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時是靠想象、分析的。比方說,我們觀察身體的無常動作,有些人講:"哎呀!我的手一動,就無常了嘛;手一直換來換去,我就知道它的無常了嘛;再要觀什麼呢?還不是那個無常!"這種人就是不懂得觀與思惟的不同。觀並非思惟,觀是現前看到、觀察到;現前觀察的當時,不加上任何道理,這叫做觀。什麼是不加上任何道理呢?就是你親自看到就是這個樣子,而它成爲你的道理。比方我跟你說,汽車的輪子在轉,汽車就可以走,我這樣講是道理。如果你親眼看到汽車的輪子在轉的時候,把汽車轉向前去,我說你親自看到、觀察到。你不用講什麼道理,你親自看到發生那件事情。佛法就是在講世間的真相,真的發生那樣的一件事,並非道理而已。那麼,我們要觀察佛法所講的道理,要觀察到真的看到在發生那件事情,並非在道理上明白那件事。因此,在修觀的時候,不允許思考,要去觀察。爲了完成這件事情,有時一句佛法,可以讓你觀察一天、一個星期,乃至一個月。比方說,觀生滅,你一整天就在觀察身上的一切、心念的一切,每件事情在發生的生滅。意思是說,你要看到誰在生滅?而並非知道生滅的道理。比方說,我一個念頭跑出來了,我看到它生;然後那個念頭消失了,我看到它滅了。又比方說,我坐在這裏,心中想看那幅圖畫,想要看的心生起來了,我要看到這個心念出來--生;後來我不想看那幅圖畫了,我要看到那個心念消失掉--滅。這樣,我就看到那個心在生,心在滅,而不是我明白心的生滅
道理。
在四念處的身、受、心、法四樣事情中,我們都可以看到佛法所說的苦、空、無常、無我的真理。我再叁說明:真理並非思考,而是現前讓我們看到。我們可以發現到真理、看到真理,我們也可以思惟、思考真理。但是在修觀的時候,不是去思惟真理,而是去發現、去觀察真理。
我們要如何觀察苦、空、無常、無我的佛法?一般上,我們要認識身的動作,即是在我們修的過程中,身體的各個部分,如手、腳,乃至頭、眼睛在動,我們都要知道。爲什麼要完成這件事?因爲這些都是很粗的動作,當我的手拿起來,然後放下,我們可以說"拿起來的動作生了","放下的動作滅了"。以這個手的動作,可讓我們看到生滅無常的變化。在手動作的生滅過程中,我們也要看到苦、樂、不苦不樂的感受。如果身體的動作那麼粗,你都沒辦法仔細看清楚,那麼,這個感受更沒辦法看到了。如果你可以看清楚這些粗的動作,發現它們是一種生滅變化,也是一種因緣變化,就是你的身心每一個動作都是因緣所生法,都有它們的前因後果,種種在推動。當你在觀察因緣現象、因果現象推動,你將在其中發現到它們的生,它們的滅;在生滅的過程中,你也能夠看到是誰讓它生的,誰讓它滅的。然後,你會發現:原來沒有一個"我"叫它生,沒有一個"我"叫它滅,是種種因緣一個接著一個,一個推動一個,一直朝向前進。
打個比方說,你在修經行--來回走,當你走到一半,忽然有小鳥叫,你的心念就聽到鳥叫聲;過後你又繼續走,在這其中就發生很多事:一、你要清楚自己在行走;二、你要清楚鳥的叫聲;叁、你也要清清楚楚自己過後繼續行走。如果你能專心地觀察,能夠做到這件事情,在佛法上說,此人已經能夠維持正念,對自己的心念明明了了、保持正念;如果當你走到一半,去聽鳥叫聲,過後又繼續走,但是你沒注意到心有動過這個念頭,那就是你對自己的心念不清楚,如此,是很難觀察佛法,以達到解脫的。所以我在之前說要有定力、清淨的心,心清淨了才會看清楚真相。如果你在動中都能夠清楚地觀察身心,你都知道身心一切行爲的生滅動作,你就
可以開始在其中觀察法,所以觀身、觀受清楚了,就可以觀心、觀法。當觀心的時候,心對境界移來移去,你要看清楚它。當你看清楚了,這還不是屬于智慧,只不過是有正念、有定力罷了。
智慧是你看清楚它爲什麼這個樣子?誰讓他那個樣子?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比如剛才說,你要知道當你經行到一半,就去聽鳥叫聲,因爲有鳥叫聲,你有耳朵,耳朵生起耳識,然後心中去分別,心就移到鳥那邊去注意聽。聽後,可能你喜歡聽,就多聽一陣子,這就是貪心羅;如果聽後你不覺得怎麼樣,就對它沒有貪。如此從中發現到自己的心,隨著境界、因緣一念接著一念生起;如果你能夠看清楚,就是你能夠看到身、心與外境配合的種種因緣的法,一個接著一個在變化,那你就觀察到因緣;觀因緣就能夠生起智慧。
