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四聖谛講記 第八卷 淨心觀法

  第八卷 淨心觀法

  現在,我要介紹淨心觀法,即以清淨的心來觀察佛法。

  佛陀教導我們很多的佛法,經典上常說,衆生有八萬四千煩惱,佛說八萬四千法門,那麼,聽聞了這麼多佛法,要怎麼去實踐呢?按照佛法說,我們從聽聞佛法到實踐有叁個步驟,就是所謂的聞、思、修。先聽聞;聽聞後,再靜靜地思惟,分辨佛法的對與錯、是否是正確的;思惟之後,還要進一步修。在修的時候,就不去思惟,而是去觀察佛法。比如世間人學習了一些學問,然後就到世界各處去考察,看看他所學的學問是否能夠應用得上。我們在修學佛法的過程,當對佛法有一定的認識了,就必須去實踐。在實踐的過程中,不允許再倒回頭來思惟佛法,那就要進一步去觀察。

  觀察佛法所具備的條件是:

  一、守持好戒律:基本上你要是一個善人,即必須把戒律--五戒十善做好,如此,你至少在業力因果上不會墮落,然後你想進一步修行,朝向覺悟解脫。如果你的五戒十善不持好,那想要進一步修學佛法,就好像期望蒸沙成飯,是不可能的。因此,觀察佛法的第一個條件就是要把戒律持好。

  二、心要清淨:佛說我們衆生被煩惱心遮蓋住,使得智慧不能現前,那麼,要達到智慧現前,就要使心清淨。因此,這一講就講解淨心觀法。

  我們有無量無邊數不清的煩惱,要怎樣處理呢?根據佛說,你應該先處理最明顯、最嚴重、最容易讓你觀察到的煩惱。一般上以貪嗔癡叁種類來分。

  在貪方面,一般上我們最嚴重的,是對自己身體的貪愛,也對異性的身體貪愛。我們要先克服貪的煩惱,使心清淨下來,就要修不淨觀,即觀不淨。

  在嗔方面,我們就要修慈心觀,利用慈心觀的修法,使嗔心慢慢調伏下來。

  在愚癡方面,因爲我們的心很亂,心情不定,一下子就被境界迷惑了。因此,爲了讓心安定下來,我們就要修數息觀,即觀呼吸。

  當我們的心安定下來以後,就進一步修因緣觀,即觀察世間種種實相的前因後果--十二因緣,以對治我們的愚癡,使智慧增長。

  除此之外,破除對"我"的執著的愚癡,要修界分別觀,即觀十八界。所謂十八界,是我們的六根、六塵,再加上六識;也就是眼界、色界、眼識界、耳界、聲界、耳識界、鼻界、香界、鼻識界、舌界、味界、舌識界、身界、觸界、身識界、意界、法界和意識界。這些法就是我們的身心作用,我們迷惑在其中,認爲有一個我。那麼,我們去觀察它們各有個的活動,從當中會慢慢地覺悟到,實際上沒有我。

  我剛才介紹的,就是佛教很著名的五停心,它們是:

  一、不淨觀:對治貪欲--淫欲心的煩惱。

  二、慈心觀:對治嗔心的煩惱。

  叁、數息觀(出入息觀):對治心亂、昏沈的煩惱,加強定力,這樣就有能力把世間真相看得更清楚。

  四、因緣觀:對治愚癡。這必須有數息觀訓練起來的定力後,才開始做因緣觀,即觀世間的種種因緣果報現象。

  五、界分別觀:觀察我們的身心就是十八界的法在作用,其中沒有我。

  這五停心是一種觀察,而這個觀察有二方面,一種是對治我們的煩惱,一種是增長智慧。其中不淨觀、慈心觀分別對治我們貪與嗔的煩惱;數息觀對治散亂的煩惱;因緣觀對治愚癡,如果愚癡的煩惱能夠降伏,智慧就能夠增長,所以因緣觀能夠增長智慧。此外,界分別觀也能夠增長智慧。

  修觀的法門非常多,不管任何修觀的法門,都屬于對治法門,或生起智慧的法門。此外,任何修觀的方法都屬于定或慧的分類,即有些修法能夠加強定力,有些修法能夠産生智慧。不管産生智慧,或定力,在佛法中都把它稱爲觀。但是"觀"是佛法流傳到中國後,在做翻譯時所用的名詞。其實慈心觀不應該叫做觀,真正說來,所謂的定跟慧,應該稱爲止跟觀。一般都把修止和修觀說成修觀,其實,應該把它們合稱爲修止觀法門。在南傳佛教全都把它稱爲毗婆遮那(觀),其實在所有修毗婆遮那的修法中,也不完全修毗婆遮那,凡是修

  觀的同時也要配合修定,所以一般上止觀是互相配合,相輔相成的。

  現在我介紹幾個淨心觀法讓大家認識,如有興趣者,可嘗試修。如果有機緣,可拜訪老師向他求教,好好專心修,這樣就可以降伏煩惱。

  一、不淨觀:可分爲二方面,一個是觀內身(自己身體)不淨,另外一個是觀外身(他人身體)不淨。觀內身不淨主要是要破除對自己身體的貪愛,觀外身不淨主要是要克服對他人(異性)身體的貪愛。所謂對異性的貪愛,就是對淫欲的貪愛。

