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录(会性法师)▪P8

  ..续本文上一页恶业,故昼乐夜苦;夜间礼诵,天明为非,故昼苦夜乐。”足见因果分明。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即“作善善报,作恶恶报”,莫认为修福甚多,微恶无妨,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法供养虽胜,仍不废财施,诸物供养,若能观空而不著,便属法供养。

  辛三、结显无尽

  此广大最胜供养,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供乃尽;而虚空界乃至烦恼不可尽故,我此供养亦无有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财供养虽广大,一一如须弥山,但不及一念法供养,故法供养最殊胜。财供养不著相,即成法供养,事理互融,便是广大最胜供养。

  二种供养,恒久无间,是大菩萨境界,凡夫枝花寸香,供佛时莫忘所修之法,礼念受持,不离菩提心,成就财法二供,获大利益。

  因地,广修供养,除贪烦恼障,得大富饶报。成佛后,佛刹妙严,思衣衣至,思食食至,宫殿随意,犹如极乐。

  庚四、忏悔业障分三

  辛一、牒四愿名

  复次,善男子!言忏除业障者:

  第四言忏除业障。

  梵语忏摩,华云悔过,华梵兼举,故说忏悔。新译家义净三藏翻“说悔”,将所造罪,对佛菩萨乃至一清净僧发露,即得清净。所谓“忏悔”者,忏前愆,悔后过,发露先罪,改往修来,誓不更做,始达忏悔目的。

  “业障”乃三障—烦恼障、业障、报障之一。障,阻碍也。阻碍成佛之道,故须忏除。三障皆应除,为何独举业障说?有多种解释:

  一、举其中以摄前后。烦恼是因,报为果,无惑不造业,无业果报灭,说业障含括前后二障。

  二、烦恼种子,若不造作,不构成障;凡夫虽具三毒,不起现行,障碍不得,若已结成果报,除之困难,而业障如种子刚萌芽,未开花结果,铲除较易,故单言忏除业障。

  尚有多义,从略。

  教典所说忏悔,不出三种:

  一、作法忏:依律行忏。若违犯佛制,视其轻重,如突吉罗(第五篇),悔过法(第四篇),波逸提(第三篇),大概对一清净比丘忏悔便除。若是舍堕法,先舍犯物,再忏悔方清净。偷兰遮对四个清净比丘忏悔,僧残对二十个清净比丘忏悔,并经羯磨法,半月摩那埵等繁琐作法,方得消除。作法忏不能灭根本罪,犯根本戒已失戒体,如多罗树心被斩断,多罗树似我国的槟榔树,心被斩断就活不了。所以,小乘戒犯杀、盗、淫、妄,没忏法,纵悔过、止作与学比丘,准许修学佛法,不续僧脉。这些道理,须研究戒律方知。

  菩萨戒只分轻重,如梵网经菩萨戒本有十重四十八轻戒,犯重戒,忏悔后准重受,犯轻垢罪(染污犯),忏可清净。实际,也有详细分类。

  依律法,向清净比丘忏悔,名“作法忏”。中国佛教,早已不遵行这种忏法了,不行便失传。所以,现代出家人,若没研读戒法,对这些根本莫名其妙。

  二、取相忏:依大乘法礼忏,如梵网忏、大悲忏、净土忏等,向佛菩萨求忏悔。所谓“取相”,求取瑞相也。昼夜六时行道,一七日或三七日,乃至一年三年,于礼忏时或在定中,见佛菩萨现前摩顶、授记,见光见华等瑞相,表示罪障已除,恢复清净。忏本中有十科行道,依之修忏,可得瑞相。属大乘忏法,小乘唯作法忏。

  三、无生忏:正心端坐,观无生理,亲证实相,罪障即灭。普贤观经云:“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众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知易行难,须开悟证实相方得,若智慧不启,罪不能除。无生忏力量最大,能消五逆十恶罪。古德云:“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罪性本空,皆由心造,三毒根灭,罪亦不存,心不可得,罪也不可得,心罪具空,是真忏悔。古德说:我们连罪相都不清楚,到底犯了多少罪业?是轻是重?不知道,怎么观实相?

  三种不出事理二忏,作法忏属事,取相忏十科行道,前九种是事,后一种静观实相属理,有事有理,事理并具。无生忏完全属理。末法时代,无清净比丘,惟依取相,向佛菩萨拜忏求悔,方能罪消障除。

  不能礼忏者,念佛。念佛也是拜忏,“念佛一声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等同忏悔功德。无生忏,我们做不到;作法忏,理虽不能观,依法事忏,也能得利。

  请人拜忏,如请人代为吃饭,忏悔要自己发恳切心才得益,他人代忏,仅获少福,如暂在邻人之树下乘凉,树是别人的。所以,有人请拜水忏、梁皇忏,我不答应。“各人吃饭各人饱,各人生死各人了”,那有你造罪业,我代消的道理,古人代为礼忏,只是度众方便,令众生得福而已。请人代吃我若会饱,请他拜忏始行得通,你吃我不饱,顶多给自己一点安慰,聊胜于无,权充一下,饱否?没饱!但看了心欢喜,起一点心理作用罢!这是比方,并非完全相同,自己不忏悔,力量有限,灭罪业难。

  辛三、释行愿相分二

  壬一、举所作业

  菩萨自念:我于过去无始劫中,由贪嗔痴,发身口意,作诸恶业,无量无边。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

