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普賢菩薩行願品(廣超法師講解)▪P5

  ..續本文上一頁命通:"宿"是過去的意思。知道自己與衆生過去世的業報,從何處來。

  5、漏盡通:"漏"是還有煩惱的意思;"漏盡"是斷除所有的煩惱。漏盡通是知道自己與他人內心解脫生死煩惱的情形。

  這些都超越了人的能力。前五通外道也能修獲,漏盡通是佛與一切阿羅漢必有;六神通有深淺不同,唯有佛才能究竟圓滿。

  現在要爲你們講解的《普賢行願品》中所教導的修法、所觀想的境界,就超越我們人類的能力。佛說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等時間的觀念,是我們衆生迷惑的境界的一種認識。過去、現在、未來都不可得,不但是不可得,對于那些神通自在的大菩薩們,能夠把過去、現在、未來顛倒過來,也能夠把它們擠在一念裏出現,這又是我們不能想象的。我們認爲時間是一分、一秒不斷地向前進,這些都是錯誤的。這究

  竟是怎麼一回事?

  讓我們先來看"業"。我們大家都是佛教徒,相信業力因果,那就無需我再費唇舌來說明。我們衆生造了無量無邊的業,有很多的業力果報,今天眼前所見到的一切,這包括了我們的身體、心念、煩惱,現在擁有的智慧、能力,所坐的椅子以及所看到的佛像,都是我們過去業力果報所成就,以及現世所做的無量無邊的種種業所帶來的。我們有這樣多的業,爲什麼不是一下子全都出現?那就跟我們的執著有關了。你們有沒有注意到,如果有一個人很喜歡一樣東西,當那樣東西在他的眼前出現的時候,期間必然有一段非常短促的時間,他被那樣東西迷住,什麼都不知道,只在那邊想著有關那樣東西的事物。這就好像當你們來到淨名佛學社時,看到這尊佛像,當時什麼都沒想,整個心全都投入在其中,只想有關這尊佛像的事。這事件說明,我們衆生在每一念裏都執取現前境界,思維、回憶與它有關的事物,其他的事就不去注意了。這些境界一個接著一個出現,就形成了你生活中的一天、一月和一年,如此日複一日,年複一年地過去,這就是業的顯現。如果我們都相信眼前的果報,所享用的、所擁有的一切都是業報所帶來的話,你就必須相信現前的每一念,每一刹那的境界,就是業的顯現。業的如此顯現,讓我們覺得我們生活在世間,然後就以爲真的有世間。

  根據佛說,世間是一個幻相,我們自以爲是真的。當心如此迷惑時,佛以做夢來形容,一個人在夢中所見都以爲是真的,夢醒時才知道那只不過是一場夢。這場夢不能說是有,也不能說是沒有,但是卻很肯定的是,這場夢是心在作用而顯現,不是有個真實的境像。那麼,我們現前的世間是心在作用,而業報使到我們的心在現前的境界中作用。我們有無量無邊的業,心去捕抓這些業使它現前,然後就認爲這就是我們的現在。以佛法來說,我們現前所見的一切,並不完全是我們的現在。很簡單,以我現前來說,我現在坐在這裏,等一下就回精舍了;回精舍後,就看到我要睡覺的那張床。現在那張床還在嗎?大家都認爲還在。它雖然不在我現前的境界,但是它還在作用中。你無量無邊的業也就是如此,它們都在

  作用中,但是並不在你現前的境界。我們的心將業兌現時,作了選擇,執著要看的東西,它就去看,這樣一個接著一個形成了你一分、一秒的生活。而你每一分、每一秒現前的境界,只不過是你在業裏面,拿一部分來眼前看,就認爲這才是你的生活、你的現在。所以現在你拿這邊的境界來看,等一下,你拿家裏那張床來看。如果你不拿來看的時候,那張床還是活動的。就是這麼一回事,但是你並不是這樣看,你是說,下課了,你從這裏回家,然後睡在那張床上。如果你放下對這個業現前境界的執著,就有能力在一念之中,看完所有業的境界。就是說,因爲你一直捕抓現前的境界,認爲它們一個接著一個出現,就不承認自己有能力一下子看完所有的業。

  以佛來說,佛能夠一念知道叁千大千世界一切法,而我們也有此能力,但是我們一直執迷在現前境界裏,以爲這才是,其他的不是。如果你明白了此原理,以後你在修普賢十大行願時,你要相信你的心有此能力,你的觀想能夠成就,以後你一念就能夠出現在十方佛的面前。因爲這些都在你的業境界中,只要你不執著其中某個,它們就可以全都出現。有些人有宿命通,能夠知道人的前世,這是因爲他能夠不去執著現前的境界,去拿其他時間的境界來看。此道理很簡單,一點也不玄妙,整個關鍵是我們執著現前的每一念,把它們當成是真實的,其他的被我們排擠掉。雖然你把它們排擠掉,但是它們仍然在我們的業裏、心裏繼續活動。

  比方說,有些修彌陀淨土法門的人,在此念阿彌陀佛,觀想極樂世界,其實當他那樣做時,其心是在造與極樂世界相關的業,然後在極樂世界的境界中,當時他的蓮花就慢慢地生長。如果他修得夠好,當他臨命終時往生極樂世界,蓮花就開了。也就是說,當他往生極樂世界時蓮花已經開了的話,肯定那朵蓮花不是忽然來的,而是他在娑婆世界的時候用心慢慢地種的。你看,他竟然能夠在娑婆世界慢慢地種極樂世界的那朵蓮花,奇怪嗎?其實也沒什麼奇怪,都是在心裏做。如此修行成就後,他拿現前的境界來看,看到極樂世界那朵蓮花,他就出生了。喔,就是那麼一回事!

