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卷 唯一道路
现在,我要跟大家介绍道。
佛法说,修行法门有无量无边,但是通往解脱生死的道路唯有一条。这条道路并非世间人所谓的道路,也不是修行方法,它所指的是心的路程,即是内心修道朝向解脱的道路。根据佛法说,朝向解脱的道路只有一条,这条道路所经历的过程广义的说有三十七道品,狭义的说有八正道。三十七道品即所谓的:
(一)四念处
一、观身不净
二、观受是苦
三、观心无常
四、观法无我
(二)四正勤
一、已生恶令灭
二、未生恶令不生
三、未生善令生
四、已生善令增长
(三)四神足
一、欲神足
二、勤神足
三、心神足
四、观神足
(四)五根
一、信根
二、精进根
三、念根
四、定根
五、慧根
(五)五力
一、信力
二、精进力
三、念力
四、定力
五、慧力
(六)七觉支(七菩提分)
一、念觉支
二、择法觉支
三、精进觉支
四、喜觉支
五、轻安觉支
六、定觉支
七、舍觉支
(七)八正道
一、正见
二、正思惟
三、正语
四、正业
五、正命
六、正勤(正精进)
七、正念
八、正定
在这三十七道品中,最重要的是七觉支和八正道。唯有通过这样心的路程才能朝向解脱。圆满七觉支和八正道之前,要靠其他的修行方法来协助。七觉支和八正道本身并非一种修法,是一种心念的圆满、心念生起的法。当一个人在觉悟时,心中一样一样地有次第生起有关觉悟所完成的法,即觉悟者完成解脱心的路程,也就是所谓的道路。
在讲七觉支和八正道之前,我要先讲修道的分类。
佛法把修道的层次分为五个次第:
(一)资粮道:在此阶段有很多不同的修法,各种各样的修法主要是加强戒和定二方面的修惟,这一类的修法都是属于资粮道的部分。在此阶段的佛子,要多听闻佛法。
什么是资粮道?古代的人出远门,要先准备足够的粮食,才
可以安心地上路。资粮道是比喻在生死轮回的漫长人生旅途中,要朝向解脱,也要具备解脱所需要的资粮。解脱所需的基本资粮是戒和定。因此,在资粮道的修行中,佛子应该累积戒和定修持的功德。
在戒方面,基本上要持好五戒、十善;在定方面,可用佛家的任何修定方法,乃至于向外道学习修禅定,都可以算是资粮道的一部分,只要这个定是属于正定。佛法把定分为正定和邪定二种:即能够进入初禅、二禅、三禅、四禅这一类的禅定,是正定;如果在修禅定中感应到鬼神,跟鬼神通,专修神通,依佛法说,这一类的禅定属于不正。以入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的正定也可以产生神通,但是有些人修定是修念力,修神通,他并非入定,但是也会有定力,这不属于正定。
在三十七道品中,属于修戒的主要是指四正勤,属于修定的有四神足,它们都是属于资粮道的范围。
所谓四正勤是:已生恶令灭、未生恶令不生、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长。
四正勤的修行主要环绕在善、恶方面,即我们需要清理身、口、意中的善、恶行为。
其中,一、已生的恶令灭:已经生出的烦恼,我们要快点把它灭除,比如嗔心已经生起来之后,我们要快点忏悔,然后改过。
二、未生恶令不生:我们要知道还没有生起的烦恼,不让它生起来。比方说,我们有嗔的烦恼,在它还没有现前,就赶快修慈心观,使它将来不生,也就是设法使未生的恶不生起来。我们如此调伏嗔心,其他的烦恼也应当这样来降伏。
三、未生善令生:比方说,你已经知道修慈心观能够对治嗔的烦恼,慈心是一种很好的心、一种善法,如果你还没修持,那你就应该快点去修,让慈心生起,以克服嗔心。
四、已生善令增长:你已经有的善心,要加强它,令它继续增长。
以上的四件事情--四正勤,即在善、恶法中修善舍恶,是属于持戒的范围。
所谓四神足是:欲神足、勤神足、心神足、观神足。神足是具足神通的意思,这四神足是一个修神通的人所需要的事情。一般上,修神通必须先修定,由定发神通,所以四神足主要是在讲修定。
一、欲神足:修行者一心一意想要修定,这种欲求的心很强,使修行者很专心地修,以完成修定。这个欲望是一种愿望,很强烈要完成修定的愿望的心,唯有这样修行者才能够让心定下来;如果没有这种心,修行者修二下子就不想修了。所以要有很强烈的愿望才能够达到神通。因为很强的愿望使修行者入定,入定后产生神通,所以称为欲神足。
二、勤神足:修行者要很精进,很努力去修,那才可以产生定力、神通,所以称为勤神足。这里的勤神足并非指四正勤,其所指的是很精进地修定,一心、专心地定在定境中;四正勤是很精进地除恶、修善法。
三、心神足:所谓心,是保持一心,即心在境界中保持一心不动,称为心神足。在修禅定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行为,就是要让心在某一个境界中坚持久久,这样坚持到一个时候,心就能够定下来。
