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普贤菩萨行愿品(广超法师讲解)▪P5

  ..续本文上一页命通:"宿"是过去的意思。知道自己与众生过去世的业报,从何处来。

  5、漏尽通:"漏"是还有烦恼的意思;"漏尽"是断除所有的烦恼。漏尽通是知道自己与他人内心解脱生死烦恼的情形。

  这些都超越了人的能力。前五通外道也能修获,漏尽通是佛与一切阿罗汉必有;六神通有深浅不同,唯有佛才能究竟圆满。

  现在要为你们讲解的《普贤行愿品》中所教导的修法、所观想的境界,就超越我们人类的能力。佛说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等时间的观念,是我们众生迷惑的境界的一种认识。过去、现在、未来都不可得,不但是不可得,对于那些神通自在的大菩萨们,能够把过去、现在、未来颠倒过来,也能够把它们挤在一念里出现,这又是我们不能想象的。我们认为时间是一分、一秒不断地向前进,这些都是错误的。这究

  竟是怎么一回事?

  让我们先来看"业"。我们大家都是佛教徒,相信业力因果,那就无需我再费唇舌来说明。我们众生造了无量无边的业,有很多的业力果报,今天眼前所见到的一切,这包括了我们的身体、心念、烦恼,现在拥有的智慧、能力,所坐的椅子以及所看到的佛像,都是我们过去业力果报所成就,以及现世所做的无量无边的种种业所带来的。我们有这样多的业,为什么不是一下子全都出现?那就跟我们的执著有关了。你们有没有注意到,如果有一个人很喜欢一样东西,当那样东西在他的眼前出现的时候,期间必然有一段非常短促的时间,他被那样东西迷住,什么都不知道,只在那边想着有关那样东西的事物。这就好像当你们来到净名佛学社时,看到这尊佛像,当时什么都没想,整个心全都投入在其中,只想有关这尊佛像的事。这事件说明,我们众生在每一念里都执取现前境界,思维、回忆与它有关的事物,其他的事就不去注意了。这些境界一个接着一个出现,就形成了你生活中的一天、一月和一年,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过去,这就是业的显现。如果我们都相信眼前的果报,所享用的、所拥有的一切都是业报所带来的话,你就必须相信现前的每一念,每一刹那的境界,就是业的显现。业的如此显现,让我们觉得我们生活在世间,然后就以为真的有世间。

  根据佛说,世间是一个幻相,我们自以为是真的。当心如此迷惑时,佛以做梦来形容,一个人在梦中所见都以为是真的,梦醒时才知道那只不过是一场梦。这场梦不能说是有,也不能说是没有,但是却很肯定的是,这场梦是心在作用而显现,不是有个真实的境像。那么,我们现前的世间是心在作用,而业报使到我们的心在现前的境界中作用。我们有无量无边的业,心去捕抓这些业使它现前,然后就认为这就是我们的现在。以佛法来说,我们现前所见的一切,并不完全是我们的现在。很简单,以我现前来说,我现在坐在这里,等一下就回精舍了;回精舍后,就看到我要睡觉的那张床。现在那张床还在吗?大家都认为还在。它虽然不在我现前的境界,但是它还在作用中。你无量无边的业也就是如此,它们都在

  作用中,但是并不在你现前的境界。我们的心将业兑现时,作了选择,执著要看的东西,它就去看,这样一个接着一个形成了你一分、一秒的生活。而你每一分、每一秒现前的境界,只不过是你在业里面,拿一部分来眼前看,就认为这才是你的生活、你的现在。所以现在你拿这边的境界来看,等一下,你拿家里那张床来看。如果你不拿来看的时候,那张床还是活动的。就是这么一回事,但是你并不是这样看,你是说,下课了,你从这里回家,然后睡在那张床上。如果你放下对这个业现前境界的执著,就有能力在一念之中,看完所有业的境界。就是说,因为你一直捕抓现前的境界,认为它们一个接着一个出现,就不承认自己有能力一下子看完所有的业。

  以佛来说,佛能够一念知道三千大千世界一切法,而我们也有此能力,但是我们一直执迷在现前境界里,以为这才是,其他的不是。如果你明白了此原理,以后你在修普贤十大行愿时,你要相信你的心有此能力,你的观想能够成就,以后你一念就能够出现在十方佛的面前。因为这些都在你的业境界中,只要你不执著其中某个,它们就可以全都出现。有些人有宿命通,能够知道人的前世,这是因为他能够不去执著现前的境界,去拿其他时间的境界来看。此道理很简单,一点也不玄妙,整个关键是我们执著现前的每一念,把它们当成是真实的,其他的被我们排挤掉。虽然你把它们排挤掉,但是它们仍然在我们的业里、心里继续活动。

  比方说,有些修弥陀净土法门的人,在此念阿弥陀佛,观想极乐世界,其实当他那样做时,其心是在造与极乐世界相关的业,然后在极乐世界的境界中,当时他的莲花就慢慢地生长。如果他修得够好,当他临命终时往生极乐世界,莲花就开了。也就是说,当他往生极乐世界时莲花已经开了的话,肯定那朵莲花不是忽然来的,而是他在娑婆世界的时候用心慢慢地种的。你看,他竟然能够在娑婆世界慢慢地种极乐世界的那朵莲花,奇怪吗?其实也没什么奇怪,都是在心里做。如此修行成就后,他拿现前的境界来看,看到极乐世界那朵莲花,他就出生了。喔,就是那么一回事!

