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们凡夫不可能从他的外表看出来。根据佛法说,阿罗汉身口意都可能有过失,但是他是没有烦恼的。从这些过失的比较中,让我们深深体会到佛的殊胜。为了解释佛的殊胜与伟大,我就进一步跟大家讲佛是一个怎样的解脱者。
根据佛法说,佛的觉悟圆满,包括自己觉悟,也令他人觉悟,即所谓的自觉觉他。觉悟要具足一些解脱的功德,才是圆满。佛的功德、智慧超过一切,不与凡夫、声闻、缘觉及诸菩萨所共有,称为佛不共法,总计有十八种,所以也称为十八不共法。
一、身无失:"失"就是过失的意思。佛从无始劫来,常用戒、定、慧、慈悲以修其身,此诸功德圆满,所以一切烦恼俱尽,身体的行为举止完全没有过失,不会令众生起烦恼,称为身无失。
假设你没有烦恼,但是可能做出一些行为让别人起烦恼。比方说,你坐在一位漂亮的太太身旁,你没有什么烦恼或邪念,你走后,因为那位太太的先生的烦恼很重,就认为你可能在勾引他的太太。我是以这种行为动作--你无意间把身体靠在那位太太的身旁而坐,就让别人起烦恼。佛在任何场合,任何地方都不会做出这种事情。
二、口无失:佛具无量智慧辩才,所说的法,随众生的机宜,皆得证悟;同时佛所说的话,统统没有过失,不会令众生起烦恼,称为口无失。
《大智度论》中有记载:一位有神通的阿罗汉经常要过一条河,知道河中住着一个女河神,每次要过河就说:"小婢,请让开,我要过河。"女河神就把水分开,断流给他过。他小婢,小婢的叫多了,女河神起烦恼,认为阿罗汉轻视它,就去找释迦牟尼佛理论。佛就问阿罗汉可否有说此话?是故意的吗?阿罗汉承认有,说是无心冲口说出来的。佛就跟他说:"你必须向那个河神道歉。"结果他就说:"小婢,对不起。"原来这位阿罗汉前五百世都是罗门出身,因为种姓
高贵,所以有傲慢的业习。虽然今世证悟了阿罗汉果,他没有此烦恼,但业习尚存,这不妨碍他证悟,但口业还有过失。
再者,目连尊者有神通,看到某某人的妻子怀了一个男胎,就说她将会生一个男孩,结果是生了一个女孩。目连尊者的观察力有限,他讲不对,结果别人认为他讲骗话。
三、念无失:佛修很多甚深的禅定,心意念绝对没有过失,佛的心不会散乱,不会想歪的事情,称为念无失。
以上的三个不共法合起来,称为身口念无失。
四、无异想:佛对一切众生都是平等的,不管你对佛好或是不好,不管你是穷人或者富有的人,佛都不会生起不同的看法,称为无异想。阿罗汉还有分别,佛经上有记载:迦叶尊者认为出家人向人化缘时,是让众生种福田,他就特别向贫穷的人化缘,免除他们将来穷困,这就是异想,为什么?因为他生起分别心,只是去帮忙贫穷的人,认为不必要向富有的人化缘,这就是有贫富的分别。当然,他并没有烦恼执著,但是就有这样的观念,要帮忙贫穷的人。佛没有所谓特地想要帮忙穷人,不要帮忙富人,没有这回事,所以说佛无异想。
五、无不定心:佛时时刻刻都在定中,没有出定或入定,行、住、坐、卧常在甚深的禅定中,称为无不定心。阿罗汉就有出定或是入定的时候。
六、无不知已舍:"知已"是已经知道的事情。"舍"是心没有造作--平等心。佛一知道任何东西,即刻放下了,不再继续,称为无不知已舍。我们一般凡夫知道一样事情,整天念念不忘。比如谈论某个东西,大家谈论不休;一想到一个东西,就黏在那边,没完没了地拼命谈论下去。
七、欲无减:"欲"是心中的志向。佛要度众生的心,从来没有减少,称为欲无减。根据经典说,释迦牟尼佛每天早上都观察哪些众生得度的因缘到了,就去度化他们。直到佛很老了,也还是这样做。
八、精进无减:"精进"就是努力。佛在世间要利益众生,对自己内心保持定力,保持解脱,时时刻刻都在精进之中,称为精进无减。
九、念无减:"念"是指念力。佛时时刻刻都在正念、正知中,
称为念无减。阿罗汉有时候会失念一阵子,佛绝对没有失念。
十、慧无减:佛做任何事情,都不曾离开慧的观察,称为慧无减。
十一、解脱无减:佛时时刻刻都处在解脱自在的心境,称为解脱无减。阿罗汉虽然解脱了烦恼,但是并非解脱无减,有时候还会生起苦的感觉,认为世间苦,要快点出离。
十二、解脱知见无减:佛知道一切修行解脱的方法和道理,称为解脱知见无减。有些阿罗汉修某些法而解脱,其他未修的法,他就不知道了,所以阿罗汉的解脱知见是有限度的;佛的解脱知见是无量的,知道众生应该怎样修行,才能达到解脱。
十三、一切身业随智慧行:佛现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调伏众生,以智慧演说一切诸法,教化众生使其解脱证果,称为一切身业随智慧行。
十四、一切口业随智慧行:佛以微妙清净之语随智而转,化导利益一切众生,称为一切口业随智慧行。
