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卷 唯一道路
現在,我要跟大家介紹道。
佛法說,修行法門有無量無邊,但是通往解脫生死的道路唯有一條。這條道路並非世間人所謂的道路,也不是修行方法,它所指的是心的路程,即是內心修道朝向解脫的道路。根據佛法說,朝向解脫的道路只有一條,這條道路所經曆的過程廣義的說有叁十七道品,狹義的說有八正道。叁十七道品即所謂的:
(一)四念處
一、觀身不淨
二、觀受是苦
叁、觀心無常
四、觀法無我
(二)四正勤
一、已生惡令滅
二、未生惡令不生
叁、未生善令生
四、已生善令增長
(叁)四神足
一、欲神足
二、勤神足
叁、心神足
四、觀神足
(四)五根
一、信根
二、精進根
叁、念根
四、定根
五、慧根
(五)五力
一、信力
二、精進力
叁、念力
四、定力
五、慧力
(六)七覺支(七菩提分)
一、念覺支
二、擇法覺支
叁、精進覺支
四、喜覺支
五、輕安覺支
六、定覺支
七、舍覺支
(七)八正道
一、正見
二、正思惟
叁、正語
四、正業
五、正命
六、正勤(正精進)
七、正念
八、正定
在這叁十七道品中,最重要的是七覺支和八正道。唯有通過這樣心的路程才能朝向解脫。圓滿七覺支和八正道之前,要靠其他的修行方法來協助。七覺支和八正道本身並非一種修法,是一種心念的圓滿、心念生起的法。當一個人在覺悟時,心中一樣一樣地有次第生起有關覺悟所完成的法,即覺悟者完成解脫心的路程,也就是所謂的道路。
在講七覺支和八正道之前,我要先講修道的分類。
佛法把修道的層次分爲五個次第:
(一)資糧道:在此階段有很多不同的修法,各種各樣的修法主要是加強戒和定二方面的修惟,這一類的修法都是屬于資糧道的部分。在此階段的佛子,要多聽聞佛法。
什麼是資糧道?古代的人出遠門,要先准備足夠的糧食,才
可以安心地上路。資糧道是比喻在生死輪回的漫長人生旅途中,要朝向解脫,也要具備解脫所需要的資糧。解脫所需的基本資糧是戒和定。因此,在資糧道的修行中,佛子應該累積戒和定修持的功德。
在戒方面,基本上要持好五戒、十善;在定方面,可用佛家的任何修定方法,乃至于向外道學習修禅定,都可以算是資糧道的一部分,只要這個定是屬于正定。佛法把定分爲正定和邪定二種:即能夠進入初禅、二禅、叁禅、四禅這一類的禅定,是正定;如果在修禅定中感應到鬼神,跟鬼神通,專修神通,依佛法說,這一類的禅定屬于不正。以入初禅、二禅、叁禅、四禅的正定也可以産生神通,但是有些人修定是修念力,修神通,他並非入定,但是也會有定力,這不屬于正定。
在叁十七道品中,屬于修戒的主要是指四正勤,屬于修定的有四神足,它們都是屬于資糧道的範圍。
所謂四正勤是:已生惡令滅、未生惡令不生、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長。
四正勤的修行主要環繞在善、惡方面,即我們需要清理身、口、意中的善、惡行爲。
其中,一、已生的惡令滅:已經生出的煩惱,我們要快點把它滅除,比如嗔心已經生起來之後,我們要快點忏悔,然後改過。
二、未生惡令不生:我們要知道還沒有生起的煩惱,不讓它生起來。比方說,我們有嗔的煩惱,在它還沒有現前,就趕快修慈心觀,使它將來不生,也就是設法使未生的惡不生起來。我們如此調伏嗔心,其他的煩惱也應當這樣來降伏。
叁、未生善令生:比方說,你已經知道修慈心觀能夠對治嗔的煩惱,慈心是一種很好的心、一種善法,如果你還沒修持,那你就應該快點去修,讓慈心生起,以克服嗔心。
四、已生善令增長:你已經有的善心,要加強它,令它繼續增長。
以上的四件事情--四正勤,即在善、惡法中修善舍惡,是屬于持戒的範圍。
所謂四神足是:欲神足、勤神足、心神足、觀神足。神足是具足神通的意思,這四神足是一個修神通的人所需要的事情。一般上,修神通必須先修定,由定發神通,所以四神足主要是在講修定。
一、欲神足:修行者一心一意想要修定,這種欲求的心很強,使修行者很專心地修,以完成修定。這個欲望是一種願望,很強烈要完成修定的願望的心,唯有這樣修行者才能夠讓心定下來;如果沒有這種心,修行者修二下子就不想修了。所以要有很強烈的願望才能夠達到神通。因爲很強的願望使修行者入定,入定後産生神通,所以稱爲欲神足。
二、勤神足:修行者要很精進,很努力去修,那才可以産生定力、神通,所以稱爲勤神足。這裏的勤神足並非指四正勤,其所指的是很精進地修定,一心、專心地定在定境中;四正勤是很精進地除惡、修善法。
叁、心神足:所謂心,是保持一心,即心在境界中保持一心不動,稱爲心神足。在修禅定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行爲,就是要讓心在某一個境界中堅持久久,這樣堅持到一個時候,心就能夠定下來。
