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跳出一个念头,念一声"阿弥陀佛",如果我择法的心念很强烈的话,我当时就会很清清楚地知道 "阿弥陀佛"这句话,并非我当前所要修的法门,我很快就把它放下,然后继续修我所要修的法门。当时我做这种决定,称为择法。再者,我在观察五蕴身心,忽然想起《阿含经》中的一句话,我就知道这不是我要的,我要的是回头专心观察自己的五蕴身心,而不是去拿经典中的某句话来想,来了解。
所谓择法,是在现前、当前每一念正念现前的时候,每一念所知道、所观察的法,你都做一个决定,这叫做择法。当修行者要觉悟的时候,此种心念就要很强,他对自己所修的法门都很清楚地做一个决定:"我要的是这些法,去观察这些法。"如果他能够做到这一点,就很快地能够达到觉悟。比方说,你在观无常,在你的择法中,你所观的任何一样东西,当时你都在选择观察有关无常的性质;如果你择法的心念不够,可能你在看一样东西,看它是谁做的?这样东西合不合用?这样就不是择法,所以择法觉支对觉悟很重要。如果你修得好,你念念都在正念中,即念觉支,念念都在观察你所要观察的法,这样你就能够很快地觉悟。
三、精进觉支:修行者在修行的过程中,越修越想修,越修越想向前进,因为他越观越有味道,从佛法中得到法的乐、法的味。如此他知道自己的心越来越明朗,对世间的观察也越来越清楚,心越来越想出离世间,此称为精进觉支。如果他越修越想染污在世间里,肯定是学错了。所以精进觉支,是他把世间的苦、无常、无我看得很清楚,他越看,心就越远离,越远离就越精进。
四、喜觉支:修行者在修的过程中,亲自观察到、亲自体验到佛法,就会生起欢喜心:我也知道佛所讲的佛法,原来就是如此。此知道是亲自体验、亲身观察到,不必依靠佛所讲述而知道。当他知道后,就会生起欢喜。这个欢喜不只是他知道佛法而生起欢喜,而是他有念觉支、精进觉支的心念,很专一地在观察佛法,就自然而然地身心烦恼、杂念很少,全身非常舒服,心情也会很愉快,这就产生喜的感觉,全身非常轻安舒服,这就是喜觉支。这个喜是从他观察佛法而得来的。
五、轻安觉支:修行者很专心地观察佛法,在世间的一切万法中,专门观察苦、无常、无我这一类的佛法,他当时就慢慢地放下世间的贪着与执著,内心很平静,以前感受到有很多烦恼压迫着,很辛苦,现在整个人很轻松,很愉快,这是轻安觉支。如果一个人要觉悟,最后身心生起很愉快,很轻安的一种感受,这主要是他以前被烦恼压逼住,没有体验到,
现在他知道烦恼压迫不了他,而且确实没有压制他,很轻松。
六、定觉支:修行者观察到最后,就一心一意地观法。比方说观生灭法,他就一心一意地在这个世间,不管观察什么东西,只观察到生灭的法在作用。当他那样的观察的时候,就以所观的法作为定的境来修,我们说他的心安定在所观的法上。一般人修禅定,心是安住在所定的境界里面,那么,这个人修观、修觉悟、令七觉支生起来,心专门专注在所观的法,就以所观的法作为定的对象,慢慢地心也定下来,产生定力,此称为定觉支。这个定觉支与禅定的定--心一境性有差别:禅定是心保持在境界里面,任何境界来,心都不动。但是定觉支是在任何境界来,不是心不动,而是心中清清楚楚地看到这个境界本来就是他所观的法。比方说,他观无常,任何境界来,他所看到的就是无常这件事;或者他观生灭,任何境界来,他只看到它们生起来,然后灭掉了。他的心就专定在这种法上,如此他就产生了定力,产生了定觉支。
七、舍觉支:此时,修行者的心开始没有造作。如果修行者专门观苦、空、无常、无我,那么,世间的一切东西,他看到就是苦、空、无常、无我的时候,当时没有一样东西可以让他执著在其中。因此,他的心对任何东西都看到是苦、空、无常、无我,而产生平等的心,没有造作的心,此称为舍觉支。
以上是修行者觉悟时所要生起的心念,称为觉支,共有七种,称为七觉支,即是:首先,修行者要有正念的念觉支;有了念觉支之后,就生起择法觉支;有了择法觉支之后,就生起精进觉支;有了精进觉支之后,就会生起喜觉支;有了喜觉支之后,就生起轻安觉支;有了轻安觉支之后,就会生起定觉支;有了定觉支之后,就会生起舍觉支。
如果一个人保持正念,不叫做念觉支。但是,当他要觉悟时,自然生起的正念,即是念觉支。不管一个人修任何的佛法,修任何的法门,他的心一定要有次第地生起这一类的心念,要经过这个过程,所以叫做唯一的道路。如果一个人修学佛法,没有体验到这个过程,就不明白:什么叫做觉悟的心?所需要的条件是什么?如果他知道觉悟的心,我们可以说他
看到了解脱的道路。而解脱的道路是如何生起这些心念?即是你朝向这些心念,一步一步向前走,这就是道路。
(四)修道:
当修行者的七觉支生起之后,这还是不足够的。他见道放下知见烦恼,进一步他要清理贪嗔痴等其他的烦恼,此时,他就要进入另外一个道路,即八正道的生活。
