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四聖谛講記 第九卷 唯一道路▪P2

  ..續本文上一頁跳出一個念頭,念一聲"阿彌陀佛",如果我擇法的心念很強烈的話,我當時就會很清清楚地知道 "阿彌陀佛"這句話,並非我當前所要修的法門,我很快就把它放下,然後繼續修我所要修的法門。當時我做這種決定,稱爲擇法。再者,我在觀察五蘊身心,忽然想起《阿含經》中的一句話,我就知道這不是我要的,我要的是回頭專心觀察自己的五蘊身心,而不是去拿經典中的某句話來想,來了解。

  所謂擇法,是在現前、當前每一念正念現前的時候,每一念所知道、所觀察的法,你都做一個決定,這叫做擇法。當修行者要覺悟的時候,此種心念就要很強,他對自己所修的法門都很清楚地做一個決定:"我要的是這些法,去觀察這些法。"如果他能夠做到這一點,就很快地能夠達到覺悟。比方說,你在觀無常,在你的擇法中,你所觀的任何一樣東西,當時你都在選擇觀察有關無常的性質;如果你擇法的心念不夠,可能你在看一樣東西,看它是誰做的?這樣東西合不合用?這樣就不是擇法,所以擇法覺支對覺悟很重要。如果你修得好,你念念都在正念中,即念覺支,念念都在觀察你所要觀察的法,這樣你就能夠很快地覺悟。

  叁、精進覺支:修行者在修行的過程中,越修越想修,越修越想向前進,因爲他越觀越有味道,從佛法中得到法的樂、法的味。如此他知道自己的心越來越明朗,對世間的觀察也越來越清楚,心越來越想出離世間,此稱爲精進覺支。如果他越修越想染汙在世間裏,肯定是學錯了。所以精進覺支,是他把世間的苦、無常、無我看得很清楚,他越看,心就越遠離,越遠離就越精進。

  四、喜覺支:修行者在修的過程中,親自觀察到、親自體驗到佛法,就會生起歡喜心:我也知道佛所講的佛法,原來就是如此。此知道是親自體驗、親身觀察到,不必依靠佛所講述而知道。當他知道後,就會生起歡喜。這個歡喜不只是他知道佛法而生起歡喜,而是他有念覺支、精進覺支的心念,很專一地在觀察佛法,就自然而然地身心煩惱、雜念很少,全身非常舒服,心情也會很愉快,這就産生喜的感覺,全身非常輕安舒服,這就是喜覺支。這個喜是從他觀察佛法而得來的。

  五、輕安覺支:修行者很專心地觀察佛法,在世間的一切萬法中,專門觀察苦、無常、無我這一類的佛法,他當時就慢慢地放下世間的貪著與執著,內心很平靜,以前感受到有很多煩惱壓迫著,很辛苦,現在整個人很輕松,很愉快,這是輕安覺支。如果一個人要覺悟,最後身心生起很愉快,很輕安的一種感受,這主要是他以前被煩惱壓逼住,沒有體驗到,

  現在他知道煩惱壓迫不了他,而且確實沒有壓製他,很輕松。

  六、定覺支:修行者觀察到最後,就一心一意地觀法。比方說觀生滅法,他就一心一意地在這個世間,不管觀察什麼東西,只觀察到生滅的法在作用。當他那樣的觀察的時候,就以所觀的法作爲定的境來修,我們說他的心安定在所觀的法上。一般人修禅定,心是安住在所定的境界裏面,那麼,這個人修觀、修覺悟、令七覺支生起來,心專門專注在所觀的法,就以所觀的法作爲定的對象,慢慢地心也定下來,産生定力,此稱爲定覺支。這個定覺支與禅定的定--心一境性有差別:禅定是心保持在境界裏面,任何境界來,心都不動。但是定覺支是在任何境界來,不是心不動,而是心中清清楚楚地看到這個境界本來就是他所觀的法。比方說,他觀無常,任何境界來,他所看到的就是無常這件事;或者他觀生滅,任何境界來,他只看到它們生起來,然後滅掉了。他的心就專定在這種法上,如此他就産生了定力,産生了定覺支。

  七、舍覺支:此時,修行者的心開始沒有造作。如果修行者專門觀苦、空、無常、無我,那麼,世間的一切東西,他看到就是苦、空、無常、無我的時候,當時沒有一樣東西可以讓他執著在其中。因此,他的心對任何東西都看到是苦、空、無常、無我,而産生平等的心,沒有造作的心,此稱爲舍覺支。

  以上是修行者覺悟時所要生起的心念,稱爲覺支,共有七種,稱爲七覺支,即是:首先,修行者要有正念的念覺支;有了念覺支之後,就生起擇法覺支;有了擇法覺支之後,就生起精進覺支;有了精進覺支之後,就會生起喜覺支;有了喜覺支之後,就生起輕安覺支;有了輕安覺支之後,就會生起定覺支;有了定覺支之後,就會生起舍覺支。

  如果一個人保持正念,不叫做念覺支。但是,當他要覺悟時,自然生起的正念,即是念覺支。不管一個人修任何的佛法,修任何的法門,他的心一定要有次第地生起這一類的心念,要經過這個過程,所以叫做唯一的道路。如果一個人修學佛法,沒有體驗到這個過程,就不明白:什麼叫做覺悟的心?所需要的條件是什麼?如果他知道覺悟的心,我們可以說他

