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四聖谛講記 第六卷 滅即無生▪P4

  ..續本文上一頁們凡夫不可能從他的外表看出來。根據佛法說,阿羅漢身口意都可能有過失,但是他是沒有煩惱的。從這些過失的比較中,讓我們深深體會到佛的殊勝。爲了解釋佛的殊勝與偉大,我就進一步跟大家講佛是一個怎樣的解脫者。

  根據佛法說,佛的覺悟圓滿,包括自己覺悟,也令他人覺悟,即所謂的自覺覺他。覺悟要具足一些解脫的功德,才是圓滿。佛的功德、智慧超過一切,不與凡夫、聲聞、緣覺及諸菩薩所共有,稱爲佛不共法,總計有十八種,所以也稱爲十八不共法。

  一、身無失:"失"就是過失的意思。佛從無始劫來,常用戒、定、慧、慈悲以修其身,此諸功德圓滿,所以一切煩惱俱盡,身體的行爲舉止完全沒有過失,不會令衆生起煩惱,稱爲身無失。

  假設你沒有煩惱,但是可能做出一些行爲讓別人起煩惱。比方說,你坐在一位漂亮的太太身旁,你沒有什麼煩惱或邪念,你走後,因爲那位太太的先生的煩惱很重,就認爲你可能在勾引他的太太。我是以這種行爲動作--你無意間把身體靠在那位太太的身旁而坐,就讓別人起煩惱。佛在任何場合,任何地方都不會做出這種事情。

  二、口無失:佛具無量智慧辯才,所說的法,隨衆生的機宜,皆得證悟;同時佛所說的話,統統沒有過失,不會令衆生起煩惱,稱爲口無失。

  《大智度論》中有記載:一位有神通的阿羅漢經常要過一條河,知道河中住著一個女河神,每次要過河就說:"小婢,請讓開,我要過河。"女河神就把水分開,斷流給他過。他小婢,小婢的叫多了,女河神起煩惱,認爲阿羅漢輕視它,就去找釋迦牟尼佛理論。佛就問阿羅漢可否有說此話?是故意的嗎?阿羅漢承認有,說是無心沖口說出來的。佛就跟他說:"你必須向那個河神道歉。"結果他就說:"小婢,對不起。"原來這位阿羅漢前五百世都是羅門出身,因爲種姓

  高貴,所以有傲慢的業習。雖然今世證悟了阿羅漢果,他沒有此煩惱,但業習尚存,這不妨礙他證悟,但口業還有過失。

  再者,目連尊者有神通,看到某某人的妻子懷了一個男胎,就說她將會生一個男孩,結果是生了一個女孩。目連尊者的觀察力有限,他講不對,結果別人認爲他講騙話。

  叁、念無失:佛修很多甚深的禅定,心意念絕對沒有過失,佛的心不會散亂,不會想歪的事情,稱爲念無失。

  以上的叁個不共法合起來,稱爲身口念無失。

  四、無異想:佛對一切衆生都是平等的,不管你對佛好或是不好,不管你是窮人或者富有的人,佛都不會生起不同的看法,稱爲無異想。阿羅漢還有分別,佛經上有記載:迦葉尊者認爲出家人向人化緣時,是讓衆生種福田,他就特別向貧窮的人化緣,免除他們將來窮困,這就是異想,爲什麼?因爲他生起分別心,只是去幫忙貧窮的人,認爲不必要向富有的人化緣,這就是有貧富的分別。當然,他並沒有煩惱執著,但是就有這樣的觀念,要幫忙貧窮的人。佛沒有所謂特地想要幫忙窮人,不要幫忙富人,沒有這回事,所以說佛無異想。

  五、無不定心:佛時時刻刻都在定中,沒有出定或入定,行、住、坐、臥常在甚深的禅定中,稱爲無不定心。阿羅漢就有出定或是入定的時候。

  六、無不知已舍:"知已"是已經知道的事情。"舍"是心沒有造作--平等心。佛一知道任何東西,即刻放下了,不再繼續,稱爲無不知已舍。我們一般凡夫知道一樣事情,整天念念不忘。比如談論某個東西,大家談論不休;一想到一個東西,就黏在那邊,沒完沒了地拼命談論下去。

