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忏,第叁種實相忏。
第一種作法忏,就是做一個忏悔罪業的法,要是出家弟子,叫忏罪羯摩。看你犯的罪輕重,輕罪,在一個比丘面前忏悔;重一點的罪,在四個比丘面前求忏悔;更重的罪,在二十個比丘面前忏悔清淨,這叫作法忏。
第二種取相忏,是取得一個相好,你對著佛求忏悔,一定要見光、見花、見佛的相好。佛給你現個相,你見了佛的相好,罪業滅了,罪業消除了。沒有見到佛的相好,看見放光也可以,或看見虛空落天花也可以,取得一個特別的瑞相,罪業也會忏悔掉。
第叁種實相忏,你認真的修行作實相觀,觀到一切法皆空,罪性也空了。還有什麼罪呢?
上面叁個忏法,最簡單的是作法忏。你見了一個、四個比丘發露忏悔,就把罪業消除了。可是一般的在家弟子,不見得會去找出家比丘忏罪,而且還有一個限製,在出家比丘面前只能忏悔現在的罪,前生前世、多生多劫,無始劫以來的罪忏悔不掉。忏悔不掉,就得對著佛面前忏悔,對著十方諸佛忏悔,下面經文說對著無量諸佛求忏悔。
我今悉以清淨叁業,徧于法界,極微塵剎,一切諸佛菩薩衆前,誠心忏悔,後不複造,恒住淨戒一切功德。
我要求忏悔,我塵塵剎剎,無量的諸佛,無量的諸菩薩,在叁寶面前求忏悔,要以清淨叁業來求忏悔。你不能一面造業,一面求忏悔,這就不成忏悔了。現在我要求忏悔,先清淨身口意叁業,再不造惡業,叫「清淨叁業」。身口意都清淨,再對著諸佛、諸大菩薩求忏悔,求忏悔一定要誠心忏悔,你天天求忏悔,罪怎麼沒有忏除掉,怎麼沒有感應呢?因爲你的心不夠誠懇,佛法是心法,你忏罪時,要誠心誠意的忏,才能夠忏悔清淨。還要斷相續心,我今天求忏悔了,以後再不造惡業,你要是今天忏悔了,明天再造惡業,這樣就忏悔不成了,一定要斷相續心,以後再不造惡業。
「恒住淨戒一切功德」,佛弟子分出家、在家弟子,在家弟子,受在家弟子的戒律;出家弟子,受出家弟子的戒律。所謂:「受戒容易,守戒難。」現在受戒很容易,臺灣現在傳戒的規矩,在家弟子,你受叁皈五戒,菩薩戒七天圓滿。出家弟子,受沙彌、沙彌尼、比丘、比丘尼戒,出家菩薩戒叁十二天圓滿。受戒很容易,戒是盡此一報身,守戒很難。要是犯戒,就不能安住淨戒之中,要把戒守持得清清淨淨,安住淨戒一切功德之中。
如是虛空界盡,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忏乃盡。而虛空界,乃至衆生煩惱不可盡故,我此忏悔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如是虛空界盡,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忏乃盡。」這是跟前面叁個大願的結詞一樣。虛空沒有了,衆生沒有了,衆生的業、衆生的煩惱都沒有了,我也不要忏悔了。「而虛空界,乃至衆生煩惱不可盡故」,「而」是轉詞,虛空界乃至衆生煩惱不可盡故,我得永遠的忏悔。「我此忏悔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天天忏悔,念念都要忏悔。「身語意業,無有疲厭。」忏悔,要精進,要虔誠。
經文講到這裏,我們再把所忏悔的十種惡心講一講,再把能忏悔的十種善心講一講。先講所忏悔的十種惡心,衆生怎麼作惡的?罪由心起,心裏起了一種惡心,越起越厲害,所以我們衆生可憐,他不學不認識佛法,怎麼作惡的?他自己都不明白,糊裏糊塗的作惡,我們所忏悔的有十種惡心:
第一、妄計人我,起于身見:本來沒有人、沒有我,衆生是妄想心,不知道身體是四大假合的,妄計人我之相。計是執著,由妄想心執著有個人、有個我,還執著我,執著得厲害!執著我,就執著身體是我,這是身見,衆生的可憐就是這樣,本來沒有我,執著個我,執著身體這個臭皮囊,把它當寶貝。一切惡業,都是爲我這個身體貪圖享受,所以衆生愚癡。「起于身見」,一切罪過,皆由一念身見而起,這就是五種邪見的第一種身見。
第二、內具煩惱,外遇惡緣,我心增盛:前面的身見是在內心的,這時候內心具足了煩惱,外面遇見惡緣了。內心具足什麼煩惱呢?貪、瞋、癡,心裏面有貪心、瞋心、愚癡心。外面遇見可怕的境界,遇見可貪的境界,這是遇見惡緣;遇見可瞋的境界,這是遇見惡緣;遇見可愚癡的境界,這都是遇見惡緣。外面遇見惡緣,心中本來具有煩惱,內外因緣和合了,「我心增盛」,我執我見,更加熾盛。
第叁、內外既具,滅善心事,不喜他善:內邊的惡見,外面的惡緣,內外具足了,把善心滅掉了,不生起善心。自己不做善事,別人做善事,他還不喜歡,生嫉妒心。他自己起了惡心,變成惡人,他看見別人做善法就討厭。
第四、縱恣叁業,無惡不爲:縱是放縱,恣是放逸,放縱放逸身口意造惡業。還「無惡不爲」,無惡不造。要求忏悔,到第叁個惡心,很容易忏悔,因爲還沒有發動身口。之前的是內心裏作惡,到了第四個無惡不造,身口意都在造惡業,造了新業,忏悔就費力氣了。
