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要在人中的位子感覺到呼吸。你會感覺到在呼出息的時候,有一股暖氣吹過人中;當你吸進息的時候,你會覺得有一股涼風從人中吹入你的鼻腔,這個感覺佛法稱它爲風--呼吸的氣息。數息觀是以觀風來作爲入定的境界,依佛法說,你的心要定下來,就是心和境要合一,你要弄清楚,現在你觀呼吸的境界是在人中前面呼吸
的境界。這句話的意思是說,鼻腔的風、進入肺的風、到達丹田的風都不是,只有在人中前面的呼吸才是觀呼吸的境界。
如果當時能夠觀察到,你會覺得每次呼吸的時候,人中會有一股暖風與涼風吹過。如果一個人的心比較細,我一講,他就能夠感覺到;心粗的人就感覺不到。如果感覺不到,就要把食指打橫靠近鼻孔,你就會感覺到呼出息時,有暖風吹過你的食指;吸進息時,有一股涼風吹過你的食指;在食指感覺冷、熱的感覺的同時,人中也會感覺到冷、熱。這樣子,你就知道風吹過人中的冷、熱感覺。這個冷、熱的感覺辨認清楚後,你才可以開始修,爲什麼呢?因爲它就是所要觀的境。佛法說,我們的心要定下來,心保持在一個境裏面,現在人中的呼吸就是觀呼吸的人所要觀的境。如果這個境你沒弄清楚,就沒辦法觀好呼吸。當你清楚、明白了這個境,就安心、靜靜地看著呼吸。
初學數息觀時雜念多的人最好是從一數到十,每當你呼一口氣的時候,心中就數一,呼第二次的時候就數二,一直隨著呼的風數,如此數到十,然後,再從頭數一,數二……數到十,這樣重複從一數到十。在數息的時候,千萬要記得,你的心不要集中在一、二、叁、四……上面,心是要專注在觀察呼吸。你要觀察呼吸的風的冷、熱,呼出的風是粗的,還是細的?呼出來和吸進去的風,哪一個比較長?哪一個比較短?
我們把呼吸從一數到十的目的,不是爲了數,而是爲了專心觀察呼吸。因此,不要忘記,心念不是安住在一、二、叁、四……而是安住在對呼吸的感覺要明明了了,這就是觀察呼吸。
如果你從一數到十,能夠清清楚楚數五圈以上,而且一點沒有亂,也沒有忘記掉,那麼,你就可以開始不要數了。如果你數一到十的時候,每次數到一半就不見了,你就必須從頭數起,就是重新從一再數起。爲什麼會數不見了呢?主要有二種情況:
一種就是散亂、掉舉造成的。當散亂煩惱重的人數一,還沒
有數二的時候,期間跑出很多雜念,爲了避免這些雜念的幹擾,當他在數一的時候,就應該隨著呼吸,感覺呼吸,心要很清楚知道呼吸的同時,一心想一,心中就數一。同樣的,心中數二……這樣子,靠這個聲音,專心觀察呼吸,心中的雜念就少了。
如果雜念越來越多,也不要慌忙,因爲當心念越來越平靜的時候,會越看越清楚心中的雜念,那就感覺到雜念越來越多了,你會說:"哎呀!我沒有修的時候,雜念沒那麼多;我靜坐了,雜念反而更多!"其實並非如此,而是你靜坐了,把雜念看得更清楚,就看到更多,這是好現象。看到那麼多的雜念,你不要怕,只要從一數到十都清楚的話,不管多少雜念,你就是一個成功者;就算雜念很少,從一數到十,數到一下子丟了,忘了,就是你失敗了。所以在觀察呼吸從一數到十,要每一個數都不可以錯亂。
有掉舉煩惱的人不是有很多雜念,是心中想一些事情而造成忘記數了。比方說,你修數息觀,數息數到一半,想起一件事情而忘記數了。很多靜坐的人都有這樣的經驗,當靜坐時,很多久遠時忘記的事情,都會回憶起來。世間人會很高興,但是以佛法來說,這是掉舉的煩惱在作怪。所謂掉舉,就是回憶過去的事。如果你掉舉的煩惱很嚴重,就要更加小心感覺呼吸,專心地數息,不要只是保持知道,認爲就是這個樣子。你絕對不可以說:"哎呀!我從小到大都知道呼吸就是這個樣子,何必觀察呢?"其實不是,如果你能夠數得好、觀察得好的話,在這其中將會發現呼吸裏有八種變化。
一、呼吸有長、短的差別:你要能夠分辨這一口息與下一口息的長短是不一樣的,即每一口息,每一個呼吸的長短的差別,你心中要清清楚楚,這就是觀呼吸,不加以任何分析,只是知道呼吸而已,從中知道它們是不一樣。
二、呼吸有粗、細的差別:你吹出來的風很粗,可以聽到風聲;細的呼吸很輕,你聽不見風聲。當呼吸很細的時候,你會感覺到好像有,好像沒有那樣。如果你做劇烈的運動時,呼吸很大聲,氣喘如牛,那是屬于粗的風。你在觀呼吸的時候,要分辨前一個呼吸與下一個呼吸之間,它們風的粗細也
不一樣,你要分辨清楚。
叁、呼吸有滑、澀的差別:當你呼吸很容易,就是滑;你覺得很難呼吸,就是澀。每個呼吸都有滑與澀的差別,就是前一個呼吸與後一個呼吸,哪一個比較容易呼出來,哪一個比較難,它們是有差別的,你要把它們看清楚。
