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講錄(會性法師)▪P8

  ..續本文上一頁惡業,故晝樂夜苦;夜間禮誦,天明爲非,故晝苦夜樂。”足見因果分明。所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即“作善善報,作惡惡報”,莫認爲修福甚多,微惡無妨,當諸惡莫作,衆善奉行。

  法供養雖勝,仍不廢財施,諸物供養,若能觀空而不著,便屬法供養。

  辛叁、結顯無盡

  此廣大最勝供養,虛空界盡,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供乃盡;而虛空界乃至煩惱不可盡故,我此供養亦無有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財供養雖廣大,一一如須彌山,但不及一念法供養,故法供養最殊勝。財供養不著相,即成法供養,事理互融,便是廣大最勝供養。

  二種供養,恒久無間,是大菩薩境界,凡夫枝花寸香,供佛時莫忘所修之法,禮念受持,不離菩提心,成就財法二供,獲大利益。

  因地,廣修供養,除貪煩惱障,得大富饒報。成佛後,佛刹妙嚴,思衣衣至,思食食至,宮殿隨意,猶如極樂。

  庚四、忏悔業障分叁

  辛一、牒四願名

  複次,善男子!言忏除業障者:

  第四言忏除業障。

  梵語忏摩,華雲悔過,華梵兼舉,故說忏悔。新譯家義淨叁藏翻“說悔”,將所造罪,對佛菩薩乃至一清淨僧發露,即得清淨。所謂“忏悔”者,忏前愆,悔後過,發露先罪,改往修來,誓不更做,始達忏悔目的。

  “業障”乃叁障—煩惱障、業障、報障之一。障,阻礙也。阻礙成佛之道,故須忏除。叁障皆應除,爲何獨舉業障說?有多種解釋:

  一、舉其中以攝前後。煩惱是因,報爲果,無惑不造業,無業果報滅,說業障含括前後二障。

  二、煩惱種子,若不造作,不構成障;凡夫雖具叁毒,不起現行,障礙不得,若已結成果報,除之困難,而業障如種子剛萌芽,未開花結果,鏟除較易,故單言忏除業障。

  尚有多義,從略。

  教典所說忏悔,不出叁種:

  一、作法忏:依律行忏。若違犯佛製,視其輕重,如突吉羅(第五篇),悔過法(第四篇),波逸提(第叁篇),大概對一清淨比丘忏悔便除。若是舍墮法,先舍犯物,再忏悔方清淨。偷蘭遮對四個清淨比丘忏悔,僧殘對二十個清淨比丘忏悔,並經羯磨法,半月摩那埵等繁瑣作法,方得消除。作法忏不能滅根本罪,犯根本戒已失戒體,如多羅樹心被斬斷,多羅樹似我國的槟榔樹,心被斬斷就活不了。所以,小乘戒犯殺、盜、淫、妄,沒忏法,縱悔過、止作與學比丘,准許修學佛法,不續僧脈。這些道理,須研究戒律方知。

  菩薩戒只分輕重,如梵網經菩薩戒本有十重四十八輕戒,犯重戒,忏悔後准重受,犯輕垢罪(染汙犯),忏可清淨。實際,也有詳細分類。

  依律法,向清淨比丘忏悔,名“作法忏”。中國佛教,早已不遵行這種忏法了,不行便失傳。所以,現代出家人,若沒研讀戒法,對這些根本莫名其妙。

  二、取相忏:依大乘法禮忏,如梵網忏、大悲忏、淨土忏等,向佛菩薩求忏悔。所謂“取相”,求取瑞相也。晝夜六時行道,一七日或叁七日,乃至一年叁年,于禮忏時或在定中,見佛菩薩現前摩頂、授記,見光見華等瑞相,表示罪障已除,恢複清淨。忏本中有十科行道,依之修忏,可得瑞相。屬大乘忏法,小乘唯作法忏。

  叁、無生忏:正心端坐,觀無生理,親證實相,罪障即滅。普賢觀經雲:“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實相;衆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知易行難,須開悟證實相方得,若智慧不啓,罪不能除。無生忏力量最大,能消五逆十惡罪。古德雲:“罪從心起將心忏,心若滅時罪亦亡;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爲真忏悔。”罪性本空,皆由心造,叁毒根滅,罪亦不存,心不可得,罪也不可得,心罪具空,是真忏悔。古德說:我們連罪相都不清楚,到底犯了多少罪業?是輕是重?不知道,怎麼觀實相?

  叁種不出事理二忏,作法忏屬事,取相忏十科行道,前九種是事,後一種靜觀實相屬理,有事有理,事理並具。無生忏完全屬理。末法時代,無清淨比丘,惟依取相,向佛菩薩拜忏求悔,方能罪消障除。

  不能禮忏者,念佛。念佛也是拜忏,“念佛一聲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等同忏悔功德。無生忏,我們做不到;作法忏,理雖不能觀,依法事忏,也能得利。

  請人拜忏,如請人代爲吃飯,忏悔要自己發懇切心才得益,他人代忏,僅獲少福,如暫在鄰人之樹下乘涼,樹是別人的。所以,有人請拜水忏、梁皇忏,我不答應。“各人吃飯各人飽,各人生死各人了”,那有你造罪業,我代消的道理,古人代爲禮忏,只是度衆方便,令衆生得福而已。請人代吃我若會飽,請他拜忏始行得通,你吃我不飽,頂多給自己一點安慰,聊勝于無,權充一下,飽否?沒飽!但看了心歡喜,起一點心理作用罷!這是比方,並非完全相同,自己不忏悔,力量有限,滅罪業難。