十五、一切意业随智慧行:佛以清净的意业,随智慧说种种法,灭除众生的无明迷惑,称为一切意业随智慧行。
佛无时无刻都用智慧度化众生;阿罗汉进入灭尽定后,就没有用智慧度化众生了。佛在还没做身、口、意业之前,就知道了,如此,就有办法以智慧来看要怎样去做,这是阿罗汉绝对做不到的。
十六、智慧知过去世无碍:佛以智慧照知过去世所有一切事,悉能遍知而无碍,称为智慧知过去世无碍。阿罗汉知道过去世是有限的。佛在涅槃前的最后一天的晚上,有一个外道要来出家修行,五百位阿罗汉以神通力观察后,都认为这个人没有机缘,就对他说:"你别来干扰佛,佛在病中,要涅槃了。"但是那个外道一定要出家,佛有神通知道此人得度机缘成熟,就度化他。这个外道当晚就证悟阿罗汉果。这说明阿罗汉知道那个人过去的业的能力有限,超过他的能力,就不知道了;佛就能够知道过去世无碍。
十七、智慧知未来世无碍:佛以智慧照知未来世所有一切事,悉能遍知而无碍,称为智慧知未来世无碍。
十八、智慧知现在世无碍:佛以智慧照知现在世所有一切事,悉能遍知而无碍,称为智慧知现在世无碍。
根据佛经的记载,三千大千世界中过去、现在、未来任何的一滴雨水怎样来的,佛要知道,都能够知道,这就是能够知道过去、未来、现在无碍。这三种智慧称为正遍知,即一切无所不知;阿罗汉未必无所不知,而佛是无所不知,称为一切智智。
有些阿罗汉有小神通,有些阿罗汉有大神通,他们的神通有些差别。比如舍利弗尊者有神通,有一次外道来考他,他砍下一枝树枝问尊者:"树枝上有多少叶子?"尊者以神通观察,就说出叶子的数目,然后外道就摘掉一小枝再问:"现在剩下多少叶子?"尊者又再说出一个数目字,那个外道就算出他摘下那小枝上的叶子,证实尊者是正确的。这说明舍利弗尊者不用去算那些树叶,心想要知道有多少叶子,就能够知道。但是他没有能力知道三千大千世界中过去、现在、未来的某一滴雨水从哪里来,这就是没办法达到智慧遍知一切无碍。
以上是佛的不共法,佛的不可思议的功德,这是佛与阿罗汉有这么多的差别。
众生在解脱上有二种障碍,一种叫做烦恼障,一种叫做所知障。阿罗汉已经解脱了烦恼方面的障碍,但是对于世间境界所知有限,所以阿罗汉都有所知障;佛对世间万物都了如指掌,要知道任何东西都能够知道,一点也没有障碍,所知障没有了,就是破了所知障。
修行人绝对不是修行一下子,就能够成佛,期间要修很多生,修很多法门,如此的修行过程,佛法把它称为修菩萨道。修成佛的菩萨道与修证悟阿罗汉果的解脱道,是两条不同方向的解脱道路。如果一个人在修行的开始,发心要成佛,那么,他就要走漫长的修行道路。为什么呢?因为成佛要完成烦恼障的解脱,还要加上所知障的解脱,所需的时间是漫长的;如果要证悟阿罗汉果,从他开始修行,快者只要修三生,就能够证果,慢者要修六十劫,才能够证果;修行人要证悟辟支佛果,快者要四生,慢者要修一百劫。
根据一般的说法,修菩萨道的行者要修无量百千万劫,最后才能够成佛。释迦牟尼佛在过去世刚发心修菩萨道的时候,是凡夫的菩萨;凡夫菩萨要经过漫长艰辛的修行道路,才能够进入果位的菩萨。当释迦牟尼佛是凡夫菩萨的时候,他做过畜生、人、天人等等,菩萨就在六道中修行。当他修到进入果位菩萨--初地的时候,就不在六道中,而是在有很大的福报、有很大的神通变化中修行了。果位菩萨可分为十个等级,即初地菩萨、二地菩萨、三地菩萨……十地菩萨。到了第十地菩萨,最后会投生到兜率天,比如现在的弥勒菩萨在兜率天等待机缘成熟,就降生人间示现成佛。菩萨从初地修到十地,也要修很久的时间,甚至于成佛有佛的果报--福德,这些福德有所谓三十二相。根据一些经论说,单单这三十二相就要修一百劫,所以成佛的道路是漫长艰辛的。因此,佛在这个世间出世是非常殊胜,非常难得的。
我介绍了阿罗汉、缘觉(辟支佛)、菩萨以及佛,这些圣者都在证灭。所谓证灭,并非去什么地方,而是觉悟到没有生死可得。当他觉悟到没有生死可得之后,因为前世带来的因果--身体的活动还继续,在身体活动的当下,他就没有生死可得,但是我们凡夫看到他还在生死中。这些证灭的圣人身体毁坏了之后,不能再用了,他就不会再继续出现在这个世间,那么,我们说他入灭了。所以"灭"也可以解释为进入涅槃入灭了。但是在入灭时,并非有一个"我"进入灭,而是没有一个我了;没有我,那他就没有再生。因为没有再生,所以他的死是最后一次的死,也是最后的一生。当他最后一生了结了,我们不可以说他有、没有在,甚至于他在这个世间的时候,他本来就没有"我"了,没有所谓我不我,在不在。但是我们凡夫用有我、无我的眼光来看,就问起:"他在,还是不在?"对他们来讲,证悟了灭,没有所谓我,也没有所谓我在,一切法本来涅槃,他这样觉悟了,我们就说他证悟了灭。
《四圣谛讲记 第六卷 灭即无生》全文阅读结束。