  所謂觀不淨,就是要仔細觀察身體,到底它是幹淨的或是不幹淨的?事實上,我們的身體是不幹淨的,眼睛分泌出來的東西叫做眼屎,耳朵分泌出來的東西叫做耳屎,鼻子分泌出來的東西叫做鼻屎……都是屎,肮裏肮髒的東西;皮膚流出來的汗水也是不幹淨的,因此,我們天天要洗澡,如此才認爲幹淨。其實,如果是幹淨的東西是不用洗的,只有肮髒的東西才需要洗,可見身體是肮髒的。不只身體的表皮是肮髒的,裏面也是肮髒的,身體內部的血、肉是臭腥的,沒有人有興趣看它、聞它,只有醫生沒有辦法,在醫治疾病、在開刀動手術時需要面對。再者,我們每天吃東西裝在肚子裏面,在所有的消化系統中都是肮髒的,所以佛說身體是一個臭皮囊,是不幹淨的東西。

  那麼,別人的身體也是一樣,我們要進一步仔細觀察。根據南傳佛教所流傳的教法中,有所謂的觀身叁十二不淨,即以身體上的叁十二樣東西來觀察身體不淨。如果有興趣者,可拜訪一些法師學習。

  不淨觀的修法:

  一般上,觀身不淨的修法是從外面觀到裏面,即從皮毛、頭發、指甲……一步一步觀察到身體裏面的血、肉、內髒、五髒六腑等等。如果你把這種修法修好,慢慢就會覺得身體太髒,給你增添了太多的麻煩,你就會放下對身體貪愛的煩惱。如果你要以別人的身體爲對象來修,也是一樣的,即從他人的表皮觀察到內部。根據一般有經驗的人說,如果你要把這

  種修法修好,最好先去看屍體,把屍體觀察清楚,有深刻的印象後,回到家裏靜坐時,心境很平靜,很冷靜的時候,慢慢地把身體上的每一部分觀察,就好像在菜市場看到所賣的豬肉、血、五髒六腑等一樣。

  依據佛法說,修不淨觀要適合而止,修到對身體厭惡的時候,就可以停止。因爲這個修法是要克服我們對身體的貪愛,貪愛的反面就是厭惡,當你對身體厭惡的時候,如果再繼續修,很多人會覺得人生沒有意思,會想死,就想出離世間,這是好的。但是,如果你想自殺,就不可以再修下去。修不淨觀會有這種的嚴重毛病。

  在不淨觀的修法中,還有白骨觀,這裏我就不介紹。

  二、慈心觀:修慈心觀是爲了克服嗔心。修慈心觀與修不淨觀一樣,你必須找一個清淨的好地方來靜坐,然後做一些觀想。所謂慈,就是給衆生快樂,然後觀想把慈心--快樂的心發散給衆生。如果我們把慈心修得好,每天會很愉快,嗔心就不會發起來。因爲你會記得經常給人家快樂,就不容易起嗔心。

  慈心觀的修法:

  先找一個清淨的修觀場所,全身放松靜坐,覺得全身很舒服,從自己的全身感受到舒服快樂,然後就開始想象把全身的舒服、快樂發散給其他的人。因爲要把舒服、快樂發給其他的人是不容易的,所以修慈心觀有一定的次第:

  首先,觀想你最親愛的人,一心一意地想要他快樂、舒服,這樣把舒服、快樂發給自己最親愛的人。當你能夠做到如此的觀想後,接著,你就對非親非故的中性的人做觀想,也把舒服、快樂發給他們。當你能夠做到如此的觀想後,再對那些你一想到他就生起嗔心,即你所嗔恨的人,你想你在靜坐很快樂,希望把快樂的心發給他,讓他感受到快樂,以這樣的心情,坐在那邊觀想。當你把慈心發給這叁種人之後,你要進一步的把這種觀想擴大,從一個人擴大到二個人,二個人到四個人……慢慢增加,最後擴大到無量無邊、東南西北、上下一切衆生,你的心都想給他們快樂。如果你完成了這個慈心的觀想,那你就是完成了慈無量心。

  如果你的慈心觀修得非常成功的話,別人看到你就會很高興,對你好感。你不可以經常以你最貪愛的人來做慈心觀的對象,不然的話,你會越來越執著他。因此,慈心觀的真正目的是要克服的嗔心。最後要修到對最嗔恨的人不起嗔心,這樣你才算是成就了慈心觀,克服了嗔的煩惱。

  叁、數息觀:數息觀是爲了克服我們的心亂如麻,沒有定力,心整天被外境轉的毛病,如此將心集中一處。佛經常在經典中說:"系心一處,無事不辦。"就是說,只要你能夠專心地定在一點,心定不動,心就有力量做很多的事情。

  數息觀的修法:

  即觀呼吸的出息與入息,然後很專心地看著呼吸的出、入。因爲此種觀法在佛教中非常普遍,也可以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修法,在這裏我就花一點世間來教導大家怎樣修。

  首先找一個環境清淨(師父:是清靜嗎?),空氣很好的地方靜坐,光線不要太亮,在座位上最好鋪一個坐墊。你盤腿的時候,可以單盤或雙盤,不管怎麼盤,要全身肌肉放松的姿勢。就是說,你在靜坐的時候,身體的任何肌肉都要舒服、放松,不要拉緊,這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全身的肌肉不放松,你就不可能把靜坐修好。手可以放在身前的腿上,可以結手印,或者左手的上,右手在下,或者右手在上,左手在下,然後二個拇指相碰在一起。當你把坐姿坐好,把頭擺正,眼睛朝前方看,如此,頭就不會低下來;在頭還沒有低下來的狀態底下,眼睛慢慢往地上看,然後蓋住,這樣子,你的頭就擺正了。眼睛蓋住之後,精神不要集中在眼睛,專心地注意呼吸。出入息的觀法有觀丹田呼吸與觀鼻尖呼吸,這裏我介紹觀鼻尖的呼吸。

  鼻尖的呼吸發生在我們鼻子的前面,上唇正中凹下的部分,那邊有一個穴位叫做人中,你…

《四聖谛講記 第八卷 淨心觀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