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四圣谛讲记 第七卷 道~以戒为师▪P3

  ..续本文上一页因果,这样,你心中会造出恶行为而有恶的果报,所以就罪加一等。

  我们再以世间的观点来看,如果一对男女只是同居,不要结婚,那么,他们随时都可以因闹意见而分手;如果他们举行结婚的仪式,在主婚官的面前宣誓共结连理,要分手就不那么容易了,因为世间人已经认同他们的关系了。如果他们没有以夫妻的方式生活在一起,世间人是不大能够接受的。如

  果他们是以同居的方式生活在一起,后来分居了,世间人也不以为什么,可见,我们向大家宣誓了一件事情后,就会加强自己的信念,加强心的力量,那么,受戒也是如此。

  如果你有向出家人受持五戒,那么,你将来受戒、持戒的功德就加一等;如果你犯戒了,你的罪恶也会加一等。我举一个例子:你打死一只蚊子,如果没有受持五戒,你只犯了杀业,并没有犯了杀戒。犯杀业的人将来会堕落,将来那只蚊子会找你算帐,你要赔它一条命;杀业是破坏别人的身体,将来你也会多病,这是杀业的因果。如果你受持了五戒而去杀死蚊子,那么,你都要承受以上犯杀业的因果,同时还会多加一条犯杀戒的罪--使你堕落地狱的因果。所以受戒的人与没有受戒的人犯杀业是不同的,有受戒的人会罪加一等。但是,如果受戒的人与没有受戒的人都把戒持好,受戒的人的功德也加多一等。比方说,你不杀生,我也不杀生,但是我有受持五戒,你没有,而我就多了受持五戒的功德。依据佛法说,受持五戒的功德足够让你生天;如果不受持五戒,只是行善,所修的功德不一定能让你生天。因此,对佛法有信心的佛教徒应该受持五戒。

  决定受持五戒的佛教徒应该请求一位法师,按照佛制定的授戒仪轨为他传授五戒,经过了这个简单庄严的授戒仪式,他就完成了受戒。

  当一个人受持了五戒,就应该学习认真的守持,不然会经常犯戒。那么,犯了戒怎么办?根据佛说,一个人犯了戒,应该想办法做忏悔;当你忏悔过后,就是一个清净的持戒者。

  忏悔的做法:你将所犯戒的过失向一个持戒的人发露,然后发誓以后不再犯,这就是忏悔。当一个人忏悔罪业后,跟没有犯戒的人一样清净,因为他少了犯戒的罪。所以说,忏悔能够把犯戒的罪忏除掉。

  如果有人犯了戒,然后忏悔,然而忏悔后又犯,犯了戒又忏悔,这样周而复始,那怎么办呢?以佛法来说,世间的凡夫俗子,对其心念、行为多数没有办法像修道人那样的把握,所以受了戒,必然会犯的。因此,佛说犯戒的人应当做忏悔。只要你在犯戒过后很后悔,就去忏悔不要再犯。当你在忏悔

  的时候,的确认真想不要再犯,但是过后你没办法克制自己的烦恼,又再犯了。那你应该又再去忏悔,如此犯戒了,又去忏悔……你慢慢就能够改造自心,改造你的行为,最后一定能够做到不再犯戒了。如果你犯戒了不去忏悔,肯定你犯了又犯,绝对没有止息的一天,所以犯戒了去忏悔是正确的。佛没有说弟子犯了戒不准忏悔,忏悔了不准再犯。因为我们的心无常,没办法掌握,所以必须慢慢地改造。佛弟子受持五戒后,如果犯戒,通过忏悔不再造……最终就有能力达到持戒清净。

