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四圣谛讲记 第六卷 灭即无生

  第六卷 灭即无生

  当你们听完了前面五个卡带,大约已经明白佛法所讲的四圣谛中的苦与集,接下来,我要跟大家介绍灭。

  所谓灭,是指涅槃的意思。涅槃是佛教的专有名词,它是梵文(Nirvana)的音译,翻译成为中文称为圆寂。"圆"是圆满, "寂"是寂静。在经论中一般上都用否定式名词来说明,因为涅槃不是可以用语言来表达的,所以每当佛为我们开演涅槃的时候,就说涅槃不是生,也没有死;涅槃不是在这里,也不是在那里;涅槃不是存在,也不是不存在。这样的解释是指当修行者证悟涅槃的时候,就没有了我们一般世间凡夫所认为的"人有生、有死、有轮回",对一个证悟涅槃的人来说,这些法都不实在、不存在了。在四圣谛中说我们众生对身心产生迷惑之后,认为有实在的世间、实在的身心,然后就会觉得自己在生死轮回,而形成轮回的现象。因为迷惑的执著,就造成一些因缘在推动,使他继续前进,然后我们就会觉得有一个众生从过去世轮回到今天。当一个人不再迷惑的时候,他的心就不会再去推动。当烦恼心不再推动过去世无量无边的业的时候,业就不再由某一些执著的心去朝前发展,这样,这个众生不再执著生死,不再执著世间,在他今生的寿命了结之后,就不会再来出生了。因此,我们说这个人证悟到无生。所谓证悟到无生,即是破除、放下了烦恼执著。

  当修行者破除了烦恼迷惑,依佛法说,此人证悟到有余涅槃。证悟有余涅槃的人还剩下一些果报要去解决。为什么呢?他过去世造了今生的果报身,必须让它了结。在这果报身还没有了结之前,他很清楚这世间的一切不是真实的,他不再迷惑。虽然他不再迷惑,但是这些果报依然延续到今生死为止。当他死了之后,因为他的心不再执著去出生,就不会再来轮回了。

  比如你种一棵苹果树,即使它已经开花结果,如果你不再继续浇水、施肥,最终树叶、花果都会凋零,整棵树都会干枯,不再生长。我们不可以说这棵树去了哪里,也不可以说它在

  不在。为什么呢?因为那些苹果树有关的因缘,其实不过是水,一些有机物,阳光……配合,让你看到生长出苹果树;如果没有以上的东西,那棵树就不再生长下去。我们不可以说有实在的一棵树,后来灭掉了。我们的生命也是一样,当你迷惑的时候,认为有一个我在身心里面;当一个人不再执著,等于他不再浇水给那棵树,那棵树就不能再生长,我们不能说那棵树灭掉了。那么,这个证灭--证悟涅槃的人,就有如此。我们所认为有一个生命在活动的行为,不再前进了,这称为灭。如果修行者要做到这一点,他就要先降伏、断除迷惑执著的烦恼。

  众生原本在生死烦恼里面,要趋向灭的第一步 是要先处理好烦恼,把烦恼放下。因此,灭就是先灭烦恼,然后再灭生死。灭掉烦恼就是刚才我所讲的证悟有余涅槃,灭掉生死是证悟无余涅槃。那要灭掉什么烦恼呢?灭掉烦恼的过程可从世间的道路与出世间的道路来看。

  (一)世间的道路:佛法说,修行者在修禅定所产生定力的过程中,会除掉某些烦恼,也会使某些烦恼暂时不生,这种灭除烦恼的过程是靠定力,没有智慧,佛法把它称为世间道。因为这只是暂时降伏烦恼,烦恼还会再生起,依然有生死的道,称为世间道。

  (二)出世间的道路:按照灭圣谛所讲的灭,就必须把所有的烦恼降伏。就是说,他要去克服与生死有关的烦恼。根据经典说,与生死有关的烦恼就是所谓的十结;根据论师说,即是十个根本烦恼。那我在这里就以十结来跟大家谈谈:

  修行人第一步要灭除戒禁取见、我见和疑三结。所谓结,就是束缚的意思;结又称为烦恼。

  一、戒禁取见:执著一些戒律的见解。如果一个人不明白佛陀制定的戒律是一种因果的道理,即在修行过程中,应该知道在因果上,你做了这些事情,将来会受到苦;如果你不做,就不会受这些苦报。如果你要脱离轮回,就更不应该做,所以要持这些戒。如果你把戒当成道理、理论而执著,那就叫做取,即是执著这些戒。执著戒的人往往是对戒不明白,比方说,有些外道认为吃牛粪、受苦能够帮忙解脱,甚至于有

  很多佛教徒认为没有吃素,不能修行,不能解脱,这一类的执著就是戒禁取见。不管什么宗教,其教徒都应该知道在修行的过程中,有一些事情是不应该做的,如果他们不明白而执著,就是戒禁取见。对于要摆脱生死轮回的人,是以因果的方式去了解戒律,他知道顺着这条道路修去,不会再堕落,就能够解脱,这不是一种见解,所以初果圣人破除了戒禁取见。

  二、我见:我们迷惑世间,认为身心里面有一个我。当一个人修行要解脱生死,就要放下这方面的执著,他要认清楚身心是种种因缘变化,里面没有实在的人,甚至于烦恼生起来的时候,只是有烦恼的因缘,并非有我在烦恼;他也知道解脱并非有一个我在解脱,只要没有因缘推动,就没有生死可得了。因此,他就从此处放下我的见解,即破除我见。