四、观神足:所谓观,是用智慧去观察所修的境界;以智慧去观察定中的境界,称为观神足。在禅定中不是静止不动,偶尔会有一些境界变化,有些修行者用这些境界观想变化来修,观神足就是于境界中用智慧观察佛法。
此四神足中的欲神足:有很强烈的愿望;勤神足:很精进的心;心神足:一心保持在境中;观神足:以智慧专心地观察佛法。这四件事情令修行者很快地入定,很快地得到神通,因此,这四件事情称为四神足。
修行者有了以上的戒和定的资粮,才能够进一步上路,在修行的道路上前进。
(二)加行道:加行道主要是指生起五根和五力。在解脱的道路上,如果修行者修好戒,即身的修行清净了;如果定也修得好了,即能够达到四禅,以佛法来说,此时修行者的心也达到清净了。依据佛法说,当修行者身、心都清净的时候,下一步就要清理对世间种种错误的见解--邪见,即要清净
修行者的见。当见也能够达到清净了,接下来就要清净贪嗔痴的烦恼,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地使心达到清净--解脱。
我在讲解烦恼的时候,已经讲过修行人在修道的过程中,要清除这些不正的见--身见、边见、邪见、戒禁取见、见取见。一个人要放下这些烦恼,就要专修毗婆遮那,专门观察世间的种种因缘。这个修法有很多种,但是不管修任何的方法,在放下见的过程中,慢慢会培养出一些心念,这就是三十七道品中的五根、五力。
所谓五根是: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
一、信根:是一种坚强的信心。修行者内心培养出对修道的法的认识而产生信心,对老师有信心,也开始对自己有信心。
二、精进根:修行者对其所修的法门,越修越精进,越修越想修,称为精进根。
三、念根:修行者开始认识到什么是正念,也懂得怎样维持正念,正念经常生起,称为念根。
四、定根:修行者开始能够静下来,能够定下来,有禅定的定力,称为定根。
五、慧根:修行者开始会用心去观察佛法所阐明的道理,这绝对不是学习思惟而已,称为慧根。
当修行者开始生起这五种的心念,那就是他具有五根之后,如果他继续修行,就越来越有力量。当五根越来越有力量之后,会产生一种欲罢不能的情况,那就是他非修不可了,这时他的五根已经转变成五力。
所谓五力是: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当有这些力量在推动的时候,修行者在修行的道路上已经上了轨道,可以说是绝对不会走回头了。当修行者产生了五力,他可以暂时放下世间的事情,专心地去修行。有了五根、五力之后,他会因此而有善根,有因缘,会找到好的老师,教导的法门适合他,就进一步放下知见上的烦恼--见惑。
刚才我说解脱生死的道路就是那么一条,就是要身清净,然后心清净;心清净了,接下来就是见解--知见上清净。所谓心清净,就是心没有烦恼、杂念,心平静如水,这要依靠定力来完成。至于说知见清净--见清净,修行者就要学习
观察佛法,从观察佛法中,自己确定所观察到的世间一切万法,正如佛所说的那样,这样他就开始对佛法产生正确的见解,此即见解的清净。如此他就会放下很多烦恼了,不但如此,他必然要生起另外一类善的心念--修道上要完成的心念,即所谓的道路--修道的道路,就是五根、五力心念开始生起来。如果修行者更进一步修得好的话,就要产生七觉支(七菩提分)的心念的作用。
(三)见道:修行者如要对佛法有所觉悟,最基本的这七种心念--七觉支需要生起来。如果这七种心念没有生起来,他对佛法只是了解,不能称为觉悟。当它们能够次第地生起来,这个人必然开始觉悟佛所说的法。
所谓七觉支是: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
一、念觉支:修行者按照其所修的法门,在里头安住生起正念,而这个正念是他对其所观的法念念都记得,念念都分明。如此念念记得,念念分明的程度,可以在其所修的过程中,达到一天到晚保持某一个念头,观察某一件事情而已。比方说,观察无常,他的念觉支很强的时候,可以从早上到晚上,就只那么观察无常,他对别的东西都不是打妄想、去理会了。为什么他能够做到这一点?因为他的念觉支很强烈地生起来。这样他就念念提起正念,安住在无常的法上观察,此称为念觉支。因为这种正念能够令他觉悟。
二、择法觉支:择法就是修行者在观察世间的时候,要做一个决定,什么法是他观察的,什么是他不需要观察的,即他在决定那一些法是正确的,那一些法是错误的。比方说,现在我在静坐,忽然心中…
《四圣谛讲记 第九卷 唯一道路》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