  因此,中国佛教有这么一句话:"有持有犯是菩萨,无持无犯是外道。"意思是说,如果你因为害怕犯戒而不敢持戒,那么,你根本没有踏入佛门,因为佛门的修持次第--戒、定、慧,"戒"你都没有受持,那"定、慧"从何谈起呢?因此,如果一个人发心把戒持好,明知道自己做不到也一定要去做,这样就是有持有犯。有持有犯是菩萨,他坚持把戒持好,最后就不会去损害众生。我们不要害怕自己持不了戒,永远站在戒的门外,那是错误的,应当赶快来受戒,坚持学习持好五戒,最后你一定能够把戒持好。我们持戒的态度是:不应该害怕戒律,应该害怕自己的烦恼心、愚痴的心叫自己不要守戒,这才是真正的错误。因此,我们对佛法的戒律要有这样的认识。

  我在这里为你们讲述一个故事:佛在世时有一个莲华色比丘尼,她经常到处去劝说女众出家,当时那些有钱的妇女告诉她说:"我不能出家,出家后会犯戒的。"莲华色比丘尼说: "不要紧,犯戒就犯戒!""不行,犯戒会堕入地狱,怎么不要紧!"比丘尼说:"堕入地狱也不用紧呀!"那些人就笑她,怎么堕入地狱也不用紧呢?莲华色比丘尼就讲述她过去世的因缘:原来在久远世,莲华色比丘尼的前生是一个演戏的艺人,当时有佛教流传在世,她没有信佛,但是却在戏中饰演一位出家人。因为饰演出家人的因缘,在她后来的另外一世,遇到出家人,就生起欢喜心,然后她就出家了。演戏是一种娱乐,演戏的人有吃喝玩乐的业习,她出家后也是如此生活,不修行,犯戒、破戒,死后就堕落地狱。到了释迦牟

  尼佛降生人间的时候,她也转世来人间,遇到佛又想出家,这就是所谓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因为她的出家业习一直增长,在释迦牟尼佛的座下她又出家、修行,最后证悟阿罗汉果。因为她看到,如果在佛门出家而犯了戒,就算堕落地狱,但是一旦你种下出家的因缘,将继续再出家,最终会有机会朝向解脱。如果因为害怕犯戒会堕落地狱,你就永远永远失去修道而解脱的机会,永远漂流在佛门之外。因此,她就说:"犯戒就犯戒!堕落就堕落!"我们对受持戒律也应该持有这样的态度,宁可受戒而犯戒,也不可无戒而不用犯,就是这个道理。

  在家众受持五戒,那出家众受持哪些戒律呢?出家众受持的戒律有不同的层次:如果年龄超过二十岁的男众,出家后要受比丘戒,总共有二百五十条,因此,受比丘戒被称为守大戒;如果年龄小过二十岁的出家人,就受沙弥戒,一共守十条戒。因为比丘戒不可以向没有受戒的人宣说,所以我在这里为你们介绍沙弥所受持的十条戒:

  A、不杀生

  B、不偷盗

  C、不淫

  D、不妄语

  E、不饮酒

  F、不着香花鬘、不香油涂身:不可以戴香花鬘、耳环之类的装饰品,也不可以涂香油、香水。

  G、不歌舞倡伎、不顾往观听:即不可以唱歌、跳舞,也不可以去听歌、去看跳舞。

  H、不坐卧高广大床:不可以坐舒服的桌椅,不可以使用很漂亮,很舒服的床,只能使用一般的桌椅和睡床。

  I、不非时食:沙弥要过午不食,即过了中午就不能吃东西。

  J、不抓持金银宝物:沙弥不可以接受金钱的供养,也不可以使用金钱。

  沙弥十戒中的前面五条戒是与在家的五戒一样,但是在家五戒中的不邪淫,在沙弥戒中是不淫;后面的五条戒是帮忙修道最基本的戒:

