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一个三宝弟子应该依靠三宝的影响、加持,最后修行解脱。既然如此,皈依后的三宝弟子就得亲近高僧大德、亲近善知识,多向他们学习,然后经常听经闻法--法宝,然后依教奉行--依照佛法的指导去实践,最终能够解脱。所以皈依三宝后,就要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依教奉行。
除此之外,三宝弟子还要尽心尽力、随缘随分护持三宝。为什么呢?因为三宝住持世间,使你懂得要皈依,要去学习,这些都是难能可贵的事,让你生起正念、正知来学习,那我
们就有责任与义务来护持它,而且让三宝的功德远播,使更多人知道、受益,即所谓的弘法利生。而这项艰巨的伟大事业,绝非个人的能力可为,那就要与其他的佛教徒携手合作,或从旁协助他人完成,都有无量的功德,这就是护持三宝。
我们应该协助流通经典、协助弘法的事业等来护持法宝;我们应该供养出家修行的人,使他们安心修道,当他们修道有所成就,智慧增长之后,就能够为我们开示佛法,如此的来护持僧宝;佛是不用众生来护持的,相反的,佛永远在护持众生,众生没有能力护持佛,所以我们说护持三宝,其实需要护持的是法宝与僧宝。
皈依三宝后,佛弟子应当进一步守持戒律。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在家弟子皈依与受戒的仪式是一起举行的,没有所谓的皈依一个时期后才受戒。后来,众生的烦恼、根性越来越差,所以先皈依,等待信心增长,认为自己有能力了,才进一步受戒。
受戒是为了修行,为了避免犯过失,为了将来得到更好的果报,最重要是为了我们的身、口业清净。
(三)戒律:
佛法把戒分为二种:即戒与律。戒是有所不应为;律是有所应当为。意思是说,我们要戒掉不应该做的事情,要努力完成应该做的事情。
我们受完戒之后,就要明白戒是什么,然后知道怎样守持。因为戒是一切善法的基础,所以佛说:"戒为无上菩提本,长养一切诸善根。"就是这个意思。
一、戒律的来由:因为众生的烦恼因缘造恶业而受恶报,所以佛制定弟子不应该做恶。因此,戒律也称为自通之法。所谓自通之法是:如果你不希望被别人杀害,你就不应该杀害众生,所以你应该戒杀;如果你不希望别人偷拿你的财物,你就应该戒偷盗;如果你不希望别人引诱、淫犯你的妻女,你就不应该引诱、淫犯别人的妻女;如果你不希望别人骗你,你当然也不应该骗别人;饮酒会神志不清,造成守持前面四条戒的困难,所以你就不应该饮酒。佛制定这些戒律时,并非规定弟子一定要顺从佛的意愿行事,而是说,如果你希望
在因果上得到好报,希望与其他众生和睦共处,就应该守好五戒。换句话说,守持五戒是做人的基本道德,是很应该做的事。
二、五戒的守持: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每一条戒都有它一定的范围让你去守持。
01、不杀生:
如果不能好好守持戒律,就发生犯戒与破戒的情况。犯戒者依然有资格持戒,破戒者就没有资格持戒了。它们的差别是:如果一个人不好好照顾身体、饮食不调生了病,这有如犯戒,但是他依然活着;如果一个人被人把头砍下来,就有如破戒,再也不能活了,不在佛门里面了。杀戒具足五个因缘,就是破戒。
A、所杀是人:其实杀生不一定是杀人,有时被杀的是畜生,但是这里是讲破戒,是指杀人。如果被杀的是畜生,那是犯戒。
B、作人想:你心中想是人,而要他死。如果你乱丢石头,不小心丢到一个人,把他打死了,当时你并不知道是人,这样就不是"作人想"。比方说,我们在黑夜中,没看清楚,把石头乱丢,结果把人打死了。
C、有杀心:在杀戒中,如果没有杀心,就没有破或犯杀戒。如果你有杀心,才会去杀,所以杀戒中的第一个关键是在杀心。所谓杀心,是你想要对方死,不管你有没有去杀他,不管你要以怎样的方式去杀害对方。
D、兴方便:即用刀、枪等杀,自己杀、教他杀、遣使别人杀等种种方法,令对方死。用这种种方法去杀人,都等于自己杀。
E、被杀者命断:所被杀的人的性命断掉。
02、不偷盗:
也称为不予取戒。因此,偷盗的意义是:只要别人没有给你,而你自拿,就是偷。要具足六个条件才完成重罪--破戒。
A、是他物:你所偷的东西是别人的。有时候会偷自己的东西,比如:你的一双鞋子被别人穿走,你觉得不再拥有它了,后来你在一个地方看到,你就把它偷回来,当时你认为鞋子
是你的,而且也确实是你的--自己物;如果你偷的鞋子是别人的,然而你认为是自己的,这是他物作己物想,两者都是偷。
