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四聖谛講記 第九卷 唯一道路▪P3

  ..續本文上一頁解脫的,所以修解脫道者的正命,確實是要靠施主的供養來維持!

  六、正精進:修行者見道之後,要進一步解脫,就要經常在精進中。一般上來說,他要在以下的四項事情上精進:一、還沒有修的善法,要繼續修,以讓它生起來;二、已經有的善法要維持;叁、已經有的惡法要棄除;四、還沒有生起的惡法,要使它不生。如果沒有精進地做,那麼,他的這些善法、惡法就會按照以前的方式活動,那樣要解脫就慢了。

  七、正念:修行者在生活中,每時每刻都要維持正念現前;如果沒有正念現前,他偶爾會迷惑在世間,偶爾又會正念生起,這樣要解脫也不容易,所以一個要解脫的人,在他的生活中,每一時、每一刻都要保持正念。

  八、正定:修行者的心經常保持在定中,此定可以是入禅定的定境,也可以是觀察佛法的七覺支中的定覺支的定裏頭,都屬于正定。

  如果今生要解脫的人,這八項事情是他的道路,即是他在生活中要完成這八項事情--八正道。

  (五)無學道:

  這八正道並非在覺悟的當時生起,而是在見道之後,他要過著這種生活,然後可以慢慢地讓他的煩惱習氣放下,最後證阿羅漢果。這就是一個人要解脫生死所需要的法。八正道並非修法,而是需要生起的法,即修行者時時刻刻要有這些法現前。阿羅漢的生活必定在八正道中,出于他已解脫生死,

  該修的法已修學完畢,不必再修學,所以稱爲無學道。

  剛才我是站在要在今生證阿羅漢果、要解脫生死的人的角度來講解八正道,這是屬于出世間的八正道;如果對一般的佛教徒,佛有講一個世俗的八正道。所謂的世俗八正道,是對于那些在修行方面還沒有上軌道的人,也可以依照八正道所講的道理來生活。

  出世間八正道與世俗八正道的主要差別:

  一、正業:對于修道人來說,正業是不殺生、不偷盜、不淫;對于學佛者來說,正業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夫妻之間的淫欲行爲,也屬于正業,即是世俗八正道中的正業。

  二、正命:修道人是靠施主供養來維持生活;對于學佛者來說,只要是以合法的方式維持生活,而其謀生的工作是不損害衆生,這樣就是正命。

  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是一個修行覺悟的人所必須具足的法,甚至于經典中說,往生淨土的修行者到了極樂世界,那些鳥、樹都會演說佛法:"其音演唱,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就算修行者往生極樂世界後,阿彌陀佛變化這些鳥、樹爲其開演佛法的時候,也是在講這些佛法,即提醒修行者要覺悟就是要有這些法生起來。因此,不管修行者到哪裏,不管他修什麼法門,必然要經過這樣的曆程,這樣的道路,所以這是朝向解脫的唯一道路。所以說,修行者先生起五根、五力,然後生起七覺支,最後過著八正道的生活,如此才能完全的解脫生死。

  朝向解脫的心中道路雖然就是這麼唯一一條,但是,因爲衆生的煩惱習氣不同,佛在闡明佛法的時候,就教導了無量無邊的法門,而這些法門主要是針對叁種類的衆生來說:

  一、一些人認爲今生要解脫是很難的,佛就教導他們修五戒、十善,暫時保住人身,以備將來有機會繼續再來修行。如果以修五戒、十善、布施、忍辱、供養的法,將來得到更愉快、更好的生活,以備將來繼續修道,這樣的修行方式,稱爲人天善法。這是佛對這些暫時沒辦法出家修道的衆生無可奈何,只好教導他們先保住人身。

  二、教導人天善法的修行,並非佛要的目的,佛的目的要我

  們解脫生死。對那些有自信心,能夠有把握朝向解脫生死的人,佛就教導他們修解脫的道路--解脫道。

  叁、有些人不只是要解脫生死,還想利益衆生,所以發願要成佛,這些人的修行道路,稱爲修菩薩道。

  在修道的過程中,一般上是先聽聞佛法,當你真正要去修道的時候,只有少數修行者能夠依靠自修而有所成就,大多數的人都是依靠所謂的老師--善知識的教導,依靠善知識的教導有好幾種原因:

  老師已經修行過那些法門,對法門很熟悉;他知道你修行的每一步,知道你修到哪裏,他也明了你的修行,如此,當你跟他修學的時候,你雖然不懂得前面道路如何,但是他可以是你的帶路人,即他可以引導你朝向解脫。因此佛法中說,修行的第一步不是把佛法搞得精通了,然後就去修行,而是不管你的佛法通或不通,你要修行的第一步,最好是找尋善知識,就是找一位能夠指導修持某一類法門的老師,向他學習,這就好像你在世間自修某門學問,自己讀書、看書,不一定能夠很快地吸收到知識,如果有一位老師從旁指導,那麼,就可以進步神速,主要原因是,你有錯誤,他可以糾正。我們在世間做學問,如果有老師教導會學得比較快,修行也是一樣,如果沒有善知識的教導,很多人的修行會耽擱時間,或者出了差錯也不知道。因此,任何人要修道,最好第一步是找善知識。