  七、欲無減:"欲"是心中的志向。佛要度衆生的心,從來沒有減少,稱爲欲無減。根據經典說,釋迦牟尼佛每天早上都觀察哪些衆生得度的因緣到了,就去度化他們。直到佛很老了,也還是這樣做。

  八、精進無減:"精進"就是努力。佛在世間要利益衆生,對自己內心保持定力,保持解脫,時時刻刻都在精進之中,稱爲精進無減。

  九、念無減:"念"是指念力。佛時時刻刻都在正念、正知中,

  稱爲念無減。阿羅漢有時候會失念一陣子,佛絕對沒有失念。

  十、慧無減:佛做任何事情,都不曾離開慧的觀察,稱爲慧無減。

  十一、解脫無減:佛時時刻刻都處在解脫自在的心境,稱爲解脫無減。阿羅漢雖然解脫了煩惱,但是並非解脫無減,有時候還會生起苦的感覺,認爲世間苦,要快點出離。

  十二、解脫知見無減:佛知道一切修行解脫的方法和道理,稱爲解脫知見無減。有些阿羅漢修某些法而解脫,其他未修的法,他就不知道了,所以阿羅漢的解脫知見是有限度的;佛的解脫知見是無量的,知道衆生應該怎樣修行,才能達到解脫。

  十叁、一切身業隨智慧行:佛現叁十二相,八十隨形好,調伏衆生,以智慧演說一切諸法,教化衆生使其解脫證果,稱爲一切身業隨智慧行。

  十四、一切口業隨智慧行:佛以微妙清淨之語隨智而轉,化導利益一切衆生,稱爲一切口業隨智慧行。

  十五、一切意業隨智慧行:佛以清淨的意業,隨智慧說種種法,滅除衆生的無明迷惑,稱爲一切意業隨智慧行。

  佛無時無刻都用智慧度化衆生;阿羅漢進入滅盡定後,就沒有用智慧度化衆生了。佛在還沒做身、口、意業之前,就知道了,如此,就有辦法以智慧來看要怎樣去做,這是阿羅漢絕對做不到的。

  十六、智慧知過去世無礙:佛以智慧照知過去世所有一切事,悉能遍知而無礙,稱爲智慧知過去世無礙。阿羅漢知道過去世是有限的。佛在涅槃前的最後一天的晚上,有一個外道要來出家修行,五百位阿羅漢以神通力觀察後,都認爲這個人沒有機緣,就對他說:"你別來幹擾佛,佛在病中,要涅槃了。"但是那個外道一定要出家,佛有神通知道此人得度機緣成熟,就度化他。這個外道當晚就證悟阿羅漢果。這說明阿羅漢知道那個人過去的業的能力有限,超過他的能力,就不知道了;佛就能夠知道過去世無礙。

  十七、智慧知未來世無礙:佛以智慧照知未來世所有一切事,悉能遍知而無礙,稱爲智慧知未來世無礙。

  十八、智慧知現在世無礙:佛以智慧照知現在世所有一切事,悉能遍知而無礙,稱爲智慧知現在世無礙。

  根據佛經的記載,叁千大千世界中過去、現在、未來任何的一滴雨水怎樣來的,佛要知道,都能夠知道,這就是能夠知道過去、未來、現在無礙。這叁種智慧稱爲正遍知,即一切無所不知;阿羅漢未必無所不知,而佛是無所不知,稱爲一切智智。

