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四圣谛讲记 第六卷 灭即无生▪P3

  ..续本文上一页的快乐、触觉接触东西得到的快乐……这种种快乐不是一起生起而遍布全身;如果修禅者进入初禅的时候,喜乐是一起生起令全身都充满这种快乐,即所谓的全身充满喜、乐的感觉,那么,因为全身充满气感,就有很舒服--喜的感觉;乐是全身很放松,很轻,很愉快的感觉。这些都是身在感受乐。

  定:当修禅者身体有喜、乐的感觉,当然,内心就定在所修的境界中不动,此即是心一境性,也就是定。

  如果修禅者能够进入初禅,他对修禅定就更有兴趣了,因为禅定的快乐是世间很难找,很难得到的。

  二、二禅:

  如果他继续修,就可以进入第二个禅天--二禅。当他要进入初禅,就要远离欲界的心态;当他要进入二禅,就要远离初禅的心态,即要远离觉、观的心态。处在初禅的人的心还是要努力、用功,在定的境界中好好保持。如果修禅者更加小心地定在境界中,不去理会专注的心--觉、观的心,他会自然而然地慢慢进入二禅。那么,进入二禅的人就没有在觉、观用心,佛法把它称为无觉无观。当他放弃觉、观,到达无觉无观的境界,就进入二禅。所以二禅就是远离初禅。由于对境界觉观的思惟没有了,因此二禅又称为圣默然。

  三、三禅:

  如果他再进一步修,就要远离喜--欢喜的感受,一旦他远离欢喜的感受,就能够进入第三个禅天--三禅。在三禅的定境中,就没有跳动的快乐,是一种很平静的快乐。所以佛法上说,二禅远离觉、观;三禅远离喜。

  四、四禅:

  如果他继续修,远离以上比较粗的心,比较动荡的心,甚至于远离三禅的快乐,最后进入到第四个禅天--四禅。四禅没有觉、观、喜、乐,只有定。这样一步一步地朝向世间道的解脱。

  修禅者进入四禅的时候,会发生一些生理现象:他的心平静到身体也完全平静下来,连呼吸都要停止,这就是四禅的灭。所以佛在经典中说:"初禅灭欲界的心,即灭掉五盖;二禅灭觉、观;三禅灭喜;四禅灭乐,也灭掉呼吸,称为出入息断。"如此一层一层的灭,因此,佛把它称为世间道的解脱。

  刚才讲的是色界的禅定。如果修禅者想进一步修更深入的禅定,他就要进入无色界。修禅者至少要修到色界的第四个禅天,才有可能从四禅进入第五个定--空无边处定。

  (三)无色界的禅定:

  一、空无边处定:

  修禅者如果要进入空无边处定,就要远离四禅。四禅中还有色界的感觉,即当修禅者进入四禅时,虽然呼吸停止,心定在一个很舒服的感觉中,但是他知道在这个地方,他入定的时候,心中还知道方位,知道在哪里,还知道坐在这里,这是空间的感觉,这是属于色--物质。如果修禅者要进入第五个定,要放弃这种方位的感觉。他心中就慢慢远离色,然后就会进入一种"空空洞洞"的感觉,他会觉得里面没有东西,连方位的感觉也没有,此时,他就进入了空无边处,那他绝对再也听不到声音了。虽然静坐在那里,但是他是没办法去感觉外在的声音的,这就是进入无色界了。

  在空无边处定中,虽然他对外界没有感觉,但是还是知道自己的内心,还是知道心念在跳动。一个人在四禅的时候,不但知道心念在跳动,还知道"我"在这个地方,即是有空间的感觉,有物质(色)的感觉。如果一个人远离了这些感觉,

  就进入无色界的第一个定--空无边处定。

  二、识无边处定:

  如果他进一步修,还想远离这"空空洞洞"的感觉,那他就放弃这个"空"的感觉。因为这个空的感觉还是一种认知,心知道这是一种空的感觉。当这个知道的想心(识)远离空的感觉,进入识,看回自己的心,就进入第六个定--识无边处定。当修禅者进入识无边处的时候,连空的感觉也没有了,只知道一切都是心而已,因此,佛法把它称为识无边处。为什么无边?因为没有空间、没有边界的感觉。在此识无边处的众生再也不认为有外在的世间,他只知道心在作用,没有别的事了,他不觉得自己在世间里面;如果要说的话,心就是他的世间了。

  三、无所有处定:

  如果他继续修,就会进入第七个定--无所有处定,那时他觉得什么也没有,连心都觉得好像是没有了。其实并非没有,而是不再去观察它。就是说,他进入越深的无色界定的时候,连观察心的行为都差不多要停止下来了,那时,他觉得什么也没有,不但没有空的感觉,也觉得没有心的感觉了,所以称为无所有处。

  四、非想非非想处定:

  如果他进一步修,就远离无所有处定,最后进入第八个定--非想非非想处定。此定是外道修行者可得的最高的定。

  (四)灭尽定:

  按照佛法说,有一类的修行者,即证悟三果、四果的圣人,进入非想非非想处定后,更进一步进入第九个定,此时连"我"的感觉也没有。就是说,在第八个定,他还觉得我还存在,到了第九个定连"我"存在的感觉也没有了,就好像死人一样,好像进入睡眠状态,什么都不知道了,此定称为灭尽定。灭尽定中的"灭尽",是灭尽"受"和"想"。就是说,我们有感受和想的心,那么,修行者进入第九个定的时候,他连受和想的行为都没有了。如果你有受和想,就会认为:我在感受,我还在想东西。因为有受和想的知觉存在,所以当一个人还没有进入灭尽定之前,他依然认为我生存在世间,因