  你今生在新加坡出世、新加坡的境界、你的母親、你母親懷胎、你在母親的胎裏、你出世……是不是等你出世後,這些境界才出現呢?也不是。讓我們把它們顛倒來看:現在你在這裏做人,假設明年你死了,在另外一個地方出世,你現在所做的一切事,就在影響著你明年出世的行爲--你的父母親互相認識了、布置新房、籌備婚禮、舉行婚禮、准備生子、時間到你就出世……這一切行爲都跟你的業有關系,到時你就投胎,出生在新加坡了。也就是說,你出世的那一天,不過是你拿無量的業海中,跟你父母有關的境界來看,在這之前你不看他們怎樣生活。我們現在只看這個佛堂,其他的不看,一個有神通的人就能夠看,我們執迷在裏面就看不到。如果你相信你的心、你無量無邊的業、心念的種種作用,是能夠隨時任選一個境界來看的,但是你迷惑、執著,只看眼前的一切,認爲這才是真實,因此,你認爲有很多東西不可能。

  根據佛說,佛、衆生與心的境界是沒有差別的,《華嚴經》更說:"心、佛、衆生叁無差別。"我們衆生心的作用跟佛心的作用,都是同樣心的作用,是沒差別的。因此,佛說你也能夠跟佛一樣修行、證悟,所以當我們具有這樣的信心,《普賢行願品》裏所講的一些觀想的做法,你就可以去修、去做,這樣你就可以成就。千萬不要說:"哎喲!這是假想的,這是幻想的,不懂是真是假的!"我們要相信一切都是心做成的,不要産生懷疑!

  普賢菩薩從開始發心修行,直到成爲法身大士(即要成佛的菩薩),都在修習這十大行願。我們通常把它稱爲普賢菩薩的十大願王。在這十大行願中,有"行"和"願"兩件事:"行"是要努力去實踐實行,以完成所要做的事情;"願"是心中的志願,即心想要完成的事情。

  

  經文:善財白言:大聖,雲何禮敬乃至回向?

  善財童子問:"大聖,什麼是禮敬諸佛,乃至普皆回向?"

  

  二、個別解釋大願

  

  1、禮敬諸佛

  

  經文:普賢菩薩告善財言:善男子,言禮敬諸佛者。

  

  普賢菩薩告訴善財童子說,第一大行願--禮敬諸佛是怎麼一回事。所謂禮敬,就是好像現今莘莘學子在學校修學世間的學識,上課時向老師說的叁部曲--起立、行禮、坐下中的"行禮",這是學校教育中德智的一部分,也是一個很簡單的敬禮。古代人們要向老師學習手藝或知識,除了要供奉老師外,同時還要虔誠地禮敬老師,所謂"一日爲師,終生爲父。"如此恭敬地敬禮老師。古代人尊師重道,學習佛法時,就更加虔誠地禮敬法師;現代修學佛法者,對于禮敬法師根本就談不上。有些自以爲學問很好、受高深教育的大學生、學習了很多佛法的大居士,認爲出家人算得了什麼,在這一類居士的心目中只禮敬佛,除佛以外,就全都沒值得他禮敬的了。

  爲什麼我們要禮敬諸佛?我們世間人心中感激一個人,或是感激一些鬼神,都會去拜,去禮敬。那麼,身爲佛教徒的我們,不但對佛要有恭敬心,更要生起非常感激的心來禮敬佛。爲什麼?因爲佛經無量劫修苦行悟道,都是爲了衆生;佛降生人間是非常難得的;佛的種種功德、德行、智慧使到我們都想頂禮佛,我們要以此種心情來禮敬佛。對于禮敬諸佛,我們要認識到也有些人去到廟裏看到什麼都拜,他們拜佛、菩薩、鬼神的心是一律平等的,他們禮敬有神通,超過人能力的鬼神,如此的敬禮者,是不包括在學習普賢行願之數。

  修學普賢行願者,最基本最基本的條件,即是要發菩提心、發願、成佛、度化衆生。如果這些都還沒做到,他就不可能有心要修習普賢行願。一個人既然發菩提心要成佛、度化衆

  生,必然對佛菩薩有相當的了解,那麼,他以了解所生起的恭敬心的禮敬,並不是一般那些迷神通者那樣的禮敬。所以我們每次一到佛堂,看到佛像就一心一意地頂禮。我們是以尊敬老師,尊敬佛的品德的心情來禮敬。如此禮敬時,身口意行爲是非常重要的。

  佛教起源于印度,流傳到世界各國後,基于不同國家的風俗、習慣而以不同的方式禮敬佛。中國佛教徒禮敬佛時,是站著合掌于胸前,拜下去,然後站起來,如此叁拜後,還來個問訊;藏傳佛教是以五體投地,整個身體撲在地上,手伸出去接佛的足,如此頂禮佛,叫做大禮拜;南傳佛教是以跪著,然後拜下去,不站起來,如此叁拜頂禮佛。

  根據佛經的記載,最恭敬的是藏傳禮佛的方式,甚至頭發都要鋪在地上,讓佛踏在上面走過。古代的男、女都留長頭發,所以他們有這樣的條件來禮敬佛;同時,要以最恭敬的大禮拜方式來禮敬佛,也要有場地空間,新加坡的廟…

《普賢菩薩行願品(廣超法師講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