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講記(道源長老)▪P11

  ..續本文上一頁樹的根,它能發樹苗,將來長成大樹,開花結果,就是屬于信力。阿彌陀經上的五根、五力,就是信、進、念、定、慧這五個生了根,由這五個根再生出力量來,叫五力。這裏講勤修信、進、念、定、慧這五個根,等于供養佛。

  第六、「不舍菩薩業供養」,佛的大乘弟子叫菩薩,初發心的叫初發心菩薩。初發心菩薩的事業,你永遠不能舍離,什麼是菩薩的事業呢?利生爲事業,弘法是家務。利益衆生是菩薩的事業,怎麼利益呢?弘揚佛法,爲什麼道源到七十八歲還沒退休?老法師歲數比我大的很多,在香港的倓虛老法師八十九歲才圓寂,虛雲老和尚到一百二十歲才圓寂,爲什麼?不舍菩薩業,活一天做一天菩薩的事業,什麼是菩薩事業呢?利生爲事業,弘法是家務。

  第七、「不離菩提心供養」,這是法供養的最根本供養,先發菩提心,然後修法行。說到最後是最根本,不能離開菩提心。梵語菩提,翻成中國話叫覺道,覺道就是佛道。你發要成佛道的心,就是廣度一切衆生,發上求佛道,下化衆生的心,叫菩提心。《華嚴經》講:「忘失菩提心,所修善法皆成魔業。」「忘失」不是沒有發,發了菩提心忘記了,所修的種種善法,都變成魔業。因爲所修的善法,不能回向菩提,不能得菩提果。所修的善法,都變成人天福報,不能出叁界了生死,不能脫離魔王的範圍。魔不來擾亂,你自己落入他的圈套裏,所以變成魔業。自己發了菩提心,忘記了就這麼嚴重,何況你根本沒有發心呢?沒有發心,你根本不是佛的大乘弟子。佛的大乘弟子,以發菩提心爲根本,發菩提心怎麼發呢?你自己默念:「我弟子某某,從今天起,我要上求佛道,下化衆生!」這樣就可以了。你家裏有佛堂,可以在佛的面前發心,也可以到寺院佛前發心,一定要發菩提心,發了菩提心,還不能離開菩提心,不離菩提心,你這個大乘弟子一定成佛。在未成佛之前,一定普度一切衆生,佛看見了,一定大生歡喜,這是不離菩提心供養。下面把它總結一下。

  善男子!如前供養無量功德,比法供養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羅分、算分、數分、喻分、優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如前供養」,是指著前面的花供養、香供養等等,那是財供養。而之下所說的如說修行供養,乃至不離菩提心供養,就是法供養,法供養是最勝的供養。這是較量前面的財供養也有無量的功德,可是跟法供養比較起來。「比法供養一念功德」,只有一念的法供養,動了一念心,比如剛才說,我要發菩提心,動了一念:「不離菩提心供養」,這個功德大了,跟前面種種財供養無量功德比較起來,「百分不及一」,百分不及一分。

  把它消文,「比法供養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羅分、算分、數分、喻分、優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就是一句比一句法供養的功德多,這是較量加強語氣,要你注重法供養就是了。比較起來,不僅百分不及一分,千分也不及一分。「俱胝」是千萬,「那由他」是萬萬,這兩個都翻譯爲「億」。印度是百萬爲億,千萬爲億,萬萬爲億,各有不同的意思。「俱胝」是千萬爲億,「那由他」是萬萬爲億。就是說百千萬億,也不及一分。「迦羅分」,迦羅是人身的毫毛,毫毛很細,把它豎著分開成一百分,百分之一分叫「迦羅分」,也不及一。「算分、數分」,你用算數怎麼算得出來呢?也比不來。「喩分」,用譬喻也比不來。「優波尼沙陀分」,就是極微細的東西,世界上沒有比它更小的了,「亦不及一」。

  「亦不及一」這一句應該冠上去,就是「百千俱胝那由他分」,也不及一分。「迦羅分」,也不及一分,「算分,數分」也不及一分。「喩分」也不及一分。「優波尼沙陀分」,也不及一分。總而言之,財供養比不上法供養,不可同日而語。

  何以故?以諸如來尊重法故,以如說行,出生諸佛故。若諸菩薩行法供養,則得成就供養如來。如是修行,是真供養故。

  「何以故?」法的供養,功德怎麼那麼多呢?下面說出來原因。「以諸如來尊重法故,以如說行,出生諸佛故。」這有兩種原因,因爲諸佛如來都是注重法的,你不如法修行,就用財物供養對佛法不尊重。你用不尊重的東西來供養,佛會歡喜嗎?因爲尊重法,所以法供養的功德大。「以如說行」,你能依著佛所說的來修行,你決定成佛,而你自己所說的法,也能如所修行。勸導一切衆生,都能成佛。「出生諸佛故」,還有什麼功德比出一個新佛的功德大呢?還不是初生一個佛,是出生諸佛呢!那個功德還可以比較嗎?

