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會看到佛覺悟。這樣的境界,不是我們凡夫的肉眼能夠看到的。在這樣的佛顯現覺悟的境界裏,佛讓菩薩們知道而來圍繞的法會中,我們要知道有這樣的情況,然後發心請佛繼續轉*輪。
釋迦牟尼佛住世的時候,一般上是在早上吃完飯以後,大家就請佛說法,這也叫做請轉*輪。
經文中說:"一一刹中,念念有不可說不可說……",即請轉*輪不只是剛才所講的外在示現境界而已,它還跟心念有關系。如果你修到菩薩的某個果位,只要動一個念頭,心觀想見佛,佛就會出現成正等覺跟你說法。也就是任何人有能力擺脫六根的現前境界,達到有神通的菩薩境界,隨時生起一念,就可以看到佛示現成等覺、說法。當菩薩有因緣應該得度的時候,佛就會出現在他的心中,讓他看到佛不可思議的境界,讓他聽到佛說法。因此,當你動要請轉*輪的念頭時,
佛就能夠讓你看到佛在說法,你也就可以請佛說法了。一切佛在衆生的念念中都在說法,佛沒有不說法的時候,但是我們衆生認爲佛有說法的時候,也有不說法的時候,其實一切都是心的變現,佛很清楚,只要衆生的心念一動,佛的心念就能跟衆生相應,讓衆生看到了。
經文:如是虛空界盡,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常勸請一切諸佛轉正*輪,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7、請佛住世
經文:複次,善男子,言請佛住世者。
普賢十大行願中的第七行願是請佛住世。請佛住世就是勸請大慈大悲的佛陀永遠住在這世間,不要離開。爲什麼呢?當知佛出現在這世間是極爲稀有,極爲難得,極爲寶貴的大事!我們常說佛出世間,好像是一盞明燈,照亮了黑暗的世間,指引苦惱的衆生走上光明的康莊大道,使衆生獲得身心的解脫!
經文: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叁世一切佛刹極微塵數諸佛如來,將欲示現般涅槃者;及諸菩薩、聲聞、緣覺,有學、無學,乃至一切諸善知識,我悉勸請莫入涅槃,經于一切佛刹極微塵數劫,爲欲利樂一切衆生。
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叁世一切佛刹極微塵數諸佛如來,如是諸佛要示現般涅槃,我就要請諸佛不要入涅槃。
說到諸佛入涅槃,就要講到娑婆世界的教主--釋迦牟尼佛成道後,在人間說法四十五年,到了八十歲的時候,也要離開人間。根據佛法說,佛與叁明六通的阿羅漢都有神通力,保持色身不死,住世一劫。佛在涅槃之前,跟阿難尊者說:佛有能力住世一劫。可是阿難尊者戆頭戆腦,懵懂無知,沒有立刻請佛住世,聽過後就當耳邊風。佛如此暗示了叁次,阿難尊者都沒有請,結果佛就在八十歲的時候入滅,不住世了。這其中是有因緣的,根據大乘經典的記載,當時阿難尊者只不過是個初果聖人而已,魔王影響尊者的心念,使他不懂得請佛住世。其實佛有神通,也能讓阿難尊者聽到,醒悟而請佛住世,但是佛不如此做。佛隨順衆生的業力因緣來做一切事,原因是,如果佛久住世間,衆生就不努力修道了。爲什麼?反正佛還在,住世一劫,如果我今生八十歲,隨時還可以碰到佛,那怕什麼?等我吃喝玩樂夠了才修行吧!意思是說,娑婆世界人間的人心很鈍,很癡,佛知道久住世間也沒有用處,所以佛在人間八十歲就涅槃。在大菩薩的境界中,佛是沒有出現涅槃的境界的,佛只在人間示現涅槃,因此,佛示現涅槃是比較低的境界。佛除了在人間比較低的境界裏度化衆生以外,還有在比較高的境界裏度化菩薩,其所見是,佛能夠一一毛孔裏出現無數的佛刹和無數的佛;在人間比較低的境界裏,佛跟人一模一樣,在人間走路、托缽、化緣、吃飯,在這樣的境界裏,佛才入涅槃。因此,在此段請佛住世的經文裏,沒有講到很廣大的境界,此境界低到沒有種種菩薩圍繞,因爲在菩薩看來,佛在人間入涅槃只是應化身的示現,是一種假象,沒有必要來人間請佛不要入涅槃。在菩薩的境界中,佛是沒有入涅槃的。
"及諸菩薩、聲聞、緣覺、有學、無學,乃至一切諸善知識,我悉勸請莫入涅槃",以及所有的菩薩、聲聞、緣覺,初果、二果、叁果、阿羅漢果的聖人,甚至所有的善知識,我都勸請他們不要入涅槃。
"經于一切佛刹極微塵數劫,爲欲利樂一切衆生",希望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叁世一切佛刹極微塵數諸佛如來,不要入涅槃,繼續留在人間無數劫來利益衆生,這樣的請諸佛
住世。我不只請諸佛住世,甚至那些修學有成就的聖者、任何修學有成就者、會說法度化衆生的善知識,都盡量地請他們住世,這是爲了利益衆生的緣故。
