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会看到佛觉悟。这样的境界,不是我们凡夫的肉眼能够看到的。在这样的佛显现觉悟的境界里,佛让菩萨们知道而来围绕的法会中,我们要知道有这样的情况,然后发心请佛继续转*轮。
释迦牟尼佛住世的时候,一般上是在早上吃完饭以后,大家就请佛说法,这也叫做请转*轮。
经文中说:"一一刹中,念念有不可说不可说……",即请转*轮不只是刚才所讲的外在示现境界而已,它还跟心念有关系。如果你修到菩萨的某个果位,只要动一个念头,心观想见佛,佛就会出现成正等觉跟你说法。也就是任何人有能力摆脱六根的现前境界,达到有神通的菩萨境界,随时生起一念,就可以看到佛示现成等觉、说法。当菩萨有因缘应该得度的时候,佛就会出现在他的心中,让他看到佛不可思议的境界,让他听到佛说法。因此,当你动要请转*轮的念头时,
佛就能够让你看到佛在说法,你也就可以请佛说法了。一切佛在众生的念念中都在说法,佛没有不说法的时候,但是我们众生认为佛有说法的时候,也有不说法的时候,其实一切都是心的变现,佛很清楚,只要众生的心念一动,佛的心念就能跟众生相应,让众生看到了。
经文: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常劝请一切诸佛转正*轮,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7、请佛住世
经文:复次,善男子,言请佛住世者。
普贤十大行愿中的第七行愿是请佛住世。请佛住世就是劝请大慈大悲的佛陀永远住在这世间,不要离开。为什么呢?当知佛出现在这世间是极为稀有,极为难得,极为宝贵的大事!我们常说佛出世间,好像是一盏明灯,照亮了黑暗的世间,指引苦恼的众生走上光明的康庄大道,使众生获得身心的解脱!
经文: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如来,将欲示现般涅槃者;及诸菩萨、声闻、缘觉,有学、无学,乃至一切诸善知识,我悉劝请莫入涅槃,经于一切佛刹极微尘数劫,为欲利乐一切众生。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如来,如是诸佛要示现般涅槃,我就要请诸佛不要入涅槃。
说到诸佛入涅槃,就要讲到娑婆世界的教主--释迦牟尼佛成道后,在人间说法四十五年,到了八十岁的时候,也要离开人间。根据佛法说,佛与三明六通的阿罗汉都有神通力,保持色身不死,住世一劫。佛在涅槃之前,跟阿难尊者说:佛有能力住世一劫。可是阿难尊者戆头戆脑,懵懂无知,没有立刻请佛住世,听过后就当耳边风。佛如此暗示了三次,阿难尊者都没有请,结果佛就在八十岁的时候入灭,不住世了。这其中是有因缘的,根据大乘经典的记载,当时阿难尊者只不过是个初果圣人而已,魔王影响尊者的心念,使他不懂得请佛住世。其实佛有神通,也能让阿难尊者听到,醒悟而请佛住世,但是佛不如此做。佛随顺众生的业力因缘来做一切事,原因是,如果佛久住世间,众生就不努力修道了。为什么?反正佛还在,住世一劫,如果我今生八十岁,随时还可以碰到佛,那怕什么?等我吃喝玩乐够了才修行吧!意思是说,娑婆世界人间的人心很钝,很痴,佛知道久住世间也没有用处,所以佛在人间八十岁就涅槃。在大菩萨的境界中,佛是没有出现涅槃的境界的,佛只在人间示现涅槃,因此,佛示现涅槃是比较低的境界。佛除了在人间比较低的境界里度化众生以外,还有在比较高的境界里度化菩萨,其所见是,佛能够一一毛孔里出现无数的佛刹和无数的佛;在人间比较低的境界里,佛跟人一模一样,在人间走路、托钵、化缘、吃饭,在这样的境界里,佛才入涅槃。因此,在此段请佛住世的经文里,没有讲到很广大的境界,此境界低到没有种种菩萨围绕,因为在菩萨看来,佛在人间入涅槃只是应化身的示现,是一种假象,没有必要来人间请佛不要入涅槃。在菩萨的境界中,佛是没有入涅槃的。
"及诸菩萨、声闻、缘觉、有学、无学,乃至一切诸善知识,我悉劝请莫入涅槃",以及所有的菩萨、声闻、缘觉,初果、二果、三果、阿罗汉果的圣人,甚至所有的善知识,我都劝请他们不要入涅槃。
"经于一切佛刹极微尘数劫,为欲利乐一切众生",希望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如来,不要入涅槃,继续留在人间无数劫来利益众生,这样的请诸佛
住世。我不只请诸佛住世,甚至那些修学有成就的圣者、任何修学有成就者、会说法度化众生的善知识,都尽量地请他们住世,这是为了利益众生的缘故。
