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称为我慢。因为他会觉得这个我在世间是最值得保存的,最可贵的,这是"慢"的心理。
五、无明:即无知。对于解脱生死来讲,重点是讲他要知道世间一切生灭幻化的境界,如果不知道,就是无知。当然,对于要成佛的人,必须知道更多更多的东西,但是对于要解脱的人,就不必知道佛所知道的一切法,只要知道现在存有世间迷惑的现象,能够看清楚,不再被它转,不再被迷,如能把握,这就不是无知;反之,就是无知,也就是无明。
修行者觉悟证得阿罗汉果,就不再有无明。一个没有无明的阿罗汉,佛法称他为明,就是明了觉悟了。那他明了觉悟什么呢?他明了觉悟人身只不过是五蕴、六根、六尘、六识的因缘变化。
那什么是六根、六尘、六识呢?我们通过感觉器官来观察世间,但是,世间并不一定是如感觉器官所观察的。佛说,感觉器官是迷惑我们心的根本,但是我们众生是把感觉器官所观察的东西当成真实世间的根本;阿罗汉再不认为感觉器官所告诉他的是真实如此,就不被感觉器官所迷惑。因此,他就知道心、世间与感觉器官之间的种种因果功能作用,他明白了,再也不被它引诱,不被它影响,此时他的心明明了了--原来生死是不实在的、烦恼是不实在的、我是不实在的,本来没有这些迷惑,只是迷惑的人认为有这些现象。他明了世间的真实性,本来没有生死可得。阿罗汉觉悟这点之后,就已经解脱生死。即是他已经证悟到灭,也可以说他证悟到涅槃。
当阿罗汉觉悟之后,他过去业带来的果报身依然会给他感受到是不自在的,必须继续维持到死为止。在这过程中,他的身心还继续活动,这就是有余涅槃。虽然阿罗汉的身心在活动,但是他知道是没有"我"的,不过是因缘在变化而已。那么,这个因缘变化的苦还在作用中,一直要到他死。因为他不再执著,所以他的身心死后自然不再延续,这就是无余涅槃。
阿罗汉生前和死后,对他来说是没有存不存在的差别,但是对我们来讲,却认为他死前还存在着,死后他不存在了,这是因为我们有我见,有众生的见解,有阿罗汉的见解所造成的。对阿罗汉来讲,在生的时候,他就不觉得有我了,他所看到的是因缘变化而已,并没有我在生,也没有我在死。有如刚才我说的苹果树,如果不再浇水、施肥,那棵树就不再生长,最后,你在世间看不到苹果树了。看不到与你看到苹果树的时候,统统只不过是因缘变化而已。阿罗汉就这样的解脱生死,这就是证灭。
佛法把世间分为下方的世界(下界)和上方的世界(上界)。下界就是欲界,其众生拥有的烦恼称为五下分结;上界就是色界和无色界,其众生所拥有的烦恼称为五上分结。
现在让我们更进一步了解色界、无色界的事情。因为我们现在生活在人间,没修行的人很难了解色界和无色界,一般上
我们可通过二种方式来了解:一种是他有能力到色界、无色界去,即他今生修得好,转世到那里去。因为色界、无色界的众生不是父母亲生,是化生的。如果他通过修行具有神通力,也可以到那个地方去。另外一种是他用禅定的心去感觉色界、无色界的众生的感觉,从他的知觉中知道它们是怎样的享受禅定的快乐。
在我们学习佛法的过程中,佛教导我们要修戒、定、慧,禅定对解脱是非常重要的法。虽然佛说禅定不等于解脱,但是有了禅定,就很容易让我们生起智慧的心,因此,禅定对解脱的帮忙是很大的。佛把禅定称为世间道的解脱,并非出世间的解脱,为什么呢?
