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一個叁寶弟子應該依靠叁寶的影響、加持,最後修行解脫。既然如此,皈依後的叁寶弟子就得親近高僧大德、親近善知識,多向他們學習,然後經常聽經聞法--法寶,然後依教奉行--依照佛法的指導去實踐,最終能夠解脫。所以皈依叁寶後,就要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依教奉行。
除此之外,叁寶弟子還要盡心盡力、隨緣隨分護持叁寶。爲什麼呢?因爲叁寶住持世間,使你懂得要皈依,要去學習,這些都是難能可貴的事,讓你生起正念、正知來學習,那我
們就有責任與義務來護持它,而且讓叁寶的功德遠播,使更多人知道、受益,即所謂的弘法利生。而這項艱巨的偉大事業,絕非個人的能力可爲,那就要與其他的佛教徒攜手合作,或從旁協助他人完成,都有無量的功德,這就是護持叁寶。
我們應該協助流通經典、協助弘法的事業等來護持法寶;我們應該供養出家修行的人,使他們安心修道,當他們修道有所成就,智慧增長之後,就能夠爲我們開示佛法,如此的來護持僧寶;佛是不用衆生來護持的,相反的,佛永遠在護持衆生,衆生沒有能力護持佛,所以我們說護持叁寶,其實需要護持的是法寶與僧寶。
皈依叁寶後,佛弟子應當進一步守持戒律。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在家弟子皈依與受戒的儀式是一起舉行的,沒有所謂的皈依一個時期後才受戒。後來,衆生的煩惱、根性越來越差,所以先皈依,等待信心增長,認爲自己有能力了,才進一步受戒。
受戒是爲了修行,爲了避免犯過失,爲了將來得到更好的果報,最重要是爲了我們的身、口業清淨。
(叁)戒律:
佛法把戒分爲二種:即戒與律。戒是有所不應爲;律是有所應當爲。意思是說,我們要戒掉不應該做的事情,要努力完成應該做的事情。
我們受完戒之後,就要明白戒是什麼,然後知道怎樣守持。因爲戒是一切善法的基礎,所以佛說:"戒爲無上菩提本,長養一切諸善根。"就是這個意思。
一、戒律的來由:因爲衆生的煩惱因緣造惡業而受惡報,所以佛製定弟子不應該做惡。因此,戒律也稱爲自通之法。所謂自通之法是:如果你不希望被別人殺害,你就不應該殺害衆生,所以你應該戒殺;如果你不希望別人偷拿你的財物,你就應該戒偷盜;如果你不希望別人引誘、淫犯你的妻女,你就不應該引誘、淫犯別人的妻女;如果你不希望別人騙你,你當然也不應該騙別人;飲酒會神志不清,造成守持前面四條戒的困難,所以你就不應該飲酒。佛製定這些戒律時,並非規定弟子一定要順從佛的意願行事,而是說,如果你希望
在因果上得到好報,希望與其他衆生和睦共處,就應該守好五戒。換句話說,守持五戒是做人的基本道德,是很應該做的事。
二、五戒的守持: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每一條戒都有它一定的範圍讓你去守持。
01、不殺生:
如果不能好好守持戒律,就發生犯戒與破戒的情況。犯戒者依然有資格持戒,破戒者就沒有資格持戒了。它們的差別是:如果一個人不好好照顧身體、飲食不調生了病,這有如犯戒,但是他依然活著;如果一個人被人把頭砍下來,就有如破戒,再也不能活了,不在佛門裏面了。殺戒具足五個因緣,就是破戒。
A、所殺是人:其實殺生不一定是殺人,有時被殺的是畜生,但是這裏是講破戒,是指殺人。如果被殺的是畜生,那是犯戒。
B、作人想:你心中想是人,而要他死。如果你亂丟石頭,不小心丟到一個人,把他打死了,當時你並不知道是人,這樣就不是"作人想"。比方說,我們在黑夜中,沒看清楚,把石頭亂丟,結果把人打死了。
C、有殺心:在殺戒中,如果沒有殺心,就沒有破或犯殺戒。如果你有殺心,才會去殺,所以殺戒中的第一個關鍵是在殺心。所謂殺心,是你想要對方死,不管你有沒有去殺他,不管你要以怎樣的方式去殺害對方。
D、興方便:即用刀、槍等殺,自己殺、教他殺、遣使別人殺等種種方法,令對方死。用這種種方法去殺人,都等于自己殺。
E、被殺者命斷:所被殺的人的性命斷掉。
02、不偷盜:
也稱爲不予取戒。因此,偷盜的意義是:只要別人沒有給你,而你自拿,就是偷。要具足六個條件才完成重罪--破戒。
A、是他物:你所偷的東西是別人的。有時候會偷自己的東西,比如:你的一雙鞋子被別人穿走,你覺得不再擁有它了,後來你在一個地方看到,你就把它偷回來,當時你認爲鞋子
是你的,而且也確實是你的--自己物;如果你偷的鞋子是別人的,然而你認爲是自己的,這是他物作己物想,兩者都是偷。