刚才我说过资粮道、加行道不能叫做觉悟;修到见道的时候,可以开始说是觉悟。所谓见道,即是刚才所讲的生起那七种心念--七觉支;当修行者生起这七觉支,那他就是有一定的觉悟了。那么,觉悟有深有浅,见道的觉悟是属于浅的,阿罗汉的觉悟是属于深的。浅的觉悟只放下知见上的烦恼,即三结--我见、戒禁取见、疑。当修行者放下这三种见,即完成了初果。初果圣人只是放下这三种见,还没有处理贪嗔痴等其他的烦恼,他就要慢慢地通过修道来克服,最后放下全部的烦恼,才能够证阿罗汉果。
修行者要经历见道后,才进入修道,并非修道后才见道,这在佛法中是一个奇特的讲法,为什么这样呢?因为见道后,他才懂得要修些什么?见道以前,他是千方百计;见道以后,他只要过着八正道的生活。
见道者通过八样事项的生活来继续地修道,让自己的烦恼一分一分地解脱,最后完全解脱证阿罗汉果。
所谓八正道是: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和正定。在这八项事情其实是见、思惟、语、业、命、精进、念和定,全都加上一个"正"字。为什么呢?因为当修行者见道以后,他就知道怎样的行为才是对的,怎样的知见、思惟才是正确的,所以称为正。
一、正见:见道的人最基本、根本的是放下我见的执著,虽然他把我见放下,但是对世间的因果事理、佛法所讲的四圣谛的很多道理,他还不明白,还要再学习、再观察,这就是正见。因此,见道者虽然完成了七觉支,放下我见,他还必须要继续修观行,还是要继续用佛法道理来观察世间。如果他没有保持正见,有时候还会做错事,如此,在业力因果上就会障碍他朝向解脱,因此,正见非常重要。正见有如眼睛,
有如智慧,如果没有眼睛,有如瞎子,就会盲冲乱撞,有了正见就不会容易做错事,这样才有机会进一步地朝向解脱。
二、正思惟:修行者在世间生活、活动,在思想上不可以被烦恼的心影响。在思考东西的时候,应该按照正见,再加上智慧的心来分别、观察,如此来思考事情。打个比方说,如果有一个人已经病入膏肓,没得医治了,你认为他反正都要死啦,不如为他打一支毒针,让他解脱,那不是更好吗?虽然你是以善心来想,不要让他继续受苦,但是你不明白因果的原则,不明白因果的道理,你以为打一针下去,他就没事了。其实一个有正见的人是不会这样认为的。因为正见告诉你,这个人自然有他的因果,要受完他的苦,你为他打那针是杀生。那么,对一个有正思惟的人,他有正见去思惟,就知道不应该那样做;如果那样做,是在那个人的身上造了一个杀业。因此,要有正思惟才不会犯错。为什么怕犯错呢?因为完成初果的人要进一步朝向解脱,就要很小心观察身口意的行为,如果他还犯错造业,他会受果报,他必然不要。
三、正语:修行者不可以讲有恶业果报的话。所谓恶业,即口有四种恶业:恶口、两舌、妄语、绮语。恶口是骂人,两舌是搬弄是非,妄语是讲骗话,绮语是讲不三不四、令人想入非非的话。那么,当一个人要进一步解脱,他在生活中,在语言上都不可以造恶业。如果他不小心犯了,又是有果报。因此,他要完全的朝向解脱,就要过着正语的生活。他明了没有这样,是不能彻底解脱的。
四、正业:这里的业主要是指身体的行为--杀生、偷盗等不良的行为。正业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那么,对于今生要解脱的修行者,他连行淫的行为都不要了。因为淫欲是一种快乐,如果追求淫欲的快乐,那么,他就是迷惑在其中,这样还会轮回在生死的苦海中;如果有修行、修道的人,他知道淫欲是一种苦恼、一种烦恼,他要远离,那他当然不要。杀害众生的人将来要受果报,要解脱生死的人,就知道不应该那样做。所以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是一个要修解脱生死--八正道中一个很重要的法,叫做正业。
五、正命:修行者活在人世间,以正确的方法来维持生命,
称为正命。对于一个修行者来说,应当完全依靠信徒供养,不再去谋生,这才是真正的正命。因为一个人还想维持生命,那对于生死还有执著。那么,要修解脱道的人,对生死看淡了,没有心要去维持生命的长久,只要有得吃,能够一天过一天,那就够了。所谓正命,是修行者在修道的过程中,接受别人的供养,有人供养就吃,没有供养就饿一天,明天有供养再吃也无所谓,这样也能够维持生命。所以修解脱道者的正命并非做一份正当的工作,真正的正命是连一份正当的工作也不要,只接受别人的供养,一心一意修行解脱。再者,如果一个人要修行解脱生死,还要工作赚钱养家,那样也没多少时间修道,这是很难…
《四圣谛讲记 第九卷 唯一道路》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