四、呼吸有冷、熱的差別:每次呼吸的時候,人中會有一股暖風與涼風吹過,即你會感覺到呼出的時候,有暖風吹過;吸進的時候,有一股涼風吹過。你要知道風吹過人中的冷、熱感覺,要把它們辨認清楚。
呼吸的八種現象是觀呼吸的人要認清楚的。如果這八種現象在每一呼一吸時都辨認清楚,你就是一個很專心觀呼吸的人;如果你沒看清楚這八種現象,你的心並沒有很專注地觀察呼吸。
呼吸變化的差別有長、短,粗、細,滑、澀,冷、熱的感覺。如果一個人專心觀呼吸,每一個差別都看得出來,他就知道每一個呼吸都是不一樣的,沒有任何一個呼吸都是一樣的;如果那個人沒看清楚,就會說每一個呼吸都是一樣的,那麼,會、不會修的人就有這樣的差別了。如果你一心一意地在那邊觀察,真的把這八種現象觀察得清楚,你的雜念就會慢慢減少。以上是散亂、掉舉的煩惱造成觀呼吸困難的情形。
另一種是昏沈造成:當昏沈煩惱重的人觀呼吸的時候,觀到胡裏胡塗,最後什麼也沒了,打瞌睡去了。凡是有昏沈煩惱的人,就應該更加專心地數呼吸,好好地數。昏沈煩惱很重的人,最好眼睛不要全蓋住,只要蓋一點點,留下一條小縫,然後靜靜觀呼吸,這樣比較不容易昏沈。
剛才說過了,當你觀呼吸能夠從一數到十,至少能夠數五圈以上都清清楚楚,一點也沒有錯亂,你就有小小定力了,就可以開始不必數,只要隨呼吸。
隨呼吸的修法:
隨著吸進的氣息,心觀察也跟著進入丹田;隨著呼出的氣息,心的觀察也從丹田跑到鼻尖,這就是隨息。隨息是不一定要做的,如果你有興趣,可以嘗試做,隨著氣息跑動,你的心會慢慢地更加安定。如果定力足夠的人,就不需要隨息。
當你從一數到十,數到五圈以上都很清楚,沒有錯亂,就靜靜地保持在人中觀察呼吸,心中只要知道呼吸的出、入息,就不需要數,只要保持知道呼出的氣息和吸進的氣息;或者當呼出的時候念"佛",吸進的時候念"陀";或者當呼出氣息的時候心中念"熱",吸進氣息的時候心中念"冷",隨著冷、熱的感覺,心中也念冷、熱;或者隨著出、進的感覺,心中念出、進,不可以每一種都念,只許念其中一種,即你可以念冷、熱,出、進,或者佛、陀,甚至于你不要念,靜靜地觀察呼吸。當然有些時候你還是會生起雜念,但是你會覺得心很平靜,很舒服。當你把呼吸觀得好,心會慢慢地越來越集中,雜念越來越少,心越來越平靜的時候,身上的手、臉或頭上會有氣跑動。當你知道有氣在身上跑動的時候,千萬不要去注意它,還是一心一意地專心觀察呼吸。
剛才我說過,你要專心在入定的境界,而你所修的境界就是人中前面的呼吸。除此之外,其他的境界一知道就立刻丟掉。所以你要很專心觀察呼吸,身上有氣跑動,只保持知道的心,不管它;外面有聲音也不管,一心一意地觀察呼吸,這樣你就開始産生定力。
凡是修定者的定力要産生的時候,會覺得身體很舒服,覺得輕飄飄,佛法把這種現象稱爲輕安。當發生輕安的現象,你就開始覺得全身放松,全身舒服,呼吸也很舒暢,呼吸越來越平靜,越來越細,這就是好現象。呼吸很長、很短並不很重要,重要的是呼吸越來越細。當然,呼吸越來越長是好的,但是重點是呼吸要越來越微細。
當你産生輕安,身上有氣跑動,身體很舒服、快樂,覺得輕飄飄,全身放松等現象,千萬不要陶醉在感受裏面,還是要很專注地觀呼吸,你就會慢慢地進入一種定,叫做初禅。當一個人入了定,就覺得很舒服,不想出來。當他出來,就覺得腳麻,剛才不覺得,一休息就覺得腳麻,這就說明了剛才他是在定中。
如何證明觀呼吸已有了成績?只要你靜靜地坐下來觀呼吸,心中數著呼吸,從一數到十,如果你能夠如此地數五圈以上都沒有錯亂,那是你的心開始安定下來了,然後你就不要數
了,只要靜靜地觀察呼吸。如果能夠維持在十五分鍾之內,一點雜念也沒有,心中明明了了,清清楚楚:我在觀察呼吸。這樣就是觀出入息。出入息觀得好,就能夠入定,心情很愉快,全身有快樂的感受,很輕快,有些人覺得輕飄飄,有些人覺得整個人飛起來,有些人覺得身體越來越大,這些都是很好的感受。如果你要認真修觀呼吸,一般上,初學者每天至少要坐半小時,叁個月後,就會有所見效,心就能夠定下來。
以佛法來說,不淨觀、慈心觀、數息觀都是屬于修定--止,不是修慧,能夠讓你的心安定。當心安定了,你就可以開始觀佛法,即是觀佛所講的世間的真理。不淨觀、慈心觀、數息觀不能算是觀世間的真理,這些修觀法門主要是克服我們的煩惱。當你觀佛講的世間道理,是在你六根境界現前的時候,你用心、專心地去觀察它究竟是不是跟佛所說的一樣。在你觀察的過程中,不允許胡思亂想、分析。所謂觀察佛法,並非用心去分析佛法的道理,而是直接觀察到佛法的確是如此。我以比喻來說明:我說新加坡的國旗是紅、白二色。你就去想象國旗是怎樣,怎…
《四聖谛講記 第八卷 淨心觀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