B、作他物想:你很清楚那個東西是他人的,心中也想是別人的,此即作他物想。比方說,有些人到寺廟看到大殿上擺放著很多水果,他就拿來吃,他認爲吃了會平安,這就是有偷盜的心。因爲他知道東西不是他的--是他物,而且確實不是他的--作他物想。
C、有盜心:要有偷盜的心。是別人的財物,對方不給你,你想要占爲己有的心念,就是有盜心。如果你是拿錯或別人不要的東西,就不算是偷盜。如果有偷盜的心,才是犯戒。
D、興方面:假借種種方法達到偷盜的目的。比方說,你把仇家的房子燒了,你並沒有得到任何財物,這也屬于偷盜的範圍。
E、值五錢:所盜的財物值得五錢。這是佛按照當時印度摩羯陀國的國法而製。國法製定凡偷五錢的人,就被判死刑,所以佛製定佛弟子偷盜五錢,就成重罪不可悔。當時的五錢是現在的多少錢呢?沒人知道,總而言之,依據現在的國法,偷多少錢才判死刑而爲准則。
F、離本處:將所盜的財物帶離原來的位置,還要讓對方認爲他的東西不見了,而所偷盜的人認爲自己得到了。比方說,有人寄你一百塊錢,你就在他的面前說:"我把錢放在我的右邊褲袋。"過後,你乘他沒注意,把錢放在左邊的褲袋,過後他要向你拿回錢。你摸了摸右邊的褲袋說:"我沒有拿你的錢。"雖然錢還在你的身上,但是你造成對方認爲錢不見了,這是離本處。又如古時有人偷馬,當盜賊從馬廊將馬的缰繩解開,馬兒跑時就會叫,馬主就追,偷馬的人還沒有認爲得到馬,而馬主也沒有認爲他的馬被偷走了,這還沒離本處。
03、不邪淫:
除了夫妻之間的行淫外,一切不受國家法律或社會道德所承認的男女淫欲的行爲,都稱爲邪淫。在某些國家法律規定,一個男人可以娶幾個妻子,那就不犯。依照佛法說,邪淫戒
要具足四個因緣才破戒。
A、非夫婦:行淫欲的人不是夫妻。
B、有淫心:在淫欲時,感受到淫欲的快樂。
C、是道:男人淫欲的道是陽具,女人淫欲的道有口、大小便處。
D、事成:正行交媾。
除了夫妻以外,有淫欲心,以淫欲的處所(淫欲的道):口、大小便處與人行淫,如果事情完成,那就是犯不可悔戒。有些人公開娶妾,妻子、家人都接受,依佛法是不犯邪淫戒。但是在合法的夫妻以外,還金屋藏嬌,有個黑市太太,那就是犯戒了。如果有人喪失配偶,再娶或再嫁都不犯此戒。
邪淫的範圍,不只不得與夫妻以外的男女行淫,即使是夫婦,亦有限製:佛菩薩的紀念日,每月的六齋日,不得行淫;父母的忌日,不得行淫;女人月經期間、妊娠期中、産前産後,不得行淫。除了陰道,不得行淫。如果在以上期間行淫,就是犯了邪淫戒,但是沒有破戒。
犯邪淫戒的關鍵在于淫欲的心。因此,一個被強奸的人對淫欲感到非常厭惡,沒有生起歡喜心,就不犯;如果她被強奸的時候,也覺得很快樂,這就犯戒。
04、不妄語:
不講騙話。妄語戒要具足五個因緣才破戒。
A、所向是人:對人說大妄語。
B、作人想:認定對方是人。
C、有欺騙心:蓄意要使對方受欺騙。
D、說大妄語,即說自己是聖人,說自己證果。
F、聽者領解:聽的人明白所說的內容。如果你說大妄語,聽的人不明白,那就沒有破戒。
有時候,有些人會誤會某人大妄語:在一個人的修行過程中,心中以爲自己證果了,他並沒有欺騙別人的心,這不算大妄語,這是慢煩惱中的增上慢。
妄語可分爲大妄語和小妄語二種:
所謂大妄語是講自己是聖人,講自己證悟某個果位,事實上你不是聖人,也沒有完成那個果位。如此說大妄語的人,就
是破戒了。
所謂小妄語就是一般的騙話,罵人的粗話,搬弄是非、不叁不四的話。小妄語只有犯戒,沒有破戒。
05、不飲酒:
不可以喝酒。飲酒戒具足叁個因緣成犯戒,但是可悔。
A、是酒:能醉人的飲料。
B、酒想:心中想喝酒。
C、入口:把酒喝進口裏。
飲酒戒只有犯戒,沒有所謂破戒。
叁、受戒的條件:
根據佛法說,這五戒不可以自己發心受持,受戒是要舉行一個受戒儀式,這有如基督教的洗禮儀式一樣。如果一個人只自己發心受持五戒,而沒有舉行受持五戒的儀式,當然是可以的。以佛法說,如果你很樂意、願意把五戒持好,你不去受戒,你是在行十善業;如果你有受戒,你就是持五戒的人。如果你受戒後犯戒,就有犯戒的因果;如果你沒有受戒,中途有犯戒,你並沒有犯戒的因果,但是你有罪惡,即有犯錯的罪業。
什麼是犯戒的因果?原來受戒所做的一切功德會增加一等,那你所做的惡事也會增加一等。就是說,當你宣誓要持好五戒的時候,你的心量發動會令很多天地鬼神知道,那麼,一個人受了戒,如果去做犯戒的行爲,就有如世間的人與其他的人簽定合約,然後毀約,不遵守,別人就要找你算帳。受戒也是一樣,我們宣誓要守好五戒,如果被自己毀了,結果就有罪加一等的果報。爲什麼呢?當你用很堅定的心宣誓要受持五戒,過後又不好好受持,這就違背了你的誓言,違背了你的心的…
《四聖谛講記 第七卷 道~以戒爲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