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要在人中的位子感觉到呼吸。你会感觉到在呼出息的时候,有一股暖气吹过人中;当你吸进息的时候,你会觉得有一股凉风从人中吹入你的鼻腔,这个感觉佛法称它为风--呼吸的气息。数息观是以观风来作为入定的境界,依佛法说,你的心要定下来,就是心和境要合一,你要弄清楚,现在你观呼吸的境界是在人中前面呼吸
的境界。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鼻腔的风、进入肺的风、到达丹田的风都不是,只有在人中前面的呼吸才是观呼吸的境界。
如果当时能够观察到,你会觉得每次呼吸的时候,人中会有一股暖风与凉风吹过。如果一个人的心比较细,我一讲,他就能够感觉到;心粗的人就感觉不到。如果感觉不到,就要把食指打横靠近鼻孔,你就会感觉到呼出息时,有暖风吹过你的食指;吸进息时,有一股凉风吹过你的食指;在食指感觉冷、热的感觉的同时,人中也会感觉到冷、热。这样子,你就知道风吹过人中的冷、热感觉。这个冷、热的感觉辨认清楚后,你才可以开始修,为什么呢?因为它就是所要观的境。佛法说,我们的心要定下来,心保持在一个境里面,现在人中的呼吸就是观呼吸的人所要观的境。如果这个境你没弄清楚,就没办法观好呼吸。当你清楚、明白了这个境,就安心、静静地看着呼吸。
初学数息观时杂念多的人最好是从一数到十,每当你呼一口气的时候,心中就数一,呼第二次的时候就数二,一直随着呼的风数,如此数到十,然后,再从头数一,数二……数到十,这样重复从一数到十。在数息的时候,千万要记得,你的心不要集中在一、二、三、四……上面,心是要专注在观察呼吸。你要观察呼吸的风的冷、热,呼出的风是粗的,还是细的?呼出来和吸进去的风,哪一个比较长?哪一个比较短?
我们把呼吸从一数到十的目的,不是为了数,而是为了专心观察呼吸。因此,不要忘记,心念不是安住在一、二、三、四……而是安住在对呼吸的感觉要明明了了,这就是观察呼吸。
如果你从一数到十,能够清清楚楚数五圈以上,而且一点没有乱,也没有忘记掉,那么,你就可以开始不要数了。如果你数一到十的时候,每次数到一半就不见了,你就必须从头数起,就是重新从一再数起。为什么会数不见了呢?主要有二种情况:
一种就是散乱、掉举造成的。当散乱烦恼重的人数一,还没
有数二的时候,期间跑出很多杂念,为了避免这些杂念的干扰,当他在数一的时候,就应该随着呼吸,感觉呼吸,心要很清楚知道呼吸的同时,一心想一,心中就数一。同样的,心中数二……这样子,靠这个声音,专心观察呼吸,心中的杂念就少了。
如果杂念越来越多,也不要慌忙,因为当心念越来越平静的时候,会越看越清楚心中的杂念,那就感觉到杂念越来越多了,你会说:"哎呀!我没有修的时候,杂念没那么多;我静坐了,杂念反而更多!"其实并非如此,而是你静坐了,把杂念看得更清楚,就看到更多,这是好现象。看到那么多的杂念,你不要怕,只要从一数到十都清楚的话,不管多少杂念,你就是一个成功者;就算杂念很少,从一数到十,数到一下子丢了,忘了,就是你失败了。所以在观察呼吸从一数到十,要每一个数都不可以错乱。
有掉举烦恼的人不是有很多杂念,是心中想一些事情而造成忘记数了。比方说,你修数息观,数息数到一半,想起一件事情而忘记数了。很多静坐的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当静坐时,很多久远时忘记的事情,都会回忆起来。世间人会很高兴,但是以佛法来说,这是掉举的烦恼在作怪。所谓掉举,就是回忆过去的事。如果你掉举的烦恼很严重,就要更加小心感觉呼吸,专心地数息,不要只是保持知道,认为就是这个样子。你绝对不可以说:"哎呀!我从小到大都知道呼吸就是这个样子,何必观察呢?"其实不是,如果你能够数得好、观察得好的话,在这其中将会发现呼吸里有八种变化。
一、呼吸有长、短的差别:你要能够分辨这一口息与下一口息的长短是不一样的,即每一口息,每一个呼吸的长短的差别,你心中要清清楚楚,这就是观呼吸,不加以任何分析,只是知道呼吸而已,从中知道它们是不一样。
二、呼吸有粗、细的差别:你吹出来的风很粗,可以听到风声;细的呼吸很轻,你听不见风声。当呼吸很细的时候,你会感觉到好像有,好像没有那样。如果你做剧烈的运动时,呼吸很大声,气喘如牛,那是属于粗的风。你在观呼吸的时候,要分辨前一个呼吸与下一个呼吸之间,它们风的粗细也
不一样,你要分辨清楚。
三、呼吸有滑、涩的差别:当你呼吸很容易,就是滑;你觉得很难呼吸,就是涩。每个呼吸都有滑与涩的差别,就是前一个呼吸与后一个呼吸,哪一个比较容易呼出来,哪一个比较难,它们是有差别的,你要把它们看清楚。