  辛叁、釋行願相分二

  壬一、舉所作業

  菩薩自念:我于過去無始劫中,由貪嗔癡,發身口意,作諸惡業,無量無邊。若此惡業有體相者,盡虛空界不能容受。

  初發菩提心,行菩薩道者,當自省觀:我從無始劫來,因貪嗔癡煩惱,而造衆罪,身:殺、盜、淫,口:惡口、兩舌、绮語、妄言,意:貪、嗔、癡。以意爲本,發動身口,造無邊惡,若惡業有形有相,盡虛空界,不能容納。顯無量劫來,個人造罪之多。

  壬二、正明忏悔

  我今悉以清淨叁業,遍于法界極微塵刹,一切諸佛菩薩衆前,誠心忏悔,後不複造;恒住淨戒一切功德。

  正說明忏悔義。

  往昔因叁業造罪,今用清淨身口意,遍十方法界,微塵數佛菩薩前,至心頂禮,求哀忏悔,改往修來,誓不更作。

  

  拜千佛、八十八佛、叁昧水忏十六尊佛菩薩、梁皇忏現在賢劫千佛等,皆是藉禮佛菩薩名號,向賢聖求忏悔。

  忏悔首重誠心,不誠無益,“忏前愆,悔後過”,是主要宗旨,如孩子被修理,哭說:我不敢了!以後再也不敢了!求忏悔如對佛菩薩說不敢,忏後不再犯。但凡夫難說,凡夫也像小孩,剛說不敢,出來便忘,毛病又犯了!左手丟垃圾,右手執掃帚,怎麼掃也不幹淨。常求忏悔,罪障猶存,問題在此。但不可因而不忏,掃總比不掃好,剛掃完,覺得幹淨些,不掃則積垢如山,勤求忏悔,漸改,久自然淨。從此,“恒住淨戒”,成就“一切功德”。

  末法時期,僧俗欲持淨戒,很不容易,尤其微細戒,時時違犯,經雲:“末法,見佛弟子雖受佛戒,犯戒情形如雨下。”一滴雨喻犯一戒,造罪無量,故須常自省察,生慚愧心,虔誠忏悔,盡量做到“恒住淨戒一切功德”。

  辛叁、結顯無盡

  如是虛空界盡,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忏乃盡;而虛空界乃至衆生煩惱不可盡故,我此忏悔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忏悔乃盡未來際事,二六時中,不忘所修,滅罪增福,就是忏悔。

  勤修忏悔,將來成佛,國土清淨,光明無量,無惡道名,猶如極樂。現求忏悔,罪業漸消,便能轉五濁爲人間淨土。

  庚五、隨喜功德分叁

  辛一、牒五願名

  複次,善男子!言隨喜功德者:

  所謂“隨喜功德”者,隨己之見聞,無論善之大小,乃至一毫一塵,都生歡喜心。他行善,我生喜,雖非親爲,功德無異!

  本願主要在除凡夫嫉妒心,嫉賢妒能乃凡夫通病,除非聖賢乘願再來,否則難免,輕重而已。如見人生意好,就眼紅,認爲財神爺不公平。見他遇難,則幸災樂禍,期好事向自己,壞事與他人,標准的自私自利,此心不除,忏不能淨,故行忏悔者,必修隨喜德,兩相輔持。

  辛二、釋行願相分四

  壬一、隨喜諸佛德

  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叁世一切佛刹,極微塵數諸佛如來,從初發心,爲一切智,勤修福聚,不惜身命,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劫;一一劫中,舍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頭目手足。如是一切難行苦行,圓滿種種波羅密門,證入種種菩薩智地,成就諸佛無上菩提,及般涅槃,分布舍利。所有善根,我皆隨喜。

  盡虛空界,十方叁世,一切佛刹,無量諸佛,從初發菩提心,爲求一切智,究竟圓成佛果,累劫精進,廣修衆善,福聚如海。因地修行時,修布施度,不惜身命,“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劫”;在“一一劫中,舍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的“頭目手足”。曆盡一切難行苦行,行內外施,毫無懈倦。

  此乃不退轉菩薩境界,我們應發心學習,如禅宗二祖,斷臂求法,爲法舍身;世尊往昔作雪山童子,聞“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爲求“生滅滅已,寂滅爲樂”半偈,舍身羅刹。孔子雲:“朝聞道,夕死可矣!”,佛“當下聞道,當下死可矣!”更勝一籌,更加積極!類此,不勝枚舉。何以如是苦修呢?爲圓滿成就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諸波羅密門,循序證人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各階位的智慧境地,成就諸佛無上菩提。成佛後,說法度衆,化緣盡,入涅槃,荼毗之後,遺留舍利,分布十方供養,普令衆生,滅罪生善。所有功德,我皆隨喜。這點容易做,佛功德願隨喜。

  

  壬二、隨喜六趣善

  及彼十方一切世界,六趣四生一切種類,所有功德,乃至一塵,我皆隨喜。

  十方世界,六道及胎、卵、濕、化四生,種種類別的衆生,所有功德,乃至一塵之善,我皆歡喜贊歎。

  天、人有功德可隨喜,無庸置疑,地獄衆生,何善之有?功德有性德、修德,彼無修德,本具性德未失,應生隨喜心。鬼道輕者,也有少分功德,性德猶在,仍須隨喜。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今人弑父母,忤逆爹娘,卻時有所聞,反不如畜生;犬護主、燕守節、蟻合群,禍福與共,螞蟻是“義”蟲,遇外侮,傾巢而出,故螞蟻爭鬥,死傷慘重。人卻往往不如禽畜,好東西自己吃、偷著吃,逢事畏首畏尾,名爲萬物之靈,實際,衣冠禽獸者不少。細思之,畜生道衆生有許多讓人隨喜學習的地方。

  壬叁、隨喜二乘善

  十方叁世一切聲聞,及辟支佛,有學、無學,所有功德,我皆…

《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講錄(會性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