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四圣谛讲记 第八卷 净心观法▪P3

  ..续本文上一页样……这就是你通过分别、分析、了解我所讲的话,然后从中了解新加坡的国旗是怎样一回事。但是你一眼看到新加坡的国旗,我告诉你国旗就是这个样子,你不用去分析,你看到、你知道就是如此,观察佛法就是要这个样子。即是要亲自证明:我看到佛法确实如此,并非佛告诉我是这样子而已。佛告诉我,是我听来,是我思惟明白的;现在你自己要去观察、去修、去看是否如此,这就是修观。

  不管什么部派的佛教,都认为应该先观察的佛法是《四念处》。

  四念处观行的修法:

  四念处是指四个安顿心念的处所,又称为四念住,即从身、受、心、法四个角度来观察。

  一、身念处(身念住):

  我们在世间迷惑,对世间不了解,对自己身心的活动也不了解,现在我们要小心地观察身体,这样将心念专注在观察身

  体的动作,这叫做身念处。

  我们的身体无时无刻都会有所动作,比方说,一下举起手来,一下走路,一下坐下来,一下转头……这种种的动作,我们平时没有去了解,现在就要去了解身念处,观察它,对于每一个动作,心中都要明明了了、清清楚楚,如此这般地观察。

  所谓的思惟,是我作了举手的动作后,思惟这个动作是怎么一回事,刚才我怎样动……观察不是事后的思惟,而是现前动作发生时,要看到它就是那样的发生,那样的过程。所以观不是去想,不是过后去回忆,而是在动作现前时就看到。

  当你很专心地观察身体的动作,如观察走路,会觉得举步难行,这是因为当你很小心、专心地观察,会觉得那个动作很微细,你甚至忘记了走路,这样的观察是非常成功的。一个人把心安在身体的动作上作观,当他把身体的动作观察清楚后,心念也自然的安定下来,这叫做身念处。

  我们将心念专注身体,然后再观察身体的种种不净,前面我已经介绍过,这里不再作解释。

  二、受念处(受念住):

  即观察我们的感受。我们的身体--眼、耳、鼻、舌、身、意,对外界反应所产生的苦、乐等种种感受,那么,在观受的时候,就要一心一意地观察苦、乐带给我们的感受。依佛法说,感受有:眼根所生的受、耳根所生的受……你经常这样的观察的当时,要知道现在是苦的、乐的,还是不苦不乐的。这样静静地观察到一个时候,你将会发现到苦的受、乐的受、不苦不乐的受都在变化无常,而那变化无常的感受,一念接着一念在逼迫着你,你就会觉得"受"给你很不自在,所以观受,你就会从中生起智慧,发现受原来是一种苦。我们众生以为受当中有苦、乐、不苦不乐,但是以佛法说,有受皆苦。我们现在观受,就是要观到受的苦,这叫做受念处。所谓的受念处,是你的心安住在受里面来观察受的反应,从中发现自己的心怎样在受里面愚痴迷惑。

  三、心念处(心念住):

  一般上,观心念处是观察我们的心念中有贪、嗔、愚痴的心吗?如果我们一开始就观心,那也可以。但是根据佛法说,

  在我们的身心活动中,身体的活动最粗,很容易就观察到;心念的活动很细,不容易观察到。所以,如果是很粗的身体动作都不能够看清楚,你是很难看到心念微细的变化的。因此,四念处要先观身,然后观受;受观完了,才来观心。佛说观心,即是要观心念无常;心念一念接着一念在生灭无常变化。当一个人在观心,即是观心念在生灭变化,一下贪心,一下嗔心,一下好的心,一下恶的心,各种各样的心念在刹那间生灭变化,那么,我们要把心看清楚。因此,佛说要观心无常。

  对于心念的无常,要观察到怎么样呢?一般人开始观心的时候,先发现到嗔心,观到贪心,观到愚痴的心,这是他在观心的阶段,烦恼的心依然生起。当你观心到一个时候,心比较安定了,这些贪、嗔、痴的烦恼当时都不会起来,如此,你才有能力观察到心念的无常。就是说,一般上是要观察到内心的贪、嗔、痴,然后修到贪嗔痴暂时不起,才进一步再观心念的无常生灭,而心念无常生灭变化是非常神速的。我们众生认为心念中有一个我,观心无常可以使我们从中看到心念一念接着一念,统统是没有主人的。

  四、法念处(法念处):

  法可以分几方面来说:世间万物,称为法;佛所阐明的佛法道理,称为法;我们心中的记忆,也称为法。法念处是观法无我,此中的法并非指观佛所讲的佛法,而是观世间的一切万法,还有内心中的法尘,在这一切的法中没有我。

  我们众生执著世间有我,称为我的颠倒;执著受有快乐,称为乐的颠倒;执著我的心永远存在,称为常的颠倒;执著身体是干净的,称为净的颠倒。我们众生有常、乐、我、净四种颠倒,因此,佛教导以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来对治,这就是四念处。

  在释迦牟尼佛要涅槃之前,阿难尊者问佛:"佛呀,佛灭度后,我们应当依靠谁呢?"佛说:"依靠四念住。你要修行解脱,就要依靠四念住的观察来去达到解脱。"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专修四念住,就能够朝向生死解脱,因为四念住能够破除我们以上的四种颠倒。

  刚才说我们在观呼吸的过程中会产生定,使心定下来,佛法把定心称为清净心,即人心清净就能够在定里面产生清净。这个清净的心有不同程度的清净,也就是有不同程度的定力,即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佛经中常说,四禅的心,称为舍念清净的心。当我们要净心观法,要以清净的心来观察佛法,我们就要认识自心到底有多清净?要知道这一点,我们就要认识在修不净观、数息观、慈心观的时候,我们进入怎样的定?

