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講記(道源長老)▪P10

  ..續本文上一頁香」,這是總標香供養。下面是別解,都是什麼香供養呢?「塗香,燒香,末香,如是等雲」,「塗香」是塗抹身體的,印度富貴人家洗澡後抹一種香粉,徧抹身體非常名貴。我們供養佛,也是用塗香來供養佛,這是洗澡用的一種香料,叫塗香。「燒香」就是我們現在用的獻香,或者檀香或者沈香。「末香」這是把香造成香末來燒。「如是等雲」,就是上面種種香的雲,把它總結起來。「一一量如須彌山王」,梵語「須彌」,翻成中國話叫妙高,金、銀、琉璃、玻璃四寶所成的一座山,有八萬四千由旬高,叫妙高山。妙高山高出一切山之上,稱爲妙高山王。前面說供養香徧滿了虛空,還沒有說出它的高度,像須彌山那麼高。

  我們把供養品的數目算一下,一共有幾種供養?華雲,鬘雲,都是屬于花供養,算一種供養,加上天音樂供養有二種,天傘蓋雲供養叁種,天衣服雲供養四種,和天種種香:塗香,燒香,末香,一共有五種供養,下面有第六種燈供養。

  「燃種種燈」,「燃」是把它點著了,這是總標。下面別名是什麼燈呢?「酥燈,油燈,諸香油燈」,「酥燈」有兩種,一種是由牛奶裏面提煉出來的酥油,一種是由香草裏面提煉出來的酥油。「油燈」是一切油都包括。「諸香油燈」這可以說是總結,酥燈、油燈都是香的,合起來叫燈供養,到這裏共有六種供養。「一一燈炷,如須彌山」,點燈有個燈心,叫燈柱,燈柱有多麼大呢?有須彌山那麼大。「一一燈油,如大海水」,「須彌山」像大海的燈心,「大海」等于一個大燈,油像大海的水那麼多。

  以如是等諸供養具,常爲供養。

  以上說有六種供養,「以如是等諸供養具,常爲供養。」前面的供養品都徧滿虛空,而且都是大得像須彌山,油燈,像大海的水,這是廣大心。辦大的供養發廣大心,要供養多少時間呢?盡未來際的供養,這就是長遠心。前面講過,我們的真心徧法界,豎窮叁際,橫徧十方,我們凡夫起我執、法執,把它執成一個小心。佛菩薩告訴我們一個用功的方法,無非叫我們反妄歸真。現在的心成妄想心,把妄想心歸向真心,真心什麼樣子呢?真心徧法界,豎窮叁際,橫徧十方,所以無論用什麼功夫,都是使我們歸到真心上。

  現在是供養佛,自己得什麼利益呢?反妄歸真,把你的真心發現出來。爲什麼呢?你供養那麼多的供養品,都是用觀想觀出來的,你的心不是大起來嗎?常時的供養,不是把心拉長了嗎?拉得多大呢?橫徧十方,拉得多長呢?豎窮叁際。這樣你的真心現前了,供養品是供養叁寶的,實際是發現自己的真心理體。

  前面六種供養講過了,再講法供養。

  善男子!諸供養中,法供養最!

  一切供養品中要以法供養最殊勝,那是超過一切的供養。什麼叫法供養呢?下面有解釋。

  所謂:如說修行供養,利益衆生供養,攝受衆生供養,代衆生苦供養,勤修善根供養,不舍菩薩業供養,不離菩提心供養。

  這七種都屬于法供養,「所謂」兩字是解釋有這七種法供養。

  第一、「如說修行供養」,這是法供養,沒有供養品。「如說修行」,有兩種解釋,第一種解釋,佛說的法,我們依著佛說的來修行。第二種解釋,依著你所說的法來修行,也叫如說修行。

  第一種解釋,用「如說修行」的法來供佛,怎麼如說修行是供養呢?「如說」如佛所說,佛說的法,無非叫衆生修行的,你是佛的弟子,能如佛所說的修行,佛就大生歡喜。花供養、燈供養等,無非叫佛生歡喜心,你能如佛所說的修行,佛就真正生歡喜,因爲佛出世就爲令衆生成佛,衆生不修行怎麼成佛?修行是因,衆生不知道修行,佛才說法,一直說到涅槃。佛說的法無非令衆生修行,你能如所說修行,佛決定大受歡喜,就把如說修行當作供樣品。

  第二種解釋,佛弟子會說法,替佛轉*輪,就像普賢菩薩一樣,普賢菩薩現在跟善財童子說法,普賢菩薩也是如所說修行,勸導善財童子也是如所說修行,這樣佛就大生歡喜,這叫行解並重。你能說法屬于解,能如所說修行叫行,行解並重的佛弟子,佛特別歡喜,等于上了供養品。

  佛教爲什麼不興隆?行解不並重。佛弟子有的解而不行,有的行而不解,各偏到一邊,佛教才衰弱。要是能解行並重,解而能行,行而能解,佛教自然興隆起來。能解的人不肯修行,把佛的學問都當世間學問,佛的學問是叫我們了生脫死,轉凡成聖的學問,盡說不修行,怎麼了生脫死,轉凡成聖?所以盡說不行,偏到說那一邊,所以佛法不能興盛。

  還有一種老修行,他要行不聽經,教理他不學。他說:「聽來聽去,解來解去,還不是要行嗎?我行就好了。」他會用這些話作擋箭牌把你擋回去。真正起行的時候不要解,行起解絕,行門起來,我要了生死專門修行,不要再求了解了,這是對的。但是你得解到了功夫,佛的道理統統了解,這才不要再解專門修行。連釋迦牟尼佛的名字都不知道,你還不去聽經,怎麼修?所以無解而行,這樣把中國佛教衰落下去了。你是佛弟子,普賢菩薩就是這樣修供養的,如說修行,這樣才是真供養。