  看到了解脫的道路。而解脫的道路是如何生起這些心念?即是你朝向這些心念,一步一步向前走,這就是道路。

  (四)修道:

  當修行者的七覺支生起之後,這還是不足夠的。他見道放下知見煩惱,進一步他要清理貪嗔癡等其他的煩惱,此時,他就要進入另外一個道路,即八正道的生活。

  剛才我說過資糧道、加行道不能叫做覺悟;修到見道的時候,可以開始說是覺悟。所謂見道,即是剛才所講的生起那七種心念--七覺支;當修行者生起這七覺支,那他就是有一定的覺悟了。那麼,覺悟有深有淺,見道的覺悟是屬于淺的,阿羅漢的覺悟是屬于深的。淺的覺悟只放下知見上的煩惱,即叁結--我見、戒禁取見、疑。當修行者放下這叁種見,即完成了初果。初果聖人只是放下這叁種見,還沒有處理貪嗔癡等其他的煩惱,他就要慢慢地通過修道來克服,最後放下全部的煩惱,才能夠證阿羅漢果。

  修行者要經曆見道後,才進入修道,並非修道後才見道,這在佛法中是一個奇特的講法,爲什麼這樣呢?因爲見道後,他才懂得要修些什麼?見道以前,他是千方百計;見道以後,他只要過著八正道的生活。

  見道者通過八樣事項的生活來繼續地修道,讓自己的煩惱一分一分地解脫,最後完全解脫證阿羅漢果。

  所謂八正道是: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和正定。在這八項事情其實是見、思惟、語、業、命、精進、念和定,全都加上一個"正"字。爲什麼呢?因爲當修行者見道以後,他就知道怎樣的行爲才是對的,怎樣的知見、思惟才是正確的,所以稱爲正。

  一、正見:見道的人最基本、根本的是放下我見的執著,雖然他把我見放下,但是對世間的因果事理、佛法所講的四聖谛的很多道理,他還不明白,還要再學習、再觀察,這就是正見。因此,見道者雖然完成了七覺支,放下我見,他還必須要繼續修觀行,還是要繼續用佛法道理來觀察世間。如果他沒有保持正見,有時候還會做錯事,如此,在業力因果上就會障礙他朝向解脫,因此,正見非常重要。正見有如眼睛,

  有如智慧,如果沒有眼睛,有如瞎子,就會盲沖亂撞,有了正見就不會容易做錯事,這樣才有機會進一步地朝向解脫。

  二、正思惟:修行者在世間生活、活動,在思想上不可以被煩惱的心影響。在思考東西的時候,應該按照正見,再加上智慧的心來分別、觀察,如此來思考事情。打個比方說,如果有一個人已經病入膏肓,沒得醫治了,你認爲他反正都要死啦,不如爲他打一支毒針,讓他解脫,那不是更好嗎?雖然你是以善心來想,不要讓他繼續受苦,但是你不明白因果的原則,不明白因果的道理,你以爲打一針下去,他就沒事了。其實一個有正見的人是不會這樣認爲的。因爲正見告訴你,這個人自然有他的因果,要受完他的苦,你爲他打那針是殺生。那麼,對一個有正思惟的人,他有正見去思惟,就知道不應該那樣做;如果那樣做,是在那個人的身上造了一個殺業。因此,要有正思惟才不會犯錯。爲什麼怕犯錯呢?因爲完成初果的人要進一步朝向解脫,就要很小心觀察身口意的行爲,如果他還犯錯造業,他會受果報,他必然不要。

  叁、正語:修行者不可以講有惡業果報的話。所謂惡業,即口有四種惡業:惡口、兩舌、妄語、绮語。惡口是罵人,兩舌是搬弄是非,妄語是講騙話,绮語是講不叁不四、令人想入非非的話。那麼,當一個人要進一步解脫,他在生活中,在語言上都不可以造惡業。如果他不小心犯了,又是有果報。因此,他要完全的朝向解脫,就要過著正語的生活。他明了沒有這樣,是不能徹底解脫的。

  四、正業:這裏的業主要是指身體的行爲--殺生、偷盜等不良的行爲。正業就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那麼,對于今生要解脫的修行者,他連行淫的行爲都不要了。因爲淫欲是一種快樂,如果追求淫欲的快樂,那麼,他就是迷惑在其中,這樣還會輪回在生死的苦海中;如果有修行、修道的人,他知道淫欲是一種苦惱、一種煩惱,他要遠離,那他當然不要。殺害衆生的人將來要受果報,要解脫生死的人,就知道不應該那樣做。所以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是一個要修解脫生死--八正道中一個很重要的法,叫做正業。

  五、正命:修行者活在人世間,以正確的方法來維持生命,

  稱爲正命。對于一個修行者來說,應當完全依靠信徒供養,不再去謀生,這才是真正的正命。因爲一個人還想維持生命,那對于生死還有執著。那麼,要修解脫道的人,對生死看淡了,沒有心要去維持生命的長久,只要有得吃,能夠一天過一天,那就夠了。所謂正命,是修行者在修道的過程中,接受別人的供養,有人供養就吃,沒有供養就餓一天,明天有供養再吃也無所謂,這樣也能夠維持生命。所以修解脫道者的正命並非做一份正當的工作,真正的正命是連一份正當的工作也不要,只接受別人的供養,一心一意修行解脫。再者,如果一個人要修行解脫生死,還要工作賺錢養家,那樣也沒多少時間修道,這是很難…

《四聖谛講記 第九卷 唯一道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