第五、事雖不廣,惡心徧布:他做的惡事,並不太廣大,造小的惡業,但是他的惡心是徧法界的,他的心沒有善心了,完全變成了惡心。譬如他在我們國家敢偷東西搶錢,他到美國也敢偷東西搶錢,無時不在作惡,無處不在作惡,無惡不爲。
第六、惡心相續,晝夜不斷:前面第五、事雖不廣、惡心徧布,是講空間。第六種是講時間,他的惡心相續不斷,白天打惡主意,晚上睡覺也在打惡主意。白天做惡事,夜晚也做惡事。
第七、覆諱過失,不欲人知:覆是蓋覆,諱是避諱,怕人家講,所有的過失,不願意別人知道。做惡的惡心,到第七種所忏的,勸他還容易,因爲他做了惡事,怕人家知道,有慚愧心。
第八、虜扈抵突,不畏惡道:「虜扈」是粗野的個性,又粗氣又野蠻。「抵突」是不接受人家的勸導,誰勸導他都反抗,像野馬、瘋狗一樣。「不畏惡道」,你勸他不要造惡業,造惡業會墮到叁惡道,他根本不害怕。
第九、無慚無愧,不懼凡聖:第七種他做了惡事,怕人知道有慚愧心,他會改過。到了第九種便像個瘋狗野馬,「無慚無愧、不懼凡聖」,凡人,他不害怕;聖人,他也不害怕。凡人,平常的人勸他不聽,他作惡無慚無愧,也不怕人知道。國家的法律是製裁凡人的,他也不害怕。這就是不懼凡人,不懼聖人。你說你是佛菩薩,他什麼都不害怕,到了無慚無愧,無可救藥的境界。
第十、撥無因果,作一闡提:一闡提,不是一個闡提,梵語闡提,華言斷善根,他一點信仰心也沒有。「撥無因果」,你勸他不要做惡事,做了惡事種惡因,將來會墮地獄。他不信墮地獄的話,撥無因果,這是大邪見的人,在佛教裏面講,信佛的心一點都沒有,這叫一闡提。
接著要對著上面十種惡心,講能忏悔的十種善心,比如下面第一種善心,對治上面第十種惡心;第二種善心,對治上面第九種惡心,依此類推。
第一、要明信因果:到了第十個惡心一闡提,他撥無因果了,我們還是說明要他相信因果。他不相信因果,這個人就是一闡提,一闡提也有佛性,也可以挽救。如何挽救呢?得遇到機緣,可以說因果,就跟他說一說,不要舍棄衆生。不要因爲他已經惡得不可開交而舍棄他,這不是菩薩的發心。菩薩發心,知道他有佛性,還是可以回頭向善的,要說明因果使他相信。不要直來直去,他一定不接受,要用權巧方便,遇到因緣要勸導他。
第二、要自愧克責:要自己生起慚愧心來,責備自己不該作惡,這就可以忏悔了。這是對治前面「第九、無慚無愧」,要用權巧方便,叫他生起慚愧心來。
第叁、要怖畏惡道:學佛法,就是道心難發,怖心難生。道心就是菩提心,菩提心很難發起來。怖心難生,恐怖叁惡道的心,很難生出來,因爲他不怕叁惡道,才敢造惡業。要權巧方便,勸他相信叁惡道是令人可畏的,他能生起恐怖心,就不敢再造惡業了。這是對治上面「第八、虜扈抵突、不畏惡道」的惡心。
第四、要不覆瑕疵:瑕疵,等于白玉有個疤一樣,要把白玉磨得清清淨淨的,白玉無瑕。對治上面「第七、覆諱過失、不欲人知。」他有慚愧心會求忏悔,發露忏悔對著佛說,他過去做了什麼惡業,把它說出來,不要覆蓋起來。
第五、要斷相續心:既然發露忏悔,必須斷掉相續的惡心,誓不再犯。這就對治上面「第六、惡心相續、晝夜不斷」的惡心。
第六、要發菩提心:前面講道心難發,一定要發菩提心,發了菩提心,就是盡法界、虛空界,都是菩提心,徧一切處利益有情。這是用菩提心對治上面「第五、事雖不廣、惡心徧布」的惡心。
第七、要修功補過:這是對治「第四、縱恣叁業、無惡不爲」的惡心。現在你不作惡了,要做善事做功德,好補償罪過。
第八、要守護正法:對治「第叁內外既具、滅善心事、不喜他善。」守護正法,菩提心發起來了。第一、要持清淨戒,第二、你得修定,第叁、你得求智慧。修戒定慧,你要守持,要護念,要守護正法,把不做善事的惡心對治掉。
能受持以上八條,即成就作法忏。
第九、要念十方佛:我們念阿彌陀佛,我們念一方佛,等于念十方佛,你心裏念十方佛菩薩,這是對治「第二、具足煩惱、外遇惡緣、我心增盛」的惡心。那個惡心是個凡夫心,你天天念佛,求佛加被,你的煩惱,內外的惡緣,都被你斷掉。
第十、要觀罪性空:要觀諸罪過,從因緣生,其性本空,所造的惡業,沒有本體,沒有自性,本來是空的,這就對治「第一、妄計人我、起于身見」的惡心。
這十種能忏悔的善心,前面八種,都叫作法忏。第九種,念十方佛,是取相忏,要求佛的相好。第十種,觀罪性空,是實相忏,你觀到罪性空,觀到實相的理體上了,人也空了,法也空了。把我執我見統統觀空了,造罪的我沒有了,哪有我所造的罪呢?
忏除業障得什麼利益呢?第一、能滅除叁障,第二、依正具足,第叁、恒住淨界一切功德,有這叁種大利益可…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講記(道源長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