四、呼吸有冷、热的差别:每次呼吸的时候,人中会有一股暖风与凉风吹过,即你会感觉到呼出的时候,有暖风吹过;吸进的时候,有一股凉风吹过。你要知道风吹过人中的冷、热感觉,要把它们辨认清楚。
呼吸的八种现象是观呼吸的人要认清楚的。如果这八种现象在每一呼一吸时都辨认清楚,你就是一个很专心观呼吸的人;如果你没看清楚这八种现象,你的心并没有很专注地观察呼吸。
呼吸变化的差别有长、短,粗、细,滑、涩,冷、热的感觉。如果一个人专心观呼吸,每一个差别都看得出来,他就知道每一个呼吸都是不一样的,没有任何一个呼吸都是一样的;如果那个人没看清楚,就会说每一个呼吸都是一样的,那么,会、不会修的人就有这样的差别了。如果你一心一意地在那边观察,真的把这八种现象观察得清楚,你的杂念就会慢慢减少。以上是散乱、掉举的烦恼造成观呼吸困难的情形。
另一种是昏沉造成:当昏沉烦恼重的人观呼吸的时候,观到胡里胡涂,最后什么也没了,打瞌睡去了。凡是有昏沉烦恼的人,就应该更加专心地数呼吸,好好地数。昏沉烦恼很重的人,最好眼睛不要全盖住,只要盖一点点,留下一条小缝,然后静静观呼吸,这样比较不容易昏沉。
刚才说过了,当你观呼吸能够从一数到十,至少能够数五圈以上都清清楚楚,一点也没有错乱,你就有小小定力了,就可以开始不必数,只要随呼吸。
随呼吸的修法:
随着吸进的气息,心观察也跟着进入丹田;随着呼出的气息,心的观察也从丹田跑到鼻尖,这就是随息。随息是不一定要做的,如果你有兴趣,可以尝试做,随着气息跑动,你的心会慢慢地更加安定。如果定力足够的人,就不需要随息。
当你从一数到十,数到五圈以上都很清楚,没有错乱,就静静地保持在人中观察呼吸,心中只要知道呼吸的出、入息,就不需要数,只要保持知道呼出的气息和吸进的气息;或者当呼出的时候念"佛",吸进的时候念"陀";或者当呼出气息的时候心中念"热",吸进气息的时候心中念"冷",随着冷、热的感觉,心中也念冷、热;或者随着出、进的感觉,心中念出、进,不可以每一种都念,只许念其中一种,即你可以念冷、热,出、进,或者佛、陀,甚至于你不要念,静静地观察呼吸。当然有些时候你还是会生起杂念,但是你会觉得心很平静,很舒服。当你把呼吸观得好,心会慢慢地越来越集中,杂念越来越少,心越来越平静的时候,身上的手、脸或头上会有气跑动。当你知道有气在身上跑动的时候,千万不要去注意它,还是一心一意地专心观察呼吸。
刚才我说过,你要专心在入定的境界,而你所修的境界就是人中前面的呼吸。除此之外,其他的境界一知道就立刻丢掉。所以你要很专心观察呼吸,身上有气跑动,只保持知道的心,不管它;外面有声音也不管,一心一意地观察呼吸,这样你就开始产生定力。
凡是修定者的定力要产生的时候,会觉得身体很舒服,觉得轻飘飘,佛法把这种现象称为轻安。当发生轻安的现象,你就开始觉得全身放松,全身舒服,呼吸也很舒畅,呼吸越来越平静,越来越细,这就是好现象。呼吸很长、很短并不很重要,重要的是呼吸越来越细。当然,呼吸越来越长是好的,但是重点是呼吸要越来越微细。
当你产生轻安,身上有气跑动,身体很舒服、快乐,觉得轻飘飘,全身放松等现象,千万不要陶醉在感受里面,还是要很专注地观呼吸,你就会慢慢地进入一种定,叫做初禅。当一个人入了定,就觉得很舒服,不想出来。当他出来,就觉得脚麻,刚才不觉得,一休息就觉得脚麻,这就说明了刚才他是在定中。
如何证明观呼吸已有了成绩?只要你静静地坐下来观呼吸,心中数着呼吸,从一数到十,如果你能够如此地数五圈以上都没有错乱,那是你的心开始安定下来了,然后你就不要数
了,只要静静地观察呼吸。如果能够维持在十五分钟之内,一点杂念也没有,心中明明了了,清清楚楚:我在观察呼吸。这样就是观出入息。出入息观得好,就能够入定,心情很愉快,全身有快乐的感受,很轻快,有些人觉得轻飘飘,有些人觉得整个人飞起来,有些人觉得身体越来越大,这些都是很好的感受。如果你要认真修观呼吸,一般上,初学者每天至少要坐半小时,三个月后,就会有所见效,心就能够定下来。
以佛法来说,不净观、慈心观、数息观都是属于修定--止,不是修慧,能够让你的心安定。当心安定了,你就可以开始观佛法,即是观佛所讲的世间的真理。不净观、慈心观、数息观不能算是观世间的真理,这些修观法门主要是克服我们的烦恼。当你观佛讲的世间道理,是在你六根境界现前的时候,你用心、专心地去观察它究竟是不是跟佛所说的一样。在你观察的过程中,不允许胡思乱想、分析。所谓观察佛法,并非用心去分析佛法的道理,而是直接观察到佛法的确是如此。我以比喻来说明:我说新加坡的国旗是红、白二色。你就去想象国旗是怎样,怎…
《四圣谛讲记 第八卷 净心观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