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講錄(會性法師)▪P9

  ..續本文上一頁隨喜。

  “聲聞”,有四向四果。“辟支佛”譯緣覺或獨覺,修十二因緣開悟名緣覺,出無佛世,觀無常悟道,謂獨覺。不論聲聞、緣覺,正在修行,未得道前是“有學”,已斷惑證真,稱“無學”,皆具出世功德,都應隨喜。

  壬四、隨喜菩薩德

  一切菩薩,所修無量難行苦行,志求無上正等菩提,廣大功德,我皆隨喜。

  從初發心至等覺,一切菩薩,志求無上佛果,因地所修無量難行苦行,廣大功德,我皆隨喜修學。

  四種隨喜,最難是人與人之間的隨喜,須勉勵加強修習。因地隨喜,能除嫉妒障,生生世世,眷屬和樂,將來成佛,萬善莊嚴佛土。

  辛叁、結顯無盡

  如是虛空界盡,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此隨喜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念念不斷忏悔,時時刻刻隨喜,盡未來際,直至成佛。

  

  庚六、請轉*輪分叁

  辛一、牒六願名

  複次,善男子!言請轉*輪者:

  

  請轉*輪即請佛說法。如悉達多太子,夜睹明星,成等正覺後,大梵天王請佛說法,垂示衆生。學佛行菩薩道時,若幸逢修行成佛者,願作最初請佛說法之人,宗旨在此,兼含請住劫善知識轉妙*輪,令正法久住。

  輪者,運轉義。常轉*輪于衆生心中,令破迷啓悟。今人將*輪化爲形相,作佛教標志,圖有八支,表八正道,是佛法根本教義,奇怪的是輪須圓方能轉,支伸于環外,如何運轉?我認爲在內便可,在外反成阻礙,怪不得末法時代,正法欲轉乏力,或許設計者另有其義,我識淺,不明其妙吧!

  輪,又具摧碾義,能碾壞諸物,表佛法轉入衆生心中,能碾除煩惱。此處重在運轉,傳燈續慧命。

  辛二、釋行願相分二

  壬一、舉所請境

  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叁世一切佛刹極微塵中,一一各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刹獲微塵數廣大佛刹;一一刹中,念念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一切諸佛成等正覺,一切菩薩海會圍繞。

  盡十方世界,磨成微塵,“一一各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廣大佛刹;”每一微塵現無量佛國,此乃小中現大,一中現多。“一一刹中,念念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一切諸佛,成等正覺。”每一佛國,念念有無量佛刹微塵數佛,成等正覺。

  小中現大,大中又小中現大,義同第一願所禮境,第叁願所供境,但文字較詳,有叁重無盡,顯佛境界不可思議!

  佛爲利生而出世,故每尊佛都有從初發心至等覺的一切菩薩,海會圍繞,聞佛說法。一一佛,我皆至心懇切,請轉*輪。

  壬二、明勸請法

  而我悉以身口意業,種種方便,殷勤勸請轉妙*輪。

  而,轉語詞。

  我一一皆以清淨叁業,備具種種禮儀,如合掌、頂禮、繞佛、長跪等,殷重懇請諸佛,廣演最勝微妙之法,利益人天。

  

  辛叁、結顯無盡

  如是虛空界盡,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常勸請一切諸佛轉正*輪,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盡未來際,殷勤勸請;菩薩常請,諸佛常說,恒久無歇。

  請轉*輪,除慢法障,得廣學多聞,智慧如海。將來成佛,國中風吹鳥鳴,水流華飄,皆演妙法,俨如西方極樂世界。

  庚七、請佛住世分叁

  辛一、牒七願名

  複次,善男子!言請佛住世者:

  圭峰大師雲:“十方一切佛,若欲舍壽者;我今頭面禮,勸請令久住。”古人釋此偈雲:“衆生心淨,見佛常住。”所謂“衆生心垢淨,菩提影現中。”心若淨,佛則常住。“衆生心垢,見佛涅槃。”佛本不生不滅,隨機應現,心垢佛入滅,心淨便是佛住世,此當謹記,各自除垢,靈明不昧,即是請佛住世。

  辛二、釋行願相

  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叁世一切佛刹,極微塵數諸佛如來,將欲示現般涅槃者,及諸菩薩、聲聞、緣覺,有學、無學,乃至一切諸善知識,我悉勸請莫入涅槃;經于一切佛刹極微塵數劫,爲欲利樂一切衆生。

  所有一切極微塵數佛,臨將示滅,如世尊往拘屍那城,娑羅雙樹預入涅槃般,我悉勸請,不單是佛,若菩薩、聲聞、緣覺、有學、無學,乃至世間修學佛法,具正知見善知識,我也一一殷請住世,作巨夜明燈,衆生福田,領衆修行,續佛法脈。

  或疑:人壽各有長短,賢聖僧來去自如,勸請住世,或能如願,凡夫僧,生死不能自保,何以接受勸請?這並非不能,須靠衆生福德,大家渴望,且善緣成熟,必能滿願。高僧傳載:顯超法師,法筵不辍,德學優穎,見佛現前,預知時至,集衆告別,弟子不舍,同心至請住世,終滿衆願,再續教化十五年。足證凡僧,亦能爲衆延年,但須衆力,一人一福德有限,不易達成,似此例子不少,願大家各自淨心,廣聚福慧,則感善知識常住,轉妙*輪。