  你今生在新加坡出世、新加坡的境界、你的母亲、你母亲怀胎、你在母亲的胎里、你出世……是不是等你出世后,这些境界才出现呢?也不是。让我们把它们颠倒来看:现在你在这里做人,假设明年你死了,在另外一个地方出世,你现在所做的一切事,就在影响着你明年出世的行为--你的父母亲互相认识了、布置新房、筹备婚礼、举行婚礼、准备生子、时间到你就出世……这一切行为都跟你的业有关系,到时你就投胎,出生在新加坡了。也就是说,你出世的那一天,不过是你拿无量的业海中,跟你父母有关的境界来看,在这之前你不看他们怎样生活。我们现在只看这个佛堂,其他的不看,一个有神通的人就能够看,我们执迷在里面就看不到。如果你相信你的心、你无量无边的业、心念的种种作用,是能够随时任选一个境界来看的,但是你迷惑、执著,只看眼前的一切,认为这才是真实,因此,你认为有很多东西不可能。

  根据佛说,佛、众生与心的境界是没有差别的,《华严经》更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我们众生心的作用跟佛心的作用,都是同样心的作用,是没差别的。因此,佛说你也能够跟佛一样修行、证悟,所以当我们具有这样的信心,《普贤行愿品》里所讲的一些观想的做法,你就可以去修、去做,这样你就可以成就。千万不要说:"哎哟!这是假想的,这是幻想的,不懂是真是假的!"我们要相信一切都是心做成的,不要产生怀疑!

  普贤菩萨从开始发心修行,直到成为法身大士(即要成佛的菩萨),都在修习这十大行愿。我们通常把它称为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在这十大行愿中,有"行"和"愿"两件事:"行"是要努力去实践实行,以完成所要做的事情;"愿"是心中的志愿,即心想要完成的事情。

  

  经文:善财白言:大圣,云何礼敬乃至回向?

  善财童子问:"大圣,什么是礼敬諸佛,乃至普皆回向?"

  

  二、个别解释大愿

  

  1、礼敬诸佛

  

  经文:普贤菩萨告善财言:善男子,言礼敬诸佛者。

  

  普贤菩萨告诉善财童子说,第一大行愿--礼敬诸佛是怎么一回事。所谓礼敬,就是好像现今莘莘学子在学校修学世间的学识,上课时向老师说的三部曲--起立、行礼、坐下中的"行礼",这是学校教育中德智的一部分,也是一个很简单的敬礼。古代人们要向老师学习手艺或知识,除了要供奉老师外,同时还要虔诚地礼敬老师,所谓"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如此恭敬地敬礼老师。古代人尊师重道,学习佛法时,就更加虔诚地礼敬法师;现代修学佛法者,对于礼敬法师根本就谈不上。有些自以为学问很好、受高深教育的大学生、学习了很多佛法的大居士,认为出家人算得了什么,在这一类居士的心目中只礼敬佛,除佛以外,就全都没值得他礼敬的了。

  为什么我们要礼敬诸佛?我们世间人心中感激一个人,或是感激一些鬼神,都会去拜,去礼敬。那么,身为佛教徒的我们,不但对佛要有恭敬心,更要生起非常感激的心来礼敬佛。为什么?因为佛经无量劫修苦行悟道,都是为了众生;佛降生人间是非常难得的;佛的种种功德、德行、智慧使到我们都想顶礼佛,我们要以此种心情来礼敬佛。对于礼敬诸佛,我们要认识到也有些人去到庙里看到什么都拜,他们拜佛、菩萨、鬼神的心是一律平等的,他们礼敬有神通,超过人能力的鬼神,如此的敬礼者,是不包括在学习普贤行愿之数。

  修学普贤行愿者,最基本最基本的条件,即是要发菩提心、发愿、成佛、度化众生。如果这些都还没做到,他就不可能有心要修习普贤行愿。一个人既然发菩提心要成佛、度化众

  生,必然对佛菩萨有相当的了解,那么,他以了解所生起的恭敬心的礼敬,并不是一般那些迷神通者那样的礼敬。所以我们每次一到佛堂,看到佛像就一心一意地顶礼。我们是以尊敬老师,尊敬佛的品德的心情来礼敬。如此礼敬时,身口意行为是非常重要的。

  佛教起源于印度,流传到世界各国后,基于不同国家的风俗、习惯而以不同的方式礼敬佛。中国佛教徒礼敬佛时,是站着合掌于胸前,拜下去,然后站起来,如此三拜后,还来个问讯;藏传佛教是以五体投地,整个身体扑在地上,手伸出去接佛的足,如此顶礼佛,叫做大礼拜;南传佛教是以跪着,然后拜下去,不站起来,如此三拜顶礼佛。

  根据佛经的记载,最恭敬的是藏传礼佛的方式,甚至头发都要铺在地上,让佛踏在上面走过。古代的男、女都留长头发,所以他们有这样的条件来礼敬佛;同时,要以最恭敬的大礼拜方式来礼敬佛,也要有场地空间,新加坡的庙…

《普贤菩萨行愿品(广超法师讲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