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堂都很小,以中國佛教的方式來禮敬佛就可以了。這些都是禮敬佛時身體的行爲。
我們去廟堂看見佛像,在禮敬佛時,口中要念:禮敬本師釋迦牟尼佛,同時還要觀想佛站在我們的面前,然後才頂禮下去,並不是禮敬那尊佛像,這樣才算完成了禮敬佛的身口意的儀軌,這是正信佛教徒所必須知道的,但是以這樣的方式禮敬諸佛,跟以下的普賢十大行願中的禮敬諸佛完全不一樣。
經文: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叁世一切佛刹極微塵數諸佛世尊。
我在開始禮敬佛時,知道所禮敬的並不是眼前這一佛而已;我的禮敬是非常廣大的,從法界開始,禮盡佛在人間示現的應化身、摩醯首羅天宮的莊嚴報身淨土中的報身和法界中的法身。
有人說法界就是心,即衆生的心、佛的心,一切心都沒有差別,它顯現世間的萬法,稱爲法界心,也稱爲法界一心,有
些人把它稱爲一真法界。法界之意是:一切法都從那邊顯現出來,好像眼根所對的外境叫做色塵,眼根也叫做眼界,色塵也叫做色界;從中生起眼識,這樣去知道世間。法界包含了眼、耳、鼻、舌、身、意的一切法,也包括了佛、凡夫、世間一切物質。它們全都是從法界中顯現出來,顯現中有種種虛空、空間、種種物質、種種衆生、若幹等心。
現在我所禮敬的是從法界所變化出的無量無邊的虛空界中的無數過去、現在、未來的佛,稱爲十方叁世諸佛,無數的佛土中有無數的佛。
經文:我以普賢行願力故,深心信解,如對目前。悉以清淨身語意業,常修禮敬。
我以普賢十大行願的願力,心非常決定、肯定的相信,而且了解、確實有這麼一回事。"如對目前",法界中的虛空界,虛空界中過去、現在、未來十方一切佛土中的佛世尊,就像全都出現在他的眼前一模一樣。這是普賢菩薩的境界,不是我們凡夫的境界,凡夫的眼睛一次只能看一個界。比方說,如果現在我們的眼睛看眼前的東西,就沒辦法看太空的東西,沒辦法看顯微鏡裏的東西,即只能看現前的境界;有神通的人眼前能夠看到我們所看到的東西,同時也能夠看到我們所看不到的東西。好像有些人在一個地方看到鬼,我們卻沒有看到,這其實就是等于說,他的眼睛除了看到我們的眼界所看的境界以外,還能看到我們眼界所看不到的另外境界;這顯示他的眼睛能夠看到一個界以上的境界。有些人的神通能夠看穿牆壁,看到很遠的地方,那他的境界就更廣了。現在,普賢菩薩的境界就是在眼前所有十方虛空過去、現在、未來一切佛都現前。這種情形是可以發生的,只是衆生迷惑辦不到。
好像,當你一心一意很投入地看電影,銀幕上的影像就是你現前的境界,在那個時候,旁邊的人在做什麼,你都不知道,但是有一些人可以很專心地看戲,又可以注意身邊的事物。我用這個例子,比喻他們看到了兩個境界。這個比喻雖然是
不恰當的,但是讓你了解:當你一心投到銀幕上的時候,你忘記身邊的境界,你只知道銀幕上的境界;當你不專注在銀幕上的時候,你同時就可以看兩方面的事物。我們衆生的業報,使到我們都沒有看過去無量的業的境界,只專注看現在所看的境界。我們不相信能夠知道現在以外的境界,因爲我們的心執著現前的境界,認爲這是不可能的。普賢菩薩沒有這些執著,他知道這一切都是心的顯現,那他的心就不執著,也不以眼前的某一個境界爲界了。
再打個比喻:當你走過賣電器的商店,有叁架電視機播放第八波道、第五波道、首選波道的節目,你一眼看過去都知道這叁個波道的節目的存在,但是我們衆生的業力,如果你要專心觀看,只能觀看一個波道的節目;如果我們想要同時觀看叁個波道的節目,是辦不到的。因爲我們的業習執著而辦不到,所以我們對現前境界也是辦不到,只能看一個境界,而我們不知道只要放下我們的業習執著就辦得到。所以我們要相信普賢菩薩說:我以普賢行願力故,深心信解,如對目前。爲什麼?因爲當我們禮敬佛,並不是禮敬眼前那尊佛的塑像,而是觀想佛出現在我們的前面,然後禮敬。
"悉以清淨身語意業,常修禮敬",我們平時在禮敬時,每次只觀想某一佛而已,如果你要修普賢十大行願,就要一次觀想所有十方叁世諸佛都出現在我們前面,我們不要參雜其他的念頭,一心專注地,恭敬至誠地,以清淨的身語意業,經常不斷地修習禮敬諸佛。
經文:一一佛所,皆現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身,一一身遍禮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佛。
極微塵數,是有如原子那麼多的數目,就是無量無數的意思。我先觀想現出無量無數的佛世界,然後觀想我出現在無量無數的佛面前;在每一佛的面前,出現無量無數的我,每一個我在禮敬無量無數的佛,就是以這樣廣大的境界來禮敬諸佛。這是普賢行願所要行的禮敬諸佛。
經文:虛空界盡,我禮乃盡;以虛空界不可盡故,我此禮敬無有窮盡。
