃高称一声“南无佛”而解危,从此,经八万劫,未曾再种,今善根成熟,得出家证果。
这似乎给各位打了一支强心针,大家念了许多佛,不只一句南无佛,善根深固,将来最少证阿罗汉果。南无佛,即是善法,如金刚种,八万劫不失,遇善缘起现行,证果了生死。大家将来或许各各都是弥勒佛弟子,因弥勒佛三会所度,皆释迦佛世,种下善根未度脱者,这又是一支强心剂,但听了不可懒惰懈怠哦!认为我已念了那么多佛,明天起,安心看电视,待弥勒佛来度,那就错了,造业必堕落,欲待佛光接引,须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后,何必多受这些苦呢!今生勤种善根,努力念佛,不论世出世间善法,皆勤修习,如是发心,即是供养。
“不舍菩萨业供养”,学佛当行菩萨道,不舍菩萨行业。菩萨业是因,成佛是果,广修六度,即是菩萨事业。华严经云:“若舍菩萨事业,则不能利乐众生。”不行菩萨事,则不能成就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故勤修菩萨业,便是供养佛。
“不离菩提心供养”,菩提心,具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发成佛心。发心不易,既发大心,必将成佛。涅槃经云:“发心毕竟二不别,如是二心初心难。”初发心与毕竟成佛心,功德无差,但二心相比,初发心难。不要认为,有何难?我现在就发心受菩萨戒。受戒时,戒师问:“已发菩提心否?”答:“已发菩提心。”出戒场就还给戒师了。其实,有些人受菩萨戒,何谓菩萨戒?何谓菩提心?根本“莫宰样”,只知燃三点。有一地方传菩萨戒,请我当引礼,第六天晚上燃香,热滚滚,八十几岁老人也争先恐后。隔天八点正授,却躲在房里不出来,尤其是那些老菩萨,去叫,却手伸长长说:“我昨晚就受好了!”给我看那三粒香疤,根本不知什么是菩萨戒,现在受戒,不过如此,出家亦然。若真发心,百中有一,台湾就不得了了,我想,万中求一都难。出家也是,“火烧菩萨头”,一燃香,菩萨比丘、菩萨比丘尼就出来了,实际上,却莫名其妙!
菩萨当不离菩提心,大悲经云:“菩提心者,惟应数发。”数,读入声ㄕㄨㄛˋ,时时、常常之意,不是今天发,明天不发,而是不可暂时离开,如孔子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者,非道也。”离道则不仁,不仁非人也,故凡是人,皆不可离道,离道与畜生无异,是人头畜。学佛者,不能离开菩提心,离菩提心非菩萨道,华严经离世间品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纵修善法,属人天有漏法,不能出三界;纵修出世间善,只能自利,不能利他,故菩提心不可须臾离,能保持菩提心不失,即是供佛。华严经云:“善男子!汝应如是解法供养,则得成就供养如来,非以世间财宝饮食名供养也。何以故?如来恭敬尊重法故。”因三世诸佛尊重法,故不离菩提心,如法修行,即是供养。
子二、较量显胜
善男子!如前供养无量功德,比法供养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罗分、算分、数分、喻分、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如前供养无量功德”,即上所说华云、香云等物品供养,能供财大,所供佛多,历时长远,功德自然无量,但与法供养一念比较,犹不能及。财供养之百分或千分、百千“俱胝”译亿,“那由他”,也是亿,印度十万、百万、千万、万万,都称亿,但表数不同。俱胝是十万,那由他,百万;“百千俱胝那由他”即百千个十万百万的财供养功德,也比不上发一念法供养功德。
“迦罗”,析人身一毛为百分,一毛之百分之一谓迦罗。意:将世界磨为微尘,又将微尘解析如毛发之百分之一。
“算分”尽世间算法能算出的数目。
“数分”尽世间数字能写出的范围,印度算与数分开。
“喻分”,可比喻的数目,如恒河沙数。
“优波尼沙陀分”,此云近少分或极微尘。数虽多,仍不及起一念法供养心的功德。
这类比喻,非凡夫能解,讲者也弄得矛盾,现在,我说个比喻,助大家明了。财供养无量功德的一分,不及法供养一念的一分功德,财供养渐积,百分、千分乃至极微尘数分,也不及法供养一念功德。总之,财供养再胜再多,也比不上一念的法供养。
何以故?
征释。为何无量财供养也不及一念法供养呢?
以诸如来尊重法故。
因诸佛皆尊重法的缘故。所谓“诸佛从般若出”,般若即法,是诸佛之母。
以如说行,出生诸佛故。
如说修行,定能成佛。
若诸菩萨行法供养,则得成就供养如来。如是修行,是真供养故。
修菩萨道者,行法供养,就是供佛。
相较之下,法供养殊胜无比,礼佛一拜,念佛一声,静坐须臾,观无常无我之理,乃至摄化众生,都是法供养。今后,念佛便可,不须香花灯茶等供养了,因财供养再多不及一念法供养嘛!这种见解是错的,说法供养并非否定财供养,不要忘了,法供养经文首句“如说修行供养”,香、花、灯、果供养出自佛说,也是法供养。既然如此,为何又言法供养殊胜?因众生著相布施故。永嘉大师云:“住相布施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势力尽,箭还坠,招得来生不如意。”财供养虽好,著相故,成有漏福,福尽还堕,如射箭,力尽坠落,是第三世冤家。达磨祖师见梁武帝,帝问:“朕造寺度僧,有何功德?”师泼冷水云:“并无功德。”帝重有漏福,师重无漏德,两不投机。初学也往往如此,这包香是我的,谁点了我的香?或我要自己买香,借香供佛,功德全是别人得。只为一支香,烦恼跟著起,香燃心也焚,执著功德,结果,烧尽功德林。鼻息一停,何处是家乡?那样是你的?莫著相,香放著,大家用。拿了几块钱,就要写文疏,竖耳细听,没听到名字,怀疑钱被师父私吞了,佛不知道我添油香,怎办呢?早知道就不添!做些好事,就须文疏上禀,为非作歹者,谁替他写奏表?阎王如何清清楚楚?大家怎么没想到这一点?
住相布施,失去如法修行义,布施须三轮体空,施者、施物、受者,当下观空,了不可得,能如是行施,即法供养,功德无量!
学佛要常省察,莫原地踏步,由小至大,从外至内,由下往上,渐修渐进,无相布施,无住供养,便得大益。
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后被侯景逼死台城。有的史学家因此毁谤,武帝因信佛而亡国。其实,亡国无关信佛,纵造寺度僧,著有漏法,信佛不深入。追究其帝位,夺自同族兄弟萧道成,为称帝,水淹寿阳,死了无数人,虽修福也难弥补,致受侯景软禁;侯景专权揽政,减彼受用,渴极思蜜,索蜜不得,饥渴而死。世福无用,别梦想当皇帝,现在民主时代,也没皇帝可当,做了皇帝,也难保不饿死。
学佛要明因果,深信因果,因果各自独立,不能将功抵罪,建寺度僧有其功德,水淹寿阳,不免其罪,功过不能相抵,详载罪业报应教化地狱经。忆有经言:比丘见饿鬼道众生,有昼乐夜苦、昼苦夜乐者,请问佛。佛答:“生时,白天修福,晚上造…
《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录(会性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