經文:如是虛空界盡,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此勸請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在請轉*輪和請佛住世的兩個行願所面對的境界差別很大,原因是在大菩薩的境界中沒有涅槃,在凡夫的境界中才有涅槃這回事。因此,在修習請佛住世的行願的時候,不可以請在一一毛孔中的無量佛刹中的無量數佛不要進入涅槃,因爲在那種菩薩的境界裏是沒有這一回事的。
什麼叫做佛進入涅槃呢?所謂涅槃,是修行者努力修行,只剩下一次的生死輪回,在最後一生了結以後,不再出現輪回的現象了,我們就說這位修行者證入涅槃。這樣的證入涅槃是站在我們衆生迷惑世間,認爲有一個我,認爲我在世間很苦,前世造業,今世有出生而說的。人不可能知道有輪回,但是有神通的凡夫、鬼神、天人都會看到自己生死輪回的情形:前世是某某人,今世做天人,下一世去做狗……他認爲有一個衆生在輪回中來來去去,生了又死,死了又生。因爲這輪回只是迷惑而有的現象,所以佛說修行覺悟後,可免掉此生死輪回。因此,佛就教導衆生修行,其修行證悟後,就放下這些煩惱執著,不再執著有一個"我",不再執著我在生死、我在輪回,了結了生死輪回,不再輪回,就是涅槃。
涅槃又有不生不滅的意思。我們認爲世間有東西生起來,有東西消失,但是在涅槃的境界中,是沒有東西生起來,沒有東西消失,所以涅槃又叫做不生不滅。對于一個有生死輪回的世間人,我們說要修行,要入涅槃;對于一些已經解脫自在的菩薩們來說,他們所看到的並不是如此,其所見的一切都是心的變化,心變化出此世間,心變化世間裏的一切境界。當我們凡夫看到自己的心在變化,就以爲真的有一個衆生在
裏面來回生死;當大菩薩知道是心的變化時,他們就知道沒有所謂的"我"在裏面,沒有一個"我"在輪回。既然沒有我在生死輪回,也沒有所謂涅槃可以進入了。因此,在大菩薩的境界裏,涅槃跟生死都不可得,但是對于一些執著有生死的人,他們就說:我要進入涅槃。當一個人修行證得阿羅漢果以後,他不會說:我要進入涅槃。因爲他也看到生死跟涅槃是沒有差別的。對于一個迷惑的人,他認爲生死跟涅槃有差別,在這種境界裏,我們就要請佛、菩薩、阿羅漢、一切善知識久住世間,其實這是我們的迷惑與執著。比方說,如果你對一個人有好感,或認爲他對社群有貢獻,當他死時,你會覺得很可惜,但是以佛法來說,沒什麼嘛,他有因緣到另外一個地方,繼續利益衆生嘛,爲什麼要長期跟你在一起呢?我們衆生執著,一定要他留下來,既然如此,這些聖人更應該請住世間啰,所以我們要請佛不要入涅槃,請菩薩、聲聞……不要入涅槃。
根據南傳佛教的說法,涅槃可分爲兩種:有余涅槃和無余涅槃。阿羅漢已沒有因煩惱而産生的苦,然而生、老、病、死的現象還在--行苦,這是他的苦報,不能避免。所以阿羅漢會在大熱天流汗而發癢,也會難受而擦一擦汗,牙痛或給蚊子叮了,也會感受到痛。阿羅漢的身心還有活動,沒有了結,還是有苦,叫做有余涅槃。當阿羅漢今生果報受盡,這一生死了,不再來受生,身心活動不再延續,將來不再受生死之苦,所以阿羅漢的死又叫做"無生",那才是真正的一了百了,叫做無余涅槃。
8、常隨佛學
經文:複次,善男子,言常隨佛學者。
普賢十大行願的第八行願是常隨佛學。佛所做過的事情、所修過的萬行,我們都去學習,即佛從過去發心開始修道,然
後修成菩薩,最後成佛,成佛了繼續度化衆生……這一切都是我們學習的好榜樣。
經文:如此娑婆世界毗盧遮那如來,從初發心精進不退,以不可說不可說身命而爲布施;剝皮爲紙,析骨爲筆,刺血爲墨,書寫經典,積如須彌。
此處例舉娑婆世界的毗盧遮那如來,原因是毗盧遮那如來是報身佛,此是佛覺悟最圓滿的果報身。所有的修行者成佛都有叁身,即應化身、報身和法身,其中法身遍法界虛空,沒有相貌、處所,佛要顯現的地方,就能讓你知道佛的存在。佛的報身有一定的處所,很多菩薩知道佛的報身所在處;佛報身的處所很莊嚴,有很多光明,因此,在報身淨土中只有一佛。爲什麼?因爲只有那麼一佛,就足夠讓所有世界有神通的衆生看到、知道。在凡夫的世間,是用能力有限的肉眼來看東西;你看我,我看你,我們也用這兩只眼睛來看佛,因此境界很小。在境界很小的地方,佛就要在很多地方變現成佛,所以要有很多應化身佛。毗盧遮那如來是菩薩成佛的時候,最先完成的報身佛;應化身佛是不同的衆生在不同因緣底下,才出現的佛。我們人間需要看到那樣的身相,佛就用八十歲的人身應化出現;在另外有人住的地方,現在可能有佛出現在那邊。就是說,衆生的境界太小了,佛就要出現很多身相,不然衆生看不到。假設你要度化細菌,你不可以用人身去作這項工作,必須要變現成細菌才可度化它們。佛就是用應化身來度化人,這應化身還不是很圓滿,真正圓滿的是佛的報身,因此,此處以報身佛來說。從凡夫開始發心,到成就報身爲止,我們全都要向佛學習。
"從初發心精進不退,以不可說不可說身…
《普賢菩薩行願品(廣超法師講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