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四聖谛講記 第七卷 道~以戒爲師▪P3

  ..續本文上一頁因果,這樣,你心中會造出惡行爲而有惡的果報,所以就罪加一等。

  我們再以世間的觀點來看,如果一對男女只是同居,不要結婚,那麼,他們隨時都可以因鬧意見而分手;如果他們舉行結婚的儀式,在主婚官的面前宣誓共結連理,要分手就不那麼容易了,因爲世間人已經認同他們的關系了。如果他們沒有以夫妻的方式生活在一起,世間人是不大能夠接受的。如

  果他們是以同居的方式生活在一起,後來分居了,世間人也不以爲什麼,可見,我們向大家宣誓了一件事情後,就會加強自己的信念,加強心的力量,那麼,受戒也是如此。

  如果你有向出家人受持五戒,那麼,你將來受戒、持戒的功德就加一等;如果你犯戒了,你的罪惡也會加一等。我舉一個例子:你打死一只蚊子,如果沒有受持五戒,你只犯了殺業,並沒有犯了殺戒。犯殺業的人將來會墮落,將來那只蚊子會找你算帳,你要賠它一條命;殺業是破壞別人的身體,將來你也會多病,這是殺業的因果。如果你受持了五戒而去殺死蚊子,那麼,你都要承受以上犯殺業的因果,同時還會多加一條犯殺戒的罪--使你墮落地獄的因果。所以受戒的人與沒有受戒的人犯殺業是不同的,有受戒的人會罪加一等。但是,如果受戒的人與沒有受戒的人都把戒持好,受戒的人的功德也加多一等。比方說,你不殺生,我也不殺生,但是我有受持五戒,你沒有,而我就多了受持五戒的功德。依據佛法說,受持五戒的功德足夠讓你生天;如果不受持五戒,只是行善,所修的功德不一定能讓你生天。因此,對佛法有信心的佛教徒應該受持五戒。

  決定受持五戒的佛教徒應該請求一位法師,按照佛製定的授戒儀軌爲他傳授五戒,經過了這個簡單莊嚴的授戒儀式,他就完成了受戒。

  當一個人受持了五戒,就應該學習認真的守持,不然會經常犯戒。那麼,犯了戒怎麼辦?根據佛說,一個人犯了戒,應該想辦法做忏悔;當你忏悔過後,就是一個清淨的持戒者。

  忏悔的做法:你將所犯戒的過失向一個持戒的人發露,然後發誓以後不再犯,這就是忏悔。當一個人忏悔罪業後,跟沒有犯戒的人一樣清淨,因爲他少了犯戒的罪。所以說,忏悔能夠把犯戒的罪忏除掉。

  如果有人犯了戒,然後忏悔,然而忏悔後又犯,犯了戒又忏悔,這樣周而複始,那怎麼辦呢?以佛法來說,世間的凡夫俗子,對其心念、行爲多數沒有辦法像修道人那樣的把握,所以受了戒,必然會犯的。因此,佛說犯戒的人應當做忏悔。只要你在犯戒過後很後悔,就去忏悔不要再犯。當你在忏悔

  的時候,的確認真想不要再犯,但是過後你沒辦法克製自己的煩惱,又再犯了。那你應該又再去忏悔,如此犯戒了,又去忏悔……你慢慢就能夠改造自心,改造你的行爲,最後一定能夠做到不再犯戒了。如果你犯戒了不去忏悔,肯定你犯了又犯,絕對沒有止息的一天,所以犯戒了去忏悔是正確的。佛沒有說弟子犯了戒不准忏悔,忏悔了不准再犯。因爲我們的心無常,沒辦法掌握,所以必須慢慢地改造。佛弟子受持五戒後,如果犯戒,通過忏悔不再造……最終就有能力達到持戒清淨。