  一般上,很多人进入定的现象都有这样的过程:开始静坐下来时,心念是属于善的心;然后心念集中……集中到一个时候,心能够被掌握,不再胡思乱想,杂念不生,这个叫做能够住的心;过后,心慢慢地安定,产生轻安、喜悦、快乐的感觉,此是要入定前产生轻安的心;当轻安的心产生后,身心就开始愉快了。当修禅者进入第一个定--初禅的时候,心无杂念。他不但轻安,在定中全身还会觉得很舒服,很快乐,而且还发生一种现象,就是对于外面的声音,偶尔还会听。佛经常在经中说:"声音是初禅的刺。"即修禅者进入初禅,一旦有声音干扰,就没办法定在里面,会从初禅中退下来。

  如果修禅者继续修,就进入第二个定--二禅,这时外面的声音就不会干扰到他了;不管外面的声音怎么影响、干扰,他知道了都无所谓。在二禅的人不但心无杂念,而且是一种无功用的用功的心,就是不必很卖力,心自然而然很稳地保持在定中。进入初禅与二禅的人都很快乐,而且身上有气在跑动。

  当一个人进入更深的定,心念更微细,更清净,他会进入第三个定--三禅,他往往会不知道自己的手、脚、腿、身体去了哪里?只知道全身很舒服而已,这是三禅最快乐的时候,这种快乐发自内心,不是从外面得来的。心集中在定中的快乐,令修禅者忘掉身体。虽是如此,但是还有很微细的、好像有又好像没有的呼吸。

  如果修禅者更进一步修,进入第四个定--四禅的时候,修禅者的呼吸都停止。从三禅到四禅有很大的转变点,一、呼

  吸停止,二、快乐全消,即在初禅、二禅、三禅全身很舒服,很快乐,但是到达四禅,一切归于平静,连快乐的念都没有了,这就是叫做舍念--一种平等、平静的念。修禅者深入四禅,完全听不到声音。在《阿毗达磨》中说:"一个人从初禅开始到四禅,声音慢慢灭掉,到最后四禅完全听不到声音。"这时的心念是最清净的。通过修禅定可以净化、清净我们的心。

  刚才我所说的"净心观法"中的"净心",就是清净的心,我们应当以清净的心来观法。心的清净有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不同程度的清净,如果你现在是在游戏,心很快乐、嘻哈哈中观察佛法,这种心是很粗的;如果你能够保持在初禅的心观察佛法,那这种心就比较细了;如果你能够用四禅的心来观察佛法,这种心是很清净的了。佛经中说:"世间凡夫的心本来是清净的,但是被烦恼遮盖住,那么,佛法就不能现前;如果没有烦恼遮盖住,心很清净的时候,很多佛法自然而然现前让你观察到。如此,如果你能够以四禅清净的心来观察佛法,你很快地能够觉悟到佛法的道理,并非思考的,因为四禅的心没有造作,当你以从四禅出来的清净心的能力,来观察佛法,很快就能够觉悟。所以我们要知道,如果要把佛法观察好,就要认识我们以怎样的心来观察。

  观察佛法最重要的重点,在于观察苦、空、无常、无我。观察这些佛法的方式有二。

  一、定中观察:你在定中的当时,不管一切外境,专心观察心念,从中观察苦、空、无常、无我。

  二、动中观察:在外境中观,在动中随着境界的生灭而观察苦、空、无常、无我。

  如果一个人观呼吸的当时,也在其中观察佛法,叫做止观双运,即定与慧一起修,这种人特别少。多数的人都要有一定的定力后,才修观,这比较容易。

  观察佛法的条件:

  要有清净的心做为观察佛法的条件,而在清净的心之前,要有戒律来扶持,因此,戒、定、慧才能够完成佛法的观察。

  修观的状态有二种,一种是在日常生活中,一种是专门拿一

  段时间来修,它们是有不一样的。因为在日常生活里,我们的心在散动中,比较难观;如果专门拿一段时间来修观,会观得比较好。

  如果你把时间专用在修行、观察佛法,如此就是专修毗婆遮那;在静坐中使心定下来,就是修奢摩他。修毗婆遮那的方法有无量无边,在这无量无边的修法里面,各家各派都有其优点,在这里我教导以四念处来作观:你们要观察佛法,先从身体观察起,比较容易,因为身体的动作是粗的。你要观苦、空、无常、无我的法,先从身体的动作中观察,先去看身心的因果动作的现象,把它观察清楚。平时一般人是没办法做到的,为什么呢?因为平…

《四圣谛讲记 第八卷 净心观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