  「若諸菩薩行法供養」,佛的大乘弟子叫「諸菩薩」,你們來「行法供養」,「則得成就供養如來」,你想供養如來,一定要用法供養,這個供養才算成。光用香、花、燈種種供養,不能成就供養如來的功德。「如是修行,是真供養故。」能夠這樣修行,就是上面講七種法供養,那才是真供養之故。

  此廣大最勝供養,虛空界盡,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供乃盡。而虛空界,乃至煩惱不可盡故,我此供養亦無有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此廣大最勝供養」,我來供養佛,這是指法供養。「虛空界盡,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供乃盡。」我才不要供養了,「而虛空界,乃至煩惱不可盡故,我此供養亦無有盡。」永遠的供養下去,「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而且「身語意業,無有疲厭」,都是精進虔誠的供養。

  以上消文到這裏,我們再料揀裏面的文意。上面經文的意思就是較量功德,後面所謂如說修行,乃至不離菩提心供養,都是法供養。前面華雲、鬘雲,乃至于燈雲都是財供養,雖然有無量功德,跟法供養比較,百分不及一分。但是《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清涼國師著的疏,不贊成這一段比較的意思,清涼國師認爲前面華雲是觀行供養,所以我在消文時,就提醒大家注意,這不是財供養,非物財所能辦得到的。點一盞燈,燈心像須彌山,燈油像大海水,讓你有再多的錢也辦不到,去哪裏拿一種燈油像大海的水。這是一種觀行,觀行就是法,不是財供養。因此清涼國師不贊成跟前面的文來較量功德。那麼經文「如前供養無量功德」的「如前」是指著什麼呢?是指《華嚴經》所說的事供養,還有其他的經說的財供養。不是和前面的經文華雲等供養這一段較量的。清涼國師認爲此處經文,翻譯得不夠清楚。翻譯很難,要把梵文譯成中文很困難,翻譯不夠透徹時,就不夠清楚。到了圭峰大師著鈔,解釋清涼國師著的疏時,圭峰大師把它圓融起來解釋,他說翻譯並沒有錯,後面種種的法供養,如說修行供養,乃至于不舍菩薩業供養,不離菩提心供養,就是前面華雲、鬘雲等供養發的心。前面用華雲、鬘雲,乃至于燈雲供養佛,爲什麼呢?就爲如說修行,就爲行菩薩業,就爲發菩提心。把後面的法供養,合到前面的觀行供養,那前面的種種供養,也都變成法供養了。圭峰大師著鈔再解釋,爲什麼?既然前面的是法供養,怎麼還跟後面比較呢?就是前面華雲等供養,是爲修法供養作觀行的,那就對了,不要比較了。可是你不是爲後面的法供養而去修觀行的,你的觀行變成財供養,那功德少就了。上面把它料揀清楚,將來你們諸位研究《普賢行願品》的,要注意這一段經文的意思。

  接著說到我們的本分上,我們發了法供養佛的心來修觀行供養,我們觀想不來。怎麼把滿虛空都觀想成花,怎麼觀想一個燈供養,燈心如須彌山,燈油如大海水,觀想不成怎麼辦呢?我們辦的供養品是用錢財,這是財供養。佛經上各種經講的不一樣,古人把它研究起來有十種供養,那是最圓滿了,《華嚴經》上只說了六種。香、花、燈、塗、果、茶、食、寶、珠、衣,這十種就夠圓滿了,這是我們凡夫力量做得到的。還要廣修供養,盡你的財力,隨力隨分的供養,供養得越多,才叫廣修供養。隨力隨分,你沒有財力,盡你的力量供養最多的,這就是廣修供養。因爲你沒有多大的財力,可是你的力量已經盡到了,這就是廣修供養。獻一支香、一朵花,你要做觀行:「願此香華雲,供養諸佛。」這就是《華嚴經》上的觀想,這一支香,觀想成香雲;一朵花,觀想成花雲,我不只供養佛堂的這尊佛,我供養徧法界諸佛,這就變成觀行供養了。再觀想我供養的一支香、一朵花,是爲利益衆生,這就是法供養。譬如我們在講堂裏燒香,也是爲大衆燒的香。插花,也是爲大衆插花,不是爲自己燒香插花來供養佛,這是爲利益衆生供養,就變成法供養。

  廣修供養有什麼利益呢?能消除悭貪障,能得大財富的福報。悭貪,悭是悭吝,貪是貪圖。悭吝,就是自己擁有的財富,不肯舍給別人,不肯布施。貪更加厲害,不僅自己的財富不肯舍給別人,別人的財富還要貪爲己有。爲什麼要悭貪呢?衆生都愛財,因爲日常離開財不能生活,有了財就可以享受福報,這就是眼光太短的看法。不懂得錢財從哪裏來的,錢財不是由悭貪來的,是由布施來的,但是一般人都不會了解這個道理,除了佛弟子才知道。自己的錢財不肯布施就是悭吝,還要貪圖別人的叫貪,悭貪想發財,結果越悭貪越窮,只有佛知道這個道理,他也是由凡夫成佛的,知道我們衆生的根性,你當個凡夫不是喜歡財物嗎?歡喜發財,我告訴你一個方法,你去行布施,不行布施,越悭貪越窮。

  再講到第叁大行願廣修供養,爲什麼沒有說布施呢?這就是佛菩薩的權巧方便,布施,佛經上講有上施、下施。供養叁寶叫上施,比我們在上的,我們布施給他。下施,我們布施給一切衆生,救濟一切衆生。但是我們對叁寶生了信仰心,如果上施、下施都是布施,顯得不恭敬,所以上施叫供養,供養就可求到大福報,可以得到大財富。因爲我們衆生的悭貪心,不是今生才有的,自從無始劫來當凡夫,生生世世都悭貪,你叫他學佛法,對一切衆生行布施,這個心很難發起來。既然…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講記(道源長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