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四圣谛讲记 第八卷 净心观法

  第八卷 净心观法

  现在,我要介绍净心观法,即以清净的心来观察佛法。

  佛陀教导我们很多的佛法,经典上常说,众生有八万四千烦恼,佛说八万四千法门,那么,听闻了这么多佛法,要怎么去实践呢?按照佛法说,我们从听闻佛法到实践有三个步骤,就是所谓的闻、思、修。先听闻;听闻后,再静静地思惟,分辨佛法的对与错、是否是正确的;思惟之后,还要进一步修。在修的时候,就不去思惟,而是去观察佛法。比如世间人学习了一些学问,然后就到世界各处去考察,看看他所学的学问是否能够应用得上。我们在修学佛法的过程,当对佛法有一定的认识了,就必须去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不允许再倒回头来思惟佛法,那就要进一步去观察。

  观察佛法所具备的条件是:

  一、守持好戒律:基本上你要是一个善人,即必须把戒律--五戒十善做好,如此,你至少在业力因果上不会堕落,然后你想进一步修行,朝向觉悟解脱。如果你的五戒十善不持好,那想要进一步修学佛法,就好像期望蒸沙成饭,是不可能的。因此,观察佛法的第一个条件就是要把戒律持好。

  二、心要清净:佛说我们众生被烦恼心遮盖住,使得智慧不能现前,那么,要达到智慧现前,就要使心清净。因此,这一讲就讲解净心观法。

  我们有无量无边数不清的烦恼,要怎样处理呢?根据佛说,你应该先处理最明显、最严重、最容易让你观察到的烦恼。一般上以贪嗔痴三种类来分。

  在贪方面,一般上我们最严重的,是对自己身体的贪爱,也对异性的身体贪爱。我们要先克服贪的烦恼,使心清净下来,就要修不净观,即观不净。

  在嗔方面,我们就要修慈心观,利用慈心观的修法,使嗔心慢慢调伏下来。

  在愚痴方面,因为我们的心很乱,心情不定,一下子就被境界迷惑了。因此,为了让心安定下来,我们就要修数息观,即观呼吸。

  当我们的心安定下来以后,就进一步修因缘观,即观察世间种种实相的前因后果--十二因缘,以对治我们的愚痴,使智慧增长。

  除此之外,破除对"我"的执著的愚痴,要修界分别观,即观十八界。所谓十八界,是我们的六根、六尘,再加上六识;也就是眼界、色界、眼识界、耳界、声界、耳识界、鼻界、香界、鼻识界、舌界、味界、舌识界、身界、触界、身识界、意界、法界和意识界。这些法就是我们的身心作用,我们迷惑在其中,认为有一个我。那么,我们去观察它们各有个的活动,从当中会慢慢地觉悟到,实际上没有我。

  我刚才介绍的,就是佛教很著名的五停心,它们是:

  一、不净观:对治贪欲--淫欲心的烦恼。

  二、慈心观:对治嗔心的烦恼。

  三、数息观(出入息观):对治心乱、昏沉的烦恼,加强定力,这样就有能力把世间真相看得更清楚。

  四、因缘观:对治愚痴。这必须有数息观训练起来的定力后,才开始做因缘观,即观世间的种种因缘果报现象。

  五、界分别观:观察我们的身心就是十八界的法在作用,其中没有我。

  这五停心是一种观察,而这个观察有二方面,一种是对治我们的烦恼,一种是增长智慧。其中不净观、慈心观分别对治我们贪与嗔的烦恼;数息观对治散乱的烦恼;因缘观对治愚痴,如果愚痴的烦恼能够降伏,智慧就能够增长,所以因缘观能够增长智慧。此外,界分别观也能够增长智慧。

  修观的法门非常多,不管任何修观的法门,都属于对治法门,或生起智慧的法门。此外,任何修观的方法都属于定或慧的分类,即有些修法能够加强定力,有些修法能够产生智慧。不管产生智慧,或定力,在佛法中都把它称为观。但是"观"是佛法流传到中国后,在做翻译时所用的名词。其实慈心观不应该叫做观,真正说来,所谓的定跟慧,应该称为止跟观。一般都把修止和修观说成修观,其实,应该把它们合称为修止观法门。在南传佛教全都把它称为毗婆遮那(观),其实在所有修毗婆遮那的修法中,也不完全修毗婆遮那,凡是修

  观的同时也要配合修定,所以一般上止观是互相配合,相辅相成的。

  现在我介绍几个净心观法让大家认识,如有兴趣者,可尝试修。如果有机缘,可拜访老师向他求教,好好专心修,这样就可以降伏烦恼。

  一、不净观:可分为二方面,一个是观内身(自己身体)不净,另外一个是观外身(他人身体)不净。观内身不净主要是要破除对自己身体的贪爱,观外身不净主要是要克服对他人(异性)身体的贪爱。所谓对异性的贪爱,就是对淫欲的贪爱。