经文: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劝请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在请转*轮和请佛住世的两个行愿所面对的境界差别很大,原因是在大菩萨的境界中没有涅槃,在凡夫的境界中才有涅槃这回事。因此,在修习请佛住世的行愿的时候,不可以请在一一毛孔中的无量佛刹中的无量数佛不要进入涅槃,因为在那种菩萨的境界里是没有这一回事的。
什么叫做佛进入涅槃呢?所谓涅槃,是修行者努力修行,只剩下一次的生死轮回,在最后一生了结以后,不再出现轮回的现象了,我们就说这位修行者证入涅槃。这样的证入涅槃是站在我们众生迷惑世间,认为有一个我,认为我在世间很苦,前世造业,今世有出生而说的。人不可能知道有轮回,但是有神通的凡夫、鬼神、天人都会看到自己生死轮回的情形:前世是某某人,今世做天人,下一世去做狗……他认为有一个众生在轮回中来来去去,生了又死,死了又生。因为这轮回只是迷惑而有的现象,所以佛说修行觉悟后,可免掉此生死轮回。因此,佛就教导众生修行,其修行证悟后,就放下这些烦恼执著,不再执著有一个"我",不再执著我在生死、我在轮回,了结了生死轮回,不再轮回,就是涅槃。
涅槃又有不生不灭的意思。我们认为世间有东西生起来,有东西消失,但是在涅槃的境界中,是没有东西生起来,没有东西消失,所以涅槃又叫做不生不灭。对于一个有生死轮回的世间人,我们说要修行,要入涅槃;对于一些已经解脱自在的菩萨们来说,他们所看到的并不是如此,其所见的一切都是心的变化,心变化出此世间,心变化世间里的一切境界。当我们凡夫看到自己的心在变化,就以为真的有一个众生在
里面来回生死;当大菩萨知道是心的变化时,他们就知道没有所谓的"我"在里面,没有一个"我"在轮回。既然没有我在生死轮回,也没有所谓涅槃可以进入了。因此,在大菩萨的境界里,涅槃跟生死都不可得,但是对于一些执著有生死的人,他们就说:我要进入涅槃。当一个人修行证得阿罗汉果以后,他不会说:我要进入涅槃。因为他也看到生死跟涅槃是没有差别的。对于一个迷惑的人,他认为生死跟涅槃有差别,在这种境界里,我们就要请佛、菩萨、阿罗汉、一切善知识久住世间,其实这是我们的迷惑与执著。比方说,如果你对一个人有好感,或认为他对社群有贡献,当他死时,你会觉得很可惜,但是以佛法来说,没什么嘛,他有因缘到另外一个地方,继续利益众生嘛,为什么要长期跟你在一起呢?我们众生执著,一定要他留下来,既然如此,这些圣人更应该请住世间啰,所以我们要请佛不要入涅槃,请菩萨、声闻……不要入涅槃。
根据南传佛教的说法,涅槃可分为两种:有余涅槃和无余涅槃。阿罗汉已没有因烦恼而产生的苦,然而生、老、病、死的现象还在--行苦,这是他的苦报,不能避免。所以阿罗汉会在大热天流汗而发痒,也会难受而擦一擦汗,牙痛或给蚊子叮了,也会感受到痛。阿罗汉的身心还有活动,没有了结,还是有苦,叫做有余涅槃。当阿罗汉今生果报受尽,这一生死了,不再来受生,身心活动不再延续,将来不再受生死之苦,所以阿罗汉的死又叫做"无生",那才是真正的一了百了,叫做无余涅槃。
8、常随佛学
经文:复次,善男子,言常随佛学者。
普贤十大行愿的第八行愿是常随佛学。佛所做过的事情、所修过的万行,我们都去学习,即佛从过去发心开始修道,然
后修成菩萨,最后成佛,成佛了继续度化众生……这一切都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经文:如此娑婆世界毗卢遮那如来,从初发心精进不退,以不可说不可说身命而为布施;剥皮为纸,析骨为笔,刺血为墨,书写经典,积如须弥。
此处例举娑婆世界的毗卢遮那如来,原因是毗卢遮那如来是报身佛,此是佛觉悟最圆满的果报身。所有的修行者成佛都有三身,即应化身、报身和法身,其中法身遍法界虚空,没有相貌、处所,佛要显现的地方,就能让你知道佛的存在。佛的报身有一定的处所,很多菩萨知道佛的报身所在处;佛报身的处所很庄严,有很多光明,因此,在报身净土中只有一佛。为什么?因为只有那么一佛,就足够让所有世界有神通的众生看到、知道。在凡夫的世间,是用能力有限的肉眼来看东西;你看我,我看你,我们也用这两只眼睛来看佛,因此境界很小。在境界很小的地方,佛就要在很多地方变现成佛,所以要有很多应化身佛。毗卢遮那如来是菩萨成佛的时候,最先完成的报身佛;应化身佛是不同的众生在不同因缘底下,才出现的佛。我们人间需要看到那样的身相,佛就用八十岁的人身应化出现;在另外有人住的地方,现在可能有佛出现在那边。就是说,众生的境界太小了,佛就要出现很多身相,不然众生看不到。假设你要度化细菌,你不可以用人身去作这项工作,必须要变现成细菌才可度化它们。佛就是用应化身来度化人,这应化身还不是很圆满,真正圆满的是佛的报身,因此,此处以报身佛来说。从凡夫开始发心,到成就报身为止,我们全都要向佛学习。
"从初发心精进不退,以不可说不可说身…
《普贤菩萨行愿品(广超法师讲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