  不着香花鬘,不香油涂身:就是不要执著身体去擦香油、香水,鼻子喜欢嗅好、香的味道,这是一种贪。沙弥要戒掉对身体的执著,爱漂亮等等。

  不可以唱歌、跳舞:唱歌,是耳朵喜欢听音乐,这是耳朵贪听;跳舞,身体好动,喜欢娱乐,这些都是沙弥应该戒掉的。

  不坐卧高广大床:是要修行人避免贪着好的接触,接触好、软的感觉会生起贪爱。

  过午不食:当一个人要修行,吃太多容易昏沉,所以佛制定过午不食。

  不抓持金银宝物:当一个人出家修行,就不应该再收藏金钱,只要接受衣服、饮食、卧具、汤药--四事供养,就能够过生活了,所以不需要使用到金钱。如果出家人接受金钱,在家人就不会供养了。佛在世的时候,就发生过出家人接受供养,又再用钱购物的事情。结果居士们认为出家人如此有钱,那又何必接受在家人的供养,自己去买东西算了,所以沙弥十戒中不许沙弥收藏金钱。

  其实,这十条戒是协助修行人收摄六根,以便修行,所以持戒是修行最基本要做到的事项。沙弥到了二十岁,就要守持二百五十条的比丘戒。如果是女众--沙弥尼也要受持十戒;当沙弥尼长大到十八岁,十九、二十岁之间,要受持式叉摩那戒;到了二十岁,就要守五百条的比丘尼戒。

  佛有为在家人的修行需要而开一个方便,就是所谓的守八戒;八戒又称为八关斋戒。因为在家人有家庭负担,没办法出家修道,但是佛允许他们一日一夜到寺庙中过着出家的生活,那时他们要受持修行的戒。因此,佛就制定在家人守持一日一夜的八关斋戒。八关斋戒不止有八条戒,其实是九条戒,其中第九条是斋;所谓斋,就是过午不食的意思。所谓关,是闭关的意思,即是你不要在寺庙中乱跑动,在里面安心的修道,这样就是受持八关斋戒。

  八关斋戒:

  A、不杀生

  B、不偷盗

  C、不淫

  D、不妄语

  E、不饮酒

  F、不着香花鬘、不香油涂身

  G、不歌舞倡伎、不顾往观听

  H、不坐卧高广大床

  I、不非时食

  如果在家人受持好八关斋戒有什么功德呢?中国人所认识的玉皇大帝,即佛教中所说的忉利天天主--帝释,就是在过去世因为守持了一日一夜非常清净的八关斋戒,使它成为忉利天的天主的。因此,帝释天王很喜欢人间有人守持八关斋戒,所以派遣部下--四大天王每一个时期--六斋日来人间巡查,看人间有没有人守持八关斋戒。如果有人守持好八关斋戒,死后就能够生天,它知道天上的天人会增加,就很高兴。因为它高兴,就会降福人间,让世间人得到一些好处。

  六斋日(农历每月)

  A、初八

  B、十四

  C、十五

  D、二十三

  E、二十九

  F、三十

  注:如果那个月份只有二十九天,六斋日的最后二天是二十八和二十九。

  守持一日一夜的八关斋戒就可以得到生到忉利天的因果,可见八关斋戒的因果是非常重的。因此,当你们要发心到寺庙守持斋戒的时候,要非常小心。既然守持一日一夜的八关斋戒就能够令它转世为帝释天王,如果你在这一日一夜中不小心犯戒,因果也非常严重,可令你堕入地狱。就是说,守持八关斋戒的因果比守持五戒还要严重,因为守持五戒是要一生的时日,八关斋戒只要一日一夜而已。因此,任何人在受持八关斋戒的时候,要特别小心,不可以随便犯戒,千万不要说:"有持有犯是菩萨……"应该绝对不犯,这样功德就很

  大。因为只是一日一夜而已,做得到的!