  所谓观不净,就是要仔细观察身体,到底它是干净的或是不干净的?事实上,我们的身体是不干净的,眼睛分泌出来的东西叫做眼屎,耳朵分泌出来的东西叫做耳屎,鼻子分泌出来的东西叫做鼻屎……都是屎,肮里肮脏的东西;皮肤流出来的汗水也是不干净的,因此,我们天天要洗澡,如此才认为干净。其实,如果是干净的东西是不用洗的,只有肮脏的东西才需要洗,可见身体是肮脏的。不只身体的表皮是肮脏的,里面也是肮脏的,身体内部的血、肉是臭腥的,没有人有兴趣看它、闻它,只有医生没有办法,在医治疾病、在开刀动手术时需要面对。再者,我们每天吃东西装在肚子里面,在所有的消化系统中都是肮脏的,所以佛说身体是一个臭皮囊,是不干净的东西。

  那么,别人的身体也是一样,我们要进一步仔细观察。根据南传佛教所流传的教法中,有所谓的观身三十二不净,即以身体上的三十二样东西来观察身体不净。如果有兴趣者,可拜访一些法师学习。

  不净观的修法:

  一般上,观身不净的修法是从外面观到里面,即从皮毛、头发、指甲……一步一步观察到身体里面的血、肉、内脏、五脏六腑等等。如果你把这种修法修好,慢慢就会觉得身体太脏,给你增添了太多的麻烦,你就会放下对身体贪爱的烦恼。如果你要以别人的身体为对象来修,也是一样的,即从他人的表皮观察到内部。根据一般有经验的人说,如果你要把这

  种修法修好,最好先去看尸体,把尸体观察清楚,有深刻的印象后,回到家里静坐时,心境很平静,很冷静的时候,慢慢地把身体上的每一部分观察,就好像在菜市场看到所卖的猪肉、血、五脏六腑等一样。

  依据佛法说,修不净观要适合而止,修到对身体厌恶的时候,就可以停止。因为这个修法是要克服我们对身体的贪爱,贪爱的反面就是厌恶,当你对身体厌恶的时候,如果再继续修,很多人会觉得人生没有意思,会想死,就想出离世间,这是好的。但是,如果你想自杀,就不可以再修下去。修不净观会有这种的严重毛病。

  在不净观的修法中,还有白骨观,这里我就不介绍。

  二、慈心观:修慈心观是为了克服嗔心。修慈心观与修不净观一样,你必须找一个清净的好地方来静坐,然后做一些观想。所谓慈,就是给众生快乐,然后观想把慈心--快乐的心发散给众生。如果我们把慈心修得好,每天会很愉快,嗔心就不会发起来。因为你会记得经常给人家快乐,就不容易起嗔心。

  慈心观的修法:

  先找一个清净的修观场所,全身放松静坐,觉得全身很舒服,从自己的全身感受到舒服快乐,然后就开始想象把全身的舒服、快乐发散给其他的人。因为要把舒服、快乐发给其他的人是不容易的,所以修慈心观有一定的次第:

  首先,观想你最亲爱的人,一心一意地想要他快乐、舒服,这样把舒服、快乐发给自己最亲爱的人。当你能够做到如此的观想后,接着,你就对非亲非故的中性的人做观想,也把舒服、快乐发给他们。当你能够做到如此的观想后,再对那些你一想到他就生起嗔心,即你所嗔恨的人,你想你在静坐很快乐,希望把快乐的心发给他,让他感受到快乐,以这样的心情,坐在那边观想。当你把慈心发给这三种人之后,你要进一步的把这种观想扩大,从一个人扩大到二个人,二个人到四个人……慢慢增加,最后扩大到无量无边、东南西北、上下一切众生,你的心都想给他们快乐。如果你完成了这个慈心的观想,那你就是完成了慈无量心。

  如果你的慈心观修得非常成功的话,别人看到你就会很高兴,对你好感。你不可以经常以你最贪爱的人来做慈心观的对象,不然的话,你会越来越执著他。因此,慈心观的真正目的是要克服的嗔心。最后要修到对最嗔恨的人不起嗔心,这样你才算是成就了慈心观,克服了嗔的烦恼。

  三、数息观:数息观是为了克服我们的心乱如麻,没有定力,心整天被外境转的毛病,如此将心集中一处。佛经常在经典中说:"系心一处,无事不办。"就是说,只要你能够专心地定在一点,心定不动,心就有力量做很多的事情。

  数息观的修法:

  即观呼吸的出息与入息,然后很专心地看着呼吸的出、入。因为此种观法在佛教中非常普遍,也可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修法,在这里我就花一点世间来教导大家怎样修。

  首先找一个环境清净(师父:是清静吗?),空气很好的地方静坐,光线不要太亮,在座位上最好铺一个坐垫。你盘腿的时候,可以单盘或双盘,不管怎么盘,要全身肌肉放松的姿势。就是说,你在静坐的时候,身体的任何肌肉都要舒服、放松,不要拉紧,这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全身的肌肉不放松,你就不可能把静坐修好。手可以放在身前的腿上,可以结手印,或者左手的上,右手在下,或者右手在上,左手在下,然后二个拇指相碰在一起。当你把坐姿坐好,把头摆正,眼睛朝前方看,如此,头就不会低下来;在头还没有低下来的状态底下,眼睛慢慢往地上看,然后盖住,这样子,你的头就摆正了。眼睛盖住之后,精神不要集中在眼睛,专心地注意呼吸。出入息的观法有观丹田呼吸与观鼻尖呼吸,这里我介绍观鼻尖的呼吸。

  鼻尖的呼吸发生在我们鼻子的前面,上唇正中凹下的部分,那边有一个穴位叫做人中,你…

《四圣谛讲记 第八卷 净心观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