  末法時期,說法者不少,知見如何?頗令人深思!有的初生之犢不畏虎,吃叁粒黃豆想生西,看幾卷注疏就登座,若依注講還無妨,有錯是注解的事,否則,信口開河,任意發揮,誤導大衆,過失甚大,古人錯下一轉語,墮五百世野孤身,“不昧因果”成“不落因果”,一字之差,尚且如此,況說法誤導呢?叁十多年前,參與一佛七道場,居士講開示,止靜時見人撥念珠,本意要勸大家,靜坐默念便可,以免念珠聲此起彼落,妨礙他人。竟說:“你們啊!拿念珠ㄌㄧㄌㄧㄌㄚㄌㄚ的,將來閻王爺就提鐵煉子鎖你,拿什麼念珠!”害得大家再也不敢用念珠念佛了。念珠變鐵煉,豈不是善因得惡果嗎?這就是不明因果,亂說。當言:“止靜時莫拿念珠,以免打擾他人,念珠用在平時。”否則,善因得惡果,犯了大錯誤,所以,說法要謹慎。

  又有一人講開示說:“你們妄想紛飛,念佛沒用,昔有老婦,到閻王處報到,謂平素以念佛爲功課,閻王呼左右用風車(農具)一拌攪,當!一聲,只有一粒是真實的,余如糟糠,那一顆好的,還是因怕雷公,大叫一聲“阿彌陀佛”而來,像你們這種念法,有啥用呢?”許多老人從此再也不念佛了,因爲念了一輩子,以後閻王用風車試驗,全吹走了。這種不經大腦的說法,瞎人慧眼。念佛無形無相,怎會是有形有相的顆粒狀呢?還可以倒入農具中,念佛難道等打雷才念嗎?除非阿羅漢,人不免有妄想。所以,說法並不簡單,必須長人道念,啓人信心,才是善能說法。釋迦牟尼佛的弟子,各各能說,但以富樓那爲說法第一,可證說法不易。

  請人說法,須善知選擇,淨宗道場,請修他法者開示,往往破壞念佛人的信心,或請邪知邪見者,反危害佛教。來果禅師是宗門,以禅爲主,有人請教念佛方法,他說:“看看我挂的是什麼招牌?”意思是:我這兒是禅堂,不是念佛堂,找錯地方啦!禅宗念佛一聲,漱口叁日,與淨土相反,請講開示,根本不對機,妨人道心,腳踏雙船,心頭茫然,不能到家。淨土道場,請他宗開示,雖同屬佛法,因修法不同,易生矛盾,如買五金找皮鞋店,買帽子找五金行,怎麼買得到?這並非門戶之見,乃學有專精的緣故。人之能力有限,不可能萬事通,門門專,善財童子五十叁參,每一位善知識也只講一個法門而已,不可能親近一個,全盤皆通,故請人說法當視道場所修而定,免生沖突,妨礙所修,尤其末法,更要注意!

  辛叁、結顯無盡

  如是虛空界盡,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此勸請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盡未來際,至心請佛並諸善知識住世說法,利濟衆生。

  因地若能勤修請住,將來成佛時,國內衆生,壽命無量。

  庚八、常隨佛學分叁

  辛一、牒八願名

  複次,善男子!言常隨佛學者:

  普賢十大願,後叁科皆是回向。第八、常隨佛學是回因向果。第九、恒順衆生,是回自向他。八、九二願屬別義,第十、普皆回向是總義,含叁種回向在內。所以,前二願說得很詳細,重頌則至第七願止,便說回向偈,可證八、九兩願出自回向。

  謂佛從因至果,所修之行,曆經之事,我願步佛後塵,一一隨學。

  辛二、釋行願相分二

  壬一、隨本師學分二

  癸一、明所學法分二

  子一、從因至果之勝行

  本師爲娑婆教主,故文較詳,分:明所學法、總結二段。明所學法又分:子一、從因至果之勝行,子二、得果以後之大用。文中所說不出佛因地修行乃至證果入涅槃之殊勝妙用。

  如此娑婆世界毗盧遮那如來。

  我等居五濁,就以娑婆教主來說。

  “娑婆”,此雲堪忍,有二義:一、衆生堪忍五濁諸苦,不思出離。二、佛菩薩堪忍剛強衆生,慈愍不舍而度化。理常說,今略。

  “毗盧遮那”,即釋迦牟尼。因華嚴大經真身、應身平等不二,或說毗盧遮那,或言釋迦牟尼。平素說:毗盧遮那,法身佛,光明遍照義。盧舍那,報身佛,淨滿義。釋迦牟尼,應身佛,能仁寂默義。在此,無二無別。

  從初發心,精進不退。

  經載:世尊最初于古釋迦佛前發心,古釋迦佛亦示現于無量劫前的五濁惡世,國名也叫娑婆,上首弟子是舍利弗、目犍連,侍者名阿難。當時,今之世尊爲陶師,見佛經過陶舍,心生渴仰,發願將來成佛,國土、名號、弟子等,與佛無異。曆劫勤修,于二千多年前降生印度迦毗羅國(今尼泊爾),出家、修行、成道、度生,圓滿誓願。此是最初發心。

  發心後,“精進不退”,最爲勇猛,十方諸佛贊歎。“不退”有二:一、十信菩薩,不退墮四惡趣。未滿十信,還有因造業而墮惡道的可能。二、初住菩薩,菩提心堅固,不退二乘。華嚴經雲:“初發心時便成正覺,成就慧身不由他悟。”指初住菩薩,菩提道堅,不退二乘地。昔舍利弗曾習菩薩道,至第六信位,因婆羅門乞眼因緣,退失菩提心,所以塵劫聲聞。修行至初住,方不退轉,我等雖發心,實是毛道凡夫,如手飄空,爲不定性,可能飄上佛頂,也可能落入廁所。現約階位論不退。世尊從初發心到成佛,皆勇往不懈。怎麼精進修行呢?

  以不可說不可說身命而爲布施。

  布施有內財施、外財施等,此約內…

《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講錄(會性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