B、作他物想:你很清楚那个东西是他人的,心中也想是别人的,此即作他物想。比方说,有些人到寺庙看到大殿上摆放着很多水果,他就拿来吃,他认为吃了会平安,这就是有偷盗的心。因为他知道东西不是他的--是他物,而且确实不是他的--作他物想。
C、有盗心:要有偷盗的心。是别人的财物,对方不给你,你想要占为己有的心念,就是有盗心。如果你是拿错或别人不要的东西,就不算是偷盗。如果有偷盗的心,才是犯戒。
D、兴方面:假借种种方法达到偷盗的目的。比方说,你把仇家的房子烧了,你并没有得到任何财物,这也属于偷盗的范围。
E、值五钱:所盗的财物值得五钱。这是佛按照当时印度摩羯陀国的国法而制。国法制定凡偷五钱的人,就被判死刑,所以佛制定佛弟子偷盗五钱,就成重罪不可悔。当时的五钱是现在的多少钱呢?没人知道,总而言之,依据现在的国法,偷多少钱才判死刑而为准则。
F、离本处:将所盗的财物带离原来的位置,还要让对方认为他的东西不见了,而所偷盗的人认为自己得到了。比方说,有人寄你一百块钱,你就在他的面前说:"我把钱放在我的右边裤袋。"过后,你乘他没注意,把钱放在左边的裤袋,过后他要向你拿回钱。你摸了摸右边的裤袋说:"我没有拿你的钱。"虽然钱还在你的身上,但是你造成对方认为钱不见了,这是离本处。又如古时有人偷马,当盗贼从马廊将马的缰绳解开,马儿跑时就会叫,马主就追,偷马的人还没有认为得到马,而马主也没有认为他的马被偷走了,这还没离本处。
03、不邪淫:
除了夫妻之间的行淫外,一切不受国家法律或社会道德所承认的男女淫欲的行为,都称为邪淫。在某些国家法律规定,一个男人可以娶几个妻子,那就不犯。依照佛法说,邪淫戒
要具足四个因缘才破戒。
A、非夫妇:行淫欲的人不是夫妻。
B、有淫心:在淫欲时,感受到淫欲的快乐。
C、是道:男人淫欲的道是阳具,女人淫欲的道有口、大小便处。
D、事成:正行交媾。
除了夫妻以外,有淫欲心,以淫欲的处所(淫欲的道):口、大小便处与人行淫,如果事情完成,那就是犯不可悔戒。有些人公开娶妾,妻子、家人都接受,依佛法是不犯邪淫戒。但是在合法的夫妻以外,还金屋藏娇,有个黑市太太,那就是犯戒了。如果有人丧失配偶,再娶或再嫁都不犯此戒。
邪淫的范围,不只不得与夫妻以外的男女行淫,即使是夫妇,亦有限制:佛菩萨的纪念日,每月的六斋日,不得行淫;父母的忌日,不得行淫;女人月经期间、妊娠期中、产前产后,不得行淫。除了阴道,不得行淫。如果在以上期间行淫,就是犯了邪淫戒,但是没有破戒。
犯邪淫戒的关键在于淫欲的心。因此,一个被强奸的人对淫欲感到非常厌恶,没有生起欢喜心,就不犯;如果她被强奸的时候,也觉得很快乐,这就犯戒。
04、不妄语:
不讲骗话。妄语戒要具足五个因缘才破戒。
A、所向是人:对人说大妄语。
B、作人想:认定对方是人。
C、有欺骗心:蓄意要使对方受欺骗。
D、说大妄语,即说自己是圣人,说自己证果。
F、听者领解:听的人明白所说的内容。如果你说大妄语,听的人不明白,那就没有破戒。
有时候,有些人会误会某人大妄语:在一个人的修行过程中,心中以为自己证果了,他并没有欺骗别人的心,这不算大妄语,这是慢烦恼中的增上慢。
妄语可分为大妄语和小妄语二种:
所谓大妄语是讲自己是圣人,讲自己证悟某个果位,事实上你不是圣人,也没有完成那个果位。如此说大妄语的人,就
是破戒了。
所谓小妄语就是一般的骗话,骂人的粗话,搬弄是非、不三不四的话。小妄语只有犯戒,没有破戒。
05、不饮酒:
不可以喝酒。饮酒戒具足三个因缘成犯戒,但是可悔。
A、是酒:能醉人的饮料。
B、酒想:心中想喝酒。
C、入口:把酒喝进口里。
饮酒戒只有犯戒,没有所谓破戒。
三、受戒的条件:
根据佛法说,这五戒不可以自己发心受持,受戒是要举行一个受戒仪式,这有如基督教的洗礼仪式一样。如果一个人只自己发心受持五戒,而没有举行受持五戒的仪式,当然是可以的。以佛法说,如果你很乐意、愿意把五戒持好,你不去受戒,你是在行十善业;如果你有受戒,你就是持五戒的人。如果你受戒后犯戒,就有犯戒的因果;如果你没有受戒,中途有犯戒,你并没有犯戒的因果,但是你有罪恶,即有犯错的罪业。
什么是犯戒的因果?原来受戒所做的一切功德会增加一等,那你所做的恶事也会增加一等。就是说,当你宣誓要持好五戒的时候,你的心量发动会令很多天地鬼神知道,那么,一个人受了戒,如果去做犯戒的行为,就有如世间的人与其他的人签定合约,然后毁约,不遵守,别人就要找你算帐。受戒也是一样,我们宣誓要守好五戒,如果被自己毁了,结果就有罪加一等的果报。为什么呢?当你用很坚定的心宣誓要受持五戒,过后又不好好受持,这就违背了你的誓言,违背了你的心的…
《四圣谛讲记 第七卷 道~以戒为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