如果你清楚觀察到因緣的時候,你會發現到一切因緣,一個接著一個無常生滅,不但如此,其間不需要有主人;你就會發現到,你的身心一切就是一連串的因緣、因果變化現象,其中沒有主人。這因果生滅變化沒有主人,就是無我。因爲沒有主人,它在其中因緣變化使你很不自在,所以這是苦的。你就從中看到這因果現象--因緣裏面一切無主,是苦的。當你從這裏看到苦,才是真正的觀察到佛法所講的苦聖谛中的苦。因爲你不能主宰它,你不自在,並非苦、樂感受令你苦;如果是因爲苦、樂的感受讓你苦,這是凡夫所知道的苦。如果你從中觀察到無常、無我的苦,這不是感受得來的,是智慧給你發現:世間一切真的是因果現象、因緣現象不自在,你會發現這個苦,就想要出離,心不想要黏著在其中,這樣才能夠生起朝向解脫的心。
如果你從中看到這一點,也就是你在解脫上有路可走了,你知道從這裏放下,以達到解脫。所以你要以微細的清淨心來觀察佛法,才能夠看清楚這些變化。因此,淨心觀法很重要的關鍵是,心要清淨、平靜。
所謂觀法,是觀察萬法的無常變化,並非思考佛法道理,而是觀察世間萬法的變化中,就是符合佛所講的道理--苦、空、無常、無我,並非把道理放在心中看是不是如此,而是
自己證明、證實看到確實是如此,這叫做觀法。
一個人在觀法的當時,那個法現前,就在眼前看到,而不是去分析得來的。所以觀法是不允許分析,是必須在清淨的心底下,沒有分析的情況下來觀察;如果你用心去分析,那就汙染、使心不清淨了。我們要明白這一點,以後在修道的時候,千萬不要用分析的心來觀察佛法。
根據《阿毗達磨》中的記載,四念處的觀法分爲:別相觀與總相觀。
所謂別相觀,是個別一相一相來觀察。在別相觀中,觀身的重點,是在觀不淨;觀受的重點,是在觀苦;觀心的重點,是在觀無常;觀法的重點,是在觀無我。
所謂總相觀,是四相一起觀察。在總相觀中,不管是身、受、心、法都在觀苦、空、無常、無我。
初修四念處的修行者,應該從別相觀修起,再修總相觀。因爲身念處比較粗,法念處是很細的,所以他應當先觀察粗的行爲動作,然後才觀察細微的。當如此訓練一段時間,使心微細後,就可以開始觀法的總相--苦、空、無常、無我。
依據四念處的經典說,認真修學四念處的人,快者七天,乃至慢者七個月、七年方可證果。
佛在涅槃前也特別交代弟子依止四念處,因爲衆生對世間迷惑,如果要放下,就應當把心安住在四個處所來觀察,這樣就能夠達到解脫。因此,四念處在小乘或者南傳佛教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觀法。
不管是解脫道--修行解脫生死,乃至修菩薩道--度化衆生的修法中,這四念處是重要的。爲什麼呢?因爲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所謂的苦、無常、無我、不淨是佛弟子所要觀的佛法,也是大、小乘人所應當觀的佛法。
有關四念處修行的經典有《四念處經》(The FourFoundation Of Mindfulness ),此經在南傳佛教的國度裏是很容易請到的,有興趣者可以去請這部經來閱讀。經典中說:"四念處是能使衆生清淨,克製一切煩惱和悲哀、祛除痛苦和憂愁,而走上正道、覺悟涅槃的唯一之道。"經中
是以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的角度來教導佛法,其中也強調觀呼吸。
如果你們有興趣修持這個法門,單憑閱讀經典是不足夠的,自己也無從下手修行,應該去尋訪、請教一些老師指導怎樣修。如果有老師帶路,你的修行就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很多人的確從四念處的修法中得到利益,希望有緣的人嘗試去修此法。祝福你們。
《四聖谛講記 第八卷 淨心觀法》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