  初发菩提心,行菩萨道者,当自省观:我从无始劫来,因贪嗔痴烦恼,而造众罪,身:杀、盗、淫,口:恶口、两舌、绮语、妄言,意:贪、嗔、痴。以意为本,发动身口,造无边恶,若恶业有形有相,尽虚空界,不能容纳。显无量劫来,个人造罪之多。

  壬二、正明忏悔

  我今悉以清净三业,遍于法界极微尘刹,一切诸佛菩萨众前,诚心忏悔,后不复造;恒住净戒一切功德。

  正说明忏悔义。

  往昔因三业造罪,今用清净身口意,遍十方法界,微尘数佛菩萨前,至心顶礼,求哀忏悔,改往修来,誓不更作。

  

  拜千佛、八十八佛、三昧水忏十六尊佛菩萨、梁皇忏现在贤劫千佛等,皆是藉礼佛菩萨名号,向贤圣求忏悔。

  忏悔首重诚心,不诚无益,“忏前愆,悔后过”,是主要宗旨,如孩子被修理,哭说:我不敢了!以后再也不敢了!求忏悔如对佛菩萨说不敢,忏后不再犯。但凡夫难说,凡夫也像小孩,刚说不敢,出来便忘,毛病又犯了!左手丢垃圾,右手执扫帚,怎么扫也不干净。常求忏悔,罪障犹存,问题在此。但不可因而不忏,扫总比不扫好,刚扫完,觉得干净些,不扫则积垢如山,勤求忏悔,渐改,久自然净。从此,“恒住净戒”,成就“一切功德”。

  末法时期,僧俗欲持净戒,很不容易,尤其微细戒,时时违犯,经云:“末法,见佛弟子虽受佛戒,犯戒情形如雨下。”一滴雨喻犯一戒,造罪无量,故须常自省察,生惭愧心,虔诚忏悔,尽量做到“恒住净戒一切功德”。

  辛三、结显无尽

  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忏乃尽;而虚空界乃至众生烦恼不可尽故,我此忏悔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忏悔乃尽未来际事,二六时中,不忘所修,灭罪增福,就是忏悔。

  勤修忏悔,将来成佛,国土清净,光明无量,无恶道名,犹如极乐。现求忏悔,罪业渐消,便能转五浊为人间净土。

  庚五、随喜功德分三

  辛一、牒五愿名

  复次,善男子!言随喜功德者:

  所谓“随喜功德”者,随己之见闻,无论善之大小,乃至一毫一尘,都生欢喜心。他行善,我生喜,虽非亲为,功德无异!

  本愿主要在除凡夫嫉妒心,嫉贤妒能乃凡夫通病,除非圣贤乘愿再来,否则难免,轻重而已。如见人生意好,就眼红,认为财神爷不公平。见他遇难,则幸灾乐祸,期好事向自己,坏事与他人,标准的自私自利,此心不除,忏不能净,故行忏悔者,必修随喜德,两相辅持。

  辛二、释行愿相分四

  壬一、随喜诸佛德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如来,从初发心,为一切智,勤修福聚,不惜身命,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一一劫中,舍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头目手足。如是一切难行苦行,圆满种种波罗密门,证入种种菩萨智地,成就诸佛无上菩提,及般涅槃,分布舍利。所有善根,我皆随喜。

  尽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无量诸佛,从初发菩提心,为求一切智,究竟圆成佛果,累劫精进,广修众善,福聚如海。因地修行时,修布施度,不惜身命,“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在“一一劫中,舍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的“头目手足”。历尽一切难行苦行,行内外施,毫无懈倦。

  此乃不退转菩萨境界,我们应发心学习,如禅宗二祖,断臂求法,为法舍身;世尊往昔作雪山童子,闻“诸行无常,是生灭法”,为求“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半偈,舍身罗刹。孔子云:“朝闻道,夕死可矣!”,佛“当下闻道,当下死可矣!”更胜一筹,更加积极!类此,不胜枚举。何以如是苦修呢?为圆满成就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诸波罗密门,循序证人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各阶位的智慧境地,成就诸佛无上菩提。成佛后,说法度众,化缘尽,入涅槃,荼毗之后,遗留舍利,分布十方供养,普令众生,灭罪生善。所有功德,我皆随喜。这点容易做,佛功德愿随喜。

  

  壬二、随喜六趣善

  及彼十方一切世界,六趣四生一切种类,所有功德,乃至一尘,我皆随喜。

  十方世界,六道及胎、卵、湿、化四生,种种类别的众生,所有功德,乃至一尘之善,我皆欢喜赞叹。

  天、人有功德可随喜,无庸置疑,地狱众生,何善之有?功德有性德、修德,彼无修德,本具性德未失,应生随喜心。鬼道轻者,也有少分功德,性德犹在,仍须随喜。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今人弑父母,忤逆爹娘,却时有所闻,反不如畜生;犬护主、燕守节、蚁合群,祸福与共,蚂蚁是“义”虫,遇外侮,倾巢而出,故蚂蚁争斗,死伤惨重。人却往往不如禽畜,好东西自己吃、偷著吃,逢事畏首畏尾,名为万物之灵,实际,衣冠禽兽者不少。细思之,畜生道众生有许多让人随喜学习的地方。

  壬三、随喜二乘善

  十方三世一切声闻,及辟支佛,有学、无学,所有功德,我皆…

《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录(会性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