  此,一个人还没有进入灭尽定,他依然认为有我。一旦他进入了灭尽定,受和想灭了,他的"我"的知觉也消失了,因此,灭尽定被称为出世间的定。在灭尽定之前所有的定,都称为世间的定。

  禅定就这样一步一步地修上去,从世间道一直朝向解脱。那么,按照佛的教导,一般人只要修好四禅,以达到清净的心,然后他进一步用佛法来修观,即观察世间来朝向解脱。佛法中说,如果修行者继续修更深的定,如此太强的定,使心不想动(思惟、观察);当心不想动的时候,连要去觉悟,去明了这个世间的心都不想动了,那样就比较难朝向解脱。因此,佛说要定、慧一起修,不可以只修定,太深的定反而会障碍解脱。

  解脱烦恼是没有差别,但是在智慧上有差别,即阿罗汉虽然解脱了,但是智慧不如辟支佛。

  什么是辟支佛?世间没有佛出现,有一类的众生不必听闻佛法,自己能够修行以达到解脱,称为辟支佛。辟支佛的烦恼很轻,又有智慧,但是他解脱之后,不能像佛圆满地为众生开演佛法,就没有在世间宣扬佛法。据说,阿罗汉是没办法靠自己来解脱,是要靠听闻佛所教导的法来修行,才达到解脱,所以说他的智慧比较低。至于佛呢?释迦牟尼佛也修行解脱,佛的智慧就超越过阿罗汉和辟支佛。

  佛、辟支佛、阿罗汉在烦恼上的解脱是一样的,但是在智慧--智上就有差别。智的范围有狭和广,阿罗汉所知的法不多,辟支佛所知就比阿罗汉广,佛所知最广,佛法把佛的智慧,称为一切智。所谓一切智,是佛要知道什么,都能够知道;阿罗汉就办不到这一点。在解脱中,因为心定的力量也造成差别:有一种阿罗汉能够入灭尽定,有些阿罗汉就不能入。那么,能够入灭尽定的阿罗汉的定力就比不能够入的阿罗汉殊胜。不能入灭尽定的阿罗汉的解脱,称为慧解脱,所谓慧解脱,就是他在智慧上知道烦恼放下了,但是在他的业报中有些障碍,即今生不能够完成灭尽定,这种阿罗汉称为慧解脱阿罗汉;反之,能够入灭尽定的阿罗汉的解脱,称为俱解脱,所谓俱解脱,就是定、慧二种皆解脱,这种阿罗汉

  称为俱解脱阿罗汉。一般上,俱解脱阿罗汉具有三明六通,因为他的定力很好,很有神通。所以,佛法中把阿罗汉分为一般的阿罗汉和三明六通的大阿罗汉。这就是解脱者在能力上有差别,但是这些圣者都一样了生脱死、没有烦恼了。

  阿罗汉虽然没有了烦恼,但是他们还存在着一些不影响解脱生死的习惯性事情(习气)。比如:佛的弟子舍利弗尊者很早就证悟阿罗汉果,后来释迦牟尼佛的儿子罗睺罗出家做沙弥,佛就把罗睺罗交代给尊者照顾。每天尊者都带着罗睺罗化缘乞食,因为尊者德高望重,很受人尊敬,反观罗睺罗是个小孩子,当信徒做供养的时候,把好的食物供养给尊者,结果尊者没有想什么,也没有存什么心,接受供养回来就吃。在这样的供养过程中,罗睺罗每次都没办法得到好的供养,因为饮食不调,营养不好,结果就生病了。佛看到罗睺罗脸黄肌瘦,就问为什么这个样子?这是佛明知故问,要让尊者知道。后来舍利弗尊者知道了,就把刚吃下的食物吐出来,如此惩罚自己,这就是他的过失。阿罗汉只管自己解脱,他不会去伤害别人,但是不一定能够照顾他人,他的所作所为也不一定能够让我们世间人看得顺眼。意思是说,如果以世间人来看,佛把独子罗睺罗交给舍利弗尊者照顾,做师父的竟然没好好照顾徒弟。但是尊者并没有生起:我要照顾、没有照顾的心。因为他的心自在,没有去理会了。所以阿罗汉经常在行为上表现出一些缺点来,我们世间人以烦恼来看,认为他是不行的,这就是阿罗汉的行为有过失。

  再举一个例子:在佛的弟子中,有一些七八岁或十一二岁的小沙弥证悟阿罗汉果。虽然他们证悟,没有了烦恼,但是爱玩的天性还在,嘻嘻哈哈。在古代没有冲凉房,人们都在河边或水池里洗澡,所以河里或水池里的水很脏。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些国王很尊敬佛,就让出家人到王宫去洗澡,结果这些小沙弥就一边洗澡,一边嬉水,让波斯匿王看到,就向王后末利夫人嘲笑地说:"你说佛的阿罗汉弟子很有修行,很有威仪,你看,他们在那边嘻嘻哈哈。"那些小沙弥有神通听到国王的批评,约好洗完澡后,一起在国王的面前飞起来。从这里就说明小沙弥虽然证悟了,但是还存有爱玩的习

  惯。如果我们从表面来看,就会认为他们如此爱玩,哪里是阿罗汉!我们就是用世间人的眼光来了解,批判是否是阿罗汉。其实一个人解脱了内心的烦恼,我…

《四圣谛讲记 第六卷 灭即无生》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