  三、疑:一个人在修行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一种非常重要的心态,即对他自己所修的法门,他知道朝着这条修行道前进,是决定解脱的,他一点不怀疑;他不怀疑曾经以这个法门修行解脱的人,他们真的解脱了;他不怀疑自己能够修,也能够解脱。此即是对于法门、对于老师、对于自己再也不怀疑了,这就是断除了疑结。只要在这三样事件中有任何的怀疑,是有疑的烦恼,就不能朝向解脱。

  根据经典说,一个人要解脱生死,要证悟到灭,先要放下戒禁取见、我见和疑这三种烦恼,此即是证悟初果。我们众生的无量无边的业在推动我们一直在生死轮回,当一个人完成初果,他的烦恼心的推动力就只剩下七生的生死,七生以后,他就不来生死了。

  初果圣人清除以上三种见解,即不再在思想见解上有迷惑,修行的道路弄清楚了,他就更进一步的往前修,先清理贪与嗔,即要放下世间的烦恼--财、色、名、食、睡,最重要的就是淫欲的烦恼,即男女的色欲,他要开始远离,最后不再执著了,接着看清楚嗔心,然后放下。如果一个人的贪心与嗔心减轻,减轻到某个程度,就可以修到证悟第二个果位。初果所破除见解上的迷惑也称为见惑,见解可以一下转变,所以见惑是顿破。余下贪嗔痴等烦恼是必须修心来改变,不

  是一下就可放下,所以又称为修惑。

  根据经典说,初果圣人更进一步减轻贪嗔痴,即贪嗔痴薄,那就证悟二果。那么,贪嗔痴要薄到什么程度呢?初果圣人再进一步减薄贪嗔痴,他只剩下二生,称为一来果,即死后生天、再回来人间二次的生死,就能够解脱了。即是他的烦恼减轻到只剩下二次的轮回。他在这二次的轮回中,要继续清理其他的烦恼。如果他再继续修,把嗔心克服了。根据佛法说,如果一个人能够克服嗔心,淫欲心也应当能够克服了。因为嗔往往是从欲界贪引发来的,所以他把嗔克服之前,先要把欲界贪克服。此贪主要的是指淫欲的贪。如果二果圣人把欲界贪、嗔断除了,就证悟三果。三果圣人断除了戒禁取见、我见、疑、贪(淫欲)、嗔--五下分结。当一个人证悟了三果,没有嗔心和淫欲的烦恼,他就不会再来人间生死,只能生天,而且不能够生在有淫欲的天,只能生在没有淫欲的三界的色界或无色界中继续修道,最后朝向解脱。

  三果圣人继续修道,更进一步断除另外五个比较难断除的烦恼:即色界取(对色界境界的贪)、无色界取(对无色界境界的贪)、掉举(心念回忆事情)、我慢、无明--五上分结,而证悟四果(阿罗汉)。

  一、色界取:当一位圣者断除五下分结之后,就没有欲界的贪了,但是在他过去世的业习中,有贪着色界的烦恼,所以死后就转世到色界或无色界去。色界是一种禅定的境界,那里的众生在禅定中,享受内心禅定的快乐,非常舒服;当修行者在禅定中享受舒服的快乐,这是一种贪。在色界还有一种光明,让色界的众生觉得非常好的感受,因为他喜欢、执著在这些境界里面,就是色界的贪。

  二、无色界取:如果一个人投生到无色界,无色界的定力更深,连快乐也没有了,只剩下非常平静的心理,他喜欢那种宁静、不动的状况,那也是一种执著,就是无色界的贪。

  我们众生都有色界、无色界的贪,只是还没有到达那个界,贪心没机会生起来,一旦到了色界,那个贪心的烦恼就有机会出来。所以三果圣人就要处理这些烦恼,然后把它放下,这样才能够进一步朝向解脱。

  三、掉举:我们的心念会去思惟过去、回忆过去的事情。一个人还没有到色界、无色界,掉举烦恼经常要回忆一些他执著的快乐事,或者挂在心上放不下的事。比方说,你爱某某人,就一直想起他,这是在欲界中的掉举。众生投生到色界的时候,他再也没有欲界的贪爱了,所以他的掉举不因为欲界的境界所引起,而是在色界、无色界的境界中所引起,是属于禅定方面的掉举,即五上分结中的掉举--他的心念有时候会进入一些定,然后因为掉举的心使他退到更低的定,没办法上到更高的定,那掉举的烦恼影响他在禅定里面出出进进;如果一个人没有掉举的烦恼,他就很轻易进入很深的定,而不会因为掉举的影响,再从比较高的定退到比较低的定。

  四、我慢:众生的思想、行为上一直有一个我的反应。比方说,你认为有一个我在想东西、我在走路,甚至于认为有一个我在害怕,这是我见。如果忽然间打雷,"砰"一声,你害怕一下,这害怕当然有很多原因,一方面是没有定力。但是,当时害怕的心,并没有认为有我或没有我,它就是那样自然地反应,那样地害怕,那就是心理上执著我,怕我消失掉的一种行为表现。所以任何的风吹草动都感觉到这个"我"要损失、要消失了的时候,就怕起来,这是我执。如此我执并非去找寻看有我、没有我,直接就反应,这是行为上的执著"我",在五上分结中,把它…

《四圣谛讲记 第六卷 灭即无生》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