  有些阿羅漢有小神通,有些阿羅漢有大神通,他們的神通有些差別。比如舍利弗尊者有神通,有一次外道來考他,他砍下一枝樹枝問尊者:"樹枝上有多少葉子?"尊者以神通觀察,就說出葉子的數目,然後外道就摘掉一小枝再問:"現在剩下多少葉子?"尊者又再說出一個數目字,那個外道就算出他摘下那小枝上的葉子,證實尊者是正確的。這說明舍利弗尊者不用去算那些樹葉,心想要知道有多少葉子,就能夠知道。但是他沒有能力知道叁千大千世界中過去、現在、未來的某一滴雨水從哪裏來,這就是沒辦法達到智慧遍知一切無礙。

  以上是佛的不共法,佛的不可思議的功德,這是佛與阿羅漢有這麼多的差別。

  衆生在解脫上有二種障礙,一種叫做煩惱障,一種叫做所知障。阿羅漢已經解脫了煩惱方面的障礙,但是對于世間境界所知有限,所以阿羅漢都有所知障;佛對世間萬物都了如指掌,要知道任何東西都能夠知道,一點也沒有障礙,所知障沒有了,就是破了所知障。

  修行人絕對不是修行一下子,就能夠成佛,期間要修很多生,修很多法門,如此的修行過程,佛法把它稱爲修菩薩道。修成佛的菩薩道與修證悟阿羅漢果的解脫道,是兩條不同方向的解脫道路。如果一個人在修行的開始,發心要成佛,那麼,他就要走漫長的修行道路。爲什麼呢?因爲成佛要完成煩惱障的解脫,還要加上所知障的解脫,所需的時間是漫長的;如果要證悟阿羅漢果,從他開始修行,快者只要修叁生,就能夠證果,慢者要修六十劫,才能夠證果;修行人要證悟辟支佛果,快者要四生,慢者要修一百劫。

  根據一般的說法,修菩薩道的行者要修無量百千萬劫,最後才能夠成佛。釋迦牟尼佛在過去世剛發心修菩薩道的時候,是凡夫的菩薩;凡夫菩薩要經過漫長艱辛的修行道路,才能夠進入果位的菩薩。當釋迦牟尼佛是凡夫菩薩的時候,他做過畜生、人、天人等等,菩薩就在六道中修行。當他修到進入果位菩薩--初地的時候,就不在六道中,而是在有很大的福報、有很大的神通變化中修行了。果位菩薩可分爲十個等級,即初地菩薩、二地菩薩、叁地菩薩……十地菩薩。到了第十地菩薩,最後會投生到兜率天,比如現在的彌勒菩薩在兜率天等待機緣成熟,就降生人間示現成佛。菩薩從初地修到十地,也要修很久的時間,甚至于成佛有佛的果報--福德,這些福德有所謂叁十二相。根據一些經論說,單單這叁十二相就要修一百劫,所以成佛的道路是漫長艱辛的。因此,佛在這個世間出世是非常殊勝,非常難得的。

  我介紹了阿羅漢、緣覺(辟支佛)、菩薩以及佛,這些聖者都在證滅。所謂證滅,並非去什麼地方,而是覺悟到沒有生死可得。當他覺悟到沒有生死可得之後,因爲前世帶來的因果--身體的活動還繼續,在身體活動的當下,他就沒有生死可得,但是我們凡夫看到他還在生死中。這些證滅的聖人身體毀壞了之後,不能再用了,他就不會再繼續出現在這個世間,那麼,我們說他入滅了。所以"滅"也可以解釋爲進入涅槃入滅了。但是在入滅時,並非有一個"我"進入滅,而是沒有一個我了;沒有我,那他就沒有再生。因爲沒有再生,所以他的死是最後一次的死,也是最後的一生。當他最後一生了結了,我們不可以說他有、沒有在,甚至于他在這個世間的時候,他本來就沒有"我"了,沒有所謂我不我,在不在。但是我們凡夫用有我、無我的眼光來看,就問起:"他在,還是不在?"對他們來講,證悟了滅,沒有所謂我,也沒有所謂我在,一切法本來涅槃,他這樣覺悟了,我們就說他證悟了滅。

  

《四聖谛講記 第六卷 滅即無生》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