当一个人要修定,开始时应该远离其原本所迷惑、执著的行为,要收摄六根。为了完成收摄六根,他的身体最好保持在不动的状况,所以一般人都是以静坐的方式来修定。不管修定的方法有多少,但是它们的过程都是一样,就是慢慢进入越来越深的定。在还没有进入禅定之前,有一些心念要处理,即是最少要处理五盖。
五盖是欲贪盖、嗔恚盖、睡眠盖、掉悔盖和疑盖。
一、欲贪盖:"盖"是障碍的意思。所谓欲贪,是对淫欲,对六根前面五根,即眼、耳、鼻、舌、身接触的境界生起贪爱。比方说,喜欢看东西,喜欢听声音……这些都是属于欲界的贪爱。当然,对男女色的贪更加严重。所以一个人如果要修定,他的心就必须远离五根接触境界所生起的贪。因此,佛在制定出家戒的最低的沙弥戒中,就在限制沙弥不要在眼、耳、鼻、舌身方面迷惑。如果对五根接触的境界产生欲贪,产生喜欢,心就不能定下来。
二、嗔恚盖:嗔恚就是嗔心。当你起嗔心的时候,就算眼睛盖住,身体不动,你的内心还是恼热,很不自在,那么,也没办法定下来。所以修禅定者要远离嗔。
三、睡眠盖:也称为昏沉盖。如果我们的心没有事情做的时候,就懒惰想睡觉,对境界迷迷糊糊搞不清楚,这会障碍修禅定。修禅者必须对内心非常明了,非常清楚,而不是不知道;如果是不知道,坐在那边胡里胡涂,那就是进入昏沉的
状态,如此修禅定就是迷惑了。
四、掉举盖:它包括了掉举和后悔二种心态。掉举是回忆过去的事情;悔是后悔的意思。掉悔,不但是回忆过去的一些事情,而且有后悔的行为,即后悔一些恶的行为,然后加以改正内心,那是好的事。但是,如果修行者在修禅定的时候,整天想起一些事情,内心非常内疚,这个后悔内疚的心就妨碍他的心定下来,心就乱了,因此,掉悔会障碍入定。
五、疑盖:疑盖和五下分结中的疑是一样的,即修禅者怀疑自己所修的法门,怀疑老师的教导,怀疑自己的修行能力。这些烦恼使他没办法修定。
任何人具有五盖,就不能入定;任何人只要五盖不现前,就有机会入定。就是说,他修定的方法正确,当时没有五盖,就很快能够入定。
当你没有五盖现前,就可以用静坐的方法,如:数息观、慈心观、不净观等等来修定。在修这些禅定的方法时,重点是保持心在一个境不动。所谓定,是心维持在同一个境界,心和境配合在一起,即心境合一。气功师或道家说:人天合一。其实就是心和境配合在一起,那么,佛法把它称为心一境性,也就是定。
(一)近行定(未到地定):
如果修禅者能够按照修法,一直保持心在一个境中不动,他的心慢慢地就远离欲界的状况。比方说,我们生起嗔心的时候,有嗔心的状态;淫欲心来的时候,有淫欲心的状态;当心安静下来的时候,也有心入定的状态。这个状态开始时,他会觉得杂念越来越多,这是因为现在他的心静下来了,观察回自己,发现杂念很多,以前他不曾看,就不知道,然后进一步慢慢看,心越来越定,就发现杂念越来越少。当杂念少,少到要入定之前,就会产生入定前的一种状态,佛法把它称为近行定,也称为未到地定。在这个状态,他的身体和心会非常的轻松、愉快,大多数人会有轻飘飘的感觉,佛法把它称为轻安。如果修禅者一旦有轻安的感觉,就开始对修定有兴趣了。为什么呢?原来当心要定下来时,烦恼跟他作对,他烦恼得不得了,越坐越烦恼,但是当轻安一出现,他
就越坐越高兴,因此,他就很想继续修定了。轻安令他身心愉快、平静,不但如此,而且让他全身充满喜悦、快乐的感受。这是所有修禅定者修入门时都会得到的经历,即会觉得全身的气脉到处跑动,这是一种好的现象。有人形容有各种 "触",或有八触。在这里我不多谈。
(二)色界的禅定:
一、初禅:
修禅者的心安定以后,再进一步渐渐远离欲界的知觉;欲界的知觉是:你对欲界的贪心--整天想知道欲界的境界,现在你就远离,不想知道了。所以修禅定的第一个事情,就是要使心远离欲界,一旦心真的远离欲界,就会进入色界的第一个禅天--初禅天,那么,当他有进入初禅天的感觉,就是进入了初禅。修禅者进入初禅的时候,他以前对欲界所生起的心态,全都暂时不生起了,那么,这个人的心就暂时出离了欲界。因此,佛也把禅定称为世间的解脱道,因为解脱就是以远离、远离……来出离世间,结果他的心就这样的暂时出离。即是他出离欲界,进入色界。
当修禅者进入色界之后,就会生起色界的心态。初禅的心态有五种特点,称为五支,即觉、观、喜、乐、定。
觉、观:当心定时会产生一种现象,就是心在定的境界中用心,在专心看着它,在这种状态下,有二种情况:一种是,每当那个境界出现在眼前,你一直用心、专心看,观察清楚的心态,佛法把它称为觉;一种是,你在用心的心没那样执著,去认为"我要这个样子了",就静静在那边看住,此称为观。
我举一个例子来说明:你在做功课,外面有人在讲话,心一直跑去听,但是你要做功课,就收摄心回到做功课上,如此拉扯,心跑去听外面的声音,过后心又被你收摄回来,这就是觉--小小的觉悟,知道那个心,不要让它迷惑了。那么,修禅者进入初禅时就有这种心,他用觉的心叫他的心要定在这里,要定在这里……当他的心很稳定地在做功课,不太去理会外面的声音,他就很容易专注在所做的功课上。这就是当时他在观。
我们在修禅定的时候也有这二种状况,即刚刚进入初禅的人,因为他的心对欲界的感觉还是很浓的,因此,他经常醒自己的心:我要在这个定中。他就知道自己在定中,这叫做觉。然后,他更进一步能够很稳定地保持在定中,叫做观。觉是比较粗的心,观是比较细的心。
喜、乐:内心感受到快乐,一种跳动的心,称为喜。内心感受到快乐,一种很温和、平静的心,称为乐。比方说,当你听别人讲笑话,听后笑哈哈,很高兴,很欢喜,这就是喜。如果你工作得很疲倦,有机会躺在床上休息,那种舒服也是快乐的感觉,但是这种快乐的感觉是比较平静的,这就是乐。
如果修禅者进入初禅,这种喜、乐是充满全身的。我们一般人快乐的感觉是从外界来的,有眼睛看东西得到的快乐、耳朵听东西得到…
《四圣谛讲记 第六卷 灭即无生》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