修學普賢十大願王的人,要做到在所有的虛空界都去禮敬諸佛,都去完成這個行願;因爲虛空界是無量無邊的,所以我這個禮敬諸佛的行願都到無量無邊的世界去做。其實這段經文的意思是:不管你是菩薩,或是剛發菩提心的凡夫,不管你到任何地方,都要完成這個禮敬諸佛的行願。
經文:如是乃至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禮乃盡;
乃至有衆生的地方,我也要做這個禮敬,到沒有衆生的地方爲止,乃至沒有衆生出現了,衆生煩惱盡,乃至沒有煩惱衆生的地方,我禮敬諸佛的行願才完成。意思是,我修習普賢十大願中的禮敬諸佛,原意是爲了成佛救度衆生,因此,我的心願是一心一意要到任何有衆生、有煩惱的地方修習這普賢十大願。
經文:而衆生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我此禮敬無有窮盡。
不管在任何地方、在任何有衆生的地方,我都要去實踐普賢十大願,乃至于有衆生造業、衆生有煩惱的地方,我都要去實踐普賢十大願。這樣的一個願望,從凡夫發菩提心開始,是一種觀想,如果修到普賢菩薩的境界,即修到完成普賢菩薩的德行時,就不只是觀想,願力就結果,真的能夠做到了。我們要有信心,自認也能這樣禮敬諸佛,以後就可以完成普賢菩薩的境界。因此,普賢菩薩說,一定要深心信解,如對目前,這是非常重要的。爲了使你們生起堅固的信心,我再爲你們重複解釋所謂境界的問題。
依據《華嚴經》的說法,所謂的佛、菩薩、阿羅漢、凡夫都是我們的心造作的。我們的心去作佛、菩薩、阿羅漢、凡夫,
同時心也顯現其所作的那個境界裏的一切境像。這一切在我們凡夫的感覺中,都是過去業力顯現。因爲我們凡夫迷惑,只執著某一道業,在裏面完成一生。我們執著眼前的境界,是屬于空間、物質裏面的境界。佛、菩薩、阿羅漢再也不執著眼前的境界,就知道一切都是心所幻化變出來的;這個能變化的心,是沒有分你、我、他的。這沒有界限的心,是諸佛、菩薩,乃至凡夫都具有,而我們不知道。這樣的一個心即是法界,從法界幻化出佛、菩薩、阿羅漢、凡夫,還有他們的境界;本是一片光明幻化,有如電影中的光影變化其中本無時間、空間及人我的差別。阿羅漢不再執著虛幻的境界,心就回歸常寂光土,在一片光明中,沒有分你、我、他,他也不再執著虛空境界,那個時候,阿羅漢就在涅槃的常寂光土裏。因爲阿羅漢害怕虛空界裏的生死輪回,他就呆在常寂光土裏,再也不幻化了。佛和阿羅漢一樣,也在常寂光土裏,即在一片種種光明中,但是佛非常清楚,在這片光明中可以變化出種種境界,就在幻化的種種境界中示現度化衆生。因此,佛就可以隨其所幻化的光明中去度化衆生,這是佛不執著在常寂光土、虛空界裏,佛知道一切都是心的變化,就在這光明變化裏,示現種種度化衆生的事業,而這種行爲,這種度化衆生的方式,佛的心是如如不動的,佛並沒有跑進我們迷惑在其中而以爲實有的虛空界裏,此即是佛的不可思議境界。菩薩則在虛空界與常寂光土的境界中兩頭跑,還不能像佛那樣能在常寂光土內如如不動的示現,這是菩薩的道行不夠。因爲他們的道行高低不一樣,有種種差別,他們所了解的境界就不一樣,這就是《華嚴經》裏所說的種種境界。
《華嚴經》說,佛的不可思議境界就是在光明中變化,所以佛要讓一些初發心的菩薩知道,就在他們面前放光,每一道光中出現不同的佛土,讓菩薩看到佛在佛土裏度化衆生。當菩薩的某些障礙沒有了,就看到佛放光。其實,佛是無時無刻都在光中度化衆生,而我們衆生看不到,這是境界的差別。我們明白了這一點,就要相信我們有這樣的能力,也有與佛一樣的光明,我們現在就在光明中,看到現前的世界,只不過我們執著在這個世界罷了。如果你要修行普賢菩薩的十大
行願中的禮敬諸佛,就要有此信心,觀想你能夠變化無量無數的身出現在佛的面前,禮敬無盡無數的佛,這樣就可修到普賢菩薩的境界;反之,則辦不到了。
關于"深心信解,如對目前",這又關系到衆生的因緣,有些衆生聽了不信,有些衆生相信,但認爲辦不到,那就很難修習了。普賢十大行願中的第一願就說"深心信解,如對目前",絕對是如此,因爲這是真實的境界。你不相信自己,認爲自己沒有能力,那就辦不到,所以你一定要絕對相信心有變現一切的能力。當我們造業來做人的時候,就是心裏業的顯現、變現出來的;當我們造惡業,受到地獄的果報也是我們的心顯現出來的。現在你所看到的一切,其實是你執著的心的顯現,可是你不了解心有能力讓你看到這個樣子。如果你相信你無量劫以來生死輪回,其實就等于相信你的心無量劫以來變化出無量無邊的事。你的業就是你個人的心,它跟別人無關。你的心在變化、在做,可見你的心能變天、變地獄、變人間等各種衆生。你看它多了不起、多厲害,你竟然…
《普賢菩薩行願品(廣超法師講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