四、觀神足:所謂觀,是用智慧去觀察所修的境界;以智慧去觀察定中的境界,稱爲觀神足。在禅定中不是靜止不動,偶爾會有一些境界變化,有些修行者用這些境界觀想變化來修,觀神足就是于境界中用智慧觀察佛法。
此四神足中的欲神足:有很強烈的願望;勤神足:很精進的心;心神足:一心保持在境中;觀神足:以智慧專心地觀察佛法。這四件事情令修行者很快地入定,很快地得到神通,因此,這四件事情稱爲四神足。
修行者有了以上的戒和定的資糧,才能夠進一步上路,在修行的道路上前進。
(二)加行道:加行道主要是指生起五根和五力。在解脫的道路上,如果修行者修好戒,即身的修行清淨了;如果定也修得好了,即能夠達到四禅,以佛法來說,此時修行者的心也達到清淨了。依據佛法說,當修行者身、心都清淨的時候,下一步就要清理對世間種種錯誤的見解--邪見,即要清淨
修行者的見。當見也能夠達到清淨了,接下來就要清淨貪嗔癡的煩惱,就是這樣一步一步地使心達到清淨--解脫。
我在講解煩惱的時候,已經講過修行人在修道的過程中,要清除這些不正的見--身見、邊見、邪見、戒禁取見、見取見。一個人要放下這些煩惱,就要專修毗婆遮那,專門觀察世間的種種因緣。這個修法有很多種,但是不管修任何的方法,在放下見的過程中,慢慢會培養出一些心念,這就是叁十七道品中的五根、五力。
所謂五根是: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
一、信根:是一種堅強的信心。修行者內心培養出對修道的法的認識而産生信心,對老師有信心,也開始對自己有信心。
二、精進根:修行者對其所修的法門,越修越精進,越修越想修,稱爲精進根。
叁、念根:修行者開始認識到什麼是正念,也懂得怎樣維持正念,正念經常生起,稱爲念根。
四、定根:修行者開始能夠靜下來,能夠定下來,有禅定的定力,稱爲定根。
五、慧根:修行者開始會用心去觀察佛法所闡明的道理,這絕對不是學習思惟而已,稱爲慧根。
當修行者開始生起這五種的心念,那就是他具有五根之後,如果他繼續修行,就越來越有力量。當五根越來越有力量之後,會産生一種欲罷不能的情況,那就是他非修不可了,這時他的五根已經轉變成五力。
所謂五力是: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當有這些力量在推動的時候,修行者在修行的道路上已經上了軌道,可以說是絕對不會走回頭了。當修行者産生了五力,他可以暫時放下世間的事情,專心地去修行。有了五根、五力之後,他會因此而有善根,有因緣,會找到好的老師,教導的法門適合他,就進一步放下知見上的煩惱--見惑。
剛才我說解脫生死的道路就是那麼一條,就是要身清淨,然後心清淨;心清淨了,接下來就是見解--知見上清淨。所謂心清淨,就是心沒有煩惱、雜念,心平靜如水,這要依靠定力來完成。至于說知見清淨--見清淨,修行者就要學習
觀察佛法,從觀察佛法中,自己確定所觀察到的世間一切萬法,正如佛所說的那樣,這樣他就開始對佛法産生正確的見解,此即見解的清淨。如此他就會放下很多煩惱了,不但如此,他必然要生起另外一類善的心念--修道上要完成的心念,即所謂的道路--修道的道路,就是五根、五力心念開始生起來。如果修行者更進一步修得好的話,就要産生七覺支(七菩提分)的心念的作用。
(叁)見道:修行者如要對佛法有所覺悟,最基本的這七種心念--七覺支需要生起來。如果這七種心念沒有生起來,他對佛法只是了解,不能稱爲覺悟。當它們能夠次第地生起來,這個人必然開始覺悟佛所說的法。
所謂七覺支是: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舍覺支。
一、念覺支:修行者按照其所修的法門,在裏頭安住生起正念,而這個正念是他對其所觀的法念念都記得,念念都分明。如此念念記得,念念分明的程度,可以在其所修的過程中,達到一天到晚保持某一個念頭,觀察某一件事情而已。比方說,觀察無常,他的念覺支很強的時候,可以從早上到晚上,就只那麼觀察無常,他對別的東西都不是打妄想、去理會了。爲什麼他能夠做到這一點?因爲他的念覺支很強烈地生起來。這樣他就念念提起正念,安住在無常的法上觀察,此稱爲念覺支。因爲這種正念能夠令他覺悟。
二、擇法覺支:擇法就是修行者在觀察世間的時候,要做一個決定,什麼法是他觀察的,什麼是他不需要觀察的,即他在決定那一些法是正確的,那一些法是錯誤的。比方說,現在我在靜坐,忽然心中…
《四聖谛講記 第九卷 唯一道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