  四、戒律的重要性:

  佛特别强调戒律是修行的基础,佛在入灭之前,阿难尊者曾经问佛:"佛呀,您现在八十岁,老了,要圆寂了,当您涅槃后,世间人要以谁为师?世间有这么多阿罗汉,谁能够当老师?"佛没有说任何一个阿罗汉能够当世间人的老师,反而佛说:"以戒为师。"由此可见,就算有阿罗汉在你的面前,佛都不说以阿罗汉为师,而是说以戒为师,更何况我们现在很难遇到阿罗汉,我们也应当以戒为师。可见戒是非常重要,应当守持的,况且戒是做人的根本,如果你犯了五戒中的任何一条戒,肯定你做人有缺陷。因此,我们要做好人,能够保持人身,就要坚持把五戒守持好;如果五戒都没有持好,人身都保不住,你还说:"我要修行,我要解脱。"那是不容易的一件事情,所以我们应该重视五戒,把它持好。

  要持好五戒并不容易。为什么呢?因为在家居士的内外恶缘缠绕,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经常很容易犯戒,也有很多时候没有犯戒,却认为有犯戒。我现在就举例子来讨论:

  比如,有人受持不饮酒戒,他没有喝酒,但是有很多的中药是用酒来配制的,他也不敢喝。这是他不明白戒律,佛制定戒律是为了戒掉我们贪嗔痴的烦恼,戒律不是跟你说,这个不能做,那个不能做,这个不行,那个不行;戒律是要戒掉不良的行为。如果你生病需要喝酒配药,那么,你这样喝并没有犯;如果你没有生病,你随着自己的喜好而喝酒,即随着你的贪嗔痴而去喝酒,那就犯。如果在生活中,为了应酬就不可以喝酒,因为那是不需要的,如果你喝,那是你顺着别人的错误看法,你以为是对的而饮酒,那就是犯戒了。所以受持酒戒,不能奉陪他人去喝,但是吃药配酒是为了治病,是可以的。

  有很多人经常会犯小妄语,但是有时候说小妄语是不犯戒的,这叫做方便妄语。比如有些东西你不要让别人知道,如果让对方知道,对谁都有害。因此,你只好讲妄语,你不是为了自己个人的利益。比方说,有一个人,或者一个强盗要杀某某人,如果他问你:"你有没有看到某某人从这里经过?

  "你明明看到,但是你要跟他说:"我不知道,我没有看到。 "这就是方便妄语。为什么呢?因为你这个妄语给别人利益,使得被追杀的人避免被杀,你又使那个要行凶的人不会造杀业,你这样骗他是使得大家都好。要记得喔,我们受持妄语戒是要戒掉我们贪嗔痴的心,现在你讲妄语,不是为了满足你的贪嗔痴心,而是为了给众生利益,你很清楚你给他好处,那么,那样讲不犯。

  偷盗戒很容易犯,尤其是很多人使用盗版的电脑软件,就是一种偷盗。因为正版的电脑软件很贵,有些人买不起,又要使用,但是又不知道好用吗?你开始不熟悉,不肯定它,你不能决定要不要买,那就先试用。试用到一个时期,你认为很好用,而实际上你已经要用它,你在使用它,那你就应该买。如果你心中还在尝试用它的阶段,还不是想要使用这个东西,你暂时这样用,这叫做暂时借用,以佛法说,这是允许的。但是你真正在使用的时候,就不能说是暂时借用了,那个时候,你就应该买;如果你不买,就犯戒。在世界各地的电脑使用者,很少人买正版的软件,这是因为正版的软件昂贵,不愿意付那么多的钱,又想拥有别人的东西,其实这就是一种偷盗。

  五、总结:

  戒是修行的第一步,如果你的行为还经常侵犯众生,将来就要堕落了,你还说要修行解脱,这是很难的。你在修道的过程要知道,戒能使你的行为清净,在南传佛教的名著《清净道论》或大乘《维摩诘经》中都有讲到《七净华》(戒净、心净、见净、度疑净、分别道净、行断知见净、涅槃净),即修行的第一步要身、口清净--行为清净,就是戒清净;当戒清净后,才能够达到心的清净。外在的行为比较粗,你能够做到清净了,心才能够清净。因此,我们要达到心清净,就应当先守好戒。

  

  

《四圣谛讲记 第七卷 道~以戒为师》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