  第二、「利益衆生供養」,小乘弟子也是如說修行,但只能自利不能利人。大乘菩薩如說修行,都是利益衆生的法門,爲什麼你要修行呢?爲利益衆生。爲什麼要成佛呢?還是爲利益衆生的,所以未成佛之前叫菩薩,成了佛叫佛。佛菩薩都是爲利益衆生而修行的,怎麼利益衆生呢?以六度法門利益,衆生應該以布施法得度者,你要用布施法來度他;他應當以持戒法度他的,叫他持戒得利益;應當以忍辱度的,以忍辱度;應當以精進度的,以精進度;應當以禅定般若度的,以禅定般若度,這六度法門是爲度衆生的,度了衆生也把自己度了。大乘菩薩是以利他爲自利,先利他而後再自利,這是大乘菩薩的發心,依著六度法門,六度法門再廣開爲萬種行門,都是爲利益衆生。你去利益衆生,衆生得了利益,以利他爲自利,這怎麼算供養佛呢?佛出世目的,就是在利益衆生,你去利益衆生,佛就大生歡喜,所以佛看到他的弟子在行菩薩道,在利益衆生,那就受你的大供養,一定是大歡喜,這是利益衆生供養。

  第叁、「攝受衆生供養」,「攝」就是把他收過來叫收攝。「受」就是取,把他取過來,就是把衆生收到佛門裏來爲佛弟子,這是收攝衆生。衆生不肯歸向于佛門,你得把衆生收過來、取過來,收到佛門爲佛弟子,這是收攝衆生。怎樣收攝衆生呢?有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

  第一種、布施攝,衆生喜歡錢財的,布施給他錢財,這叫「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智。」你跟他講佛法他不聽,他需要用錢財時,就布施給他,譬如這個衆生沒有飯吃,沒有衣服穿,貧窮之苦壓迫著,勸他信佛根本沒有時間,很難度這貧窮的人。沒有飯吃,沒有衣服穿,布施給他衣服飲食,他心裏非常感激,認爲你是社會上最好的人,你再跟他談幾句佛法,他就愛聽了,只要衆生需要布施,你就行布施。衆生生病,你布施醫藥費;衆生的親人死了,沒有錢辦喪事,你幫忙辦後事;有的兒女要結婚沒有錢,你就去幫忙使其順利結婚。這叫「先以欲勾牽」,欲就是錢財的欲望,像釣魚一樣,先在魚鈎上放點吃的東西,就容易把魚釣到。你說佛法他不聽,先拿錢財布施給他,然後再說佛法,就把衆生攝受過來了。

  第二種、愛語攝,語就是語言,說衆生愛聽的話。衆生的根機不等,他愛聽什麼話,你就講他愛聽的話。有的喜歡作文章,你就跟他講作文章的道理;有的喜歡繪畫,你就跟他講繪畫的道理。如是衆生的根機不一樣,你看他喜歡聽什麼樣的話,你就說他愛聽的話。你不能直來直去的講佛法,他不接受。

  第叁種、利行攝,行就是做的事務。你跟衆生做事,要讓衆生得到一些利益,叫衆生得些便宜,他就認爲你是了不起的好人。現在社會上騙人的人很多,他跟別人做事總是吃虧,而和你做事總是占了一點便宜,他佩服你了,再講佛法給他聽,這叫利行攝。

  第四種、同事攝,同事者,與衆生作同樣事。在佛菩薩叫隨類現身,佛菩薩有神通妙用,你做什麼事,他神通變化,跟你做同樣的事。我們沒有神通,你是哪一界的人,就度哪一界的人,這也是同事攝。比如你在教育界,你是老師就度老師,你是學生就度學生。依此類推,你是做工的,就度做工的人;你是農夫,就度耕田的人,這是同事攝。

  怎麼樣度衆生呢?六度,四攝。用六度法門利益衆生,用四攝法門攝受衆生,你就能普度一切衆生了。你能普度一切衆生,佛一定大生歡喜,你行六度利益衆生,叫利益衆生供養,你行攝受法利益衆生,叫攝受衆生供養。

  第四、「代衆生苦供養」,衆生都在受苦,自己不知道,還以苦爲樂,等到他真正知道時,擺脫不掉。我們是初發心菩薩,就代衆生受苦,衆生感激你對他有大恩惠,你去度他就容易度,代衆生受苦,佛就大生歡喜。你是真正行菩薩道的弟子,代衆生受苦,也是供養佛的。代衆生受苦,你去救度他時,也跟著吃苦,本來不必吃這苦頭,這就是代衆生受苦。發心講經說法,是吃苦頭的事,不要以爲法師坐的椅子,比你們高,大家都恭敬法師,以爲法師很快樂。其實法師在受苦,道源今年七十八歲了,政府的規定六十五歲退休,我已經老了,怎麼還不退休,這不是吃苦頭嗎?這是代衆生受苦,到什麼時候退休?講不動的時候退休。只要能講,還是繼續講下去,辛苦等于是代衆生受的,這樣就是供養佛。

  第五、「勤修善根供養」,修行要修善根,還要精勤的修。不勤修善法不成根,叫勤修善根供養佛。信、進、念、定、慧,都叫善根。「信」,修成就你的信心,把你的信心堅固起來,這叫信生了根。「進」是精進,絕不懈怠。「念」,把你的正念修成了根,不被邪見所轉動。「慧」,智慧,絕不被世間的狂慧,及外道的邪慧所轉動,智慧生了根。你精勤的修信、進、念、定、慧這五法,都修得堅固不動,就生了根,這叫信根。信根等于…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講記(道源長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