  因此,中國佛教有這麼一句話:"有持有犯是菩薩,無持無犯是外道。"意思是說,如果你因爲害怕犯戒而不敢持戒,那麼,你根本沒有踏入佛門,因爲佛門的修持次第--戒、定、慧,"戒"你都沒有受持,那"定、慧"從何談起呢?因此,如果一個人發心把戒持好,明知道自己做不到也一定要去做,這樣就是有持有犯。有持有犯是菩薩,他堅持把戒持好,最後就不會去損害衆生。我們不要害怕自己持不了戒,永遠站在戒的門外,那是錯誤的,應當趕快來受戒,堅持學習持好五戒,最後你一定能夠把戒持好。我們持戒的態度是:不應該害怕戒律,應該害怕自己的煩惱心、愚癡的心叫自己不要守戒,這才是真正的錯誤。因此,我們對佛法的戒律要有這樣的認識。

  我在這裏爲你們講述一個故事:佛在世時有一個蓮華色比丘尼,她經常到處去勸說女衆出家,當時那些有錢的婦女告訴她說:"我不能出家,出家後會犯戒的。"蓮華色比丘尼說: "不要緊,犯戒就犯戒!""不行,犯戒會墮入地獄,怎麼不要緊!"比丘尼說:"墮入地獄也不用緊呀!"那些人就笑她,怎麼墮入地獄也不用緊呢?蓮華色比丘尼就講述她過去世的因緣:原來在久遠世,蓮華色比丘尼的前生是一個演戲的藝人,當時有佛教流傳在世,她沒有信佛,但是卻在戲中飾演一位出家人。因爲飾演出家人的因緣,在她後來的另外一世,遇到出家人,就生起歡喜心,然後她就出家了。演戲是一種娛樂,演戲的人有吃喝玩樂的業習,她出家後也是如此生活,不修行,犯戒、破戒,死後就墮落地獄。到了釋迦牟

  尼佛降生人間的時候,她也轉世來人間,遇到佛又想出家,這就是所謂二十年後又是一條好漢,因爲她的出家業習一直增長,在釋迦牟尼佛的座下她又出家、修行,最後證悟阿羅漢果。因爲她看到,如果在佛門出家而犯了戒,就算墮落地獄,但是一旦你種下出家的因緣,將繼續再出家,最終會有機會朝向解脫。如果因爲害怕犯戒會墮落地獄,你就永遠永遠失去修道而解脫的機會,永遠漂流在佛門之外。因此,她就說:"犯戒就犯戒!墮落就墮落!"我們對受持戒律也應該持有這樣的態度,甯可受戒而犯戒,也不可無戒而不用犯,就是這個道理。

  在家衆受持五戒,那出家衆受持哪些戒律呢?出家衆受持的戒律有不同的層次:如果年齡超過二十歲的男衆,出家後要受比丘戒,總共有二百五十條,因此,受比丘戒被稱爲守大戒;如果年齡小過二十歲的出家人,就受沙彌戒,一共守十條戒。因爲比丘戒不可以向沒有受戒的人宣說,所以我在這裏爲你們介紹沙彌所受持的十條戒:

  A、不殺生

  B、不偷盜

  C、不淫

  D、不妄語

  E、不飲酒

  F、不著香花鬘、不香油塗身:不可以戴香花鬘、耳環之類的裝飾品,也不可以塗香油、香水。

  G、不歌舞倡伎、不顧往觀聽:即不可以唱歌、跳舞,也不可以去聽歌、去看跳舞。

  H、不坐臥高廣大床:不可以坐舒服的桌椅,不可以使用很漂亮,很舒服的床,只能使用一般的桌椅和睡床。

  I、不非時食:沙彌要過午不食,即過了中午就不能吃東西。

  J、不抓持金銀寶物:沙彌不可以接受金錢的供養,也不可以使用金錢。

  沙彌十戒中的前面五條戒是與在家的五戒一樣,但是在家五戒中的不邪淫,在沙彌戒中是不淫;後面的五條戒是幫忙修道最基本的戒:

  不著香花鬘,不香油塗身:就是不要執著身體去擦香油、香水,鼻子喜歡嗅好、香的味道,這是一種貪。沙彌要戒掉對身體的執著,愛漂亮等等。

  不可以唱歌、跳舞:唱歌,是耳朵喜歡聽音樂,這是耳朵貪聽;跳舞,身體好動,喜歡娛樂,這些都是沙彌應該戒掉的。

  不坐臥高廣大床:是要修行人避免貪著好的接觸,接觸好、軟的感覺會生起貪愛。

  過午不食:當一個人要修行,吃太多容易昏沈,所以佛製定過午不食。

  不抓持金銀寶物:當一個人出家修行,就不應該再收藏金錢,只要接受衣服、飲食、臥具、湯藥--四事供養,就能夠過生活了,所以不需要使用到金錢。如果出家人接受金錢,在家人就不會供養了。佛在世的時候,就發生過出家人接受供養,又再用錢購物的事情。結果居士們認爲出家人如此有錢,那又何必接受在家人的供養,自己去買東西算了,所以沙彌十戒中不許沙彌收藏金錢。

  其實,這十條戒是協助修行人收攝六根,以便修行,所以持戒是修行最基本要做到的事項。沙彌到了二十歲,就要守持二百五十條的比丘戒。如果是女衆--沙彌尼也要受持十戒;當沙彌尼長大到十八歲,十九、二十歲之間,要受持式叉摩那戒;到了二十歲,就要守五百條的比丘尼戒。

  佛有爲在家人的修行需要而開一個方便,就是所謂的守八戒;八戒又稱爲八關齋戒。因爲在家人有家庭負擔,沒辦法出家修道,但是佛允許他們一日一夜到寺廟中過著出家的生活,那時他們要受持修行的戒。因此,佛就製定在家人守持一日一夜的八關齋戒。八關齋戒不止有八條戒,其實是九條戒,其中第九條是齋;所謂齋,就是過午不食的意思。所謂關,是閉關的意思,即是你不要在寺廟中亂跑動,在裏面安心的修道,這樣就是受持八關齋戒。

  八關齋戒:

  A、不殺生

  B、不偷盜

  C、不淫

  D、不妄語

  E、不飲酒

  F、不著香花鬘、不香油塗身

  G、不歌舞倡伎、不顧往觀聽

  H、不坐臥高廣大床

  I、不非時食

  如果在家人受持好八關齋戒有什麼功德呢?中國人所認識的玉皇大帝,即佛教中所說的忉利天天主--帝釋,就是在過去世因爲守持了一日一夜非常清淨的八關齋戒,使它成爲忉利天的天主的。因此,帝釋天王很喜歡人間有人守持八關齋戒,所以派遣部下--四大天王每一個時期--六齋日來人間巡查,看人間有沒有人守持八關齋戒。如果有人守持好八關齋戒,死後就能夠生天,它知道天上的天人會增加,就很高興。因爲它高興,就會降福人間,讓世間人得到一些好處。

  六齋日(農曆每月)

  A、初八

  B、十四

  C、十五

  D、二十叁

  E、二十九

  F、叁十

  注:如果那個月份只有二十九天,六齋日的最後二天是二十八和二十九。

  守持一日一夜的八關齋戒就可以得到生到忉利天的因果,可見八關齋戒的因果是非常重的。因此,當你們要發心到寺廟守持齋戒的時候,要非常小心。既然守持一日一夜的八關齋戒就能夠令它轉世爲帝釋天王,如果你在這一日一夜中不小心犯戒,因果也非常嚴重,可令你墮入地獄。就是說,守持八關齋戒的因果比守持五戒還要嚴重,因爲守持五戒是要一生的時日,八關齋戒只要一日一夜而已。因此,任何人在受持八關齋戒的時候,要特別小心,不可以隨便犯戒,千萬不要說:"有持有犯是菩薩……"應該絕對不犯,這樣功德就很

  大。因爲只是一日一夜而已,做得到的!