  當你找到善知識了,你要先認識他所教導的是哪一類的修法,然後你就向他學習他所精通的法門。就是說,善知識們不像佛,佛是一切智者,什麼都知曉,一般善知識都是不圓滿的,他們只知道某一小部份的修法,那麼,你就向他學習他所精通的法門。

  當你向善知識求教某一類的修法的時候,你不要以爲他是全能的;如果你以爲他是全能,你會自我誤導了。就是說,在他所教導的法門中,他必須是非常熟悉的,你一定要確定他有這個的能力,至于說其他方面的修法,他不一定能夠教導,這個不重要。

  當你要投入修行時,那要看你的精進、意志力等等,修道的

  心有多強,那麼,你就投下多少的心力。

  修道的人有幾種:一種是想出家,一種是想在家,一種是想修一下,停一下,然後找兼職的工作,找一些生活費,有了一些經費、盤纏,又去修行。如此每個人的因緣都不一樣。如果你想很快修行解脫,當然,你的時間不可能整天花在做工上,如果這樣,你就沒有足夠的時間來觀自己的心,來修定,來觀察佛法。因此,如果你要全心全力來修行,那最好就是出家。

  按照佛法的規定,出家的生活是接受供養,不再爲生活而操勞、奔波,如此,就有足夠的時間安心辦道。所以出家的生活,就是最好的修行生活。

  佛有規定出家的條件,如果你因緣具足,就可以出家去修道。如果你沒辦法做到這一點,你可以以在家身來修道。

  在家身修道有好幾種:一種是他有足夠的修道費用,老實說,生活沒著落也沒有辦法修行,就是在家人要靠自己的經費來養活自己,那麼你要先儲蓄一筆錢,然後把工作放下,什麼也不管了,你就以在家的身份來去修,這樣也跟出家一樣。在那段時間裏,你也可以跟出家人一樣,一心一意過著修道的生活。你如果有撥出那樣的時間去修,比較能夠修出一些成績。

  另外一種人,因爲生活的種種問題,沒辦法完全放下工作而去修道,那他就只能在工作中累積假期,利用假期到一些修行道場跟著善知識,投入在修行的生活中去修道。除了在假期中去修行外,在家工作的時候,也可以觀察煩惱的心,平時每天也要定下修持的功課。就是說,你沒辦法一天二十四小時都投入修行,因爲你要爲工作而忙,那你就每天拿出一段時間來做觀察自己的內心、觀察世間的思惟的修行;如果這些時間沒有撥出來,你要修道是很難的。按照佛法說,一般上要一面工作,一面修行的人,會比較困難,但是佛也有說,如果在這種場合下能夠修的人,他的修行力量比那些出家人還要有力量,畢竟這樣的人不多!

  如果你的生活是如此,那麼你真的要好好計劃一下自己的時間,因爲,一般人就是以一個星期七天來安排,每天早晚做

  一些修持的功課。比方說,先誦持經典,然後靜坐,修一些觀想等等。請記住,每天撥出一些時間來修持,然後利用星期六、星期天去親近一些善知識,去參學求教,這樣子,你就可以一面工作,一面修持。

  如果連以上的生活你都做不到,那你說:"我就在生活中、工作的時候修行,不用撥出特別的時間來修持。"當然這也可以,但是要以這種生活方式來修行而有所成就的人,那是太少太少了。就是說,還沒有在一個清淨的地方,好好觀察自己的心,就期望在動亂中能夠觀察到心念,而能夠有所成的人是鳳毛麟角,不可求的。因此,我們要有認識:自古以來,多少修行人,他們都是非常認真地抽出一段很長的時間來投入修行,那麼,我們也應該效仿,盡量在生活中拿出一部份的時間來修持。

  如果這一點你都沒辦法做到,那麼,你說你要修道,那是空口說白話,不能算數了。爲什麼呢?因爲整個修行是要回觀、反觀自己的內心,那麼,你的心是在境界、外境跟內心來回跑,又介入世間,又想觀察內心,太難了,太難了。

  任何人如果對佛法,對修行有了認識,他必須撥出修道的時間。如果你真的有撥出時間去參訪善知識,你就要注意叁件事情:

  一、任何人接近善知識,就要對善知識有信心,因爲修任何法門,信心是第一步。即相信老師,相信那個修法,相信自己,這叁件事情非常重要。如果你對老師所教導的方法抱著懷疑的態度,抱著一種試試看的態度,對自己也抱著試試看的態度,這樣修就特別難了。因此,你一定要先對老師,與他的教導方法很有信心。你要做到這一點,就要到他的修行道場去多觀察;觀察這位老師是否真的有教導出一些能夠認真修行的學生,那麼,多聽這位老師教導的佛法,與他們一起生活,從中了解。如果你認爲這位老師真的很好,應當一心一意聽從他的指導,老師叫你做什麼,你要有信心去做,不要在修道的過程中,整天拿佛法來跟老師辯論,因爲修道時,要放下一切的理論。

  二、如果你修錯了,老師以他的修行經驗,能夠知道;如果

  老師的經驗不足,可能都不知道。佛曾經說過,在教導修行的老師當中,最好的老師除了精通其…

《四聖谛講記 第九卷 唯一道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