  四、戒律的重要性:

  佛特別強調戒律是修行的基礎,佛在入滅之前,阿難尊者曾經問佛:"佛呀,您現在八十歲,老了,要圓寂了,當您涅槃後,世間人要以誰爲師?世間有這麼多阿羅漢,誰能夠當老師?"佛沒有說任何一個阿羅漢能夠當世間人的老師,反而佛說:"以戒爲師。"由此可見,就算有阿羅漢在你的面前,佛都不說以阿羅漢爲師,而是說以戒爲師,更何況我們現在很難遇到阿羅漢,我們也應當以戒爲師。可見戒是非常重要,應當守持的,況且戒是做人的根本,如果你犯了五戒中的任何一條戒,肯定你做人有缺陷。因此,我們要做好人,能夠保持人身,就要堅持把五戒守持好;如果五戒都沒有持好,人身都保不住,你還說:"我要修行,我要解脫。"那是不容易的一件事情,所以我們應該重視五戒,把它持好。

  要持好五戒並不容易。爲什麼呢?因爲在家居士的內外惡緣纏繞,在這樣的生活環境中,經常很容易犯戒,也有很多時候沒有犯戒,卻認爲有犯戒。我現在就舉例子來討論:

  比如,有人受持不飲酒戒,他沒有喝酒,但是有很多的中藥是用酒來配製的,他也不敢喝。這是他不明白戒律,佛製定戒律是爲了戒掉我們貪嗔癡的煩惱,戒律不是跟你說,這個不能做,那個不能做,這個不行,那個不行;戒律是要戒掉不良的行爲。如果你生病需要喝酒配藥,那麼,你這樣喝並沒有犯;如果你沒有生病,你隨著自己的喜好而喝酒,即隨著你的貪嗔癡而去喝酒,那就犯。如果在生活中,爲了應酬就不可以喝酒,因爲那是不需要的,如果你喝,那是你順著別人的錯誤看法,你以爲是對的而飲酒,那就是犯戒了。所以受持酒戒,不能奉陪他人去喝,但是吃藥配酒是爲了治病,是可以的。

  有很多人經常會犯小妄語,但是有時候說小妄語是不犯戒的,這叫做方便妄語。比如有些東西你不要讓別人知道,如果讓對方知道,對誰都有害。因此,你只好講妄語,你不是爲了自己個人的利益。比方說,有一個人,或者一個強盜要殺某某人,如果他問你:"你有沒有看到某某人從這裏經過?

  "你明明看到,但是你要跟他說:"我不知道,我沒有看到。 "這就是方便妄語。爲什麼呢?因爲你這個妄語給別人利益,使得被追殺的人避免被殺,你又使那個要行凶的人不會造殺業,你這樣騙他是使得大家都好。要記得喔,我們受持妄語戒是要戒掉我們貪嗔癡的心,現在你講妄語,不是爲了滿足你的貪嗔癡心,而是爲了給衆生利益,你很清楚你給他好處,那麼,那樣講不犯。

  偷盜戒很容易犯,尤其是很多人使用盜版的電腦軟件,就是一種偷盜。因爲正版的電腦軟件很貴,有些人買不起,又要使用,但是又不知道好用嗎?你開始不熟悉,不肯定它,你不能決定要不要買,那就先試用。試用到一個時期,你認爲很好用,而實際上你已經要用它,你在使用它,那你就應該買。如果你心中還在嘗試用它的階段,還不是想要使用這個東西,你暫時這樣用,這叫做暫時借用,以佛法說,這是允許的。但是你真正在使用的時候,就不能說是暫時借用了,那個時候,你就應該買;如果你不買,就犯戒。在世界各地的電腦使用者,很少人買正版的軟件,這是因爲正版的軟件昂貴,不願意付那麼多的錢,又想擁有別人的東西,其實這就是一種偷盜。

  五、總結:

  戒是修行的第一步,如果你的行爲還經常侵犯衆生,將來就要墮落了,你還說要修行解脫,這是很難的。你在修道的過程要知道,戒能使你的行爲清淨,在南傳佛教的名著《清淨道論》或大乘《維摩诘經》中都有講到《七淨華》(戒淨、心淨、見淨、度疑淨、分別道淨、行斷知見淨、涅槃淨),即修行的第一步要身、口清淨--行爲清淨,就是戒清淨;當戒清淨後,才能夠達到心的清淨。外在的行爲比較粗,你能夠做到清淨了,心才能夠清淨。因此,我們要達到心清淨,就應當先守好戒。

  

  

《四聖谛講記 第七卷 道~以戒爲師》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